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如何解脱的问题,或生命如何超越的问题,落实在具体的修证实践上,就是如何成佛的问题。这就要寻求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或依据、众生的本性或体性,这是佛性论所阐述的对象。吉藏十分重视佛性问题,他以觉悟之性为佛性,“诸众生觉悟之性,名为佛性”。①他依据的基本经典是《涅槃经》,并以中道理解它。对于佛性论,吉藏在《大乘玄论》中从十个方面作分析,本节的讨论即以吉藏本人阐述佛性论的逻辑结构为基本依据。吉藏以中道为正因佛性,由中道理解佛性,得大智慧,入涅槃境,“若了中道,即了第一义空。若了第一义空,即了智慧……若了智慧即了佛性。若了佛性,即了涅槃也”。②
一、中道为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从真俗角度谈,非真非俗为正因佛性,从因果角度谈,因果平等为正因佛性,从本始角度谈,非本非始为正因佛性,从理内理外有无佛性角度看,正因佛性非内外有无。因此,中道正因佛性的特征是平等性,吉藏称其为平等佛性,“平等佛性之理,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非法性非不法性,非佛性非不佛性也,以一切并非故,能得一切并是”。③
1.佛性理论释异
依破邪显正方法论,吉藏首先破诸家佛性论观点,后显中道佛性论。他共列出十一家正因佛性④论异说。
第一家,以众生为正因佛性。
第二家,以六法为正因佛性。
第三家,以心为正因佛性。
第四家,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神识有冥传不朽之性,此为正因佛性。
第五家,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一切众生都实有避苦求乐之性,此性是正因佛性。
第六家,以真神为正因佛性。
第七家,以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
第八家,以当果为正因佛性。
第九家,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第十家,以真谛为正因佛性。
第十一家,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⑤。
吉藏将此十一家又归纳为三大类,前二家以假、实为正因佛性,认为众生就是假人,六法指五阴和假人。第三到第七共五家都以心识为正因佛性,后四家以理为正因佛性。在此基础上,吉藏分别破十一家义,并归纳十一家都讲有所得,“皆计得佛之理”。⑥又从有无、三时、即离三个方面作三重破斥。得佛之理是有还是无?是已成还是未成?是即(不离)空还是离于空⑦?
2.非真非俗为正因佛性
中道正因佛性非真非俗。吉藏破十一家,所显之正,是以中道为正因佛性。“问:破他可尔,今时何者为正因耶?”⑧吉藏认为只有非(否定、批判)此十一家,才能显现出正因佛性的意义,“彼以六法为正因,今以非六法为正因,乃至以真谛为正因,今以非真谛为正因。若以俗谛为正因,今以非俗谛为正因”。⑨结论是:非真非俗中道为正因佛性。上述第十一家也有经典的依据,《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⑩与藏也依此经,指出经中在此句之后,又言“不见空与不空,名为佛性”。(11)所以说中道为佛性,不能以空为佛性。
吉藏认为,从中道佛性的角度看,这十一家既都不是正因佛性,又都是正因佛性,“上来十一家所说正因,以是为是故,并非正因佛性。若悟诸法平等无二、无是无非者,十一家所说,并得是正因佛性”。(12)
吉藏将其观点称为第十二家的见解:“第一义空名为佛性。不见空与不空,不见智与不智,无常无断,名为中道。只以此为中道佛性也。若以此足前十一师,则成第十二解。”(13)他说的第一义空,不是第十一家的第一义空,他家之空,吉藏认为只是境而不是智,是偏道。吉藏所言第一义空,是中道。
3.因果平等为正因佛性
中道正因佛性因果平等。《大般涅槃经》从因果角度论佛性时,提出了四种佛性说:“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14)此即是因佛性、因因佛性、果佛性、果果佛性。吉藏认为,此处的因,是境界因,指十二因缘,因因,指的是缘因,是十二因缘所生的观智。果指菩提果,果果指大涅槃果,由三菩提果而得之果。此四个层次,如车轮之转,无始无终。这一分析,吉藏称为四句“无始终义”之检。境界因是因非果,果果之性,是果非因,了因(此处指缘因)(15)及三菩提果,是因是果。此三句,吉藏称为“三世有始终检”。而此四句、三句,都不是正因,只是傍因傍果,因为其因果相异。正因应该是非因非果,“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皆未是正因,若言非因非果,乃是正因耳”。(16)他称这种非果非果的正因佛性,是上述四句中之后的第五句,三句之后的第四句。
吉藏又从对佛性概念的解释中谈非因非果。他认为,或以佛性两字都为果,佛是觉义,性是不改义,或以因为佛性,或以佛为果,性为因。而他对佛性的解释都不同于此三释,佛性无在因,无不在因,无在果,无不在果。因果平等不二,为中道佛性,“若知因果平等不二,方乃得称名为佛性”。(17)
为什么称为正因呢?“非因非果乃名为正。”(18)但非因非果就有正的意思,为何名正因?从因处说正为正因,从果处说正,则是正果,“但其在因故名正因,其果则呼为正果”。(19)吉藏称此为“正义”。这种正因佛性,又称道,又可称为中。
4.非本非始为正因佛性
中道正因佛性非本非始。对于佛性的讨论,佛经本身也有本有和始有的不同说法,诸家又有本有、始有之争。吉藏认为,诸经本始之说都是方便之教,诸家却据此而起异见。“一师云:众生佛性本来自有,理性、真神、阿梨耶识故。”(20)持本有论者,如第六家真神、第七家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第九家得佛之理等都属此类。“第二解云:经既说佛果从妙因而生,何容食中已有不淨?故知佛性始有。”(21)这是持始有说。“复有人言:本有于当,故名本有。问:若尔便是本有耶?答:复有始有义。又问:若始有,应是无常。答:我复有本有义。”(22)这是以本有为主的本有、始有论。吉藏认为,本有和始有的观点都是“有所得”义,持此类义者都是自入死路而不知。地论师的观点,依理性和行性持本有和始有义,理本行始,“地论师云:佛性有二种: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物造,故言本有,行藉修成,故言始有”。(23)吉藏认为此种观点在有所得之人看来似乎有道理,但并不符合经意。吉藏主张,正因佛性非本有亦非始有,经中说本有、始有,是为众生而说之方便假言施设,“佛性非本非始,但为众生说言本始也”。(24)不但非本非始,连此非本非始也不能执着,非非本非始,吉藏强调只有悟到这一层次,才能了知正因佛性。
