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汉地密教流布述略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发生于公元845年的会昌法难,确实给鼎盛期的中国佛教带来了沉重灾难。由开元三大士大力弘持而趋鼎盛的汉地密教同样不能幸免。然而伴随着时隔不久的宣宗恢复佛教的步伐,密教是否同样得到恢复,其规模与影响如何,目前学术界估价不定。①法门寺地宫文物的出土,特别是大量密教文物的发现,为我们重新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试图依据这些文物资料,参照文献载录,对会昌灭法至北宋初年汉地密教流传情况,作一概要描述。

    以京师长安为重心的会昌灭法是相当酷烈的,仅至会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矣,”②京师最终只留寺四所,敕令僧尼还俗亦相当严厉,几乎归僧殆尽。但此次毁佛不同于北魏太武帝法难,并不杀戮僧尼。故一俟宣宗于武宗驾崩两月后,令“去年还俗僧年五十以上者,许依出家”,③便能得到大批高僧耆德做砥砫。正源于此,大中年间,青龙寺,大兴善寺之密法又渐次得到复兴,并且传承体系相当明晰。  

    青龙寺惠果一系弟子,会昌年间仅圆仁所记,京师尚有义澄、元政、文悟、法全、义真、法润等,另由法门寺出土的铜锡杖錾文可知海云亦在世。大中年间尚活跃于京师的至少有法全、义真、海云等。法全最为活跃,大中至咸通年间,日僧圆载、圆珍、宗睿一直跟其习密。法全最后一次见载是咸通三年(862年),是年宗睿从其学法。法全弟子众多,其中僧弟子茂玄传两部于丁建武,传金刚界法于郭氏。义真于会昌二年传密法于日僧惠运,其于大中元年归国,此后义真仍很活跃,由法门寺文物可知,至咸通十四年(874年)仍与同门海云参与了迎奉佛骨活动。    

    不空另两位高足,慧朗、元皎一系弟子亦代有传承。慧朗弟子天竺传金刚界法于德美、惠谨、居士赵政。其中德美有法嗣雅宵,赵政有法嗣四人:制本、善贞、志清、义灌。元皎居保寿寺传法,咸通末年,保寿寺有能继法师居焉,并传密法于道丕,道丕后为五代密教的首领人物。虽不能肯定能继师为元皎传人,但能继师确实继元皎后主持保寿寺密教活动。

    目前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发生于咸通十四年的迎奉法门寺佛骨盛典是密教色彩十分浓厚的佛事活动。历史上的法门寺因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而备受尊崇,轰动于唐代社会的七次帝王迎奉,成为唐代佛教鼎盛的一种象征。出土于1987年的法门寺地宫文物便是懿宗、僖宗最后一次迎奉的产物。这批器物中,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供养器、法器等,密教气氛十分浓厚。其中最为典型的器物有三类:一是五套供奉佛骨舍利的宝函;二是密宗法器,如锡杖、阏伽瓶、钵盂、臂钏、象首金刚铜熏护等;三是密宗造像,如捧真身菩萨,鎏金带座菩萨等,分类简述如下:

    宝函:

    鎏金四天王银函:宝函作正方体,边长20.02厘米,底边长20.05厘米,高23.5厘米,纹饰鎏金,前有司前,后有绞链与函盖相连,盖为盝顶,顶面錾饰龙两条,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披均錾双龙戏珠,底衬卷草,盖立沿錾饰两伽陵频伽鸟,鸟侧饰以海石榴与蔓草,函体四壁饰四大天王,北方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持箭;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左手持剑。身侧均侍立神将、夜叉多人。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函体近正方体,边长14.8厘米,底边长15.8厘米,高16.2厘米,纹饰鎏金,盝顶,盖与函身以铰链相连,前有司前,贯有锁钥。盝顶盖面上饰四只伽陵频伽乌,中有十字三钴金刚杵,四周亦饰有三钴杵,底衬蔓草、盝刹海边饰西蕃莲,间有凤鸟两只立沿每面錾有两飞天,并有周围錾卧云纹,函正面中部为如来坐佛,结迦跌坐于莲台之上,有首光、背光,顶上有菩提树,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养童子。佛首之侧还有捧盘飞天两体,函左为普贤菩萨,结跏跌坐于二层莲台之上。莲台于象背上有光焰纹,背光,首光。周围有十六名小鬼,接引使者,金刚沙弥,菩萨上部有徐徐散落的天花。函右为文殊菩萨,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莲台置于狮背上,有光焰纹背光、首光,周围有小鬼、接引使者、天王、沙弥等共十九名,函后有带帽的坐件,佛前有供案,上置供物三只,佛周有四尊菩萨二弟子、二童子,佛首之上有华盖身后有菩提树。函通体饰鱼子纹地。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盝顶、近正方体,边长12.9厘米,底边长13.5厘米,高13.5厘米。盖面錾相向翱翔三双凤,四隅饰西蔷莲,以更相莲瓣为规范。盝刹每面饰鸳鸯,其边栏为柳叶纹样。盖各立沿刻引颈向天飞翔的四只鸿雁,并衬以蔓草。宝函正面中部錾六臂观音坐于莲台之上,四周有四位胁特、二弟子,前置绑有案裙的香案。观音身后有四株菩提树,其余三面有坐佛,佛头设天盖,佛前设香案,案皆有案裙。佛旁有胁侍、童子。通体饰衬鱼子纹底。    

    四十五尊造像鎏金银宝函,函盝顶、近正方体,纵17.2厘米,横17厘米,高17厘米。盖顶面及四壁分别饰有九尊和五尊佛组成的曼陀罗造像。面饰以缠枝西蔷莲。盖顶面四缘及体四壁四边缘均饰有一周三钴杵纹盖刹。各面务别饰四个供养菩萨像,间饰以缠枝西蕃莲。盖立沿中心各有一宝瓶插花,边沿有一周三钴杵纹的组成法轮,轮外有火焰纹。通体鱼子纹衬底。

    法器:

    锡杖三枚。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高27.6厘米,顶部有桃形轮杖首。轮心之杖端为结跏跌坐于莲座上的坐佛,有背光,杖樽为宝株形,轮顶为仰莲座智慧珠,轮侧各套有直径22毫米,厚2毫米的六枚金环,单轮六环铜锡,高52.1厘米,环经12厘米。通体抛光,分杖罇、杖首、执手。杖首为桃形双轮股,每股各套三环,桃顶饰智慧珠,核心为浮屠模型,执首为八棱形,杖上端为圆球形。迎真身双轮十二环银锡杖:高196厘米。枚杆圆形中空,通体錾饰花纹。枚杆纹饰可分三段:下段为三栏纹样,以联珠纹为栏界,上两栏均錾饰海棠花,下栏为两方连续的一整二破团花。杖樽作扁球状,其上錾一周八瓣覆莲,中段为主体花纹。由上至下錾十四位圆觉僧,均披袈裟,有首光,手持法铃。立于莲台之上,周围饰缠枝蔓草纹。上段与段之间以一周凸起的仰莲瓣作栏界,其内錾以蜀葵,山岳团花等纹样。杖杆顶端有两重仰莲座,莲座之上以两个尾部相对的五钴金刚杵相连接。上层莲座承托智慧珠,杖首外侧有用银丝盘成两个垂直相交的桃形轮,上錾流云纹式,相邻轮的侧面錾有八十四个铭文。轮上套置十二枚外径6.7厘米,内径4.8厘米;厚0.2厘米的圆环。圆环上并錾有缠枝蔓草纹,鱼子纹底,轮项焊有两重流云束腰的白莲座中,上托智慧珠。其錾文为: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勒令造迎真身银舍花十二环锡杖并金重六七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选匠安淑贞副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金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鎏金三钴杵纹臂钏:钏面鼓隆,内壁平直,创面饰三钴金刚杵六枚,底衬蔓草,鱼子纹底。内经92毫米,外径110毫米。

    鎏金三钴杵纹银阏伽瓶:盘口,细颈,有短流,圆腹,喇叭形圈足,肩颈下饰如意云纹一周。腹部饰四个以简化莲瓣纹圈成的圆形规范,内錾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圆形规范间以两条平行线相连。腹下部在仰莲瓣一周,瓣尖间亦饰三钴金刚杵纹,圆足饰覆莲瓣,莲瓣尖隙鎏三钴金刚杵。圈足底缘饰二方连续水波纹一周。高210毫米,重659.2克。 
   
