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文学艺术——戏剧与民间文学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宋巧姣跪石的故事,是发生在明正德年间的一则情节连环的民间传奇,故为戏剧家们所看中,改编为京剧、昆剧、桂剧、秦腔、同州梆子等多样剧种。剧名有《法门寺》、《拾玉镯》、《双姣记》、《双玉镯》、《宋巧姣告状》、《法门寺降香》、《双姣奇缘》等。情节大体相似,以京剧《法门寺》影响最大,演了200余年,连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也引用此剧说:“要反对封建迷信,打破奴才思想。《法门寺》里那个賈桂,就是奴才性格,站惯了,不敢坐嘛。”

    戏剧《法门寺》和故事巧姣跪石与法门寺佛教有三个契合点:一是都以法门寺为背景展开情节;二是写了皇太后降香,说明法门寺直到明代,在皇室中仍有很高的地位,皇家寺院的气派长在;三是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众恶莫作”、“诸善奉行”的道德观。佛教的戒律就包括不妄语、不邪淫,此案的酿成正由于刘彪的邪淫和刘公道的妄语。

    涉嫌男女相恋,累及5条人命的玉镯奇案,发生在离法门寺不远的眉县金渠乡宁渠村。这宁渠村因著名的宁渠而得名,又以渠分为东、西两村。

    命案的起因来自东村高大门第的傅姓人家。傅家有位公子,名傅朋,字云程。因祖上为大明开国功臣,圣上敕封世袭指挥,久住京城。后来明朝廷宦官专权,老指挥慪气废命。其夫人因原郡土地肥沃,水甜景美,带幼子傅朋归来,农桑度日。

    明朝正德年间,功巨傅友德遇害身亡,妻与子流落他乡,至陕西眉坞县。傅妻无力为傅朋完婚,交给儿子一对玉镯令其自择佳偶。傅朋与民女孙玉姣相逢,一见鐘情,凭玉镯订终身。谁知刘媒婆之子刘彪心术不正,夜赚孙玉姣却误杀玉姣舅父母,抛头颅于鄰院又欲加害刘公道。给乡约刘公道打工的宋兴儿系儒生宋国士之子,兴儿将此事告诉刘公道,刘怕牵扯不清便杀兴儿滅口,并将兴儿尸体和玉姣舅父头颅一同埋入院中枯井,后向眉坞县令报案告宋兴儿盗物潜逃。同时孙家也报了案。昏官赵廉见玉姣手上只有一只玉镯,且年轻貌美,便想当然地定为奸杀,拘押孙玉姣、傅朋、宋国士及其宋巧姣。宋巧姣在狱中讯明原委,断定元凶是刘彪,傅朋托人赎出宋巧姣并交与另一镯。宋巧姣出狱后弄明真相,时皇太后来法门寺降香,宋巧姣便于农历四月初八日,拦住鸞鴐,冒死告御状,陈诉冤情。皇太后听后就在法门寺復审此案,惩办凶手,孙、傅喜结良缘。至今大雄宝殿甬道有一青石,正中两个凹窝,傳为巧姣下跪之石。

    宋巧姣告状一案,根据眉县文史资料编写组工作者们已掌握均史料證实,事件基本属实。传说中的人物姓氏确凿,此案发生在明朝武宗(厚照)正德初年,发案在眉县,结案在法门寺,距今约480多年。

    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至今在眉县和北京等地都留有后代。

    关于宋巧姣的诉状,据民国时期的眉县教育科长董铎、军事科科员王辉、田糧科长李凌霄作證说,他们见过“宋巧姣告状”的状子。建国后,眉县还保存着此状。解放初,眉县第一任县长黑长荣回忆说:“1949年夏天,我到眉县后,听说有宋巧姣告状的状子,出于好奇心,我让秘书拿来简单看了看。但由于战局未定,工作繁忙,未作妥善处理。记得状子是用毛笔正楷字写在麻纸上,整整齐齐,厚厚的一本子,夾在卷宗套子中间,纸边边都发黄了,中间还没变色。”

