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论或四论综论
三论是《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则成四论。三论宗依“三论”立宗,三论宗人对此三论的研究作品,有分别研究者,有综合研究者。比如综合研究作品,僧导撰《三论义疏》,这是目前的资料显示研究三论的最早的作品,吉藏撰有《三论玄义》,硕法师撰《三论游意义》。
对于此三论或四论的特点,僧叡曾归纳为:“《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指《中论》)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①《百论》对治教外之邪见,《中论》以治教内之偏执,《大智度论》以其内容的渊博为特色,《十二门论》则以内容的精练为特点。他总结说,此四论“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②
吉藏对此四论也作了比较分析。
从四论立名的依据看,有异有同,就异而言,“《大智度论》从所释之经立名。大谓摩诃,智谓般若,度谓波罗蜜。论释经题,故从所释为名。《中论》从理实立名,《十二门》从言教为目,《百论》从偈句为称也”。③《大智度论》以解释《大智度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题,《中论》以其阐述的二谛中道这一真实之理的内容立名,《十二门论》以其阐述二谛之教而立名,《百论》则因其梵文原本二十品中每品之前都有五首偈,共百首偈,由此而立名。就同而言,四论都以中道之理而立名,“四论通显中道理实,并得就理立名”。同时四论所说都是言教,都以教显理,都可以教立名,“四论同有言教,开通理实,并得以教为称”。四论又都有偈句,也可以说都以偈句立名,“同有偈句,通得从偈立名”。
从诸论宗旨角度比较,就同而言,四论根本都以不二为宗,“同用不二正观为宗”。从用或现象的角度或外在表现的角度看,四论宗旨又有异。《大智度论》以二慧为宗,因为其所释的《大品般若经》是以实慧和方便慧之二慧为宗旨,“《论》申《经》二慧,还以二慧为宗”。④《中论》和《百论》比较,“《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用二智为宗”。⑤但《中论》所明二谛并不是谛和智相分离,而是以申二谛为主,明二智为辅,《百论》则以明二智为主,申二谛为辅。“此《论》(指《中论》)正申二谛,傍明二智义,故先说谛而后智。《百论》正明二智,傍明二谛,故先智而后谛也”。⑥《十二门论》则“以境智为宗”。⑦
从破邪显正角度比较,诸论破显或破申亦有同有异。就三论和《大智度论》比较,“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教。《智度论》别破般若之,别申般若之教”。⑧三论之中通别又有不同,《百论》正破教外邪道,傍破教内偏执,其余二论则与其相反。所谓通别,吉藏分为通破通申,别破别申。通破通申即大小乘都破都申,别破别申即别破大小乘之迷,别申大小乘之教⑨。就《中论》和《十二门论》比较,“《中论》破四迷⑩,申大小二教,《十二门》亦破四迷,而独申大教”。(11)大教指大乘教,小教指小乘教。
从假的概念(12)的使用区别而看,四论用假不同,“《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以释经立义门故,《中论》、《十二门》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13)
对于四论的比较,吉藏重点讨论了三论宗为何只称三论,而不讲四论,“既有四论,何故常称三论耶”?(14)吉藏对此加以详尽说明,其主要观点是:
其一,四论都从三个方面立论,即破邪论、显正论和言教论。据此称三论。
其二,只有《中》、《百》、《十二门》三论结合,才能显示出破邪、显教和言教的意义,以《中论》显正理,《百论》破邪理,《十二门论》申言教。此三义相成,才有三论。
其三,三论结构次第分明,《中论》是广论,《百论》是次论,《十二门论》是别论,分别为上中下三品,此三品构成三论。
其四,经论的形式,偈论、长行论和亦长行亦偈论,三论具备,《中论》是偈论,《百论》是长行论,《十二门论》是亦论。
其五,三论都是大乘通论,而《大智度论》为别论。
其六,三论都显不二中道实相法门。
吉藏由此证明,称此宗为三论宗,并不表示否定《大智度论》的意义,而因为三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指出了三论之成为宗论的根本原因。
二、《中论》
《中论》是《中观论》的简称,又称《正观论》(15),四卷,龙树撰。龙树是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中论》则是中观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论在印度据说有七十多种译本,汉译本有四种:无著释本《顺中论》二卷,元魏般若流支译;青目释本《中论》四卷,罗什译;青辨(分别明菩萨)释本《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唐代译僧波罗颇蜜多罗译;安慧释本《大乘中观释论》九卷,北宋译僧惟净、法护译。三论宗所依为青目释本。
