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的建造背景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雁塔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内外闻名。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浓缩点,除了远眺和登临外,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雁塔是唐长安大慈恩寺的佛塔,但先有寺,后有塔,塔与寺的性质略有区别。

    大慈恩寺是典型的皇家寺院,是为了皇室成员祈福所建,建造的全部费用由朝廷有关部门支出。大慈恩寺建于公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为已去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为名。但是,当初建寺的时候没有修造佛塔的计划。

    大雁塔晚于大慈恩寺十四年建造。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经像,向朝廷提出在大慈恩寺建一座石塔。至于建塔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目前还未发现玄奘提出申请的有关文件。朝廷的态度在《三藏法师传》里记得很清楚:第一,“宜用砖造”。第二,“不愿(法)师辛苦。今已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法)师,足以成办。”可见玄奘的本意是自筹经费,只需朝廷批准即可。那么,大雁塔建造的性质就清楚了,是“民建官助”。而这个“官助”也仅仅是以“七宫亡人衣物”相助,官府本身并不支出特别的经费。

    所谓的“七宫亡人”,指的是长安宫廷里那些已经去世的下等人,自然绝大部分是女性了。“宫人”,指那些没有名分的宫女。唐朝虽称开明,但宫人的数量仍极多,常有数万。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于是,宗教信仰成为宫人们重要精神寄托。儒教的三纲五常里妇女的地位最低,道教的教祖李聃已被李唐王朝认作祖先,所以宫人改变命运——哪怕是“来世”命运的希望,就寄托于佛教。在三教里面,佛教也最讲“来世”。当时长安佛教的势力也比较大,影响广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有不少是虔诚的信徒,舍散家财,“广种福田”。因此,这座塔曾深深地寄托着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初建的塔为砖表土心,塔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塔高一百八十尺,方形五层。各层中心都供奉有舍利。经数十年的风雨剥蚀,到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塔身逐渐毁坏,则天领头捐资,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十层砖塔。又经兵火之后,改建为七层。

    千余年过去了,“敕建”的寺院建筑早以不存在了,而“民建”的大雁塔却保留至今,风采依旧。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一百八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雁塔是第六十三号,可见这座塔本身的古建文物价值。

    大雁塔经历过两次大的改建。今天所见到的大雁塔和当初刚修的大雁塔相比,外型以及内部的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最初的大雁塔的形状和结构都有西域的风格,主体为五层,砖表土心,有相轮、露盘。整座塔呈三角状,有点像埃及的金字塔。50多年后,风雨侵蚀严重,生长树丛,使得砖缝开裂。武则天与王公们施钱改建为中国式的佛塔,比原来的更高,是十层的楼阁式的塔。正像章八元《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那样:“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此后若干年,又因兵火之燹,上面三层毁坏。于是后人在七层处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说起雁塔,人们常会想到“雁塔题名”的典故。按唐代的典制,以科举入仕为首要的途径,科举的科目中又以进士科最难,也最荣耀。从地方到京城,成千上万学子层层选拔,最后进士及第者的名额最多也不过三十人。白居易一举及第,高兴地唱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实,白居易这时已二十七岁了。可见进士及第之难。所以进士及第后曲江宴饮,雁塔题名,传为佳话。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