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的净土思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众生只要相信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相信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的真实存在,持名念佛,都可以往生。

    善导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包括《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又称为“五部九帖”。此外,宋代宗晓在其所著《乐邦文集》卷四中还收录了一篇《临终正念诀》,据说也为善导所著。善导的净土思想包含在这些著述中。

    善导继承了昙鸾及其师道绰的末法思想的观点,认为净土法门是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所特设的方便法门,是横超三界而成就佛果的易行道。众生舍此法门便难以出离生死险道。同时,善导又将昙鸾与道绰的思想更往前做了推进,认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唯有称念佛名,才能得到这本愿力的加持,无论多么愚痴的众生都能借此称名往生阿弥陀佛的真实净土(报土)——凡夫入报,导致净土思想的飞跃。

    一、他力思想

    善导强调众生的往生主要是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往生者自身,而是来自外部,是一种他力。

    他力思想是善导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善导净土宗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也是净土宗修持方法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与当时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所提倡的修持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天台宗等都重于自力成佛,与净土宗的他力成佛截然相反。尤其是禅宗最为突出。唐代慧能创立的禅宗标榜“教(其他各宗)外别传”,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慧能提倡性净自悟,即心即佛。约在禅宗五家(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盛行的时代,一批禅宗大师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些看法,认为佛祖一旦成了偶像权威,就会起束缚作用,必须破斥,于是产生了“超佛越祖”、“呵佛骂祖”之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是“呵佛骂祖”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1]这可以说是从根本上破除对佛祖的盲目信仰。南岳系丹霞天然禅师也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2]禅师们“呵佛骂祖”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人凭自力解脱,不必着意外求。他们主张尊重自我人格,高扬自我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善导把众生看作末法时代的凡夫,认为此时凡夫已无法凭自身的努力和修持获得解脱、成就佛果,只有凭借阿弥陀佛愿力才能实现往生和成佛的目的。完全丧失了对自我能力的信赖,将阿弥陀佛推向了偶像崇拜的圣台。

    二、持名念佛思想

    善导认为众生在修炼中应该遵守正确的五种方式,称为正行,包括读诵、观察、口称、礼拜、赞叹。除此而外,其他的修炼方式都是杂行。

    读诵的修行就是专门诵读《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诸经;观察是指一心只是专注观想净土佛国的庄严;口称就是持名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礼拜则是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赞叹就是一心专门赞叹阿弥陀佛。其中持名念佛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四种修行都是对持名念佛方式的辅助。

    善导认为持名念佛顺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而且必须抛弃任何杂念以及俗事的干扰,一心一意地来完成。但是与善导当初在玄中寺中所修持的入定三昧也是不同的。《净土圣贤录》中说,有人间善导为什么不劝人观想念佛,而只是劝人持名念佛呢?善导回答说:众生障碍深重,净土境细而众生心粗,外界干扰容易动心、容易失去正念,妄念纷飞,既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因而观想念佛难以成就。所以佛陀悲怜,劝导众生直接持佛名号,只要能相续不断,即得往生。若能念念相续,以生命结束为期,十人称念十人往生,百人称念百人往生。为什么呢?因为外界干扰不相关,因为得到正念,因为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遵顺了佛的话语。如果舍却专念佛号而杂修,百人之中难得有一二人往生。

    善导还广引《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诸经,证明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认为愿行具足才能往生,而称名念佛恰是愿行具足的。在称名念佛的同时,已经具有了坚定的信仰之心,所以必能达到往生。

    善导以称名念佛的方式,将《观经》中上上品的安心法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融为一体,简化了净土教的修行方法,使净土宗的思想得到完善。

    持名念佛的方式与禅宗祖师禅看话头的修行方式有相似之处,都是只提一句简易的佛号或话头作为破除执著从而从凡夫顿入佛地的总持法门。但是二者的背景是不同的,善导的持名念佛是要依靠佛的本愿力即他力的,而禅宗则是自信自身的力量的。

    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还针对称名念佛的简易性特点指出,此一法门更契合在家人修行。他说,念佛一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惟念佛一法,最为方便。”[3]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竞争性强,无暇有专门的时间用来修持佛法,但是十念法门持名念佛的修炼方式,每天只需要喝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而且行走坐卧、各种环境均不妨碍。况且,现代人遇到的逆境也多,每当逆境出现,惟一可以获得外部力量支持的是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近代佛教有所谓“居士佛教”的说法,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颇为复杂,然而简便易行的称名念佛净土法门的流行,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坚信净土世界的思想    

    善导还特别重视虔诚的信仰,把“信”列为净土往生的“三资粮”(信、愿、行)之首。弥陀的他力本愿只是众生往生的外部条件,是外缘,而众生要往生其土还必须具有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内心的坚定信念,这样内心才不会有恐惧和担心,内外结合才能最终往生。有句最贴切的话语叫做“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正是善导大师这一思想最好的说明了。    

    善导把念佛之前的心里准备称为“三心”,包括安心、起行和作业三个方面。    

   安心是指必须具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三心。所谓“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以真实心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虚伪作善是不能往生的。深心,“深信之心”。宋代王日休在《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中说:“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善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4]他在此强调的是“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5]突出了绝对信仰的重要性。回向发愿心就是将所作一切善根,再一次作出回向发愿往生,并且在往生之后,仍起大悲,再回向教化众生。这是继承了昙鸾的回向说。

    四、众生皆可往生的思想

    净土诸经对于是否所有的人都可以往生,说法有不同。《无量寿经》说犯“五逆”罪和“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阿弥陀经》虽没明确地讲,但从全经意思看是一切善恶众生皆可往生;《观无量寿经》在讲“九品往生”时说,下品众生中三种人虽都犯有各种“恶业”,甚至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但也可借阿弥陀佛的灵力往生净土。善导正是在继承了《观无量寿经》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凡夫入报”,认为一切众生皆可往生,没有一个遗漏。这一思想同样是立足于佛陀本愿的思想而发展出来的。

    五、临终念佛的思想

    这是往生净土的修持中又一个重要的要求。所谓临终,在善导看来,是众生由生到死,由死到往生的关节点。即使一生造恶,若能临终念佛,也可以得到往生。而临终念佛所能得到的最直接可见的结果就是产生各种奇异的灵瑞景象,使临终的人在这些灵异光华的笼罩中得到平和地往生。在净土祖师的传记和各种净土经典中,如前文所述,都有对于灵瑞现象的描述,尤其在净土往生传记中,这样的描述更是不胜枚举。

   [1]《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语录》。

   [2]《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正藏》四十七卷,第311页上。   
 
   [3]《印光法师文抄》,转录自《净宗法语大观》第288、289页。

   [4]《大正藏》四十七卷,第255页上。 
   
   [5]同上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