此论二十七品论毕竟空,显示中道实相,核心的理念是八不、二谛、中道和涅槃论。
关于八不义,八不本身就是中道原理的具体阐述,八不四句中的每一句都显示中道精神,依此中道才能理解毕竟空原理。包括了三重证明,前七品是第一重,次十品是第二重,经次一品的总结之后,次为第三重。
此论开篇《观因缘品》通过破邪因缘而观正因缘,明八不原理所显之中道。八不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以此八事来代表破一切邪见,由破邪而显毕竟空之理。比如说对于事物的生成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16)这些有关生成的观念,此论认为都是邪,破此生成论上的邪见而显无生的正见。证明了无生,灭的意义也不能成立。阿毗昙讲四缘生法,即因缘、次第缘、缘缘和增上缘,《中论》特别破此四缘以论证无生无灭。第二《观去来品》重点证明不来亦不去的原理。不生不灭是八不之始,不来不去是八不之终。一始一终,中间的内容可以由此两重证明的方法中类推。
《中论》又从破我法二执的角度讨论如何悟入八不毕竟空之理,中道之理。
其一,观身非有非无为毕竟空,实际的意义是破法执。先观蕴、处、界三科为空,明色身的非有之理,又观六种(六大)非无,明色身非无之理。有无都尽,此身为毕竟空。第三《观六情品》观十二处和十八界空。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或六根,六根所对的外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两者合为十二处(或十二入),两者结合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根、六境和六识构成十八界。此十二处和十八界本来空寂,以观眼根、境、识为例而证明。第四《观五阴品》则观五蕴皆空,以观色空为例而说明。第五《观六种品》通过观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种要素的本质而体悟毕竟空,以观其中的空为例,破邪空而显正空之理。
其二,观烦恼毕竟空,实际的意义是破人我执。第六《观染染者品》说明染法(烦恼法)和染者(执着于烦恼法的人)都是空。由此角度说明心空之理。
其三,观身心皆空,破非色非心的邪空,显毕竟空理,通过证明诸法的生、住、灭三相本性空、三相不可得而说明,实际的意义是破我法二执。此是第七《观三相品》的基本精神,此品也阐述了无生的原理,是对“八不”中不生观点的再次论证。
以上的第一重破邪显正以破法执为主,破我执为辅。又有第二重破显,但破执的侧重有所不同,十品中,前四品(17)以破我执为主,破法执为辅,后六品(18)以破法执为主,破我执为辅。
由此两重论证,《中论》作总结说:“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一切实非实,寂灭如涅槃。”(19)由此可知八不中所明为中道实相之理,实相之理,不能执之有,执有是常见,也不能执之为无,执无是断见,不能执为亦有亦无。这种执着是常断二见,不能执为非有非无,这种执着是愚痴之见,离此四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必须由开悟这种特殊的体认才能明了。《观法品》后的三品是第三重破邪显正。
关于二谛论,此论是在破出世法中体现的。经过二十一品对于世法的观察,说明一切皆空之理后,《中论》又有一重破显,证明出世间之人法皆空,如来是空,涅槃也是空。在此提出了重要的原理,二谛论和中道论。
何谓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20)“谛”是真实,二谛是二种真实。青目对此二谛解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21)对于一切事法的认识,世俗人认为是实有,以这种理解为真实,而解脱者了知其性空,以此种理解为真实。
何谓中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22)诸法由众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性,从无自性的角度讲空,此是性空。但世人执诸法为有,从教化的角度承认此有是性空之假名,而假名体现了离有离空的特征,因而是中。非有非空就是中道的最基本的表述。
关于涅槃论。一切法无生无灭,如何理解涅槃?涅槃不是一般理解的寂灭,如果能体会中道实相,就能理解涅槃,这种理解基础上的得涅槃,就是无得之得,“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3)以此种涅槃来观察和世间的关系,两者不二,“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24)由此可知世间和出世间之不二。
三论学或三论宗人以此《中论》为三论中最重要的经典,对此论的讲说自不必说,就著述而言,昙影、僧叡作《中论序》,法朗撰有《中论玄》,吉藏撰有《中观论疏》十卷(分本末)。吉藏此《疏》不只是释龙树之论,也疏青目之释,是中国汉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中论》疏释之书。日本三论宗人安澄撰有对此疏作进一步解释的《中论疏记》八卷(分本末),吉藏又有《中论玄》一卷、《中论游意》一卷、《中论略疏》一卷。
