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破邪”所破之四大类(四宗),将整个中印思想纳入一个观照体系,对此作出评判,这实际上是判教观的遮诠式表达。其判教观的正面表达是二藏三轮判摄。有明确而又详细论证的判教观,是隋唐佛教宗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吉藏不是第一个提出判教观,但他的判教观有着明确的批判性。同时,与一般的判教将本宗所宗经论列为最高的方法不同,他对大乘诸经,实际上等而视之,互有短长。
一、二藏
1.二藏义
吉藏的二藏论是将整个佛教判摄为小乘和大乘两部分,为大乘藏和小乘藏。在批评五时教时,吉藏明确表达了这一意思:“但应立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①只要判摄大小两教就可以了,而不必判为五时,并引三经三论来证明这一点:
《大品经》云:诸天子叹曰,我于阎浮见第二法轮。龙树释云:鹿苑已转小轮,今复转大法轮。《法华经》云:昔于波罗捺转于四谛,今在灵鹫山说于一乘。《涅槃经》云:昔于鹿林转小,今于双树说大。故知教唯二门,无五时也。《智度论》云: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地持论》云:十一部经名声闻藏,方等大乘名菩萨藏,《正观论》云:前为声闻说生灭法,次为菩萨说无生灭法。②
据此,二藏有不同的提法,或第一法轮和第二法轮,或小法轮和大法轮,或四谛和一乘,或小乘和大乘,或三乘和大乘藏,或声闻藏和菩萨藏,或生灭法和无生灭法。
二藏的理论来源之一是菩提流支的半字和满字教判摄:“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满分教。若小乘教名半字,名声闻藏,大乘名满字,名菩萨藏。”③
二藏虽有多种表述,吉藏此处强调常用的三种,即小乘和大乘、声闻藏和菩萨藏、半字教和满字教。他认为三种表述角度不同,分别从人、法、义而立,三者表达的是同一层意思:“所说二藏义有三双:一、声闻藏、二(此字衍)菩萨藏,此从人立名;二、大乘藏、小乘藏,从法为称。三、半字、满字,就义为目。此三犹一义耳。”④
吉藏二藏最常用的表达实际上是声闻藏和菩萨藏,原因之一,“小乘名声闻藏,故云声闻法。大乘名菩萨藏,故名菩萨法”。⑤声闻法是小乘佛教的代表,菩萨法是大乘佛教的代表。原因之二,从禀教的角度,声闻乘人能够禀教,而缘觉不禀教。所以小乘教以声闻而不以缘觉乘来代表。同理,大乘教中,“菩萨禀教,佛不禀教,故名菩萨藏”。⑥而不名佛藏。
此二藏的基本内容,吉藏加以简要的概括。小乘教的基本原理:“但人法二空,语其因果,但说有作四谛。”⑦无非是人空、法空以及有作四谛⑧等原理。相对于菩萨藏而言,此藏之理,“教不尽宗,语不极义”。⑨在根、行等方面都有缺失,所以称为半字教。大乘教的基本原理:“至极平等,无得正观,不二为宗。语其因果,即说无作四谛。”⑩诸法平等,以无得为宗旨,以不二为教化的基本方法,相对于小乘半字教来说,是圆满之教,“教称大乘宗,语极圆旨”。(11)圆满无缺,所以称为满字教。
菩萨藏以无得正观为其至理,吉藏指出立二藏教的目的就是要区别有得与无得之教:“今立二藏,正叙佛说无所得教为大乘说,有所得教为小乘说。”(12)无所得的表现之一,是对于大乘和小乘无执。二藏分别大小乘,如果执着于此,则认为佛法实有大有小,吉藏认为,至道无大无小,大小之说都是假名,“至道未曾小大,赴大缘故而强名为大,随顺小生故假名为小”。(13)可以通过此假名施设的二藏之教,而了悟至道的非大非小性质,“欲令因此大小,了悟至理非大非小”。(14)不执大小两是,也不执大小两非。
2.依二藏义论诸经
只立二藏教,那么如何区别诸经之不同?“若乃皆是菩萨藏者,《华严》、《般若》、《法华》、《涅槃》,此四何异?”(15)因为依照五时教等判摄,诸经是有差别的。吉藏认为,诸经的不同在于教化方式的显密异同:
第一,只教菩萨,不化声闻,指《华严经》。
第二,只化声闻,不教菩萨,指小乘三藏教。
第三,显教菩萨,密化二乘,指从释迦说《大品般若》到《法华经》之前的大乘经典。
第四,显教声闻,显教菩萨,指《法华经》(16)。
若依《法华游意》,其中的显密关系更清晰:
第一,显教菩萨,不密化声闻,指《华严经》。
第二,显教声闻,不密化菩萨,指小乘三藏教。
第三,显教菩萨,密化声闻,指《般若》经。
第四,显教菩萨,显化声闻,指《法华经》(17)。
对于教化方式的异同,吉藏又从傍正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正显真实,傍开方便,指《华严经》。以显真实法为主,以显示三乘方便为辅。
