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代的《肇论》研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宋元时代对于《肇论》研究的,涉及到华严、天台和禅诸宗,宋代的华严宗僧净源、禅师晓月、天台宗的遵式,元代的华严宗僧文才的《肇论》研究都是有代表性的,构成华严系、天台系和禅系“肇学”的重要内容。

    一、净源的华严《肇论》观

    北宋华严宗僧人净源(1011—1088),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净源传》①,俗姓杨,晋江(今属福建省)人,依东京洛阳报慈寺海达法师出家,初从五台山承迁法师习华严,特别是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又随横海明覃学李通玄的《华严经合论》,后回到南方,听长水子璿讲《楞严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推为“义龙”,即义学领袖。先后入住泉州清凉寺、苏州报恩寺之观音院、杭州祥符寺之贤首院等寺院,高丽僧统义天曾于元祐初年(1086)②渡海来到杭州慧因寺向他问道,执弟子礼,并带来散失已久的华严章疏,为当时华严之学的中兴提供了条件。当地官员有感于其中兴华严之力,奏请将慧因寺由禅寺改为教寺,以弘华严之教。义天回高丽后,以金字书写《华严经》三种译本180卷(晋译本六十卷、唐译本八十卷和四十卷)赠给净源,净源在慧因寺建华严阁安置,此寺因而又称高丽寺,净源则被尊为“中兴教主”。元祐三年(1088)卒,世寿七十八。其所著作品与三论学相关者,为《肇论中吴集解》三卷、《科》一卷、《令模钞》二卷。元代华严宗僧文才对其解释《肇论》的观点多有引用。

    据载,自元康之后,对于《肇论》的重要注释有三种,“杭乌好直、永嘉修广、玉峰云霭是三高僧互发渊旨,而为之注”。“中吴秘思法师,久传四绝,名冠寰中……提疏钞之绳墨,举笺注之权衡欤。源才下识疏,忝授斯文,不幸法师遽尔谢世,而幸朋侪请振遗风,因念关中集解而《净名》之训廓如也,故道液之志敢窃而取焉”。③据此,《肇论中吴集解》在形式上仿效唐代道液法师集解僧肇之《注维摩诘经》的《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此《集解》是中吴秘思法师的遗作,净源将其集成,北宋嘉祐三年(1058)作于万寿寺潜轩。

    净源认为,僧肇对于关中的中观之学具有纠偏的意义。关中的中观之学,“遮诠虽详,表诠未备,幽致既密,微言亦隐”。人们“昧乎真俗之蕴”“惑于因果之奥”。④所以僧肇“拔邪树正,根理条辞,剖不迁、不真之义天,以救众蔽,泒无知、无名之辩浪,以洗群疑”。⑤

    对于《肇论》中的《宗本义》,净源首先以真心为宗本,以心的性相原理作为理解《肇论》四篇的根本,“宗本之要,其妙明真心乎。然则心之为义,有性焉,有相焉。推之于相,万物不迁也。本之于性,万有不真也。统而括之,唯真俗二谛而已。夫观二谛之交彻,非般若无以穷其源。穷源极虑,故能内鉴照其真,外应涉于俗。涉俗亡染,大悲所以不住,照真亡缘,圣智所以无知。以圣智无知之因,冥涅槃无名之果,能事毕矣”。⑥具体而言,《宗本义》中“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一段下,是《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的宗本,他反对有人以此段只为《不真空论》宗本之说,认为这种理解“太局”⑦。《宗本义》中“沤和般若者”下,是《般若无知论》的宗本。“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一段下,为《涅槃无名论》之宗本。以这种解释,将《宗本论》看作整个《肇论》四篇的基础。

