“西天”究竟在哪儿?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公元627年,唐都长安的街道上,车辚辚马萧萧。

    熙攘的人群中,一位僧人跨出城门,走向城外。他的身后,众多前来为他送行的僧徒和百姓拜地叩首,祝福他此行平安顺利。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文。

    此时玄奘的心中,是否知道他要去何地?他心中的“西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西游记》中说唐僧西行,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在灵山雷音寺取得真经。那么,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西天在哪里?现实中真的有一个雷音寺吗?

    神话传说中所谓“极乐世界”的西天当然是没有的,但西天的说法却由来已久。佛教自从汉代后期传入中国,佛教故事便广泛流传开来,中国的佛教徒虽然说不清佛祖释迦牟尼究竟在何处成佛,但都知道应是在遥远的西方,因此中国的佛教中就有了西天的说法。这个西天,地理位置上就是今天的中亚、南亚一代(主要是印度)。

    我们先从佛教的发源说起。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相传,其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岁时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释迦牟尼是弟子们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而要达到涅槃就必须要修道。

    佛教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到公元1世纪时,印度婆罗门教影响日益增大,佛教受其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开始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主张“普度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大乘空宗”的经论才有人译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僧众,所接触的译本不同,理解的教义也不同。玄奘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在长期的苦读深思中,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经典。

    正在这时,印度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多次与他坐而论道,得知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其中中印度是佛教的中心,大致就相当于《西游记》中的灵山胜境,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那烂陀寺就位于中印度。

    当时的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非那烂陀寺莫属了。寺中典藏丰富,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医药、数学、音韵等方面的书籍。寺院气势恢弘,包括八个气势雄伟的大院,常住僧人四千多人,加上客居僧俗人等,总数超过一万以上。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戒贤法师是寺院的住持,已经一百多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公认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如此丰富的典藏,对于求知好学的玄奘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在前后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25000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多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

    当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当地还保存着释迦牟尼悟道处、说法处。大小寺院大多还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玄奘的学业主要就是在那烂陀寺这个良好的条件下苦学典籍。已经多年不说法讲经的戒贤法师,也破例为玄奘开讲佛教的主要典籍,并且连讲了15个月。经过日复一日的苦学,玄奘最后真正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法师,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在那烂陀寺笔耕不辍地潜心钻研了5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玄奘还与辩机合作,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而作为全印度最古老、最宏伟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也在公元118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湮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一、佛的灵光

    纵观整部小说,我们不得不惊叹佛的魅力,一路上众多百姓为佛供奉香火,东土大唐更是佛号阵阵,诚心向佛。唐僧师徒四人苦苦十七年的时间,跋涉万里,历尽千重磨难,拜佛取经。真可谓多少阴晴圆缺,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天下事,尽在佛的彼岸得到最后的解悟。

    小说里多处描写了佛的庄严,让我们感受到了佛法无边,更让我们看到了佛的灵光。佛的法力让我们感到敬畏,所以只要有佛的出现,无论何种妖魔都会顷刻灰飞烟灭。

    取经途中,大鹏雕是最狠毒,也是最难对付的妖怪,连悟空也很难取胜。各路天兵天将也无能为力,悟空只得去灵山寻求如来的帮助。如来见状只是谈笑风生,诉说了此妖怪的来历。

    亲自降妖时,只是轻挥手指,闪动金光,便降伏了大鹏雕。

    如此兵不血刃地战胜妖魔在取经路上尚属罕见,足以体现出如来佛祖的大将风范和气概。回想起悟空出世之后自恃本领高强,大闹天宫,将整个天宫闹得一塌糊涂,玉帝的王位都开始动摇。当如来被请来收服悟空时,如来也仅是伸出一只手掌,与悟空打了一个赌,还宽容地让他撒了一泡猴尿,便指化五行山,将齐天大圣压在山下五百年。五根手指化作五座山,法力之深难以比拟。

