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空的判教思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不空(705—774)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四大翻译家。不空也是唐代密宗的中兴之主,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轨,还传法授徒,广弘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及其共同的弟子僧一行创建的密宗至此发展到顶峰。不空生为三朝帝师,位列公卿;死后缀朝举哀,爵赠一品,以一个僧人的身份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和特殊礼遇,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不空一生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和地位,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他所具有的思想和秉持的理念,包括他的判教思想,是他的思想和理念指引他的人生道路和宗教实践。因而,探讨不空的判教思想对于深入了解不空其人其事,对于全面认识唐代密教新思潮,也对于充分把握日本、韩国密教的判教思想特点,均具有重要意义。故此本文不揣浅陋,就不空的判教教思想作一讨论,敬请同仁指正。
    一  显密论
    显密本来是中国佛教判释教相的一对概念,①从不空开始则把它扩展为判别教派的概念,以之主要判别大乘和密乘。不空也把密乘包括在大乘之内,因此显密主要是判别大乘内部两派的一个概念,以显教指称经典派,所谓修多罗教,或多称大乘波罗蜜多派;以密教指称仪轨派,所谓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主要包括持明、真言、瑜伽诸派。
    不空的判教观念中,小乘一般另称二乘,与菩萨乘相对,菩萨乘则包括显密二教。不空《总释陀罗尼义赞》说:“于大乘修菩萨道二种修行,证无上菩提道。所谓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修行成佛。陀罗尼者,梵语,唐翻名为总持。义有四种持: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种持,多依显教大乘教中所说也”。②又说:“陀罗尼、真言、密言、明义,依梵文,复于显教修多罗中称说,或于真言密教中说,如是四称,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万字,复过此数,乃至无量无边,皆名陀罗尼、真言、密言、明,若与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难行、苦行,能转定业,速疾易成安乐成佛速疾之道”。③可知不空所说的显教、密教都属于大乘菩萨道,只是两者修行成佛的方法不同,显教依据修多罗修行,密教依据真言三密门修行。于此也可知,不空将陀罗尼宗判属显教,目为显教经典中所说者。而专门的陀罗尼经典被纳入诸部真言教中,认为显教陀罗尼如与密教之三密相应,即作为三密之一来使用,则同样具有密教诸部真言的功能。
    不空在大乘之内判释显密,称显教为显教大乘教,简称显大乘;称密教为大乘密教。简称显大乘者,如《大乐理趣释》说:“如上所释诸菩萨,包括一切佛法真言门及一切显大乘”。④显教或称显教诸波罗蜜,或称显教修多罗。波罗蜜,即波罗蜜多的简略,其义为到彼岸、度无极、事究竟,意指度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菩萨修行道。诸波罗蜜者,即大乘显教各派及其教说。修多罗者,意译契经,按契经也包括小乘四部阿含,但不空所指称的显教中不包括小乘。
    密教,不空也称大乘密教,如其奏表《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乘密教皆周流演”。⑤密教,全称秘密教、秘密乘。⑥秘密教又有多种不同,称诸秘密教。如《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译称:“三世三界中,一切天供养,众多种差别。如金刚顶经,及诸秘密教,一切众大乘,契经等所说”。⑦又如《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中说:“护摩说多种,略说有五类,广说大瑜伽,于秘密教说。我今则略说,持明之游戏”。⑧其中大瑜伽、持明就是秘密教中之分派。大瑜伽者,即《金刚顶经》所说教法大瑜伽教及其派系,一般简称瑜伽教,再简为瑜伽,又称金刚乘。如《仁王般若陀罗尼释》解释婆字时说:“密句释婆字一字为种子,婆字者,一切法有不可得。有者三有义,是故三界唯心,由心杂染,有情杂染;由心清净,有情清净。若依显教,观行般若,作为生因、显因,能生一切佛菩萨,是故名佛母。从前即说已,后至佛母句,于瑜伽教中,成普贤行十六行,如声闻乘见道中十六行也”。⑨此中所谓密句释,即按密教意义上解释,与显教的般若观行相对。瑜伽教之普贤十六行,与声闻乘见道之十六行相当。又《大乐理趣释》中称:“金刚修多罗者,指瑜伽教金刚乘法也”。⑩
    持明教,一般通称《苏悉地经》、《苏婆呼经》、《玉呬耶经》等注重护摩、供养、成就法的经轨及其教法,或称苏悉地教。如《诸部陀罗尼目》称《苏悉地经》为苏悉地教,介绍此三部经内容。《大乐理趣释》说:“供养门者有多种,依苏悉地教,有五种供养,又有二十种供养。于瑜伽教中有四种供养,所谓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11)
    真言密教,不空作为密教的通称,其著述中自称为真言行人、真言行菩萨。如其奏表《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称:“所译金刚顶瑜伽法门,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顿超凡境,达于彼岸。余部真言,诸佛方便,其徒不一”云云。(12)所谓余部真言者,即言其余真言派别。由于不空自称所传派别为瑜伽教、金刚乘,并视为诸派中最胜,又另称苏悉地教、陀罗尼宗,加之传习《大日经》者往往自称真言教法、真言乘,如此真言密教后来逐渐成为《大日经》系统的专称。
    二  五乘论