    关于县令赵廉。明代志书62名知县中都没有赵廉的名字。但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刘九经编纂的《眉县志》记载:“李镒,祥符人(今河南浚县),正德四年以举人任眉县知县(至七年)。仁明勤慎,一钱不私,士民颂其廉洁,上官称为冰药,故志相传。”形容李镒做官廉洁,如冰之清净,如药之有益于人民。

    根据李镒在眉县任职的时间及政绩看,“赵廉”的原型人物似是李镒。传说及剧作者可能觉得这位县官做官“廉洁”是难能可贵的,遂取其“廉”为名,附以赵姓,隐去其只判过一椿错案的名,通过艺术创造,使其形象更加逼真。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是可取的。

    而这个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据查證,被眉县知县错判蒙冤的宋、傅、孙三姓,当宋巧姣告御状于法门寺而复审昭雪后,这三姓人均感恩戴德,隨张太后和太监刘瑾进京。孙家姑娘嫁傅公子为妻,宋傅两家都得以擢官,成了权倾一时的刘瑾的亲信。后来刘瑾谋篡皇位被他的同党“八虎”之一的张永出卖告密,凌遲处死,宋、傅两家受到株连,一部分人被谪职,一部分逃回家乡眉县。

    宋国士:原住眉县县城南街,明中叶以后迁到县城南宋家園子,现在的位置属城关镇东关村第一居民组。他是明正德初年一位饱学生员,因家贫无力赶考,在城内书院教书。有长女少男,靠教书、做工度日。巧姣告状胜诉,宋国士隨刘瑾进京做官,后受株连,部分家人留京,部分家人仍回眉县。明末,宋家住北京郊区教场巷的后代,又在京地做官。崇祯十七年(1644),宋氏后代中有人奉命出京追缉逃犯,时值李自成义军进京,明朝灭亡,无法回京,这些人也落居眉县。眉县城南宋家園子,现有宋氏亲族11户60人。

    傅朋:家住眉县金渠镇北约2公里的傅家院,即现在的金渠乡宁渠村第一居民组。傅朋的祖先于明朝初年征北虜有功,官居要职,后代封为世袭指挥,主管巡查、缉捕,到傅家第四代傅朋之父时,因刘瑾在朝专权,傅朋之父看不惯刘瑾的作为,可又拿刘瑾无法,悒鬱身亡,傅朋母子离京回到眉县居住。法门寺结案明冤后,傅朋被刘瑾赏识,带入京都升迁,后受株连遭斩,京都家眷部分人又回到了眉县傅家院。

    孙玉姣:家住眉县金渠乡黄家坡村,与傅家院东西相隔不到3华里,相傳古时把傅家院称东村,黄家坡称西村,现在眉县境内查无孙氏后代。

    至于刘媒婆、刘彪、刘公道等人,查无下落。因为县城内小南街刘家和县城西街大槐树底下的刘家均否认他们有此前辈,以“事老人新不知情”相推脱。此三人是同族还是同姓异族,其姓名为原貌还是虚构,尚待进一步考证。

    法门寺的民间传说故事虽不多,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且烩炙人口。

    印度佛教傳入东土,并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徒,于是便产生了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

    法门寺佛教的民间故事不算太多,但都与法门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虽不能列为“野史”,但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的真实。

    主要的民间传说有:

    一、法门寺的来历

    大约在周武王之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美阳村有个叫法阿门的穷书生崇佛,设壇教化,并上书周天子弘扬佛教。周天子视为异端邪说,下令缉拿法阿门,并砍掉法阿门的双腿、双手,乃至割舌剜眼削耳。法阿门坚决护法传教的事迹传到释迦牟尼耳朵里,颇受感动,对阿育王留下遗嘱:“我入化后,汝将吾体断成八万四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门的故居,其余分送世界各地。”释迦牟尼死后阿育王便遵嘱差鬼神送一份舍利到法阿门住的美阳村,于是法阿门诵经壇之处耸起一座10丈高的宝塔。塔底洞穴水银铺地,金船泛其上,船内有金匣,匣内珍藏佛指舍利。为了纪念法阿门以身殉教,便将阿育王寺改为法门寺。

