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中的瑰宝——秘色瓷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密藏着供养舍利而奉献的大批珍宝。现就懿宗奉献的秘色瓷,谈谈我的浅见。

    一、秘色瓷的重大发现

    地宫中共有秘色瓷14件,内有碗7件,盘6件,八棱净水瓶1件。碗盘多数作成花朵的形状,口沿开五个凹口,凹口下的腹壁饰内压直线,形似一朵莲花。器形优雅,制作精细。通体施湖绿、青灰和青黄色釉,釉层匀净,滋润如玉。其中有2件碗,口沿与圈足镶嵌银边,腹部用平托装饰鎏金花鸟团花,是少有的精品。根据同出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石碑所刻的“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等碑文,这批青瓷是唐懿宗供奉给佛祖舍利的秘色瓷。地宫封闭于咸通十五年,瓷器的生产当在公元874年以前。这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又有明确记载的秘色瓷,研究价值很高。

    二、慈溪上林湖唐代贡窑生产的贡品

    这批秘色瓷在浙江滋溪市①上林湖晚唐窑址中可以捡到相同的碎片,是唐代上林湖贡窑的产品(书后图9)。

    在上林湖已发现古瓷窑址196处,是唐五代越窑的中心产区和贡窑的所在地,自汉代生产原始瓷和瓷器以来,瓷业在这里一直不断。到了唐代中晚期,随着明州(今宁波市)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业迅速发展,瓷窑林立,制瓷技术不断提高,在唐中期偏晚时,上林湖瓷窑已能生产罐、罂、盆、钵、碗、盘、杯、碟、盏托、注子,粉盒、烛台、灯、砚、水盂和碾子、碾轮((左石右呙)轴)等等,品种丰富,式样新颖,并在一部分碗、盘、钵的内壁刻划莲花、荷叶等花纹,划花线条纤细流畅,但是产品的价格昂贵,嵊县升高二村出土的一件瓷罂,腹部刻:“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这件瓷罂制作不精,在越窑属于一般产品,而价值一千文,与晚唐岳州窑生产的青瓷注子标价“五文”相.比,差价悬殊。由此表明越窑已有很高的声誉,它的产品已成为一种贵重的商品。    

    唐代晚期,上林湖瓷业进一步发展,部分瓷窑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花式品种增多,尤其是碗、盘、杯、注子、粉盒、水盂和瓶的式样很多。器形轻巧优美,配以柔和晶莹的瓷釉,酷似美玉雕琢而成。釉色有湖绿、青灰、青黄和黄色等,釉面精光显露,裂纹少见;胎呈淡灰和土黄色,质地细腻,不见砂粒,连细小的气孔也很少见,说明坯料的处理是很精细的;外底或圈足底端留有扁圆形的支点痕,其中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黄釉瓷,在支点周围无釉处呈紫色。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装坯用的匣钵也用瓷土做成,有的还配盖。为了防止落砂,匣钵内外刷薄釉,盖口相合处用釉封闭,制作讲究认真。

    唐晚期精美青瓷的烧成,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赞美越窑青瓷,同时出现了生产宫廷用瓷的“贡窑”,1977年上林湖吴家溪出土青瓷罐形墓志一件,上刻“……光启三年(887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由此证明上林湖已有生产贡瓷的贡窑。法门寺塔下地宫发现的秘色瓷,从造型、胎釉特征和用瓷土做支点的装坯方法都证明它们是上林湖贡窑生产贡奉给唐宫廷,再由懿宗奉献给佛祖的。冯先铭、李辉柄先生都提到八棱净水瓶“在余姚上林湖越窑窑址中也拾到过器形相同的碎瓷片。”②80年代我们在调查上林湖窑址时在庄基窑址中捡到八棱净水瓶的口颈部和腹片,口颈作细长的圆筒形,腹片有直棱,棱线凸出,双棱之间的腹壁内凹,造型与法寺塔地宫出土的同类器一模一样(书后图10~12)。各种形式的碗、盘,在黄鳝山、狗头颈山、庄基、施家坪等窑址中都可捡到。同时地宫中出土的錾有“浙西”铭文的鎏金鸳鸯纹银盆等,也是江南各地贡奉给朝廷的,14件秘色瓷无疑是上林湖贡窑生产的精品。

    三、各地发现的秘色瓷

    上林湖贡窑生产的唐至北宋的秘色瓷,各地陆续有所发现,现按时代早晚,简介如下:  