    造像:

    捧真身菩萨:高21厘米,纹饰鎏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菩萨像。菩萨高髻,头戴花蔓冠,上身袒露,斜被披帛,臂饰钏,双手捧上置錾刻发愿文的镀金双匾的荷叶形盘,下着羊肠大裙,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台上。通体装置珍珠璎珞,花蔓冠边缘串饰珍珠,冠中有佛。金匾长方形,匾有栏,栏上贴饰六朵宝相花,衬以蔓草,内饰联珠纹,匾上鎏文十一行六十五字。匾上置护板,长方形,中为镂空的两个相对的三钴金刚杵,并饰以蔓草纹。下部分为束腰座基。座基又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钵形仰莲座,顶面八曲,边饰联珠,顶面与底面錾有梵文,腹壁由上至下饰四层仰莲瓣,每层八瓣,上两层莲瓣各饰一尊有首光或背光,手执莲择琴式结跏跌坐的菩萨声闻伎乐,两侧衬以缠枝蔓草。中部为鼓形束腰,上与莲台焊接,底部与覆莲座套接,腹壁一周分别鎏执剑、执斧、托塔、柱剑的四大天王。下部为覆钵形覆莲座,分内外两层,外层上饰八瓣覆莲,每瓣内务錾一梵文,下周錾八个六臂观音像或三头六臂的金刚像,均有背光。下部立沿饰一周联珠纹和莲瓣一周。覆钵底部内层中心錾十字三钴金刚杵、两侧各有一行龙,并衬以流云纹。   
 
    以上器物,地宫出土之《监送真实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记载,除阏伽瓶、六环铜锡杖外,均为懿宗、僖宗皇帝所“恩赐”。其中四十五尊佛造像函錾文:“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佛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双轮十二环银锡杖錾文:“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并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安淑贞副判官赐紫金鱼袋医王金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将军臣弘悫”。捧真身菩萨錾文:“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四日皇帝诞庆日记。”

    参照这些錾文及《物帐碑》载记可知,以上密教文物均为成通年间所造,且大多为御用作坊文思院所出。

    除过器物本身之密教内容外,地宫文物之放置位置,程序亦遵循密教仪轨。在此不再详考。

    咸通年间的迎奉佛骨活动中,密宗活动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志文》所载:“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清简、云颢、惠晖、可孚、怀敬、从建、文楚、文会,大德全真、志柔等”,传承虽不甚清楚,但撰写《志文》碑的“内殿自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沙臣僧澈”《宋高僧传》有记载。其师为悟达国师(知玄),面知玄为贯修律宗、天台、华严、唯识。密教的大师,师承极广。开成年间,有西域僧满月“务在翻瑜珈法门”,“时悟达国师知玄好学声明,礼月为师,情相款密,捐教梵字异音字之缘界,《悉昙》八转,深得幽趣。”⑤知玄请满月翻译密宗经咒,月于是翻出《陀罗尼集》四卷、《佛为毗成陀天子说尊胜经》二卷“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赞,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梦神僧截舌换之”,“明日,俄变秦语矣。”明朝《神僧传》曰:“悟达国师知玄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仟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著《慈悲水仟法》三卷。”而僧澈作为知玄之传法高足,”于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意义,寄呈所见,蒙八十四字奖饰”⑦,可知其对密教同样是有所师承的。