    不空判释教相,或分别三乘,或分别五乘。三乘者,就佛教内部而言,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者总称二乘,后者又称大乘。不空判释五乘,除三乘之外,又有天乘、梵乘二乘。《大乐理趣释》解释真实心时说:“真实心者,毘欲字,是毘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情种种爱乐胜解不同,是故如来出兴于世说五乘,所谓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是故佛《楞伽经》中伽他说:‘乃至心流转,我说为诸乘。若心得转依,无乘及乘者’”。(13)不空所谓五乘及引据的《楞伽经》偈语,菩提流支译本作:“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以心有生灭,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差别,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14)
    天乘与梵乘,《大宝积经·善臂菩萨会》解释说:“即知三乘,所谓天乘、梵乘、圣乘。云何天乘?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名天乘。云何梵乘?慈、悲、喜、舍,是名梵乘。云何圣乘?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圣乘”。(15)《菩提资粮论》解释说:“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16)可知天乘者,指行十善业道者;梵乘者,指行慈悲喜舍四梵行者。
    此五乘与通常所称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相当,天乘即人乘,梵乘即天乘。《大日经疏》解释说:“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者,如前所说种子、根、疱等,及归依三宝,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皆名顺世八心。若三乘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世八心。或可就见道、修道等诸位分之,各自有八心也”。(17)密教之所以把天乘、梵乘纳入判释范围,是因为密教认为外道也是法身佛的化现,密教诸神中就有人天种种神祇,如《大日经疏》将诸天、诸神乃至罗刹主等均释作佛所化身。既然所有内外诸乘均为法身佛所说所化,则诸宗诸乘总归一乘,不空认为瑜伽密教则理事俱全,即为法佛之一乘。如《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说:“瑜伽大教王,开演一佛乘,如来三密藏,是乘无比喻,最上最第一,唯佛不共智,相应成佛门。为令悟入者,圆成净法身。三世薄伽梵,皆依此法成”。(18)
    三  教相论
    不空认为如来出兴于世,说五乘二教,其差别在于心识流转之不同,如心得转依,则诸乘同证无上菩提,并无差别,可谓一乘。所谓心之流转不同,就是对心相的认识不同,也就是对胜义菩提心的认识差别。胜义菩提心的其体内容则是一切法无自性。按《金刚顶发菩提心论》所说,天乘之“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对此“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梵乘之“诸外道等,恋其身命,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对此,“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烦恼尚存,宿殃未殄,恶念旋起。当彼之时,沈沦苦海,难可出离。当知外道之法,亦同幻梦阳焰也”。而“二乘之人,声闻执四谛法,缘觉执十二因缘。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克证其果,趣大涅槃以为究竟”。对此“真言行者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又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大虚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难可发生,要待劫限等满,方乃发生;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以为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既知声闻、缘觉智慧狭劣,亦不可乐”。
    大乘显教“发大乘心,行菩萨行,于诸法门无不遍修。复经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久远而成。斯由所习法教,致有次第”。大乘密教则“复发利益安乐无余众生界一切众生心,以大悲决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复修瑜伽胜上法,能从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萨境界。又深知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自性”?“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者。若觉悟已,妄想止除,种种法灭,故无自性。复次诸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随其烦恼,对治迷津,遇栰达于彼岸。法亦应舍,无自性故。如《大毘卢遮那成佛经》云:‘诸法无相,谓虚空相’。作是观已,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等、究竟、真实之智”。(19)
    但五乘二教的不同还不止于此,不空认为各自之间尚有大小、顿渐、迟速、理事方面的差别。其中二乘与大乘的不同,在于大小、顿渐有别。不空认为大乘之所以有别小乘者,“大乘有七义,一者法大,二者心大,三者胜解大,四者意乐大,五者资粮大,六者时大,七者究竟大。由诸菩萨承此大乘,证得无上正等菩提”。(20)由智慧来判定,小乘不能了别辨明法相。《金刚顶三十七尊心要》解释智慧波罗蜜时说:“智慧波罗蜜者,智能了别,慧由辨明,犹如明镜能鉴众色,大、小乘法无有差谬。除其我执二相,住大乘心,圆满菩提,证真如际,即是如来平等法身”。(21)