    这个民间传说解释了佛教的由来,法门寺塔及地宫的由来,佛指舍利的由来,寺名更改的缘故,对于研究法门寺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割不尽的塔茬

    周都岐邑一夜之间冒出佛塔以后,周王与百姓们以为是夷狄神骨的建筑,于是将其鏟去,次日塔又冒了出来。再次鏟去,再次冒出。如此这般鏟了一茬又一茬,塔仍巍然长存。

    这则传说反映了法门寺塔历经劫难,但塔仍挺立,千古不滅;这也曲折反映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道路坎坷,弘法的高僧大德们百折不挠,终于依傍国主,使佛教在中国扎下根来。这是西典东来并立足华夏的一段弘法史的缩影。

    三、卧虎石的传说

    相传宋徽宗赵佶驾幸法门寺礼佛,曾坐于大雄宝殿前青石之上,并亲题“皇帝佛国”四字,后人制匾悬于山门。徽宗走后,人们发现他坐过的青石沾水便显出虎形,原来徽宗属虎,人们便称此石为“卧虎石”。

    这则风物传说似是历史掌故,真名真姓。石今存法门寺大雄宝殿门外,一沾水石纹显现,确肖虎形。但徽宗是否驾临,史书无考。这则傳说倒反映了法门寺的境遇变迁,大唐轰轰烈烈六迎佛骨,在宋朝则是皇帝佬儿坐在冷石头上题额了事。不幸中的万幸是万乘之尊不曾忘记法门寺,多少有些关照。

    四、七音碑的故事

    有个少年姓师名况,家住扶风法门寺西的漆水河畔。他自幼爱唱小曲儿,能哼调儿,学会了各种鸟兽虫鱼的鸣叫绝艺,学啥象啥,很讨人喜欢。平时,师况边学习边模仿,口含葉儿可以学出各种水鸟的鸣叫,还能用葦叶卷成竹笛,吹出鸟鸣蛙叫。他还把柳枝皮儿扭动取下,鑽上孔儿,吹奏出各种动人的美妙声音。

    师况想:将那挫优美的曲儿记録下来,传扬出来,该有多好!

    后来师况梦中幸遇金凤凰,并隨她仙宫一游。

    师况梦游天庭,见七位仙女载歌载舞,你拉她弹,你吹她奏,并有一位身着红色蝉翼的女子,妖娆娇艳,她正在舒袖轻抚,弹奏一张巨大的琴盘,音调悠揚,美妙异常,令人消魂荡魄。

    师况正听得入迷,忽见一位仙女立身吹奏,一位仙女弯腰弹唱,一位仙女婀娜起舞……这七位仙女各种优美动人的身姿,表示出七种俊美音调。

    哦,原来如此!这难道不是记谱的象征之形吗?顿时,师况恍然大悟,只听雄鸡一声高叫,师况忽然醒了,方才发觉自己是在做梦。

    师况醒后,急忙寻笔,匆匆将梦中七位仙女用各种优美姿势表示的姿态音韵都一一记録下来,这就是1、2、3、4、5、6、7,叨、来、咪、发、唆、啦、西的七色音调符号。

    师况披衣步出庭院,忽然发现天空有几颗亮闪闪,拖着长尾巴的星星坠入漆水河中,金光闪耀,璀灿夺目,并发出“空空”巨石撞击的震耳的轟鸣声……

    第二天,师况在漆水河畔才发现水面浮有一块巨大的长条殒石,油光黑亮,闪闪发光,隨着流水音韵也在波动,殒石表面有七个不同的音韵孔。师况拍击这巨大的殒石,伴隨鸟语花香弹唱起来,逗引得大伙儿无不惊奇,拍手叫绝!

