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丰碑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辩机和唐太宗两个玄奘法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先后死去,给玄奘法师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那高耸庄严的大雁塔,对玄奘法师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公元664年2月,一代宗师玄奘大师圆寂。他是中国佛教的继往开来者,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不朽丰碑。

    辩机的死对玄奘法师的打击是巨大的,尽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样。所有人都知道,玄奘法师是把最深的感情,埋在了内心最深处。唐太宗并没有追究玄奘法师的失察之过,也没有减少对大慈恩寺的任何供给,好似辩机一案与大慈恩寺毫无关系,可偌大的译经堂里,总像是少了些什么。僧人们小心翼翼地回避着有关辩机的话题,每个人都比以前更加用功了,他们要用勤奋地工作,来减轻法师心中的哀痛。

    然而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唐太宗的身体。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玄奘法师译完《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后,照常要把经书呈送给皇帝。

    在前往太极宫皇帝寝殿的途中,玄奘法师遇见了一个人,天竺僧人那罗迩娑婆。那罗迩娑婆依旧还是那身暗灰色的旧僧袍,低着头,并不与玄奘法师的目光接触,快步走过。

    “这个僧人来宫中做甚?”玄奘法师心头泛起一丝疑虑。薛积麦曾对他提过那罗迩娑婆,说此人兼修大小乘,对婆罗门教和外道也颇有涉猎,可说是个杂家,可王玄策万里迢迢把他从天竺带回来,又送进宫里,究竟是何用意呢?

    怀着满腹疑虑,玄奘法师被请到了唐太宗的寝宫中。这是过完年后玄奘法师第一次面君,可就是那一照面的工夫,手中那一卷《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就险些掉在地上,唐太宗斜靠在软榻上,身上盖着一条西域进贡的毛毯,两眼半开半闭,面色泛着一种不健康的潮红,正在急剧地喘气。

    一边的内侍见玄奘法师来了,连忙蹑手蹑脚地走到殿门口,见没有惊动唐太宗,便朝玄奘法师做了个小声的手势,低声道:“老奴见过法师。法师可是送经来了?”

    玄奘法师客客气气地朝他行了个礼,低声道:“正是。敢问公公,陛下这是怎么了?”

    老内侍低低叹了口气,道:“这年前年后的,房老大人去了。公主殿下又出了事,陛下急火攻心,身子骨就有点儿撑不住了。正月里那阵,陛下还咳血来着,太医们开了几剂静心养气、温补调和的方子,倒是把陛下的身子稳住了。朝政的事儿有长孙大人和褚大人他们担着,陛下倒也放心,可就是情绪不高,总是提不起精神。幸好王玄策王大人从天竺找了个梵僧来,献了几粒丹药,陛下才稍稍健旺了些。”

    “可是方才走出去的那位?”玄奘法师问道。

    “是啊!”老内侍答道,“那梵僧三五天来一回,献了丹药就走,也不说什么,也不要任何赏赐,每回都是来了就走。”

    玄奘法师道:“可知那梵僧献给陛下的是何丹药?”

    老内侍摇摇头,道:“具体什么老奴也说不清,那梵僧只说,若是信他,服下三五粒就能见效;若是不信,只管把那丹药扔了。陛下说天竺多异士,太医们开的方子也是不痛不痒,便决定试试。今日已经是第四回了,服完之后,面色果然好了不少,看来那梵僧倒是有些道行。”

    玄奘法师没有多说什么,既然皇帝已经服用了,他也不好质疑什么,可从老内侍的描述来看,那罗迩娑婆所献的,极有可能就是先秦时方士们炼制的那类丹药,短期之内或许能提神醒脑,可长期服用,必然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玄奘法师道:“还请公公通报一声,就说玄奘译完《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特来呈送。若陛下想要静养,玄奘这就告退。”

    老内侍小心翼翼地接过经书,道:“法师有心了,老奴这就去。”

    没过一会儿,殿里就传来唐太宗的声音:“是法师来了啊,快快过来,陪朕一叙!”