    对于“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和“涅槃无名”等命题,《集解》都做了自己的解释。比如对于“物不迁”,从诸法的本性而言,又推广至心、境、修、证诸方面论不迁。“万物不迁,由性常一。性随缘起,相住本位。括其本位则依正二报不迁也。推而广之,约心念念不迁,约境法法不迁,约修因行不迁,约证果德不迁。”⑧对于“不真空”,则从中道的角度理解,“无性缘生,故有则非常见、有见之有,为幻有也。幻有即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不空空故名不真空,不有有故名非实有。非空非有,是中道义”。⑨对于空的解释,《集解》依僧肇“即万物之自虚”的看法,强调“即万有自空矣,岂假屏除然后为空乎?万有即空之言……论者推邪显正之称”。⑩指出这种观点对于时流的拨邪显正的意义。对于“般若无知”,也从中道的角度理解,“般若之为道也,绝乎有无,泯诸生灭,以其微妙无相,不可谓有,灵鉴常耀,不可谓无。万境顿起,不从境生,六尘皆谢,不随尘灭。虽非生灭,而生灭齐观,虽非有无,而有无并照。照绝妄知,此真实知,故号般若无知焉”。(11)这其实是符合僧肇的本意的。《集解》常引清凉澄观、圭峰宗密的观点以证明之,体现出承继华严传统的立场。

  二、晓月禅师的《夹科肇论序注》

    晓月是个禅僧,号称泐潭禅师,北宋琅玡慧觉禅师法嗣,《续传灯录》卷七有传,但内容极少,《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七也有传,内容稍详。禅师是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俗姓章。《禅林宝训音义》载其字公诲,于宋熙宁(1068—1077)年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长于《楞严经》。他撰有《肇论序注》,专门对于小招提沙门慧达的《肇论序》作阐释,反映了宋代禅界对于《肇论》关注的一个内容,其中虽然有许多看法抄自元康的《肇论疏》,但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注意的。

    晓月禅师认为,《肇论》的思想和《华严》、《楞严》相通,“信此四义论与《华严》《楞严》诸大乘教无异,深达佛心也”。(12)晓月本人重《楞严》,所以自然从此经角度理解《肇论》。对两晋的一些般若学者,他做出自己的评价:“支法祥造《实相论》,竺法汰造《本无论》,俱有得失。”(13)

    他对慧达序文中“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也有解释:“爰者缓也,短义。延者,长义。此十二论中多有辩争,是非长短。”(14)具体的六家,也是和元康那样引宝唱《续法论》中所引昙济的看法,但个别名称有所不同:“梁释宝唱造《俗(续)法论》一百六十卷,内引述宋庄严寺高僧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玄妙宗,出第一本无宗。第三即色宗,第四义合宗,亦云识含宗,第五幻化宗,亦云如幻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亦云体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15)元康引的是本无异宗,他引的则是本无玄妙宗,识含宗的别称义合宗等,也是元康引文中没有的。对“十二”的解释,也同元康是引自《续法论》所引的慧镜《实相六宗论》,其中有少部分不同,可能是抄写错误,比如第三家,晓月引为“以离缘无山为空,因缘成山为有”,(16)这个“山”字,在元康所引中是“心”字,第六家,晓月所引是“以名色所依之物实空为空”,(17)此处的“名色”,元康所引是“色色”。

    晓月在解释序文中“中百门观爰自方等深经”一段时,认为“序主指肇之四论,比类《中观论》、《百法明门论》及《方广》、《华严》等经,更无一字增加也”。(18)将“百门”理解为《百法明门论》可能是错的,此当指《百论》和《十二门论》,元康疏中明确讲“《十二门论》名为门观”。(19)

    三、天台宗遵式的《注肇论疏》

    遵式(964—1032)是北宋天台宗山家派僧人,他作《注肇论疏》六卷,体现了宋代天台宗人对于《肇论》的典型性看法。虽然古来疏释《肇论》者多,但遵式认为没有一家能够“推宗定教”,使得后人“迷文”“失旨”。(20)所以他立志来做这篇疏文,其实他对于元康的疏文也多有参考。

    其疏文的结构,依通行本的《肇论》次序,即《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

    在方法论的立场上,此疏从天台宗的心法关系观立论,“非一心而万法不存,法非心也;非万法而一心不显,心非法也”。(21)又从理事论真俗,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肇论》的宗旨,“俗无异真之俗,即真之俗谛不迁;真无异俗之真,即俗之真空露现。真俗不二,事理双融。非般若无以契真,非沤和无以涉俗。入俗而真源常显,权心必具于实心。契真而俗事匪移,实智必资于权智。权实之心双运,中观圆融。真俗之境同时,一谛凝寂。情亡解泯,谛观浑融,复本还源,强名证道。论之深旨,纶绪如斯”。(22)

