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译之外的三论宗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的汉译本先后有三种:一是东晋时天竺沙门佛驮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东晋义熙十四年(418)至宋永初二年(421)译于扬州道场寺①,俗称《六十华严》。三论宗所宗即是此本。二是唐武周时于阇沙门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本,唐证圣元年(695)始译于洛阳大遍空寺,圣历二年(699)译毕于佛授记寺②,俗称《八十华严》,相对于晋译,此译称新译,晋译为旧译。三是唐贞元时罽宾沙门般若所译的四十卷本,唐贞元十二年(796)至贞元十四年(798)译于长安崇福寺,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③,简称《普贤行愿品》,或称《四十华严》、《贞元经》。

    此译七处八会④三十四品,经中体现的思想核心是法界缘起,华严宗人重点阐发的也是这一思想。

    从其理论基础来看,首先涉及的是空的思想。经中说:“如来觉诸法,如幻如虚空。” ⑤“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真实性,空无有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⑥“诸法空寂无生灭,解达非有亦非无。譬如野马水月形,亦如幻梦镜中像。”⑦诸法如空如幻,这是大乘般若体系中的基本观念,也是《华严经》的思想基础。诸种《般若经》把空分析为不同的种类,此经也曾从三昧的角度谈及胜空、性空、第一义空、究竟空、大空、合空、生空、如实离虚妄空等,号称有万空三昧⑧。世人所见如幻如空诸法,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所起业,无我犹如梦……一切生灭法,皆悉从缘起”。⑨“所有起法,犹如幻化、电光、水月、镜中之像,因缘和合,假持诸法,悉分别知,从业因起”。⑩华严宗人将《华严经》中的缘起思想概括为法界缘起。法界也就是心,“法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能够缘起世界的是心,“一切世间法,唯以心为主”。(11)此心清静如同虚空,而能分别一切。

    由虚空决定的方法论是中道论,“譬如虚空性,不生亦不灭”。(12)不生不死,非向非成,非方非非方,非行非住,非色非无色,非世间色非离世间色,非久住非须臾住,非挣非秽,等等,都是中道或虚空性的体现。诸法性空,没有自性,这使诸法平等成为可能。“了达一切无有自性,随顺诸法平等之相。”(13)不二、相即之类都是对于平等的描述。作为修心法门,也是要观性空基础上的诸法平等。

    相入相即无碍的思想也依此而起。整个世界不论微细、大小、多少、广狭、一和一切、净和秽,都能相入,比如,一毛孔能和一切世界相入,“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14)

    此经又阐明不可得思想,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心不可得,有为无为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未来现在不可得,总之,一切法不可得。

    三论宗人对于《华严经》的重视,吉藏这样描述:“讲此经者起自摄山……尔时实为隆盛,后兴皇继其遗踪,大弘斯典。”(15)僧朗依之名世的经典就是《华严经》,法朗开始对此经提升关注程度,智闰曾习此经,慧觉讲此经二十多遍,小明法师也精于此经,吉藏讲《华严经》数十遍,撰有《华严游意》一卷,他的其它作品,更是大量引用《华严经》中的观点,唐代三论宗余音中人也常有研习此经者。

    元康认为,僧肇没有见到《华严经》,但其思想和此经冥符,“《华严经》云:譬如长风起,鼓拂生动势,二俱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譬如*(左马右夬)水流,水流无定止,二俱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肇法师不见《华严》,而作论冥合。”(16)

    吉藏认为,此经的核心在于“正法”,“《华严经》虽有七处八会,大宗为明正法。故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性。正法为《华严》之本”。(17)什么是正法?正法之本性,非语言可说,趣和非趣无二,因为都以空为本性。所以吉藏又说,“此之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18)吉藏经常以此经的这一宗旨证明其观点,比如真俗二谛,吉藏强调二谛以中道为体,“中道二谛体也。又《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达有不有,达无不无,达有无不有无。故不有无为有无体也”。(19)“说真俗二令悟不二,故不二以为二义。《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四。即其事也”。(20)在对一些具体问题以中道方法加以理解时,吉藏也常引此经的观点,比如生死和涅槃不二,“生死本是涅槃……《华严》云:生死非杂乱,涅槃非寂静”。(21)依中道无得的精神,生死和涅槃都不可得,“诸法未曾生死,亦非涅槃,但为众生虚妄故成生死,为止生死故强说涅槃。生死若除,则涅槃亦息。故《华严》云: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22)

    三论宗人对此经如此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此经的宗经地位。

  二、《大般涅槃经》
  
    涅槃类经有小乘和大乘类两种,三论宗所依是大乘类《涅槃经》。小乘类《涅槃经》有支谶译《胡般泥祖经》一卷、三国吴支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23)、安法贤译《大般涅槃经》二卷(24)、西晋白(帛)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二卷、失译《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三卷(25),异译本有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合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之《流行经》、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方等泥洹经》前六品的异译)和唐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四十卷中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卷。大乘类《涅槃经》有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南朝宋慧严等会编《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和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另外还有南朝刘宋僧智猛译《般泥洹经》二十卷(26)。

