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诏许修塔供养佛骨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印度佛教塔之设本为瘞埋佛舍利,是佛供养的一种方式。印度佛教建筑艺术傳入中国后经历了由梵式到汉式的转变。

    法门寺是因塔设寺,北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法门寺(时称阿育王寺)遭严重破坏,“厢宇外级,唯有两堂独存”,显然,塔已被拆毁。但佛指藏于地下,幸免劫难,故隋代岐州牧李敏能“继开灵趾,咸薦香花”,并奉诏修塔供养。然隋唐之交的战乱,寺宇频遭破坏,如《感通録》所云:

    年岁既久殂落略尽,寺在孤城之中。问其本起,乃云,大业末年四方贼起,诸乡在平原之上,无以自安,乃共筑此城以防外寇。唐初杂住未得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尽。二堂余烬黑尚存。

    可以说,经战乱、火灾,唐初的法门寺已成废墟。所以有岐州刺史张亮的恢复之举。

    张亮,《旧唐书》有载:大业末隶属徐积,署骠骑将军、郑州剌史,后得房玄龄、李勣引荐,投奔秦王李世民,任车骑将军。玄武门之变中有功,后授怀州总督,封长平郡公。贞观五年,历遷御史大夫,封光禄卿,进封鄅(yū)国公,后又历任豳、夏、划三州都督,至十五年官至刑部尚书。后因有异图,被太宗斩于市。张亮任岐州刺史一事正史无载。但张亮修塔确凿无疑。

    大历《大唐聖朝无忧王寺大聖真身宝塔碑铭》载:

    贞观五年二月十五日,岳伯张德亮曰:覿神光咸及物囗。上章奏,精感动天,有敕以望云宫初殿囗施焉。

    元和张仲素《佛骨碑》云:

    太宗特建寺宇,加之重塔。

    《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云:

    文皇遷寝殿而修花塔,冀拔群迷。

    塔是外来的因素与我国传统建筑结合的产物,形象之奇美再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匠师创造之才能。

    印度窣堵波这种形式,本来只是一个半圆冢,但是在结合中国原有的各种建筑形式之后,就有了另一种审美态势。由历史文献上得知,中国早期著名的塔都是楼阁式的。例如东汉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所建的马白寺浮图,“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畫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晋世,洛中佛图有四十二所矣。”①北魏熙平元年(516)在洛阳所建的永宁寺浮图等,都是七层、九层的楼阁式建筑。史载: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遥已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金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难得而言。波斯国胡人言,此寺精丽,閻浮所无也。②

    这次重建之塔史称“唐塔”。关于唐塔,有如下推测:

    其一,因以望云宫旧材盖塔基,故知塔是木质;

    其二,塔为方形,依从旧例;

    其三,规模:以盖一座宫殿的材料移作修塔,此塔规模必定壮观。据1988年春地宫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塔基,共20柱礎,柱礎边长平均为1.85米,塔基边长20.42米,总面积为416.9764平方米;

    其四,结构:塔基相当3间殿之大。地下有地宫,供安放佛舍利用,其构思源于中国深藏的陵寝制度。地宫出土的宝刹单檐铜精舍当是唐贞观塔的微缩仿制品。其型制:宝刹高聳,勾心斗角,拱欄灿然,四门八窗,门列力士,柱饰金狮,阶墀层层,气象俨然,显示出大唐恢弘莊严之气势。

    ①《魏书·释老志》

    ②《洛阳伽蓝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