    僧澈之外,大兴善寺传大教三藏智慧轮是近十分活跃的密教人物。大中年间,日僧圆珍曾就师于智慧轮,学两部之密旨,得新译之经轨,珍归国后于咸通四年(863年)曾托唐朝商人致书问候。中和二年(883年)又托唐人李达致《决疑表》及黄金等,求赐经法、经勒。《物帐碑》戴其施给佛舍利器物多件,其中两件宝函均有錾文。智慧轮金函为:“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资皇帝圣祚无疆国安人泰雨顺风调法界有情同沾利乐咸通十三年闰八月十日传大教三藏智慧轮记。”智慧轮银函錾文为:“上都大兴善寺传最上乘□□佛大教灌顶阿阇梨三藏芯萏智慧轮敬造银函一重五十两献上盛佛真身舍利永为供养殊胜功德福资皇帝千秋万岁咸通拾贰年闰捌月拾伍日造勾当僧彻原臣刘再荣邓行集。”又查《志文碑》记载:“泊武皇帝荡灭真教,坑梵贝多,御天宪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盖君子从权之道也。缘谢而隐,感兆斯来,乃有陇山禅僧师益贡章闻先朝,乞结坛于塔下,果获金骨,潜符圣心,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隧道三西北角,”可知佛骨重新面世在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然智慧轮早于此前就打造好盛置佛骨之宝函奉上,以期引起懿宗对佛骨的注意,其努力对两年后的迎奉不能不有所影响。迎奉法门寺佛骨,智慧轮倾力活动,并赐“金函一重廿八两,银函一重五十两,阏伽□□□□□一两,□□□□水碗一对共重十一两银,香炉一重廿四两,□□台三□共重六两,”⑧其赐物之多、之精仅次于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由此可见其地位之尊崇,宗门之兴盛。智慧轮曾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陀罗尼仪轨》、《圣欢喜天法式》各一卷,传世至今。《宋高僧传·满月传》后有附传,兹录于下:    

    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也。大中中,行大曼拏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善达方言,深通密语。著作《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阿罗尼是也;至于出无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持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千余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通年中刻石记焉。   

    不仅如此。参与迎奉的密教中人尚有澄依、智英、义真、海云、元慧、无迹等。其中澄依为懿宗皇帝打造捧真身蒂萨一躯,从其錾文及器物可知其为密教僧人;智英为皇帝监造四十五尊佛造像宝函,因其函体之造像特征可知亦修习大教。尤其注意,地宫出土的单轮六环铜锡杖之錾文:    

    父母惟忠母阿李为徙实,僧弘志僧海云僧智省僧义真僧云依僧志坚僧志共沙弥愿□弟子李甑薛氏。

    查,海云、义真为传大法阿阇梨惠果第二代传人。铜锡杖錾文很不规整,并非雕铸,而是临时用锐器刻划而成,故可能是875年临封地宫时所作标识。无迹,《宋高僧传》有载:“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右宣副使张思广奏迹充乎赞导,悦怿上心,宣稠原。”⑨元慧于“咸通中,随送佛真身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逾月复生如故。”⑩另,曾书写《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碑的兴善寺觉支,可能也是密教法师。

    由于种种因素所拘,大中初恢复佛教的步伐是缓慢的,又由于会昌灭法的地区不平衡性,此时京师之外修密之僧的涌入对于促进长安大中——咸通年间密教的一度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成都府福感寺定兰”化行三蜀,当尔时也,咸归信焉。……辄裸露入青城山,纵蚊蚋盲蝇*(左虫右妄)咋肤体,且云”含内财也,用答劬劳?次则刺血写经,后则练臂,至于拔耳剜目,*(左饣右委)饲鸷鸟猛兽。……大中三年,宣宗诏入内供养,仰其感应之故,以优礼待之。弟子有缘,恒执事左右。六年二月中,又愿焚然肩膊。帝累劝勉。年耆且务久长修炼。兰不奉诏,遂焚焉而绝。有缘表请易名建塔,勒谥觉性也,塔号悟真也。”(11)又唐越州诸暨保寿院神智:

    年十二,一食断中,持《大悲心咒》,应法登戒,峻励恪勤。俄属会昌灭法,智形服虽殊,誓重为僧,磨不磷而*(左氵右上臼右下土)不淄,于时见矣。大中初年,复道,巡游暨阳。恒咒水杯以救百疾,饮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给无算,号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北,时升平相国裴公休预梦智来,迨乎相见欣然。相国女郎鬼神所被,智持咒七日平复。遂奏请院额曰“大中圣寿。”(12)

    更有吴郡嘉兴法空王寺元慧,“以开成二年辞亲,以法立王寺依清进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示居建兴寺,立志持三自法,测诵五部曼拏罗,于臂上然香。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13)此元慧子咸通年间至京师,后参与了迎奉法门寺佛骨活动,黄有弟子端肃承其法。    

    此外尚有业已提到的灵州广福寺无迹,亦于“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全,得戒度于西明寺”,(14)后参与迎佛骨活动,而无迹乃传承明确的贺兰山白草谷密教法脉的第三代传人。