僧叡曾说:“以中为名者,昭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25)其“中”之实是“涉中途,泯二际”(26)。但他对于这个青目的释本不是很满意,“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27)昙影则认为,此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二谛论,“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28)由真谛而知无有,由俗谛而知无无。无有则虽无而有,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执着于有,虽有而无,则不执着于无。二边都寂,是称为中。并以“观”辩于心,以“论”宣于口,而称中观论。
吉藏对此论更有大量的分析。
首先是此论的内容结构,吉藏提供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上来七品(29)一周略破人法,明大乘观行,此下十品,重破人法,明大乘观行。”(30)“初十七品破洗人法,明诸法实相。今此一品(31)明得益。从《破时品》已后更复破执,重明实相。”(32)“二十一品开为三章……从此(33)已后第三重破迷情,重明实相。”(34)“大乘观行凡有二门:二十一品求世间人法不可得,明大乘观行,此下四品(35)求出世人法不可得,辨大乘观行。”(36)“初二十五品破大乘人法,辨大乘观行,次第二两品(37)破小乘人法,明小乘观行。此二竟前。今第三重明大乘观行,生起来意,具如初品。两偈(38)为二,初偈重广明大乘观行,次偈推功归佛。”(39)据此可以列出《中论》的结构层次:
一、破大乘人法,明大乘观行(初二十五品)
(一)破世间人法,明大乘观行(前二十一品)
1.破洗人法,明诸法实相(前十七品)
①略破人法,明大乘观行(前七品)
②重破人法,明大乘观行(第八到十七品)
2.明得益(第十八品)
3.重破迷情,重明实相(第十九到二十一品)
(二)破出世间人法,辨大乘观行(第二十二到二十五品)
二、破小乘人法,明小乘观行(最后二品)
三、重明大乘观行(第二十七品最后两偈)
关于此论的宗旨,上已明吉藏的观点,是以二谛为宗。但为何以二谛为宗,而不以中道为宗?吉藏解释说,原因在于“二谛是佛法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40)以二谛为宗,其实也就是以中道为宗,因为《中论》“就二谛以明中道”。(41)
三、《百论》
《百论》二卷十品,提婆著,世亲释。此论梵文原文有百首偈,汉译本只译出了五十偈的内容。此论与提婆的《百字论》和《四百论》为同一系列。《百字论》之藏译本标为龙树作,《四百论》有藏译本,汉译本《广百论》只是藏译本的第九到十六品(42)。
此论以破邪为主,十品之名,一舍九破,就体现了这种特征。批评的对象是佛教之外的外道,其观点以“外曰”表示,“内曰”则是提婆和世亲的观点,其中提婆的观点以双行小字“修妬路”(43)来提示,“修妬路”后面的文字就是提婆的看法。此论所斥外道,包括数论派(特别是其始祖迦毗罗以及阿罗逻迦蓝等)、卫世师(特别是优楼迦)、尼乾子外道(特别是其始祖勒沙婆),也提到郁罗伽仙人(或译优陀罗罗摩子、郁头蓝子、郁头蓝弗、郁陀罗伽等,释迦出家后曾向此人问道)。
此论破邪所显之理乃是性空实相。空义的表达之一是无相,以无相为相,“无相智慧最第一,无相名一切相”。(44)外道主张不应说一切法无相,因为神我等法是实存的,世亲认为神我也是空,“谛观察之,实无有神”。(45)我法皆空,对于虚空本身也不能执着,虚空也无,因为虚空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虚空非遍亦非常”。(46)从无相的角度也证明了虚空之无,“无相故无虚空”。(47)空何以能够成立?因缘故空,提婆说:“我先说因缘生诸法,是即无相。”(48)也就是《中论》之“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之意,此无相之空是自性空。但从言说、教化的角度,此论又讲世谛,“内曰:随俗语故无过。修妒路: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49)世谛是世俗所持之真实,真谛或第一义谛是从本性角度论诸法真实性,两者都是真实,诸法依此二谛说法。对于二谛关系的处理原则,此论坚持中道,“我实相中,种种法门,说有无皆空。何以故?若无有,亦无无”。(50)有无皆空即是中,无有无无即是中。
对于涅槃,此论也以中道原则理解,“涅槃名离一切著,灭一切忆想,非有非无,非物非非物”。(51)此种涅槃之境,不可得,也无得涅槃者。因此不能以无烦恼来理解涅槃,“若涅槃与无烦恼不异者则无涅槃”。(52)此种境界才是真解脱。
提婆将此论的内容分为三段,“如是三种破诸法:初舍罪福中破神;后破一切法,是名无我无我所;又于诸法不受不著,闻有不喜,闻无不忧,是名解脱”。(53)据此可知,三段内容分别以前二品为第一,次七品为二,后一品为三。
此论作为三论宗的宗论之一,三论学或三论宗人都非常重视,就撰述而言,著名者有僧肇、僧叡的《百论序》,吉藏撰的《百论疏》三卷(或九卷),以吉藏此疏最有代表性。