    玄奘法师这才走进寝殿,刚要行礼,就被唐太宗喊住了:“那些繁文缛节,法师就免了吧!这里没有外人,只有朋友,没有君臣。来人,给法师看座,要软座。”

    立刻有两个小内侍抱着一张靠椅上来,请玄奘法师入座。唐太宗也从软榻上直起身子,喝了口热茶,示意老内侍把经文摆到长案上。

    玄奘法师刚坐下,唐太宗又道:“法师就别坐在那里了,显得生分。来,坐到朕边上来,陪朕说说话。”

    玄奘法师犹豫了一下,见老内侍正朝自己笑,就知道没事,于是恭恭敬敬地上前,轻轻坐在唐太宗一侧。这是他第一次与皇帝离得如此之近。这位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伟大帝王,已然不见了当初见面时远征辽东的英武锐气,反而多了几分疲倦,几分老态。

    “怎么,觉得朕老了?”唐太宗见玄奘法师在打量自己,于是问道。

    “陛下英明神武,春秋鼎盛……”玄奘法师机械地答道。

    唐太宗笑道,“人哪有不会老的,朕就觉得自己老了,烦心事多了,精力不如从前了,做事也提不起兴致。这里是朕睡觉的地方,朕让你坐到旁边来,就是让你有什么说什么。人一辈子难得有几个能说真心话的人,尤其当了皇帝,朕已经好久没说真心话喽!”

    玄奘法师突然感到一丝悲哀,帝王的悲哀。上天在赐予唐太宗一个强盛帝国的同时,必然会从他身边夺走一些东西,甚至是永远难以挽回的东西,譬如兄弟,譬如亲情。

    “朕知道,你不解朕为何杀了辩机。”唐太宗突然道。

    玄奘法师大骇,连忙起身离座,行礼。

    唐太宗一把拉起他,那双曾经握过马槊和横刀的大手,依旧十分有力。

    “你死了一个徒弟,朕失去了一个女儿。你和我,其实是一样的。”唐太宗叹了口气,道,“或许,朕失去的比你更多。”

    唐太宗道:“辩机的死,朕会补偿你的。朕已经跟太子说过了,不论是现在,还是朕百年之后,任谁都不得动摇译经这件大事。”

    “贫僧谢陛下!”玄奘法师感激道。他最担心的,不是现在,而是人去政亡,将来的皇帝不支持译经。

    “人老了,总是想把能做的都做了,给儿孙留个太平盛世。”唐太宗一边翻阅经文,一边自顾自道,“当年朕也知道,辽东不可能一仗就打下来;高句丽那群棒子,硬气得很。可必须打,朕必须重振大唐军威,提拔一批年轻将领留给太子用。朕的运气不错,出了个薛仁贵,四十多岁了,还能用二十年,哈哈!”

    玄奘法师也听说了,辽东之战结束后,薛仁贵就被调回长安,替皇帝镇守玄武门,这其实就是唐太宗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再次发生,替太子李治保驾护航布下的一手。对于政务,玄奘法师从来不会擅自发表意见,那是大忌。而唐太宗也知道玄奘法师只会听,不会去说,所以对他很放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唐太宗道:“朝中那些大臣们,或太过刚直,或精于权谋;而太子仁厚,胆子也小,朕有些担心他镇不住他们。朕当初想让法师还俗,就是想给太子找个有声望、有才学、有见识,又信得过的老师,超然于朝局之外,时不时地提点他几句。现在想想,法师若真还俗了,朕封你什么官好呢?礼部尚书?鸿胪寺卿?想想还是让法师继续出家译经布道算了。法师要做的,是教化万民的伟业,又岂能为朝堂俗务所束缚?朕会让太子时时去请教法师的。”

    “仁厚者未必无谋,谨慎者未必怯懦。治乱需重典,治世需宽仁。太子仁孝聪颖,定能不负陛下所望。”玄奘法师破天荒地给出了自己的论断,皇帝找自己来,不光是要一个听众的,更需要适时的互动。

    “治乱需重典,治世需宽仁,嗯,有理。”唐太宗道,“法师你啊,就是太小心,还把朕当皇帝,说话遮遮掩掩,不敢畅所欲言。要知道当年魏征恨不得指着朕的鼻子骂,朕也没把他怎么样。下面那些人啊,总是揣摩朕在想什么,想试探朕的意思,他们累,朕也累。开春后朕去翠微宫,法师也一起来吧!这太极宫阴暗潮湿,大明宫还没修好,朕连个舒坦的地方都没有,这皇帝当得,哈哈……”

    从宫中出来后,玄奘法师便让娄沙去请王玄策来大慈恩寺一叙。

    王玄策很快就来了。寒暄几句后,玄奘法师开门见山道:“今日请大人前来,乃是有一件要事相询。”

    王玄策道:“法师但说无妨。”

    玄奘法师问道:“大人可知。梵僧那罗迩娑婆,给陛下进献的是何丹药?”

    王玄策一愣,心想玄奘法师竟然连这事也知道了。他是想借助那罗迩娑婆的神奇力量,走皇帝的捷径,打开升迁之路。于是道:“那罗迩娑婆师父道法高深,在天竺时曾救助过无数百姓;在养生炼丹上也颇有造诣。近日来陛下常有小恙,宫里的太医没什么办法,便想试试别的法子。至于那罗迩娑婆师父进献的是什么药,玄策愚钝,并不知晓。”

    玄奘法师道:“那罗迩娑婆的丹药,可曾交由太医房检验?”