5.内外有无平等为正因佛性
中道正因佛性非理内理外有无佛性。关于理内佛性和理外佛性的问题,吉藏认为最难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既有“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的看法,也有“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吉藏先讨论理之内外,再说明有无。
所谓理内理外,吉藏认为,理的一般标准依五无漏根(25),不立五根,是在理外,立五根,则在理内。但他强调以有无生灭为标准,“若言一切诸法有生灭者,皆是理外,悉属外道。若一切诸法无生灭者,皆是理内,则属内道”。(26)也就是以不二之中道为理内,有二之边见为理外。
依此区分来看理内佛性和理外佛性。吉藏否认理外佛性的命题:“理外本自无有众生,那得问言理外众生有佛性不?……是故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27)
相对于理外众生无佛性,吉藏在证明的技巧上承认理内众生有佛性,由破而显,“对理外无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也”。(28)吉藏对此的讨论又分为通别两门。
由此而有第一组命题: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其中有众生佛性和草木佛性的不同,下文当明。
第二组命题是,理外众生有佛性,理内众生无佛性。其证明是,理外众生入解脱境,理内众生实无所入,理外众生得灭度,理内众生实无灭度(29)。
从逻辑上看,还可以有第三、四两组命题,即:理外众生有佛性,理内众生有佛性;理外众生无佛性,理内众生无佛性。吉藏已表达了这一思路,“本有理内,故说理外。理内既无,理外岂复有耶?先则为成交互辨义故,理外若无,理内则有,理内若无,理外则有。或时言内外俱有,或时说内外俱无”。(30)
吉藏总结在这一问题上的结论,“佛性非有非无,非理内非理外。是故若得悟有无、内外平等无二,始可名为正因佛性也”。(31)非理内理外,非理内有理内无,非理外有理外无,非理内有理外无,非理内无理外有,是正因佛性。
6.草木佛性
吉藏的佛性论中,草木佛性观点比较引人注目,草木佛性是比众生佛性更为广义和彻底的表达。吉藏在这一问题上有两个命题,一是草木无佛性,二是草木有佛性。与此相关的是众生佛性的两种观点,众生有佛性,众生无佛性。这都是在不同意义上阐述的,同时,也都是一种方便之说。
草木无佛性。这既是否认理外有佛性的一个证明,又是别论理内佛性的内容。一方面,在说明理外众生无佛性时,吉藏说:“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32)前一句为正面的证明,理外没有佛性,不但草木没有佛性,众生也没有佛性。也就是说,不是无情无佛性,有情有佛性,连有情也无佛性。反过来推论,如果说理外众生有佛性的话,那么不但是有情众生有佛性,连无情草木也应该有佛性。其潜台词是,事实上草木没有佛性。另一方面,在别论理内众生的佛性问题时,吉藏讲到众生有而草木无佛性,原因何在?“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33)意思是说,有情众生有一个迷悟的主体,迷则不能觉悟佛性,转迷尽悟,则了达佛性。草木则没有这样的心的主体,所以也不存在迷悟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吉藏讲众生有佛性,能成佛,草木无佛性,不能成佛。这里吉藏明确其心性论的视角,但他对心的讨论非常少,严格来说,只成性论而不成心性论。而其论性,则是客观的不二中道理性,并以此来规范佛性。
草木有佛性。这是吉藏在通论理内佛性时涉及的观点,他认为,理内诸法依正不二。正是正报之佛身,依是依报之国土,草木当然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以此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34)同时吉藏还强调,草木佛性是从无所得的角度而言的,“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35)
7.见性和了性。
佛性论必然要讨论见性成佛问题,依据吉藏的理论逻辑,见与不见性、了与不了佛性、成佛与不成佛,都是方便假说而已,“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36)
吉藏依《大般涅槃经》区分见性和了性的不同。了悟佛性是成佛的境界,十住菩萨见而不了,诸佛见而了。为什么呢?经中说:“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37)而《华严经》则讲初发心时就能顿悟成就正觉,也就是说,众生初发心时就见佛性,了佛性。如何认识两者的不同?吉藏引法朗的观点,认为两经所说菩萨,有地前和十地之别,“一师云:《涅槃》所明十地,应是地前,未得真悟菩萨,故见性不明。而《华严》所明十地,从佛智慧出,此是真悟菩萨,故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38)在此基础上,吉藏表达了三论宗人的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因果不二名见、了佛性,有二则见而不了。菩提心是因,佛是果,“因果本来不二,乃是无二无不二,故名为不二。虽复不二,而开因果二”。(39)依上述《大般涅槃经》所说,菩萨强调智慧之因,因果有二,佛则断因果,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无二无不二。其二,见性是渐而非顿,在此前提下,以初地为始,十地为终,以无始无终、不见始终之见,才是真见,“是无始终始终,不见而见也”。(40)
二、会教
会教,即比较佛性概念和经教中诸如法性、真如等同一层次概念的异同。吉藏的看法是“经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41)这些概念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法性、真如、实际、般若、法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一乘等,都是佛性的不同名称。在《涅槃经》中是佛性,《华严经》中则讲法界,《胜鬘经》中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经》中则名为八识,《首楞严经》中又表达为首楞严三昧,《法华经》中称为一道、一乘,《大品般若经》中称为般若法性,《维摩诘经》中则叫无住实际。这些佛性的异名,都是假说名相,所以“名义虽异,理实无二”。(42)这实际上是以涅槃统摄诸经,也有判教的特色。