僧肇谈到《百论》的重要性时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途,开真谛之要论也。”(54)之所以称其为《百论》,“论有百偈,故以百为名”。(55)“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指罗什)以为无益此土,故阙而不传”。(56)而此论的翻译实际上有两次,罗什先曾译此论,但译文质量不佳,“方言未融,至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后来在弘始六年(404)重新译校,使译文达到了“质而不野,简而必旨”的水平。
吉藏认为,此论表面上看来,“但有长行,无有偈颂”。(57)但偈颂的形式有两类,一是别偈,另一是通偈。别偈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均以四句而成,通偈则满三十二字就成一偈。此论用的是通偈。据其研究,此论的梵文原本都采用四字一句之偈。
此论十品的内在逻辑顺序,吉藏认为,外道九十六术都只知道造罪不知兴福,所以第一品要为其指示出要之津,为《舍罪福品》。舍罪福后,外道又不知我空、法空和我法俱空之三空,执着于神我,破其神我执而有第二《破神品》。破神我之后,外道还有法执,诸法有或一或异之别,破其此执,而为第三《破一品》、第四《破异品》。破一异后,外道还执情、尘是有,破此二执,为第五《破情品》、第六《破尘品》。破情尘后,外道仍以因果为情尘之根据,因果不坏,情尘不无,破此对因果的执着,而有第七《因中有果品》、第八《破因中无果品》。上八品都破无常,还有常法来破,所以第九《破常品》。破除对有的执着后,外道又执于空,所以第十有《破空品》(58)。
此论的宗旨是二智,上文已明,但为何以二智为宗?吉藏认为主要是为了和《中论》宗旨的表述有个区别,“今欲与《中论》互相开避。《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用二智为宗,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59)
四、《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一卷,由二十六偈和释文构成,龙树撰。此论从十二个方面(门)对龙树《中论》加以概要性阐释,实际上是《中论》的纲要。
此论的核心是证明诸法无生、毕竟空寂之理。首先从观因缘角度论自性空,以自性空,否定一切法,“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60)又从缘起之法性空而得出“无生”的观点,并证明无生论。诸法不生,从因中有果和无果角度证明无生,“先有则不生,先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61)因中先有果,法不应有生,因中先无果,法也不应有生。又从四缘的角度论无生,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皆因中无果”。(62)因中无果,正证明了无生。又以观诸法之有为、无为相而明无生,因为有为相和无为相都是空,不论从生是有为相还是无为相,都证明了无生(《观相品》)。进一步观一切法,有相无相法,都是空(《观有相无相门》),从一和异的角度论诸法皆空(《观一异门》),从有无角度论空,有无一时不可得,亦非一时不可得(《观有无门》),从诸法无性角度论空(《观性门》),从因果角度论空,诸法之果不从众缘生(《观因果门》),从诸法无作的角度论空(《观作者门》),从时间角度论空(《观三时门》),从对生的考察角度论空,生、不生、生时三种生都不生(《观生门》)。
三论宗史上对此论的研究作品主要有僧叡的《十二门论序》,吉藏的《十二门论疏》六卷和《十二门论略疏》一卷,其中以吉藏的六卷之疏最有代表性。
僧叡释“十二门”说:“十二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63)他称此论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64)
吉藏对此论中长行的作者提到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青目所作,“偈是龙树所造,长行还是青目所注”。(65)二是“偈及长行皆龙树自作”(66),并引三条证据证明这一点。吉藏的看法,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此论非龙树作之前,还是主张传统的说法,“此事难知。若必有明证云长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67)
此论为龙树三论之一,另二论即十万偈的《无畏论》和五百偈的《中论》。吉藏谈到此三论的联系,《中论》是《无畏论》的要义,至于《十二门论》,吉藏提到有两种看法,“一云同《中论》,从《无畏》出。二云就《中论》内择其精玄为《十二门》”。(68)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来说明《十二门论》究竟是直接从《无畏论》出还是从《中论》出,但从他对此论二十六偈和《中论》关系的研究结论中,可知此论基本上是从《中论》出,是对《中论》的扼要解释。