    从破权立实的角度,他认为此《肇论》四论就是四门:“一、俗谛,破常、无常二倒,立动静相即故。二、真谛,破有无二见,立真俗理一故。三、般若,破照用有无,立权实同体故。四、涅槃,破迷真执应,立真应不二故。”(23)由这一层次的破立,遵式认为,可以显现出真俗互融、权实交映、理智冥合、心境泯亡境界。

    从判教的角度,遵式认为此论属于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二藏中的菩萨藏,权实教中的实教,权实之教在五教中的地位,始教为权,终教为实,即判《肇论》入终教(24)。大乘始教中有法相教和破相教,他比较了终教(实教)和此二教的十大区别,来证明其判摄《肇论》作为终教、实教的特点:“一、法相立三乘定异,实教立一乘无三。二、法相说五性荖(差)别,实教谈一性齐平。三、法相立二谛条然,实教乃真俗互即。四、法相说根后各照,实教谈二照相须。五、法相说四相前后,实教显生灭同时。六、法相说理智有异,实教明能所混融。七、法相说真如凝然,实教显随缘妙用。八、破相说真智了空,实教明灵知本寂。九、破相说诸法无性,实教说本性真常。十、破相说佛德亦空,实教明如来具德。”(25)但遵式不认为此论可以被判入圆教,因为没有涉及华严的法界缘起、主伴圆明等义。只是从以深该浅,以本摄末的立场,主张圆教也摄此实教。

    从宗趣的角度,遵式认为此论“总以唯心一义为宗,真俗不二、理智混融为趣”。(26)

    分别而言,有四点说明,一是以真俗相即为宗,第一义谛为趣,二是以权实互具为宗,二用无知为趣,三是以不二理智为宗,理智不二为趣,四是以教义诠显为宗,绝解修证为趣。从这一宗趣分别角度,他认为《肇论》“四论前浅后深”。(27)

    四论的不同特色,遵式认为,“《物不迁》、《不真空》二论,宗境一义,《般若无知论》,宗智一义,《涅槃无名论》,宗证一义”。(28)强调此篇内在的逻辑演进。对于古来对《肇论》注疏的分科,一般是依四论分别阐明俗谛、真谛、原因、结果,遵式认为这种前后分别,“于理则未然”。(29)因为这样的分析,会使得前两个部分真俗不即,后两个部分因果不融。他主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境、智、证立论,“初,前二论明真俗不二,显境一。次,第三论明体用不二,显智一。后,第四论明理智不二,显证一”。(30)第一显境则分为两部分,《物不迁论》立俗谛,《不真空论》显真谛。

    《肇论》之所以先立《物不迁论》,遵式解释说,要显理,必先即事,不能事外求理,他从华严的四法界的立场,认为《肇论》的这一逻辑“大同华严开四法界,先明所依体事”。(31)至于“物不迁”的含义,他阐述为三层,“一明物性,二明物相,三明物时”。(32)也就是讲物性不可易,物相不可易,物时不可易。

    《不真空论》中“不真空”的含义,遵式分为“不真”和“空”来说明:“不真者,非实也。缘生,故物性非实有,缘起,故物性非实无。以此而推,性非有无,故曰不实也。言空者,寂也,由事相不真,以显性本虚寂故。此则‘不’字是能破智,‘真’字是所破执,乃即俗双破有无也。‘空’字是所显中道第一义谛也。”(33)此论双破有无两种执着,令即事而契理,理本来寂,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真空”。结合前《物不迁论》,遵式认为此两论,一立俗,一明真,两者结合而显中道,显不二之境,“前《物不迁》立俗,即缘法不定无,今明即真,显诸法不实有,二论同时,显中道理。理本寂灭,真俗双亡,故曰空”。(34)进一步而言,《物不迁论》双照有无,有无各住其位,《不真空论》双遮有无,有无不定。

    在遵式的解释体系中,《般若无知论》阐明智慧原理,先明境,次明智,智慧有权有实,“此中实智照前《不真空》,权智照前《物不迁》”。(35)从圆融的角度看,前两篇真俗相即,这一篇权实互具。对于“般若无知”这一命题,遵式从体用角度谈,般若指用,有权有实,智指体,这个体就是指真心,“体是本觉真心,心性寂灭,本无知觉”。(36)般若无知就是智体无知,其意义是理智不二,“如《华严》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般若无知》之旨良在斯矣”。(37)