    王玄策道:“陛下每次都是单独宣召那罗迩娑婆,太医无从过问。”

    玄奘法师盯着王玄策,仿佛看透了他的用意:“这倒是一条捷径。”

    王玄策耳根一热,没有接话。

    玄奘法师正色道:“方士丹药,中原自古就有,大人又见有谁长生不老了?贫僧在天竺游历多年,也曾见过外道治病之法。若是草药,多半可行;可是那丹药,乃是以金属水银炼制而成,初服有效,若是长期服用,或是服用过度,必然身中剧毒,回天乏术!那罗迩娑婆举止怪异,他献给陛下的丹药,需大力咀嚼方能下咽,而非遇水即溶的草药丸子。此等丹药,拿去献给陛下,敢问大人,是在用陛下的性命换自己的前程吗?”

    王玄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玄奘法师所说的,他并非没有想过,可那罗迩娑婆在天竺时确实治好了不少人,还曾妙手回春救回他麾下将士的性命,他这才把他带回中原,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至于丹药有毒,他也只是姑且一试,而从皇帝的近况看,似乎已有好转,并没有出现副作用。可玄奘法师这番话,就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让他后心飕飕冒凉。

    玄奘法师道:“为今之计,两个办法:其一,劝陛下立刻停止服药;其二,赶走那罗迩娑婆。头一件事由贫僧来做,后一件事,则需大人亲自出马。还望大人以陛下安康为重。兵行险招,乃是非常之举,又岂可时时用之?”

    王玄策一想也是,当初借兵进攻天竺那是无奈之举,那罗迩娑婆说白了也就是个旁门左道,又岂能拿来给皇帝治病。于是他起身道:“法师的话,我记下了。不过自从那罗迩娑婆被召进宫几回后,我就再没见过他;此人居无定所,我只能尽力去找。”

    玄奘法师起身道:“种善因,得善果。”

    然而,王玄策一直没能找到那罗迩娑婆。宫里的内侍则传来消息,唐太宗仍是每隔三五日就要服用一次丹药。薛积麦曾动用他在禁军中的关系寻找那罗迩娑婆,可是据在宫门口巡逻的禁军将士说,那罗迩娑婆每次一出宫,就不见了踪影,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而每次皇帝想要传召他,他就会出现在宫门附近。王玄策和薛积麦曾想在宫门附近堵截那罗迩娑婆,可此人总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他们。那罗迩娑婆的神出鬼没,也让玄奘法师等人更加担心。

    直到这一年的四月,玄奘法师才得到再次面君的机会。唐太宗决定前往翠微宫,命太子李治和玄奘法师一并陪同。接到唐太宗的传诏后,玄奘法师立刻安排好译经工作,星夜赶去陪驾。玄奘法师十分担心皇帝的身体,希望能早些赶到他身边,用佛法来缓解皇帝的情绪,同时阻止他继续服用丹药。

    唐太宗把玄奘法师安顿在翠微宫的喜安殿,让他在那里继续译经,如有需要,则会随时传唤,与他谈佛论道,听玄奘法师讲述西域和天竺的风土人情。

    玄奘法师很注意观察唐太宗的脸色和精神状态,经常是彻夜陪伴,不离左右。曾有几次唐太宗想要老内侍去取丹药,都被玄奘法师巧妙地阻止了。然而,没有丹药的刺激,唐太宗经常精神不振,每日里只是看看书,与玄奘法师聊聊天,根本无力处置政务。玄奘法师的担心成了事实,唐太宗对丹药已经上瘾,一旦停下,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副作用。玄奘法师只能不停地用佛经中的故事来宽慰皇帝,用精神的引导和启发来减轻皇帝身体的痛苦。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五日,一代英主唐太宗便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终年53岁。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里,玄奘法师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甚至比太子李治和皇帝新近宠爱的武昭仪的时间还要多。

    玄奘法师对唐太宗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开创了贞观盛世,是大唐进入鼎盛的奠基者,可是在亲情上,他是失败的,他杀掉了兄弟,废掉了太子,软禁了女儿,为儿女所记恨;他处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偏偏又是译经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在心底里,玄奘法师对唐太宗还是充满了感激和景仰之情。