    西垂朔方,因不空三藏的弘持与肃宗居灵武的遗响,至唐未五代形成了白草谷胎藏界法系。

    释增忍(812—871年),传承不明,沛国陈留人。“会昌初,薄放塞垣,访古贺兰山中,得净地者白草谷内,发菩提心,顿挂儒冠,直归释比。乃薙草结茆为舍,倍切精进,羌胡之族竟臻贡献酥酪。至五载,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曾刺血写经二百八十四卷。大中九年,“因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浃旬祷清,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15)忍于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谷。后节度使唐恒夫仰其遗迹,奏乞旌劝,敕溢大师曰广慧,塔曰念定:按,《大悲经》乃《大宝积经·富楼那会、大悲品》之异名,此经乃佛为其弟子目连说成就大悲心义,其经中并无上列之“四十二臂”“无畏手”之称。故疑其乃《大悲心经》之误写,经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的陀罗尼经》恰有下列经文:

    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手;

    若为种种不安求安隐者,当于羂索手;若为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杆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16)

  此中明指“无畏手”为密教大悲忏法之一手印,而唯一可疑的是此经中只有四十一和手印,与传中所称不甚合,然从后文“疑而结坛,浃旬祷清自空中现其正印”看,此乃密宗法无疑。由以上考释可定,增忍乃于大中九年因《大悲心经》而修习密法,此白草谷法系之见载之始。其上承虽不明了,然从其地理位置考虑,可能受西域高僧影响而致。

    增忍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赍血书经二卷,瑞花椀一枚,诣阙奏呈,宣赐紫衣。天复中终。”(17)后于梁乾化初,粱太祖勒致谥曰法空,塞垣荣之。无辙有弟子无迹(842—925年),“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从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操持密缜,拂攘嚣尘。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得戒度于西明寺矣”。后参与迎法门寺佛骨。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即朔方。无迹于后唐同光三年寂灭。此法系的发展得到了大唐朔方帅的崇信并引起了唐室的注目与扶持。后唐、后梁诸代亦加以褒励,影响不小。无迹之后又有道舟(864—942年):  

    释道舟,“姓管氏,朔方回乐人也。髫年聪雅,痒序有权,虽诵《诗》《书》,乐闻释典,决志出家于龙兴寺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渐圆心月、吟哦呗讚,嘹亮可听。乃率信士造永兴寺,功成不宰。辞灵帅韩公洙,入贺兰山白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诵,有灵蛇游于水中。……乃刺血画大悲千手眼立像。中和二年,闻关辅扰攘,乃于城南念定院塔下,断左肱梵之供养大悲像。愿倒昌干戈,中原塞上,早曰弭兵。(14)言毕迅雷风烈洪澍焉。(19)    
    
    舟于天福六年寂灭。从其《传》看可能为无迹之弟子。这样,从唐末增忍起,白草谷密法传承四代。直至北宋初建隆年间,郭忠恕“投于北裔,询舟前烈,著碑颂焉。”(20)大概道舟身后亦有弟子。   

    以长安——洛阳——五台山为代表的关中——中原密教,其于五代时的势力亦不可低估。尽管唐亡之后,其基本上失去了昔日宫廷信仰的地位,但于民间仍有强大的信仰力量。《宋高僧传》凤翔府法门寺志通于“后唐之季,薄游洛下,遇*(左日右缚)日啰三藏,行瑜珈教法,通礼师之。”(20)此*(左日右缚)日啰三藏,曾与西域满月大师、金刚悉地大师一起受悟达国师之托,翻译密教经典两部。五代时仍于洛阳传授瑜珈教法。复有道贤,《宋高僧传》曰:

    释道贤,不知何许人也。持讽《孔雀王经》以为日计,末则受瑜珈灌顶法,持明之功愈多徵应。尝夜梦佛携贤行,步步蹈履浓云,若乘刚焉。每行不知几百里,而指之曰:

    “此摩揭陀国,此占波国,南印度西印度、迦湿弥罗等国。”

     且行且记,喜跃不胜。及寤觉,宣解五天梵音,悉昙语言。

     时西域僧到岐下,葱岭北诸胡僧往往自称五印人,贤以一接语言,先斥之曰:“汝是某国人。”北戎南梵,无敢绐之。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阇梨也。