    法显的六卷本《泥洹经》则在义熙十三年(417)十月一日在建康道场寺始译,次年正月一日译定(27),此经相当于后来昙无谶译本的前五品十卷。据《祐录》卷十四本传,昙无谶(385—433),中天竺人,初学小乘,兼习五明,善咒术,遇白头禅师,得《涅槃经》。后携经逃亡到龟慈,因为此地重小乘,不信大乘涅槃之学,又到姑臧,受到北凉王沮渠蒙逊的厚待,请其译经。昙无谶先学汉浯三年,方开始译经,当时独步河西的慧嵩、道朗都参预译事,后被沮渠蒙逊所害。另据道朗《大涅槃经序》,《大般涅槃经》在玄始十年(421)十月二十三日始译,此经原本有三万五千偈。南朝宋慧观、慧严、谢灵运等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的品目,对昙无谶译本的品目加以调整(28),将谶译之第一《寿命品》分出《序品》、《纯陀品》、《哀叹品》和《长寿品》,将第四《如来性品》分为《四相品》、《四依品》、《邪正品》、《四谛品》、《四倒品》、《如来性品》、《文字品》、《鸟喻品》、《月喻品》和《菩萨品》,共成二十五品。昙无谶译本被称为北本,慧严等改编本被称为南本。吉藏所依实际上可能是南本,因为,吉藏经常提到《哀叹品》等南本品目。

    硕法师对此经的译本研究,特别提到三个译本,“一者双卷《泥洹》,即支谦法师翻,云胡音《般泥洹》。二者释道安法师抄作双卷,云胡本《般泥洹》。三者佛陀拔提作双卷,云《方等泥洹》”。又说“智炎法师作十卷《泥洹》”。(29)还谈到了支谦本、法显六卷本、昙无谶本和三十六卷本。

    此经讨论有核心问题有二,一是佛性,二是涅槃。佛性是因,涅槃是果,“佛性决定涅槃”。(30)见佛性才能得大涅槃。

    佛性的含义,经中这样描述:佛性是如来之性,“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31)因此称其为如来性。佛就是佛性,“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32)佛性就是觉、觉性,“一切觉者名为佛性”。(33)还有诸多的描述,佛性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性是如来藏义,佛性是菩提种子,等等,由此可知,佛性是众生的内在本性,生命提升的内在条件,成佛的基础和原因。

    佛性的特性,经中描述佛性具有常乐我净的特性,“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是则名为实谛之义”。(34)因为佛性是无为法,有为法无常,有为法无常,常就是虚空。

    佛性类别,经中说四种佛性,“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35)即因佛性、因因佛性、果佛性、果果佛性。因佛性指十二因缘,因因佛性指智慧,果佛性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佛性指无上大涅槃。又说中道佛性,“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36)非因非果是中道表述的一种体现,经中以中道为佛性,“无中道故,不见佛性”。(37)

    佛性是众生成佛的原因,对于原因,经中加以多种区分,一是正因。正因就是佛性,“何等正因?所谓佛性”。(38)这可以理解为正因佛性,是成佛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时,经中也讲生因、了因,生因也就是正因,就是佛性种子,了因则是促使成佛的辅助条件。又说正因、缘因,“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39)

    关于众生佛性,对于这一问题,经中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定能成佛之论。依据如来藏之说,众生有佛性而不能见,如贫者有宝藏而不知,需要有觉悟者指示其佛性。“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40)这种佛性不是具体的个性化的,而是众生中的一般体性,以此性和佛等同,“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41)

    关于阐提佛性,一阐提人有无佛性,经中前后说法有异,这也可以看出此经西域文原本的复杂性,但基本观点是阐提有佛性,能够成佛。经中曾说一阐提人没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42)这是说一阐提人既无佛性,更不能成佛。只要不是一阐提,必能成佛无疑。经中又说一阐提人虽有佛性,但不能成佛,“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43)这一问题上的代表性观点是,一阐提有佛性,定能成佛,“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4)

    与佛性相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涅槃问题,佛性是涅槃之因,“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45)涅槃是解脱之境,其特性,经中也强调常乐我净,以对治有为法的无常、苦、无我、不净,是为涅槃四德,具此四德,为大涅槃。“二乘人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46)不见佛性而断烦恼,称为涅槃,而不是大涅槃,只有乐和净,没有常和我。见佛性而断烦恼,才是大涅槃。

    三论宗人和此经的关系,吉藏在《涅槃经游意》中说,摄山大师僧朗只讲三论和《大品般若经》,不讲《涅槃经》,在僧众的一再请求下,才讲了此经中的一首“本有今无”偈,而不讲其经文,从法朗开始重视《涅槃经》(47)。吉藏撰有《涅槃经游意》一卷、《涅槃经疏》十四卷和二十卷。其余如慧哲、法安、慧觉、智锴等都重此经。