    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王玄策等人后来才查到,那罗迩娑婆是中天竺人,曾是阿罗那顺的座上宾。王玄策率军攻灭中天竺后,那罗迩娑婆便故意现身,用医术取得他的信任,然后来到大唐,利用王玄策急于讨好皇帝的心思,借机献丹,暗中下毒,通过毒害大唐皇帝的办法向大唐复仇。唐太宗一死,那罗迩娑婆便彻底消失不见。唐太宗的死虽然和王玄策没有直接关系,可那罗迩娑婆是他引见的,受此影响,王玄策便彻底失去了升迁的可能。

    王玄策心灰意冷,辞别众人后,便独自离开长安。

    房玄龄、辩机、唐太宗,三人相继故去后,玄奘法师便重返大慈恩寺,专心译经。为了提高译经的效率,玄奘法师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表和进度安排,每天必须按进度完成翻译,白天完不成,晚上继续,完成之后才会休息。每天黄昏时分,玄奘法师都会为众僧和慕名而来的居士和学子宣讲新译的经文;空闲时,还会为寺内僧人们讲述天竺佛学和中原佛学的差异,以及在天竺游学的经历。每当王公大臣前来礼佛,玄奘法师也要亲自出面招待,宣扬佛法,劝其向善。

    玄奘法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细致周到的处事风格,受到了寺内僧众和贵族大臣们的一致称赞。玄奘法师并没有因此而松懈,尽管译经还在继续,尽管皇帝给出了承诺,身边还有薛积麦、元寿、王玄策这样值得信赖的朋友;智远、娄沙、比蒙这样虔诚修行的弟子,可失去了辩机和唐太宗这两个最重要的人,让年近半百的玄奘法师突然有了巨大的失落感,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夜之间,玄奘法师明白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能够陪伴他的,就只剩下那无穷的经卷和佛陀像前那盏跳动的青灯……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担心数量巨大的经书遭遇火灾,就请求唐高宗在大慈恩寺内西院建造一座石塔,用来保护那些珍贵的经书和佛舍利。

    唐高宗很快就批准了玄奘法师的请求。

    玄奘法师本打算建造一座30丈高的石塔,后因工程太大而改为砖造。也许是天竺鸽子寺旁边的那座大雁塔庄严的造型给玄奘法师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是佛陀化身大雁舍身成仁的故事太过感人,也许是忘不了那段在那烂陀寺求学的美好时光;也许……玄奘法师还想到了麹文泰,想到了叶护可汗,想到了辩机,想到了唐太宗……于是,他凭回忆画出图纸,让工匠们模仿图纸上的塔形设计出了一座外形、结构与中国传统佛塔完全不同的高塔。

    砖塔建成,每层塔的中心都储藏有大量的经书和佛舍利子。

    次年,当时的宰相兼大书法家褚遂良亲自将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叙记》书写成碑文,然后命人刻成石碑竖立在砖塔南门的两侧。

    玄奘法师在世时,这座砖塔并没有明确的名字。30年后,砖塔倒塌(当时玄奘法师已经圆寂),女皇武则天才与王公贵族们一起集资重修了一座十层高的佛塔,并正式命名为大雁塔。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正月,一代高僧玄奘法师在玉华寺翻译完生平最后一部经书《咒五首经》1卷后,就自觉精力不济,自此绝笔,不再译经。二月初五三更时分,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玄奘法师圆寂时,脸带微笑,面色红润,宛如安详入梦,就连头顶骨都是暖的。

    时房州刺史窦师伦奏法师已圆寂,高宗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数日,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官闻之,莫不悲哽流涕。

    七日后,大殓。早已白发苍苍的薛积麦、元寿等人都来相送,智远、娄沙、比蒙也侍立一旁;就连十几年不见的王玄策也从西域赶了回来,送法师最后一程。

    四月十四日,朝廷为法师举行盛大的葬礼,京都僧尼及文武百官、诸士庶齐集大慈恩寺,送法师葬于浐水之东白鹿原。这一天,京城及诸州五百里内的僧尼及道俗,赶来送葬的有一百多万人。沿途观礼祭拜的人无不唏嘘落泪,当夜留在墓地守灵的僧俗就有三万多人。

    棺椁中的玄奘法师依旧容颜鲜活,宝相庄严。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玄奘法师完成了生平所愿,所以他走得很安详,很圆满。

    玄奘法师是执著的,他用一生来实现信念与理想。

    从取经到译经,玄奘法师凭借精深的佛学造诣,高尚的人格品质,熟练的人际因缘,出色的管理能力,把个人成就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事业,成就了大唐开拓进取的精神,达成了人生的最高目标。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最伟大的翻译家、最出色的外交家。

    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而今,大雁塔依旧矗立,它仿佛是玄奘法师的化身,倔强而挺拔,巍峨而伟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