    1.地宫中发现的唐懿宗供奉的碗、盘和八棱净水瓶,是有碑文说明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秘色瓷,是古瓷中的瑰宝。    

    2.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和江苏省苏州市郊,共发掘吴越国王钱氏家族和功臣墓八座,其中有光化三年(900年)吴越国王鏐父亲钱宽墓、天复元年(901年)钱鏐母亲水邱氏墓、天福七年文穆王钱元瑾墓和广顺二年(952年)吴汉月墓,出土青瓷58件。青瓷中特别珍贵的有水邱氏和吴随囗墓出的褐色彩绘云纹罂、香炉和油灯(书后图13—16)③,钱元瑾墓出的龙罂,出土时龙纹上还残留金片,说明原来是鎏金的。另外钱元玩等墓所出的瓷缸,高37厘米、口径64.7厘米,这样大件瓷器的烧成,表明当时的制瓷工艺造诣很高④,《高斋漫录》“今人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曰秘色”等记载和吴越国用大量秘色瓷贡品给后唐、后晋与宋的历史事实,说明上述墓中的青瓷,应该是秘色瓷。    

    3.河南巩县西村乡元德李后陵中的青瓷刻花龙纹盘、云纹碗和鹤纹套盒,是北宋早期有代表性的秘色瓷。龙纹盘器体大,内底刻在水中翻腾的蛟龙,器形端正;套盒由三只相同的圆盒套叠而成,上置盖,盒外刻云鹤纹。瓷器制作精细,质量很高。元德李后是宋太宗的妃子、宋真宗赵恒的生母,真宗即位后,追尊为皇太后。咸平三年(1000年)迁葬于宋太宗永熙陵西北。根据《十国春秋》卷82“开宝二年秋八月……王贡秘色瓷器于宋”,《宋会要》“开宝六年二月十二日……钱惟濬贡……金棱秘色瓷器百五十事……”、“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俶进……瓷器五万事……金釦瓷器百五十事”和宋周密在《志雅堂杂抄》里所说的“太平兴国七年岁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越州瓷器赵仁济”等记载,元德李后陵中的古瓷当是上林湖官窑生产的秘色瓷⑤。

    4.北京八宝山辽韩伕夫妇墓,出土青瓷注子、注碗、盏托和碗、盘共9件,胎骨细薄、釉色青绿透明。注子腹部划饰的对饮图、注碗内底刻划的鹦鹉和盏托托面展翅飞舞的的蜂蝶纹,是上林湖北宋早期瓷窑中常见的装饰。吴越国与契丹(大同元年始改国号为辽)时有来往,两国互派使节十余次,吴越国也用器服珍奇和秘色瓷给契丹。韩伕的祖父韩颖是契丹的开国勋臣,韩伕是辽的官僚,在他与夫人王氏死时(王氏死于辽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随葬几件秘色瓷是很可能的⑥。

    四、秘色瓷的特点和有关问题

    1.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明秘色瓷的釉为美丽的翠色。法门寺塔发现的秘色瓷多数是湖绿、青灰色釉,只有二件镶银边的鎏金团花碗是淡黄色釉。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上林湖瓷窑历代青瓷胎内氧化铁(Fe2O3)、钛(TiO2)含量高,釉内铁钛的含量也在2.5%左右,所以在还原焰中烧成时胎呈灰色,釉色青中带灰;在氧化焰中烧成时胎呈土黄色,釉为青黄、淡黄或深黄色,同时釉的主要助熔济是氧化钙(CaO),所以釉层薄,透明似玻璃。根据窑址的地貌和已经暴露的窑炉遗迹,上林湖瓷窑都用长条形的龙窑烧瓷。龙窑有很多优点,但它的最大缺点是窑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不一致,烧成后黄釉、青釉、生烧、过烧的都有,很难烧成清一色,水邱氏墓出土的三件珍贵褐采瓷器多数烧成青黄色。因此,很可能是生产技术上的原因和黄釉柔和滋润,别有一种风味,而在秘色瓷中包括一部分黄釉瓷。法门寺塔下地宫内出的秘色瓷极大多数釉色翠绿,需要在强还原焰中烧成,同时烧成温度控制适当,釉层滋润不透明,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它们在贡窑中是百里挑一,再供奉给唐王朝的。