既然如此,为何要有这些不同的名相表述呢?吉藏承认有其原因,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名相有其特殊的含义。佛性是指以平等之大道为众生觉悟之性,既指觉性,又有不二的特征。从佛性的隐显角度谈,有如来藏义,佛性被染污障覆而不显,隐于生死之中,名如来藏;从含识的角度说,是自性清净心,此心融摄诸识,而本性究竟清净;在无情诸法的层面谈其体性,称为法性;从其妙实不二的特性看是真如;从本原的角度看,佛性是真实的本原,称其为实际;没有动静之别,绝于动静,称为三昧;无所知而无所不知,称为般若;善恶平等,三乘和一乘不二,称为一乘;理用圆寂,称名为涅槃。但吉藏一再强调,这些都是假名,“假名佛性……假名法性”。(43)
①《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下。
②《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7页下。
③《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2页上。
④《大般涅槃经》讲二种因,“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大正藏》第12卷533中)“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大正藏》第12卷775页中)了因是助因,缘因也可称了因,“缘因者,即是了因。”(《大正藏》第12卷531页)。天台宗智*(左岂右页)提出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眼之本不空不有,即是正因佛性。了此眼不可得空,即是了因佛性。能舍一切尘劳而行布施事中诸用功德,即缘因佛性。”(《请观音经疏》,《大正藏》第39卷970页下)
⑤《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5页中、下。
⑥《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6页下。
⑦同上。
⑧《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7页上。
⑨同上。
⑩《大正藏》第12卷523页中。
(11)《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6页下。经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卷523页中)
(12)《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2页中。
(13)《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7页中。
(14)《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卷768页中。
(15)吉藏这样释境界因、缘因和了因,“言境界因者,即是十二因缘能生观智,以是观智境界,故名境界因。以能生观智之前缘故,亦名缘因。言了因者,观智能了出佛果,故名了因。既了出佛果之缘因故,有时呼了因以为缘因。”(《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8页下)
(16)《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8页上。
(17)《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8页下。
(18)《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9页上。
(19)同上。
(20)同上。
(21)《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9页中。
(22)《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9页中。
(23)同上。
(24)《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9页下。
(25)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26)《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0页中。
(27)同上。
(28)《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0页中。
(29)《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上。
(30)同上。
(31)《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中。
(32)《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0页中。
(33)《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
(34)同上。
(35)《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2页下。
(36)《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0页下。
(37)《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卷527页下。
(38)《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中。
(39)《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下。
(40)同上。
(41)同上。
(42)《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1页下。
(43)《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42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