    从此以后,人们才从这七个音孔中弄清了音乐的基本规律,才会记谱识乐,弹唱出各种优美动听的歌儿和曲调,人类也才有音乐。为了纪念师况和金凤凰,人们就把七星坠落过的漆水河改名为七星河,还把这块留有大小七个间孔的殒石叫做“七音碑”。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又将《圣教序》书于此碑之上,使这块收藏在法门寺内的七音碑就更具传奇色彩了。

    这则民间传说很优美。七音是否师况发现的?有无其人?……这并不重要,因为传说不可当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法门寺的古周原地区音乐文化积淀厚实,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古代的君主和文化人着手制订“周礼”,他们消化了原始歌舞,制定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乐舞及其不可逾越的规定,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陕西作家王吉呈搜集整理了几则关于法门寺的历史故事——

    一、佛陀萨

    有位老和尚自称佛陀萨,编藉在岐阳法门寺。他童颜鹤发,披黄持锡,常常独行在四乡的农村化缘。他把化得的资财食物转施给饥饿贫困的人,因而受到民众的爱戴。对于寺中那些贪财的和尚们,他深恶痛绝,压根儿瞧不起,有时甚至当众揭穿他们伪善的面目。这就招致来同行的不满,背后造谣,散布些流言蜚语诋毁。他嗤之以鼻,我行我素,几十年不改那种习性。唐文宗开成五年六月:他在乡里把那些信徒们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说自己晚上便要死亡,唯一的希望是能葬身在乡间。说毕他安详地坐化。

    岐阳的大众为了纪念这位慈悲的菩萨,把他的尸身用漆布裹好,埋葬在西岗上,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砖塔。过了一个多月,有人进去瞻仰他的遗容,奇怪的是那本来秃秃的顶上长了一层寸发。信徒给他剃去,不久,又齐刷刷长出来。诧异的人们不敢再剃了,以为这是他的本願吧,就用砖把门户堵住,不再去干扰他安宁的灵魂。

    二、东山沙弥

    隋文帝开皇初年,扬州有个僧人喜诵《涅槃经》。岐州东山下村中有个沙弥则偏爱《观世音经》。两个都得暴病而死,同时到了阎羅王殿上。阎羅王对岐州的沙弥特敬重,赐坐在金饰的高座;而那位扬州的僧人只被让在稍次一等银座上。那僧人对这不同待遇自然不服气。

    因这两位都虔诚奉佛,阎羅王给他们增添了阳寿,叫重返人世。那扬州僧人醒来,对那外事仍耿耿于怀,就不远千里,奔往岐州,寻见沙弥,要问个究竟。

    沙弥弄清来意,请僧人去浴室洗了黄尘,然后让到房舍中,告诉他说自己也没有格外的招数,只有一点和人不同。这就是每诵经之前,必须换上干净的袈裟,烧香咒願十分虔诚恭敬,多少年坚持不怠。那位从南方来的僧人听后,不由得汗颜沾衣,深感惭愧。他往日诵经时威仪不整,身口不净,原来差别就在这点上呵!

    三、王義逸

    唐武宗受了几位道士的怂恿,于会昌五年敕令毁佛,勒令数十万僧尼还俗,拆除天下寺院蘭若以千百计。僧徒们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佛史上称之曰会昌法难。

    当时担任凤翔军中尉的王义逸利用统帅禁军的显赫权势,趁火打劫,利用拆除寺院的精良木料砖瓦,为自己大造私邸。在岐州地面上再也寻不见比他更豪华的府第了。三年之后的一天,他的心腹小吏哭着进来,告诉了自己午休时的恶梦——我被一个紫衣人引入一个朱门府第,那儿的建筑样式和家具摆设和将军家的全相同。那华丽的厅中坐满了一群高贵的宾客,令我奇怪的是独不见将军。那紫衣人指着陛下说,沿着这条路可以寻见你的主人。那是条窄狭曲折而又长满荆刺的荒路呀!我好容易挤过去,听见前面的茅草矮屋中有人呻唤。我急忙推门进步,看见有人把你缚在床上,用火点你的头发。你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惩罚,只得检讨说千不该万不该贪取佛物才得到这个报应。他们放我回来,要我转告你尽快拆除府第,原物归还寺院,否则三天之后便有杀身之祸。王将军听罢,骂他荒唐已极,踢了一脚,逐出门去。