    《涅槃无名论》中的“涅槃无名”命题,遵式分别释“涅槃”和“无名”,他解释涅槃是无为、灭度义,“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心如境如,故曰无为。生死本无起灭,烦恼本无缚脱,故曰灭度”。(38)又以无所得为释无名的依据,“言无名者,万法归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异名,非唯即相无相,亦乃即名无名。故曰以无所得故,得阿耨菩提,况涅槃也”?(39)《肇论》四篇,遵式认为前两篇真俗同一,《般若无知论》寂照同一,此《涅槃无名论》则是心境同一。

  四、文才的华严《肇论》观
  
    元代华严宗僧人文才(1241—1302),据《大明高僧传》本传(40),俗姓杨,号仲华,清水(属今甘肃省)人,少年丧父,对母亲很孝顺,了解古今典籍,尤擅长于性理之学。出家受具足戒后,遍游讲经之场,掌握了华严之学。他曾在成纪(古址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北)隐居,在此筑室栽松,打算以此为终老之地,时人称其为“松堂和尚”。后来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在位)命其主持具有“释源”之称的洛阳白马寺,据载,从此僧众川奔海会于该寺,文才声誉日驰。至元成宗(1295—1307在位)时,在五台山建万圣寺,诏求开山第一代祖师,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文才,推辞不成,被封为“真觉国师”,铸金印。上任后,他推动华严宗在元代的发展,“大弘清凉之道”。清凉指华严宗澄观。《佛祖历代通载》载其著有《县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和《惠灯集》二卷等。他对《肇论》的疏释代表了元代华严宗人对于僧肇之中观之学的观点。

    1.《肇论新疏》

    所谓“新疏”,是针对旧疏而言的,文才自称“始自好诵斯论,亦粗玩其辞,尚未能吮其理味以其心也”。(40)后来得到云庵达禅师对《肇论》的疏文,唐光瑶禅师、宋净源法师二家对《肇论》的注记。通过反复参订,发现其“醇疵纷错,似有未尽乎论旨之妙伙矣”,(41)而发心做新疏。他对《肇论》评价甚高,认为此论是“开方等之巨钥,游性海之洪舟,运权小之均车,排异见之正说,真一乘师子吼之雅作”。(42)

    对于《肇论》四篇,文才承净源的观点,“中吴净源法师云:然兹四论宗其一心”。(43)《宗本义》和四篇的关系,宗本统四论,四论开宗本。

    文才对于“物不迁”的解释是:“‘物’即缘会诸法,谓染净、依正、古今、寒暑等,不迁即性空、实相等。以缘生之物本性即空,空即实相故,物物皆不迁。”(44)他又从华严五教判摄中终教和顿教的角度释“不迁”,他判摄此论双含大乘终教和顿教,从终教的角度讲,他认为“随缘之理起成诸事,即事同真故迁即不迁”。(45)他依据华严的理事无碍论说明物不迁。从大乘顿教的角度看,“谓法法本真,妄见流动,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法非生灭,非迁非不迁,仍名不迁也”。(46)依中道而释不迁。

    《不真空论》的“不真空”命题,文才从也中道的角度理解,这一点应该说把握了僧肇的本意。文才说:“一切诸法无自性生,资缘而起,起而非真,如幻如梦,当体空也。”(47)缘起诸法非真,本性空寂,从缘起而成非有非无的中道义,“缘起故有非无也,从缘故空非有也,中道之旨于斯玄会”。(48)从二谛的角度论,俗谛非无,真谛非有。

    《般若无知论》中“般若无知”的命题,文才先释般若义,后释无知义。释般若义时,区分本觉般若和始觉般若,前者指一切众生都本有的智慧,后者作为六度之一的智慧。释无知义为两重,一是拣妄的意义,本无惑取之知,二是显真的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本觉离念,知即非知,其二,始觉无知,其三,文字无知,“言说即如文字性空,非知非不知,仍曰无知”。(49)

    《涅槃无名论》中“涅槃无名”的命题,文才先释涅槃义,后释无名义。他依唐代之译,释涅槃为圆寂,“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50)释无名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对待角度谈,生死和涅槃相对,随流名生死,返流名涅槃,如果生死已寂,涅槃就没有了相对应的名称。二是从本体的角度谈,名因相而起,涅槃非相,名从何起?