    迨长兴末,明宗晏驾,立从厚为帝。凤翔清泰不从其命。遣王思同帅师伐之,清泰乃婴城自守。清泰问贤曰:“危甚矣,如何?”对曰:“召窦八郎、可逆知胜负也。”清泰出城乘城抚众,其窦八介甲持戈来马前,作迎斗之伏,跳跃已,解甲投戈而走。贤曰:“此外敌必降之象也。”果如斯说。清泰乃拥兵而东,召贤俱行,入洛,即帝位欤。改元曰清泰。贤奏曰:“年号不佳。何邪?水清石见。”至二年,勒移并州晋高祖为天平军,乃阻兵自固,潜连契丹,长躯入洛,清泰自焚,果“石见”之应矣。晋兵未至,贤先终于洛,今两京传大教者,皆法孙之曾玄矣。(22)

  这条资料至少说明以下几点:其一,五代时关中地区特别是西部,密教势力仍很雄厚,此所谓“陇坻道俗,皆禀承密藏,号阿阇梨也。”其二,道贤之后继法徒众甚多,并且至赞宁写传时传其法之徒仍未绝,此所谓“今两京传大教者,皆法孙之曾玄矣”。其三,道贤之影响所及,两至陇坻,东至洛阳中原腹地,不愧为此时传密法之重镇也。  

    此外,晋地有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密法传授系统。唐朝僧常遇,范阳人也,出家于燕北安集寺。大中四年,杖锡离燕,径涉五峰,后主西台,遇古圣迹秘魔崖,乃文殊降龙之处也,“始结茅兹地,泽虑澄神,入三摩哂多四十九日。鸟排花雨,人萃香云,扬袄抠衣,旧依若市。乃剏兴佛庙僧宇,十有七年不下山顶。日以九会杂花五部等法,习玩精课,不遗寸阴。”(23)文德元年归寂。有门人太文承其大法。五台山密教于是代有传人矣。又有晋州慈云寺普静(886—955年),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什自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赳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鱼  鲔之宗蚊龙焉。又允琴台清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毫、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夏故乡。”(24)至周显德二年,梵躯供养。此普静法师,化导之迹甚广,法徒众多,为此时之密法在广大地区之流布恢复,贡献不小。

    五代时期,除道贤法师外,中原地区守真、道丕二位大师为弘待密法的又两大重镇。

    守真(893—971年)永兴万年人,唐末随家徒蜀。“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次依信光师,传《法界观》,后礼演秘阇梨,授瑜珈教,并得心要,咸尽指归。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四十年间略无怠矣。而赐号曰昭信焉。”(25)守真师受瑜珈教大概在930年左右,即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归中原时间,参照道丕“天福三年诏入梁苑”(26)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号二菩萨”之语可知,其离蜀至少在天福三年(938)之前。此后一直在东京开封弘法。”嗣法弟子二十许人,开灌顶道场五遍,度僧尼士庶三千余人,开水陆法令二十遍。”(27)以大宋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归寂,葬于东京开封。有弟子缘遇最得法要。

    道丕(899—966年),长安人,唐之宗室。七岁“住保寿寺礼继能法师,尊有轨迹。九岁,善梵音礼赞,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不住洛阳福先弥勒院,即晋道安译经创俗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济隐王赐紫衣。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凡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多居元席。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粱苑、副录左街僧事,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儿童颜,号二菩萨。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不精勤不懈、一佛一礼。《佛名经》、《法华经》、《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后汉乾祐中,谢病西归,“未允之际,属汉室凌夷,逃归洛邑。”广顺元年,勒召为左街僧录,不容陈让,还赳东京,居于僧任”。(29)后历周世宗欲沙汰佛教,丕属劝之。于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归寂。丕师事继能,而保寿寺恰为不空高足元皎之所,故道丕可能为不空后代弟子。丕历经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帝室屡加崇信,民间信众甚炽,与昭信大师一起坐镇洛邑、开封,实在开创了五代密教的新局面,在战乱中保存了密教法脉。    