    佛的灵光还体现在他能知晓过去、现在与将来,似乎一切都能被他的灵光照射得明白清楚。真假美猴王从天宫闹到地府,从地府又闹到灵山,众人不得辨认,而如来端坐莲台,笑着说出六耳猕猴的来历。当假悟空转身要逃走时,如来“将金钵盂搬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悟空看到六耳猕猴的本相挥棒将其打死,如来看到不忍心,连道:“善哉!善哉!”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东汉初年佛教传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岁月,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比如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用语都来源于佛教。像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绝对等词汇都是来自佛教的词汇。现在一谈佛教,可能就有人会说佛教不就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吗?那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这只看到了佛教的一个表面现象,对整个佛教缺乏全面的了解。

    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叫做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特定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来历和现象。因、缘一般的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我曾经把我的传记起名为《猴缘》,也是受到缘起论的启发。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渊源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自我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循环中。因此,在西方学术界中,有人认为佛教是唯一的“无神论”的宗教。这种看法,好像不易理解,这个道理很简单,佛教以“万法皆空”为教义,神也是空的。神既然空,就无创造世界之事。但是,佛教又认为“业果不空”,“业”是人的意识和行为活动,行为活动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二者都是实际存在,不能说是空无所有。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将自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一个新的世界。

    二、“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谜

    六字真言或称“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汉字音译为唵(an)、嘛(ma)、呢(ni)、叭(ba)、咪(mi)、吽(hong)。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的真实言教,故称六字真言。多用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描画、雕刻在建筑物檐枋、天花板、门框、大小宗教器具、山岩、石板上。

    “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口、意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又叫嘛呢宝。据说此宝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有了此宝,各种宝贝都会来聚会,故又叫“聚宝”。“叭、吽”二字,梵文意是“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纯洁。“咪”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成达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最后成佛的境界。藏传佛教将这六字视为一切根源,循环往复念诵,即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

    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藏传佛教密宗又将这六字真言视为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

    据说,藏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还有的藏学著作认为六字真言最简练而诗意解释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观世音菩萨是佛的化身,为普度众生而往世。观音发愿,愿我身上的毛孔都依众生所需。化为佛菩萨以解救他们,一个都不漏,否则我的头将碎裂。此时阿弥陀佛赞叹地说:我与三世诸佛都是依此慈悲心而成正觉的,我会帮助你的。

    观音菩萨感叹轮回众生之多且难度尽,产生退转且有违其誓句时,全身裂为千片。此时,阿弥陀佛告之须继续以慈悲力来净治轮回,将观音重新聚合成为千手千眼,以更大之力量来度脱众生。

    阿弥陀佛复言:你要解除六道众生所受之苦,必须弘扬六字大明咒——嗡玛尼悲美吽,那将断除六道众生所受之苦。每个音节皆能净除轮转各个不同相应之六道因缘。

    更殊胜的是,六字大明咒可封闭六道轮回之门,亦可超越世间的成就,同时为成就日后的佛果铺路,达到不退转之心。

    藏胞们认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勤于念经。因此,不仅老年人把来生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无论坐卧立行走无不喃喃念经。在众多经类中,藏胞们念得最多的是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西藏人多将此六字大明咒刻于金石、木片等物之上,而立之于路旁,或写在布片上,挂在屋上,贴在水车、风车上,而令回转不绝,或装在小形圆筒上,一面持诵,一面回转。彼等相信旋转法轮之功德,得以了脱生死轮回之苦。

    在藏区,人们往往不停口地念诵“六字大明”,因“六字大明”虽然易于学会念诵,却以念诵遍数论其功德,于是特别是老年人,只要醒着,口中便发出六字明咒持诵之声,即便在劳作之中,行路之时,时时抓紧时间念诵。有一藏文资料中提及念“六字大明”,可使吃亏者赢得食物财富;妇女得投男身;念“六字大明”百遍至千遍,与读《甘珠尔》(大藏经之经藏)的福泽相同;念“六字大明”一万遍至七万遍,可消除积累了百千个万劫的孽障;念“六字大明”十万遍,可不再受生于三恶之道(即畜生、饿鬼、地狱);念“六字大明”百万遍,可获到达不灭谛土;念“六字真言”千万遍,可证现法身、报身、化身;菩提身着可成佛。因人们为了追求多念诵“六字大明”,除了抓紧时间口诵,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上千遍的“六字大明”。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同时,人们还用石片凿刻“六字大明”,堆放在圣地或路口山崖口,让其永远为人们持诵“六字大明”。

    *作者简介:章金莱(六小龄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