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学派的发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四分律》译出虽早,但广泛流通并形成学派却比较晚。中国最先流通的是《十诵律》,然后是《摩诃僧祗律》。在此两律流通和研究的基础上,《四分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主流。

    《十诵律》是印度说一切有部的律,其中记载的关于印度戒律的结集和印度律学的传承比较详细,为中国所看重,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鸠摩罗什将此律译出之后,最先研究的是他的门下弟子僧业、慧珣等。僧业传僧璩,在江南广泛推广。至僧祐,《十诵律》的传扬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僧祐编有《出三藏记集》,为世人所称道,其中关于律学流传的叙述扩大了《十诵律》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十诵律》在江南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北方,《摩诃僧祗律》比较流行。尤其关中一带,以《摩诃僧祗律》为正宗。弘扬该律著名的有北朝末和隋初的灵藏律师,与隋文帝杨坚为布衣之交。杨坚代周自立后,任命灵藏为昭玄都,有想出家者,任听度之,并对灵藏说:“律师为道人天子”。因而随灵藏出家的人数以万计,《摩诃僧祗律》大为流行,以至于《四分律》的大家洪遵来京城讲律的时候,听讲的人很少。

    《四分律》不仅在印度产生较早,在中国翻译也较早,最先实践的可能也是根据《四分律》作的受戒和羯磨。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屡次讲道:“穷其受戒之源,宗归四分”(明律篇)“海内诵戒并诵法正之文”(智首传)。到道宣时代,才“今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续高僧传·论》)《四分律》在北方译出,虽然晚了几十年才流行,但仍先从北方兴起。较早的有北魏法聪律师在五台山一带讲授,作有《四分律疏》六卷。但真正对《四分律》学的弘扬起到开山作用的是号称“国统律师”的慧光律师。

    慧光(486—537),俗姓杨,定州(今河北沧州)人。十三岁从洛阳佛陀扇多出家,长期研习各家戒律。初以《摩诃僧祗律》见长,后专攻《四分律》,作有《四分律疏》,为《四分律》研习的奠基人之一。对《十地经论》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被称为地论学派的相州南派。北魏后期在洛阳被朝廷任命为僧都,东魏时期又被命为国统,世称“国统律师”。慧光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弟子众多,在北方声名远播,对佛教义学的贡献有多个方面。

    道宣对慧光的律学贡献非常推崇。慧光作有《四分律疏》,“后代引之为义节”,慧光删定《羯磨戒本》,“被于法侣”,到了唐代仍然受到重视。慧光精通律学,兼娴地论,门徒众多,兼之本人社会地位较高,因此也推动了《四分律》的弘扬。继承慧光律学传统的弟子有道云、道晖、洪理等,以道云作为较大。

    道云门下有两位得意弟子,一为洪遵,另一为道洪。这两位在律学的研究上都卓有成就,对《四分律》地位的提升以及律宗的成立都分别作出了贡献。

    洪遵(530—608),俗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幼年出家,专攻律部。曾经跟随慧光的弟子道云学习,又受法于邺都道晖。律学之外,对其他经典奥义也作了长时间的研究,逐渐声名远被。隋朝立国之初,大兴佛教,特别诏请高僧充实京城,选中六位,称为“六大德”,洪遵就是其中之一。洪遵开始被安置在大兴善寺,帮助翻译佛经。开皇十六年(596),特别敕令洪遵为“讲律众主”,在京城崇敬寺专门讲授《四分律》。洪遵之前,关中比较流行的是《摩诃僧祗律》,由于洪遵的努力,《四分律》开始在京城流行。门下弟子中最有名的是法砺,后来开“相部宗”一脉,在《四分律》的研习中多有发明。

    洪遵虽然贡献较大,表现在于京城提高了《四分律》的地位,扩大了《四分律》的影响,但在律学的研究上较智首律师稍逊色。智首是洪遵的同门道洪的弟子,在精研五部广律的基础上对《四分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同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四分律》律师。智首学术造诣高,社会地位高,培养的弟子多,可以说在道宣之前,智首是教内教外影响最大的律师。

    智首(?—635),俗姓皇甫,安定(今甘肃泾川)人。祖上出来做官,就定居在漳滨,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西南部。智首小时候出家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云门寺,跟随前代高僧僧稠禅师的高足智旻学习。智旻教授智首,戒律是众师的根本,应以戒律的研习为专业。智首受具足大戒后,四处参访学习,在当时的名律师道洪处求教,迅速成为佼佼者,不到三十岁就向大众开讲律学,连当时声望年龄都很高的灵裕法师也来听讲,一时传为美谈。

    智首首先对当时各派律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撰写了著名的《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在此基础上又写了《四分律疏》,从而确立了他律学大家的地位。智首在京城三十多年,从其学习者众多,一直是律学的绝对权威。正如道宣对他的老师所评价的那样:“孤性绝照,映古夺今,钞流山积,学徒云踊,齐流五部之辉,通开中见之表。”(道宣《量处轻重仪》序)特别是培养了此后再将律学推上一个新台阶的道宣,促成了中国佛教律宗的形成。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