    与《大品般若经》相比,《大品》明空,《涅槃经》明有,《大品》除虚妄,《涅槃》明妙有。对于《涅槃经》,吉藏以中道思想来解释涅槃之妙有,所以在讨论此经的大意时,吉藏说:“如来之身非凡非圣,凡圣悉是如来善巧。涅槃非常、无常,常、无常皆涅槃方便。”(48)涅槃之法有所有,无所有但又无所不有,无所不有而无所有。常和无常也是如此,涅槃非常非无常。

    吉藏认为此经的核心内容是经中处处体现的佛性问题,“然此一教处处皆明佛性”。(49)他举经中诸品说明这一点,《哀叹品》中的琉璃珠喻明佛性义,《如来性品》都是明佛性义,到《师子吼品》,则广明佛性。佛性义在此品中得到清晰显然的阐述,表现在如来答师子吼菩萨五问上(50)。

    吉藏认为此经的宗旨是无所得,“无得者名大涅槃,故无所得,此经宗也”。(51)

    在许多具体观点的证明上,吉藏大量引用此经的观点,不能一一详列,这充分体现出此经的宗经意义。

  ①《华严经记》,《祐录》卷九。
 
  ②《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565页下。

  ③《贞元释教录》卷十七,《大正藏》第55卷895页上、中。

  ④指佛陀说此经的处所,在人间三处、天界四处说法八次。七处指摩竭提国寂灭道场、摩羯提国普光法堂、须弥山顶忉利天帝释宫妙胜殿、夜摩天宝庄严殿、兜率天一切宝庄严殿、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舍卫国祇园重阁。八会指:寂灭道场会,说世间净眼和卢舍那二品;普光法堂会,说如来名号、四谛、如来光明觉、菩萨明难、净行和贤首菩萨六品;忉利天宫会,说佛升须弥顶、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菩萨十住、梵行、初发心菩萨功德和明法六品;夜摩天宫会,说佛升夜摩天宫、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和菩萨十无尽藏四品;兜率天宫会,说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和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三品;他化天宫会,说十地、十明、十忍、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寿命、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如来相海、佛小相光明功德、普贤菩萨行和宝王如来性起十一品;普光重说会:说离世间品;祇园重阁会,说入法界品。

  ⑤《华严经》卷五,《大正藏》第9卷423页中。

   ⑥《华严经》卷十一,《大正藏》第9卷467页下。
 
    ⑦《华严经》卷七,《大正藏》第9卷436页下。

  ⑧《华严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9卷559页中。

   ⑨《华严经》卷五,《大正藏》第9卷427页中。

   ⑩《华严经》卷十五,《大正藏》第9卷494页中。
 
   (11)《华严经》卷五,《大正藏》第9卷427页中。

   (12)《华严经》卷十四,《大正藏》第9卷486页中。

    (13)《华严经》卷一,《大正藏》第9卷395页中。

  (14)《华严经》卷九,《大正藏》第9卷450页下。

  (15)《华严游意》,《大正藏》第35卷l页上。

  (16)《肇论疏》卷中,《大正藏》第45卷168页下。
 
  (17)《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1页上。
  
  (18)《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上。
  
  (19)《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9页上。
  
  (20)《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上。
  
   (21)《中观论疏》卷十本,《大正藏》第42卷155页中。
 
   (22)同上。

  (23)均见《祐录》卷二,佚。
  
   (24)已佚。《历代三宝纪》卷五云:“略大本前数品为此二卷,见竺道祖《魏录》。”(《大正藏》第49卷56页下)并引资料说魏世不知何年。
 
   (25)《祐录》卷二称或云《大般泥洹经》,二卷。
 
   (26)已佚,《祐录》卷八有此经之《记》。
 
  (27)《六卷泥洹经记》,《祐录》卷八。
  
  (28)《慧严传》,《梁传》卷七。
  
  (29)《三论游意义》,《大正藏》第45卷122页上。
  
  (30)《四相品》,《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藏》第12卷636页上。
  
  (31)《圣行品》,《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2卷687页中。
    
  (32)《师子吼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卷768页下。
  
   (33)同上,《大正藏》第12卷772页中。

    (34)《圣行品》,《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正藏》第12卷685页中。

  (35)《师子吼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卷768页中。
  
  (36)同上。
  
   (37)同上,《大正藏》第12卷767页下。
 
  (38)同上,《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大正藏》第12卷777页上。
  
  (39)同上,《大正藏》第12卷778页上。
  
  (40)《如来性品》,《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卷648页中。
  
  (41)《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卷664页上。
  
  (42)《邪正品》,《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藏》第12卷645页中。
  
  (43)《月喻品》,《大般涅槃经》卷九,《大正藏》第12卷660页中。
  
  (44)《高贵德王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正藏》第12卷749页下。
  
  (45)《师子吼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卷784页上。
  
  (46)《高贵德王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大正藏》第12卷746页上。
  
  (47)《涅槃经游意》,《大正藏》第38卷230页中。
  
  (48)《涅槃经游意》,《大正藏》第38卷230页下。
  
  (49)《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37页中。
  
  (50)一、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二、何故复名常乐我净?三、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四、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五、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此经佛性论的重要内容。
  
  (51)《涅槃经游意》,《大正藏》第38卷232页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