    密教与大小乘以及外道之间还有顿渐之不同,不空说:“毗卢遮那包括万界,密印真言吞纳众经。准其教,宜有顿、有渐。渐谓声闻小乘、登坛学处。顿谓菩萨大士、灌顶法门,是诣极之夷途,为入佛之正位”。(22)而大乘顿教中又有显密之别,密教之灌顶法门更为成佛捷径。不空说“曼荼罗灌顶坛者,万行之宗,密证之主,将登觉路,何莫由斯”!(23)又说灌顶:“顶谓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超升出离,何莫由斯”!(24)其意也是说大乘显教虽也能顿悟成佛,却历经三劫修行,或进或退,尚难确定。实则因修行方法之不同,大乘也是渐修渐悟,与密教之顿悟有所差别。而密教之所以顿悟成佛,是因为“如来于百千俱胝阿僧祇劫,积集菩提资粮,加持陀罗尼真言文字,令顿悟菩萨与此相应,顿集福德智慧资粮”。(25)《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说:“以此三十七内证无上金刚界分智,威力加持,顿证毘卢遮那之身。从无见顶相流出无量佛顶法身,云集空中,以成法会。光明遍覆,如塔相轮;十地满足,莫能覩见;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灭,无能知者。虽不能觉知,能息诸苦,而生善趣。从光明流出十六菩萨及八方等内外大护,展转出光,照触恶趣,以成窣覩波阶级,卫护诸佛窣覩波法界宫殿,成为相轮令身,现证金刚界如来毘卢遮那遍照之身也”。(26)
    故顿渐、显密之间还有迟速之别,不空认为小乘虽能证得道果,却不能利益有情。大乘显教虽能证成无上菩提,但经历劫数,久久才能到达,或未必能达。而密教则是速疾成佛之道,入曼荼罗,得如来灌顶,则可须臾顷现证菩提,得成佛身。不空所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说:“二乘之人虽证道果,不能于无边有情为作利益安乐。于显教修行者,久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或至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回向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证无上菩提”。(27)而密教则以真言陀罗尼法门速疾成佛,如来于百千劫积集资粮加持之“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万字,复过此数,乃至无量无边,皆名陀罗尼、真言、密言、明。若与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难行、苦行,能转定业,速疾易成安乐成佛速疾之道”。(28)又《大乐理趣释》也说:“由真言行菩萨以入轮坛,得灌顶者,得闻如来三业密教修行,获得世、出世殊胜悉地,净除无始十种不善恶业,证得无障碍究竟智”。(29)又说:“成无上菩提要妙速疾法门,虽有多种,皆摄四种法,所谓大慧,是般若波罗蜜也;二大静虑,是大三摩地也;三大悲,于生死苦不疲倦;四大精进,济拔无边有情,令证金刚萨埵。是故现自在位,同一莲华,同一圆光。体不异故,辅翼悲智,不染生死,不住涅槃。是故大欲得清净(金刚),大安乐富饶(宝),三界得自在(莲),能作坚固利(羯磨),则成金刚萨埵毘卢遮那佛大悲愿行身也”。(30)
    但密教诸部中,不空认为瑜伽教法又有殊胜之处,最为便捷。说:“其所译金刚顶瑜伽法门,是成佛速疾之路,其修行者,必能顿超凡境,达于彼岸。余部真言,诸佛方便,其徒不一”。(31)《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中说:“修行者善达此瑜伽中大意,如遍照佛一一身分、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随形好、一一福德资粮、一一智慧资粮,住于果位,演说瑜伽二乘不共佛法,说曼荼罗三昧耶法门事业,量同虚空。证者如上所说,各各分剂,各不杂乱,圆证四身,所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是能顿作利乐一切有情、诸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外道,名瑜伽金刚乘教法”。(32)《大乐理趣释》说:“是故释迦牟尼佛告金刚手言。‘若有人闻此理趣,受持读诵,设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为调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者’。害三界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者,由贪嗔痴为因,受三界中流转,若与理趣相应,则灭三界轮回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为调伏贪等三毒也。故得速证无上菩提,是故如来密意作如是说”。(33)
    显密之不同还在于事理、权实之不同,密教理事具备,显教则有理而无事,有实而无权。理事论是不空关于本体与现象关系的思想,也是对密教事相——曼荼罗仪轨、三密修法的理论诠释和对其内涵的揭示。不空认为事相是显现理的,所以事理相即,即事即理。理与事互相涉入,并非二体,所以从根本上说凡即是圣,即凡即圣。说:“以事显于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碍故,即凡即圣。性相同一真如也”。(34)以事显理者,如《大乐理趣释》解释说:“佛宝者是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是虚空藏菩萨。此三者皆从毘卢遮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显理也”。(35)《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说:“事理俱相应,如来最称赞”。(36)