吉藏认为,《十二门论》之第一《观因缘门》的两偈,前一偈出自《中论》,与《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二偈中的第二偈相似,后一偈出自龙树的《七十空性论》(69)。第二《观有果无果门》中一偈、第三《观缘门》中三偈出自《中论·观因缘品》。第四《观相门》中十一偈,除第一偈外,其余十偈都与《中论·观三相品》诸偈相同。第五《观有相无相门》中一偈与《中论·观六种品》第三偈相同。第六、七两门共二偈,《中论》中没有,但其大意与《中论·观三相品》第二偈相似。第八门一偈同《中论·观行品》第二偈。第九门一偈,《中论》无,大意同《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的第一偈。第十门中二偈,前一偈与《中论·观苦品》中第一偈相同,后一偈与《中论·观因缘品》释八不的第二偈同。第十一门中一偈,《中论》中无,但其大意与《中论·观因果品》中相关之偈相仿。第十二门一偈与《中论·观三相品》第十五偈同。他总结出三类情形,“一者全用《中论》,二者引《七十论》,三、二论所无,或同《无畏论》”。(70)据吉藏以上的研究结论统计,《十二门论》二十六偈中出自《七十空性论》的只有一偈,出自《中论》的有二十偈,不是直接出自此二论,意义和《中论》相同,也可能出自《无畏论》的有五偈(71)。
至于此论的宗旨,吉藏认为以境智为宗,其目的也为了表示和《中论》、《百论》的区分,“此论亦破内迷,申明二谛,亦以二谛为宗,但今欲示三论不同,宜以境智为宗”。(72)所谓境,指实相之境,由实相境发生般若智,而称境智。
五、《大智度论》
此论一百卷,作者为龙树(73),是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九十品的阐释,体现了般若性空思想,也涉及到截止于当时为止的大小乘各种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此论什译本的前三十四卷,详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序品》,除第一“缘起义”外,分析为五十一个主题。依如此的方式释经,译文卷帙相当庞大,所以后面的六十六卷译文,采取了简略的方式解释其余的八十九品,有时一卷释一品,有时释多品。除去原经二十七卷或三十卷的篇幅,其解释部分实际只占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二。
论中对于空的讨论,分析了十八空,突出毕竟空、自性空,并以因缘说明性空原理,由因缘而进一步阐述二谛论、中道论。
关于十八空,除了具体解释其内容之外,龙树分析了般若波罗蜜空和十八空的异同。从异的角度看,前者是诸法实相,后者是学诸法实相所产生的空,“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即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74)从同的角度看,两者都是空无所有相,都有舍离的含义,不染著诸相的含义。
关于毕竟空,龙树指空而没有所遗,是彻底的空,“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75)
关于自性空,龙树强调的是本来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76)诸法性空的含义是指诸法都从因缘而生,没有这种自有之性,“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77)
关于二谛,龙树说:“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78)从世谛角度说有,从第一义谛角度说无。由此可知二谛是言教。
关于中道,龙树强调其基本意义是离二边,此种中道就是诸法实相。比如说,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79)
离二边思想的一般表述是“双非”,“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80)非有非无是中道意义的基本表述,但中道的本意是要断除一切执着,因此在进一步的表述上就是重重否定,第一重非有非无否定的是亦有亦无,第二重“非有无”否定的是非有非无,第三重“此语不受”否定的是第二重。
龙树重申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佛能说是,我今当礼”。(81)这首体现八不原理的偈颂,和《中论》初品的二首归敬偈一致。
空、假、中三谛的原理都依因缘而得以说明,“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82)此偈反映的“三是义”和《中论·观四谛品》中的同类型偈完全一致。
龙树在此论中还发挥了《大品般若》中重菩萨行的特点。
虽然三论宗标榜以三论立宗,表面上排除了此论的宗经地位,实际上三论宗史上不乏重视此论者。作为旁系的四论学派自不必说,在关河学派的僧叡撰有《大智释论序》,摄山三论系慧勇讲《大智度论》三十五遍,与吉藏同门的法澄、慧觉善讲此论。唐代的一些三论传人比如义褒等也善此论。