    2.造型优美,多数模仿金银器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起居的改变,生活用具有了很大的变化。品种丰富了,器形由大变小,式样新颖。唐代晚期,为了使瓷器式样优美,获得喜爱,将许多瓷器做成金银器的样子。如五瓣莲花形的碗盘,扁圆形、菱花形粉盒和海棠式碗、杯,与地宫出土的鎏金双鸳鸯团花银盆、十字三钴杵铜盒、素面圈足银盒、双鸿纹海棠形银盒等相似;水邱氏墓所出的兽足香炉、钱元瑾与元德李后陵出土的套盒,也与这里所出的五足银熏炉、鎏金壸门座波罗子相似。秘色瓷中常见的菱花口或莲花口盏托、碟、盘等等,也是模仿金银器的。
    
    从唐代开始,常把碗盘做成花朵的样子,金银器、铜器和瓷器都是如此。有的碗、盘在口沿开五个等距离的凹口,凹口下的腹壁压短直线,形似五瓣花口碗。这种碗以前都定名为“葵口碗”,我认为是莲花碗。莲是一种水生植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我国繁殖,而且莲全身都是宝,花可欣赏,藕和莲子是食品,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生长范围很广;莲花又得到佛教的欣赏,被奉为“佛门圣花”,受到佛教徒的崇敬。所以莲花、荷叶成为各种手工艺品和日用品的一种装饰。越窑在东汉时已用莲瓣纹装饰瓷器,到了唐代中晚期,莲花、荷叶成为上林湖越窑的重要装饰,或在瓷器的内壁刻划莲花、荷叶,或把瓷器做成莲花、荷叶的样子。这种情况在法门寺地宫的出土物中也得到反映,许多金银器和藻井都用莲瓣、荷叶做装饰,所以那种五曲或六曲口碗、盘,应该称莲花碗、莲花盘。特别有说服力的是晚唐至宋代的盏托。宁波市和义路晚唐遗址出土的青瓷托盏,盏口有五个凹口,腹壁用内压的短直线作为花瓣的分界线,托盘坦张,托沿四处向上翻卷,形似一片卷曲的荷叶托着一朵鲜美的荷花,使人心旷神怡。用荷叶托着的五瓣花盏,不称荷花盏,而叫“葵花盏”,就难以解释了。这样的实例很多,因限于篇幅,不再举例。莲亭亭玉立,清洁美观,“出污泥而不染”,成为清廉的象征,用莲花碗盏供文人士大夫饮酒喝茶,正适应他们自命清廉的心情。因此应该称这种花瓣形的碗盘为莲花碗、莲花盘。

    3.秘色瓷是贡窑和官窑的产品,而不是一般瓷窑生产的。

    上林湖在唐光启三年以前有贡窑,已经由吴家溪出土的青瓷罐形墓志所证实。生产的瓷器定名为秘色瓷。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沿用唐代旧法,用贡窑生产大量宫廷用瓷和贡后唐后晋等国的贡瓷,因需要量增加,贡窑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国降宋后,宋朝继续在上林湖建立官窑生产秘色瓷。前面所引宋周密在《志雅堂杂抄》中的一段记载说明北宋初在上林湖置官监窑烧瓷器。1981年在上林湖施家坪窑址发现外底刻“官样”款的碗片,碗的内底及内外壁刻半浮雕的莲瓣纹,瓣面划密集的条纹制作精细,这也是北宋早期置官监窑的一个物证。自此以后,由于制瓷工艺没有重大改进,瓷器质量不能提高,宋宫廷的用瓷转向钧窑、汝窑,政和年间,又在京都自置官窑,生产宫廷用瓷,秘色瓷停止生产。

    “秘色瓷”是上林湖贡窑产品的一个专名。从法门寺塔下地宫出土的实物证明,秘色瓷以釉色青翠的青瓷为主,也包括一部分青黄和黄釉瓷器。

    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说:“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这是文人对秘色瓷的曲解和无故扩大。他们把所有青瓷都称之为“秘色瓷”,出现“至明而秘色始绝”的怪论。

    注  释:    

    ①上林湖在今慈溪市南部,处于慈溪与余姚两市的交界处,在历史上有时划归余姚县,有时划给慈溪县,所以在历代文献中,有写余姚县上林湖,也有写慈溪县上林湖的。

    ②冯先铭《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李辉柄《略谈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文物》1988年10期36~39页。 
   
    ③《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学刊》94页,1981年出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文物》1975年8期66页。   
 
    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3期186页。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3期19页。

    ⑥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辽韩伕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3期361页。

    ⑦林士民:《浙江宁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1976年7期60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