    总之,不空作为密宗传人,以传译密教经轨、弘扬密教教法为己任,其密教中心论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不空判释五乘二教,菩萨大乘教分显密,以大小、顿渐、迟速、权实判释密教之优越,认为毗卢遮那包括万界,密印真言吞纳众经,密教是诣极之夷途,入佛之正位;瑜伽教法是成佛速疾之路,曼荼罗灌顶乃万行之宗、密证之主,将登觉路,何莫由斯。但不空并不因此排斥显教,而是兼容并蓄,以显教为密教的基础,取显教补益密教。不空再译《护国仁王经》,改编大乘经法,化显为密。翻译《如来藏》、《虚空藏》、《文殊佛刹》、《密严》诸经,取显补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①参见拙著《中国密教史》第一章第一节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唐)不空撰:《总释陀罗尼义赞》,《大正藏》第18册,第898页上。
    ③同上书,第898页中。
    ④(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大正藏》第19册,第608页上。
    ⑤(唐)不空撰:《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状》,《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2,《大正藏》第52册,第837页上。
    ⑥秘密乘,如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大正藏》第18册,第310页中。
    ⑦(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卷一,《大正藏》第19册,第323页上。
    ⑧(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大正藏》第18册,第916页上。
    ⑨(唐)不空撰:《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卷上,《大正藏》第19册,第524页上。
    ⑩(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二,《大正藏》第19册,第617页上。
    (11)同上书,第614页中。
    (12)(唐)不空撰:《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840页上。
    (13)(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二,《大正藏》第19册,第616页上。
    (14)(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卷四,《大正藏》第16册,第540页上。
    (15)(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宝积经·善臂菩萨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大正藏》第11册,第535页下。
    (16)(隋)达磨笈多译,《菩提资粮论》卷三,《大正藏》第32册,第526页下。
    (17)(唐)一行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二,《大正藏》第39册,第601页下。
    (18)(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大正藏》第18册,第310页中。
    (19)(唐)不空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第573页上。
    (20)(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大正藏》第19册,第609页中。
    (21)(唐)不空撰:《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正藏》第18册,第296页下。
    (22)(唐)不空撰:《请置灌顶道场》,《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第830页上。
    (23)(唐)不空撰:《谢御题先师塔额并设斋表》,《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836页中。
    (24)(唐)不空撰:《请置灌顶道场》,《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第830页上。
    (25)(唐)不空撰:《总释陀罗尼义赞》,《大正藏》第18册,第898页上。
    (26)(唐)佚名撰:《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大正藏》第18册,第291页下。
    (27)(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大正藏》第20册,第535页中。
    (28)(唐)不空撰:《总释陀罗尼义赞》,《大正藏》第18册,第898页中。
    (29)(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大正藏》第19册,第608页上。
    (30)(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下,《大正藏》第19册,第617页上。
    (31)(唐)不空撰:《三朝所翻经论请入目录流行表》,《代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840页上。
    (32)(唐)不空撰:《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大正藏》第18册,第287页下。
    (33)(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下,《大正藏》第19册,第611页下。
    (34)(唐)不空撰:《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下,《大正藏》第19册,第615页下。
    (35)同上书,第616页中。
    (36)(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加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大正藏》第18册,第310页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