第二,正闭方便,正隐真实,指三藏教。不知三乘是权,而不讲(闭)方便,也不显一乘,不知(隐)真实。
第三,正显真实,傍闭方便,指《般若经》。以显示大乘究竟法为主,但不讲三乘方便。
第四,正开方便,正显真实,指《法华经》。直接阐明三乘方便是权,同时阐明一乘真实之理(18)。
由此可知,小乘三藏只化声闻人,不化菩萨乘,而且不解方便,不明真实。《华严经》向菩萨乘人显示真实之理,也讲三乘方便,但不教化声闻人。《般若经》向菩萨显示真实之理,却不重视三乘方便,但对声闻人也有间接的教化。《法华经》则直接教化菩萨和声闻乘人,同时直接显示三乘方便法门和一乘真实之理。从教化方式看,吉藏实际上认为《法华经》是最完备的。
如果论诸大乘经之同,依吉藏的看法,《华严》、《般若》、《法华》的“显实”相同,也就是说,根本宗旨是一致的:“诸大乘经显道无二,不得作五时四宗之释也”。(19)“一切大乘经明道无异,即显实皆同。”(20)《般若经》和《维摩经》等因为二乘根机未成熟,所以没有开三乘方便。
3.二藏义的批判性
吉藏的二藏判摄本身是和对各种不同判教观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上述《三论玄义》论大乘诸经“显密”观,是在批判五时判教时提出的,对五时教批判的详细内容,也已于上文第三节中讨论过。
二藏判教还包含了对于顿、渐二教或顿、渐、无方三教的批判。
顿和渐的判摄,慧观从佛的说教方式角度而言的,“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21)从渐教中再开出五时教。
吉藏破顿教时,因为顿教只入《华严经》,就否定了其他大乘经典为顿。在慧观顿渐判摄中,非顿就是渐。因此其破渐也是破顿,破顿不离破渐。“初成后皆说《涅槃》,不应言《涅槃》是渐而《华严》是顿。”(22)佛初成道时一时顿说,其中所说的原理也包括涅槃思想,所以《涅槃经》也应该属于顿教。此破《涅槃经》为渐。“不应言《华严》是初成道时顿说,至涅槃时不说。”(23)佛在说《涅槃经》的涅槃时也说《华严经》之理,如果说《涅槃经》为渐说,《华严经》也应是渐。此破《华严经》为顿说。吉藏由此证明“渐顿不成”。
吉藏破顿渐的目的之一是强调教无顿渐,“非渐非顿”。他用四句来说明这一点:“一、顿而非渐,则初成道为诸菩萨说《花严》教也。二、渐而非顿,谓人天及二乘教也。三、亦渐亦顿,即《大品》教也,为菩萨说《大品》,《大品》于菩萨为顿,以《大品》中具足,明一切大乘法故……故名为顿,而命小[乘]人说于大法,为入一乘方便故,于小乘人名为渐也。四者非渐非顿者,上之三句并是教门,因此教门欲显无言之道,不可论其渐顿也。”(24)前三句并不是完全随顿教及渐教中五时教而设,其中第一、二句是就缘破,第三句当属对缘破了,因为此句认为《大品》也是顿教,这与五时教视其为渐教的观点不同。吉藏想强调的思想在于第四句,至道无言无得,不可以顿渐论之。
对于三教判摄,吉藏表示此三教说不应成立:“唯有二种法轮,不应立三教也。”(25)二藏论有三经三论的经典依据,而三教之说没有此类的证据,“三教之言无的明据,不可用也”。(26)
吉藏着重批评三教中的无方教。他先概括无方教的两种含义,其一,教义浅深不定,“无方不定教,谓深浅无定也”。(27)所谓浅深不定,实指在顿渐之间进退不定,“言无方不定者,进不及顿,退非是渐,随缘不定,故言不定教”。(28)其二,经典之间无相生义,此从吉藏“若言相生者为次第,不相生者为无方”(29)一句可知。
吉藏对无方教判摄的批评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指出其无经论的依据。“无方之言,经论无据,不应立之。”(30)其二,经论的判摄应以经典本身的类别为准。比如可分为《般若》类、《涅槃》类,“不应立无方教。所以然者,如以《大品》为第二时,诸余《波若》皆属第二时者。以《涅槃》为第五时,诸余常经皆属第五时。但应以类摄经,不应以无方收教”。(31)其三,以相生、不相生为标准,必导致矛盾。“若言相生者为次第,不相生者为无方,安知八部《般若》并皆相生耶?”(32)诸部《般若经》之间也有不相生的情形,是否可判为无方教?其四,否定此标准。“五时是相生之言检既不成,况有不相成为无方教?”(33)
地论师除立五时教,还有立四时教者,“招提慧琰用四时教,谓此经是第二时三乘通教摄也”。(34)此经指《维摩经》。吉藏说,五时、四时都不应立,“考其得失,宜废五、四之穿凿,立一极之玄宗也”。(35)