僧叡认为此论开夷路,辨实相,“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83)据其了解,此论是在《大般若经》之后译出的,“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84)梵本有十万偈,每偈三十二字,共三百二十万言。如果照本全部译出,将近千卷,罗什译出此百卷,其内容构成特点“有烦简之异”,即前三十四卷烦,后六十六卷简。他认为译文仍然存在梵汉语言之间“隔而未通”的情形。
从现存吉藏的著述中看,他似乎没有撰写疏释此论的专文,但在其著作中不断提到此论,引用其中的观点,以为论据。略举几例以说明之:吉藏二藏判教的论据之一就是此论的观点,“教唯二门,无五时也。《智度论》云:佛法有二,一者三减,二者大乘藏(85)”。(86)
吉藏对《中论》的结构分析,重要依据就是《大智度论》。他认为《中论》前二十五品分为三层意义,前十七品破人我执和法执,明诸法实相,第十八品讲所得利益,后诸品再破执,明实相在,“问:何故作此分耶?依《智度论》解《习应品》”。(87)他认为,《大智度论》解《大品般若经·习应品》,先说菩萨习应般若,次说所得重罪消灭、诸天守护的利益,再说具体讲如何习应般若。
吉藏也引此论证明八不是第一义悉檀的观点,“问:何以知八不即是第一义悉檀?答:《智度论》引《中论》八不释第一义悉檀,故知”。(88)
①《中论序》,《祐录》卷十一。
②同上。
③《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0页下,下同。
④《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1页上。
⑤《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1页下。
⑥《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9页下。
⑦《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2页上。
⑧《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2页中。
⑨《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0页中。
⑩四迷分为障大乘和障小乘之迷,障于大乘的四迷即外道迷、小乘迷、有所得大乘迷和无明迷,障于小乘的四迷有外道迷、有所得小乘迷、偏执大以斥小迷和无明迷(见《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8页中)。
(11)《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8页中。
(12)吉藏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假,但假有不同的类型,即因缘假、随缘假、对缘假和就缘假。“一因缘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二随缘假者,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三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名就缘假”(《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3页上)。
(13)《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3页上、中。
(14)《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2页下。
(15)“《中论》是《正观论》也。”(《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30页下)另,《中论》又称《中颂》《般若根》《般若灯论》(韩廷杰:《三论宗通论》,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39—140页。)
(16)《观因缘品》,《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卷1页中。
(17)《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然可然品》、《观本际品》。
(18)《观苦品》、《观行品》、《观合品》、《观有无品》、《观缚解品》、《观业品》。
(19)《观法品》,《中论》卷三,《大正藏》第30卷24页上。
(20)《观四谛品》,《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卷32页下。
(21)同上。
(22)同上,《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
(23)《观涅槃品》,《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卷34页下。
(24)同上,《大正藏》第30卷36页上。
(25)《中论序》,《祐录》卷十一。
(26)同上。
(27)同上。
(28)《中论序》,《祐录》卷十一。
(29)指《中论》前七品。
(30)《中观论疏》卷六本,《大正藏》第42卷89页上。
(31)指第十八《观法品》。