    2.《肇论新疏游刃》

    这是文才对其《肇论新疏》的阐释,共三卷,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叙述宗旨,二是随疏释义。

    文才从判教的角度对《肇论》加以判摄,大小乘之分,此论属大乘。大乘有权教和实教,此论属实教,小始终顿圆五教之中,属大乘终教,又判此论属理事无碍宗。文才强调了《肇论》的中道特色,“四论之中,皆辨非有非无中道之理”。(51)这种理解符合《肇论》的方法论特征。

    他依《大乘起信论》理解《肇论》思想,比如《肇论》中讲“目对真不觉”“触事而真”,文才认为,“此同《起信》真如门,说诸法差别唯依妄念,若离心念,则法法皆真如矣”。(52)

    至于四篇的次序,他依僧传中的资料,认为通行本的诸篇排列并非僧肇写作的先后,“论主作《宗本》时,大约题中之义排次也,谓初示不迁之理,次彰第一义真,依般若之神心,照涅槃之妙境。涅槃是三乘究竟之所归,故最后也。然非作者之本意”。(53)

    文才以罗什的实相论为《肇论》的思想依据,又以华严理事不二论解释实相,显现出华严的方法论特色,“什公以实相为宗,故《不迁》等法皆实相也。实相该通理事不二为一心也”。(54)
  
    ①见《大正藏》第49卷294页上。另,净源传记资料也载于《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大正藏》第49卷第672页)、《补续高僧传》卷二(《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19下—620上)等。
  
    ②《义天传》,《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大正藏》第49卷第672页中。  

    ③《集解题辞》,《肇论中吴集解》卷下,南京图书馆藏明代翻刻宋本缩微胶片本(下同)。

  ④同上。
  
  ⑤同上。
  
  ⑥《肇论中吴集解》卷上。
  
  ⑦同上。
    
  ⑧《肇论中吴集解》卷上。
  
    ⑨同上。

    ⑩同上。

    (11)《缩论中吴集解》卷中。

    (12)《肇论序注》,《续藏经》第54册137页上。

    (13)《肇论序注》,《续藏经》第54册137页中。

    (14)同上。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

    (18)《肇论序注》,《续藏经》第54册138页上。

    (19)元康:《缩论疏》卷上,《续藏经》第54册77页中。

    (20)遵式:《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1页上。

    (21)同上。
    
    (22)同上。
    
    (23)《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1页中、下。

    (24)《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1页下。

    (25)《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1页下—142页上。

    (26)《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2页上。

    (27)同上。

    (28)《注肇论疏》卷一,《续藏经》第54册145页上。

    (29)《注肇论疏》卷二,《续藏经》第54册148页中。

    (30)《注肇论疏》卷二,《续藏经》第54册148页下。

    (31)同上。

    (32)同上。

    (33)《注肇论疏》卷二,《续藏经》第54册158页上、中。

    (34)同上,第158页中。

    (35)《注肇论疏》卷三,《续藏经》第54册167页中。

  (36)《注肇论疏》卷三,《续藏经》第54册167页下。
    
  (37)同上。
  
  (38)《注肇论疏》卷四,《续藏经》第54册196页下。
  
  (39)同上。
  
  (40)《大明高僧传》卷二,《高僧传合集》第579上。另《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均有传。
  
    (41)《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1页上。

    (42)同上。

    (43)同上。

    (44)《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1页中。

    (45)《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3页中。

    (46)《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3页下。
    
    (47)同上。
    
    (48)《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8页上。

   (49)《肇论新疏》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208页上。
 
    (50)《肇论新疏》卷中,《大正藏》第45卷第213页上。

    (51)《肇论新疏》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228页中。

    (52)《肇论新疏游刃》卷上,《续藏经》第54册274页下。

    (53)《肇论新疏游刃》卷上,《续藏经》第54册275页上。

  (54)《肇论新疏游刃》卷上,《续藏经》第54册275页上。
      
    (55)《肇论新疏游刃》卷上,《续藏经》第54册276页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