北方地论师还有立四宗、五宗等者,“北土彰于五时,立四宗教,谓因缘、假名、不真及真”。(36)“北地诸地论师明四宗、五宗等说……此皆影(彰)四、五时教,故作是说耳”。(37)四宗、五宗都从五时教衍生而出的,是对五时教的说明。地论宗南道系初祖慧光(光统律师)立四宗说,第一因缘宗,指《毗昙》类所明六因四缘。第二假名宗,指《成实论》所明三假。第三诳相宗,指《大品》和三论。第四常宗,指《华严》、《涅槃》等讲佛性常住的经典。齐朝护身寺自轨法师又将第四宗一分为二,将《华严经》单独列出,为第五法界宗摄(38)。净影慧远则总结四宗为:“一、立性宗,亦名因缘。二、破性宗,亦曰假名。三、破相宗,亦名不真。四、显实宗,亦曰真宗。”(39)
吉藏认为,四宗、五教之类都不应成立,“不应偏立四宗,定立五教也”。(40)吉藏对于四宗的批评,首先基于对于五时教的批评,五时一破,四宗自破。“五时既不成,四宗自废。”(41)同时,又举出历史依据来证明,《十地经论》是菩提留支所译,他是地论师之祖,却只讲半、满,不说四宗。菩提留支“亲翻《地论》,但明半、满。留支是地论之宗,即知半满有本,而依四宗无根”。(42)因而四宗说无根据。
二、三轮
吉藏又以三轮判摄佛教法,即根本法轮、枝末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言三种者,一者根本法轮,二者枝末之教,三者摄末归本。”(43)
吉藏叙述根本法轮说:
一者根本法轮,谓一乘教也。(44)
根本法轮者,谓三世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说一乘之道。(45)
所以明根本法轮者,三世诸佛出世,唯应为菩萨直说究竟之因圆满之果,菩萨行此因,故直趣佛果,故名根本法轮。(46)
根本法轮者,谓佛初成道,《花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47)
据此,根本法轮指佛教的根本之教,究竟圆满之教,一乘教,以《华严经》为代表。
吉藏叙说枝末法轮说:
二支末法轮,于一说三。(48)
根缘未堪,故于一说三,即以一乘为本,三乘教为末。(49)
众生薄福钝根,不堪受此法,是故方便息于大化,种种杂说,或前小后大,或始三终一,或先无常后常,皆是释迦屈曲为缘。(50)
薄福钝根之流不堪于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枝末之教也。(51)
据此,枝末法轮指三乘枝末,因为根机浅薄者不能承受一乘教法,而为其方便开出三乘。《华严》和《法华》之外的三乘经教,当都属此类。
吉藏述摄末归本法轮说:
三收末归本,谓摄三归一。(52)
大缘既熟,堪受一乘,今欲还说根本法轮,故说此经也。(53)
四十余年说三乘之教,陶练其心,至今《法花》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即摄末归本教也。(54)
据此,摄末归本法轮本质上也是根本法轮,是会三乘而归一乘之一乘根本,从教化根机上说,是待众生根机成熟后而说的,涉及的经典指《法华经》。
从三轮判摄可以看出吉藏实际上将《华严经》和《法华经》(55)看作是同样重要的核心经典,而不是将本宗所特别重视的《大品般若经》视作最高。这是吉藏的判教和隋唐其他诸宗判教的一点不同。
二藏和三轮,大乘菩萨藏的内容包括了根本法轮、摄末归本法轮和枝末法轮中的大乘部分,小乘声闻藏的内容则包括枝末法轮中的小乘部分。
①《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5页中。
②同上,《大正藏》第45卷5页下。
③吉藏:《仁王般若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315页中。
④《净名玄论》卷七,《大正藏》第38卷900页下。
⑤《中观论疏》卷一末,《大正藏》第42卷16页中。
⑥同上。
⑦《仁王经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315页下。
⑧《胜鬘经》讲两种四谛,作和无作四圣谛,“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中)天台宗智*(左岂右页)据此类意将四谛分为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声闻根钝缘四谛事,即生灭四谛智。缘觉根利缘四谛理,即无生四谛智。菩萨智浅缘不思议事,即无量四谛智。诸佛智深缘不思议理,即无作四谛智也。”(《法华玄义》卷三上,《大正藏》第33卷711页下)吉藏的有作和无作四谛,可能出于此。
⑨《仁王经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315页下。