    王義逸没有料到报应果真来了。第二天,他的头上长出个瘤子,流脓不止;第三天晚上,便呜呼哀哉了。

    四、岐州寺主

    唐贞观十三年,岐州城里大寺院的寺主,和负责禅堂的执事都维纳结下冤仇。有一天夜里,他借僧徒们外出做法事活动,暗杀了都维纳,碎身十二段,埋在后院厕所里。众僧徒回来,寻不见都维纳,去问寺主,他回答得前言不对后语。僧徒们觉得可疑,就报告给官府。主持州府日常事务的杨别驾亲自来寺检验,没有发现任何踪迹。送杨出门的时候,寺主的袈裟上突然出现了鲜血。这奇异的现象,寺主怎么也解释不清白。经过严厉勘问,寺主终于招认了杀人的事实。根据他的交待,那一夜他根本没穿袈裟。这鲜血大概是佛所做的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杀人的寺主得到应有的下场——被砍了头。

    五、僧曇畅

    唐代乾封年间,京城西明寺的和尚曇畅骑匹骡子去岐州,听著名法师讲经。为了表示敬意,他还备了一驮礼品,带个奴仆一起出发。在半路上,他们遇见个手掐佛珠、衣着破旧、自称贤者五戒的和尚,也是去听讲的,就结伴而行。这一夜:他们住在马嵬旅店里,五戒礼佛诵经至为虔诚,到了深夜还不肯休息,这使曇畅敬佩不已。为了赶路,天不明他们起程了。走了十多里,到了荒僻的野地,五戒突然抽出两刃利刀,捅死了曇畅。那奴仆腿脚利索,跳下驮骡,钻入野草去逃生。

    这时,马嵬的旅店主人还未起床,恍惚中听见曇畅和尚泣诉被杀之事。他感到惊异,说给刚起身的三位军人。一会儿,曇畅的奴仆丧魂落魄地进来,大家才相信真是和尚托梦了。于是,三位军人持弓乘马去追赶凶犯。他们赶了四十多里,终于包围住那位所谓贤者,绑送到县府里正法诛杀。

    六、法门寺

    长安以西的法门寺里,藏有释迦牟尼中指灵骨,为天下一切奉佛人所敬仰。这所中国著名伽蓝圣地的殿宇建筑规模宏大,名师云集、僧徒众多,也是别的寺院难以比拟的。然而到了唐代末年,屡遭战火破坏,殿宇毁塌,聖像残伤,一派凋零了。这时,军阀割据,争斗不息,皇上颠沛流离,尚且自身难保,社会上的事根本管不着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多么希望得到佛力的庇护啊!于是,重修法门寺自然成了热门话题。然而,谈何容易,所需的木石砖瓦到哪儿去寻?

    有一天太阳落山,突然狂风怒吼,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清晨,风停雨住。法门寺的僧众启开大门,意外地发现大道上良材巨石堆积如山,绵延十余里看不到头尾。啊,一定是佛显灵,驱使神力鬼差运送的呀!这太令人激励了!寺院的主持便召集全体执事和地方乡绅,开会研究重修方案。

    关于法门寺佛教的民间故事还有太白借牛拉塔、法门晨钟、杨六郎立碑浴室院、祖孙三代修宝塔、佛祖显灵、佛指溝的来历等等。这些作品具口头性、变易性、传奇性等特点,是法门寺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扶风县乃全省、全国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