    五代时,南方以越地、蜀地佛教最为发达,相应形成了两个密教中心。蜀地密教前人述见已多,不再重引。越地除前引之神智(光启丙午岁卒)外,尚有杭州真身宝塔寺的景霄。其“初听涉在表公门,后恭守言阇梨义集,敷演于丹丘,”“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30)此师律密兼学,杭州龙华寺释彦永曾师事之学律。又有会稽释全清:

    释全清,越人也。于密藏禁咒法也,能赅鬼神。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言语狂倒,或谛或笑,如是数岁。召清治之。……清乃耶一,以鞭驱当灵入其中,而呦呦有声。缄器口以六乙泥朱书符印之,瘗于桑林之下,戒家人无动之,妇人病差。经五载后,值刘汉宏与董昌隔江相持,越城陷,人谓此为窖藏,掘打*(左缶右咅)破,见一鸦闯然飞出,立于桑杪而作人语曰:“今得见日光矣!”时清光已卒也。(31)

  按,广明元年五月,泰宁将军刘汉宏反,光启二年(886年)杭州刺史董昌攻越州,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奔于台州,故此全清卒年大概在886年不久,故其乃越唐至五代初,活动尚多。佛法重镇天台山此时亦有传密之人。释从礼节(846年—925年),“以梁乾化中游天台,乃挂于平田精舍。后推为寺之上座。”时夏元阳,主事僧来告,将营罗汉斋,奈回园蔬枯悴;请阇梨为祈祷,礼曰:‘但焚香于真君堂。’真君者,”周灵王太子,久闻仙去,以仙官受任。方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兵司侍帝晨。王子乔来此治山,是故天台山僧方道观,皆望右弼形象,荐以香果而已。时主事向仙祠而咒曰:‘上座要雨以滋枯悴。’至夜,云起雨霏,三日而止。”后“两浙武肃王闻之、召入州府,建金光明道场,檀施优渥。”(32)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会昌灭法之后,密教法脉并未‘断绝,而是代有传承。尽管其源头并不很肯定,但贺兰山白草谷法系,智慧轮、道贤、守真、道丕等师的密法,都对唐末、五代汉地密教的流传起了积极作用。从现查的文献资料及法门寺出土的密教文物看,唐末、五代密教在汉地广大地区尚有较大势力,并非如前人所言”学者稀少“其教早已失传”。

    注  释    

    ①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认为密宗“经唐武宗法难及以后之社会动荡,典籍散失.学者稀少,在中国可谓其教早已失传,而在日本反而较盛行也。(第196页)李冀诚、丁明夷先生《佛教密家百问》中认为唐末五代“中原北方密宗法脉几近断绝。“(第124页)黄心川先生在《密教的中国化》一文中认为“密宗在会昌法难时期曾受到打击。会昌之后,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少寺院被毁,经典散失,一直处于十分萧条的状态之中。讫北宋初期,印度沙门法天,天息灾、施护等相继来华,在宋大宗的支持下,重设译译院(982年)翻译和弘传印度后期密教,才稍有复苏。”(《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O年第二期)。

    ②③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④对此吕建搞先生有详备论述,见《首届法门寺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⑤《宋高僧传》卷三“满月传”。

    ⑥⑦《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    

    ⑧法门寺地宫出土人《物帐啤》文。

    ⑨《宋高僧传》卷三十“无迹传”。

    ⑩《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元慧传”。

    (11)《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定兰传”。

    (12)《宋高僧传》卷二十五“神智传”。

    (13)《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元慧传”。

    (14)《宋高僧传》卷三十“无迹传”。

    (15)《宋高僧传》卷二十六“增忍传”。

    (16)(17)(18)《大正藏》卷二十

    (19)《宋高僧传》卷三十“无迹传”。

    (20)《宋高僧传》卷二十三“道舟传”。

    (21)《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志通传”。

    (22)《宋高僧传》卷二十五“道贤传”。

    (23)《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常遇传”。

    (24)《宋高僧传》卷二十三“普静传”。

    (25)(27)《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守真传”。

    (26)(28)(29)《宋高僧传》卷十七“道丕传”。

    (30)《宋高僧传》卷十六“景霄传”。

    (31)《宋高僧传》卷三十“全清传”。   
 
    (32)《宋高僧传》卷十六“从礼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