⑩同上。
(11)同上。
(12)《净名玄论》卷七,《大正藏》第38卷901页下。
(13)吉藏:《胜鬘宝窟》卷上本,《大正藏)第37卷6页上。
(14)同上。
(15)《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5页下。
(16)同上。
(17)吉藏:《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45页上。
(18)《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45页上、中。
(19)《法华义疏》卷五,《大正藏》第34卷518页下。
(20)《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6页下。
(21)《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5页中。
(22)《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中。
(23)同上。
(24)《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44页下—645页上。
(25)《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2页下。
(26)同上。
(27)《仁王经疏》卷上一,《大正藏》第33卷315页中。
(28)《华严游意》,《大正藏》第35卷1页中。
(29)《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中。
(30)同上。
(31)同上。
(32)同上。
(33)《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下。
(34)吉藏:《维摩经义疏》卷一,《大正藏》第38卷908页下。
(35)《维摩经义疏》卷一,《大正藏》第38卷909页上。
(36)《胜鬘宝窟》卷上本,《大正藏》第37卷6页上。
(37)《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下。
(38)《法华玄义》卷十上,《大正藏》第33卷801页中。
(39)慧远:《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卷483页上。
(40)《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上。
(41)《法华玄论》卷三,《大正藏》第34卷384页下。
(42)同上。
(43)《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34页下。
(44)《法华义疏》卷八,《大正藏》第34卷575页上。
(45)《法华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4卷366页上。
(46)《法华玄论》卷四,《大正藏》第34卷388页上。
(47)《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34页下。
(48)《法华义疏》卷八,《大正藏》第34卷575页上。
(49)《法华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4卷366页上。
(50)《法华玄论》卷四,《大正藏》第34卷388页上。
(51)《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34页下。
(52)《法华义疏》卷八,《大正藏》第34卷575页上。
(53)《法华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4卷366页上。
(54)《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34页下。
(55)吉藏对于《法华经》也曾提出过批评,将其归属于执大斥小一类,“偏执大以大斥小,如《法华论》偏执一乘菩萨。”(《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8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