(32)同上卷八末,《大正藏》第42卷123页下。
(33)指第十九《观时品》。
(34)《中观论疏》卷八末,《大正藏》第42卷130页中。
(35)《观如来品》《观颠倒品》《观四谛品》《观涅槃品》。
(36)《中观论疏》卷九末,《大正藏》第42卷139页中。
(37)《观十二因缘品》《观邪见品》。
(38)指《观邪见品》最后二偈。
(39)《中观论疏》卷十末,《大正藏》第42卷168页下。
(40)《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1页上。
(41)同上,《大正藏》第45卷11页下。
(42)观点来源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子版)《百字论》和《四百论》条。
(43)契经之意,梵文sūtra的音译,又音译为修多罗、素怛缆。一般来说,佛的说法记录称为经、契经。
(44)《百论》卷上,《大正藏》第30卷170页下。
(45)同上。
(46)《百论》卷下,《大正藏》第30卷179页下。
(47)同上。
(48)同上,《大正藏》第30卷181中。
(49)同上,《大正藏》第30卷181下。
(50)同上。
(51)同上,《大正藏》第30卷180页下。
(52)同上。
(53)同上,《大正藏》第30卷182页上。
(54)《百论序》,《大正藏》第30卷167页下。
(55)同上。
(56)同上,《大正藏》第30卷168页上,下同。
(57)《百论疏》卷上之上,《大正藏》第30卷238页中。
(58)同上,《大正藏》第30卷238页下—239页上。
(59)《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1页下。
(60)《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卷159页下。
(61)《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卷160页中。
(62)《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卷162页中。
(63)《十二门论序》,《祐录》卷十一。
(64)同上。
(65)《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大正藏》第42卷178页上。
(66)同上。
(67)同上。
(68)《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大正藏》第42卷177页中。
(69)此论无汉译,仅有藏译本。
(70)《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大正藏》第42卷177页下。
(71)《佛光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十二门论条”中均说有二偈出自《七十空性论》,十七偈出自《中论》。
(72)《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2页上。
(73)对此论作者曾有争论,起于比利时和日本学者,见印顺《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第5页,见《昭慧法师全集》(电子版)。
(74)《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正藏》第25卷285页下。
(75)同上,《大正藏》第25卷289页中。
(76)同上,《大正藏》第25卷292页中。
(77)《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正藏》第25卷321页上。
(78)《大智度论》卷三十八,《大正藏》第25卷336页中、下。
(79)《大智度论》卷六十一,《大正藏》第25卷492页下。
(80)《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第25卷105页上。
(81)《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第25卷97页中。
(82)《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第25卷107页上。
(83)《大智度论序》,《大正藏》第25卷57页上。
(84)《大智度论序》,《大正藏》第25卷57页中,下同。
(85)《大智度论》原文为:“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佛道。”(《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大正藏》第25卷253页上)
(86)《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5页下。
(87)《中观论疏》卷八本,《大正藏》第42卷123页下。
(88)《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0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