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三论学派南方之流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三论学向南方的流传
    
    关河学派的南方之流,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泛指关河三论从长安向南方、东方、东南诸地的流传,包括流向庐山(道生、慧观、慧安、昙顺等)、彭城(道融、僧嵩等)及长江两岸的京师(道生、慧叡、慧严、慧观、僧弼、僧苞、道温、慧询等)、江陵(昙鉴等)、淮南(昙无成等)、寿春(僧导等)、吴(僧业等)、山阴(僧翼等)诸地。这些人都是什门第一代弟子,而活动范围又以南方京城为多,这为摄山三论学的兴起奠定了广泛的义学基础。就义学发展方向而方言,这些人并不都属于纯粹的三论学派,有的转向涅槃学(道生、慧严、慧观等),有的转向成实学(僧导、僧嵩等),有的转向律学,也有坚持三论学者(道融、昙无成等),已经分化为多元。

    二、关河三论南方之流诸僧举要

    1.道融

    道融,什门四圣之一,汲郡林滤(今河南省林县)人,十二岁出家,其师令其先学《论语》等外书,后外出游方,三十岁时,才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准,“才解英绝,内外经书,暗游心府”。①听说罗什入关,道融便入长安向罗什问法,罗什向姚兴表达对他的初步印象,“复是奇特聪明释子”。②姚兴亲自召见,并引入逍遥园,参与译事。他曾请罗什译出《菩萨戒本》行于世,当时,道融、昙影等三百多人受菩萨戒,诵《菩萨心地品》③。罗什译《中论》时,才译出两卷,融即开讲。罗什又令他讲《法华经》,并亲自听讲,得出的结论是:“佛法之兴,融其人也。”④时人所评“通情则生、融为上首”⑤是对其和竺道生的融会贯通能力的高度赞扬。

    在讲《法华经》时,依吉藏之说,道融创造了“九辙”之法,“新翻《法花》竟,道融法师于长安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⑥何为九辙?吉藏没有说明,因为,“九辙之文,今所未见”。⑦但天台宗人湛然却有明确记载,一是昏圣相扣辙,指序品,次七辙指正宗分诸品,即涉教归真辙、兴类潜彰辙、述穷通昔辙、彰因进悟辙、赞扬行李辙、本迹无生辙、举因徵果辙,最后是称扬远济辙,指流通分。实际上是从九个方面理解经文,但却指为僧叡所创,“什译才毕,叡便讲之,时人呼为九辙法师”。⑧但湛然又讲“肇用融公九辙”。⑨在此之前,智*(左岂右页)持僧叡说,“[什]命僧叡讲之,叡开为九辙”。⑩从湛然的不同记载来看,此处似应依吉藏之说。

    道融又受罗什之命,代表关中佛学界,和来自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婆罗门辩论并获胜,时人评论他有使“像运再兴”之力。

    后来道融出长安而到彭城(江苏省徐州市),继续讲说不断,问道者有一千多人,随学门徒也达三百,使彭城成为三论学的一个中心。后卒于彭城,世寿七十四岁(11)。道融撰有《大品般若》、《法华》、《金光明经》、《十地经论》、《维摩诘经》诸经的义疏。《东域传灯录》中标为道融所撰的《受大乘菩萨羯磨》一卷可能是他为受菩萨戒而作。

    2.僧导

    僧导并非在什门十哲之内,但作为罗什弟子,他代表了转向成实学的一系,是什门弟子思想分化出的一个重要流派,但僧导等成实学者,同时又是三论学者,《成实》和“三论”并重,他可能是最早注“三论”者。

    僧导(362—457),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十岁出家,据说先授以《观世音经》,即《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又授以全本《法华经》,由此因缘,他被收入《法华传记》。僧导在十八岁时已对经典有了较多的了解,僧叡对其非常赞赏。受具足戒之后,见识愈深,受到姚兴的重视,并在罗什译场修学,“及什公译出经论,并参议详定”。(12)也在另一位译僧鸠摩罗佛提门下参预译事,曾和僧叡一起任《四阿含暮抄经》的笔受(13)。宋武帝征服关中后,对僧导也非常敬重。僧导后来到寿春立东山寺(又称石涧寺),在此开法传教,讲说经论,受业者一千多人,形成成实学派,因其以寿春为基地,故称寿春系。罗什的另一位弟子僧嵩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白塔寺传《成实》思想,形成彭城系。因两地有南北之别,寿春系被称为南方成实系,彭城系为北方成实系。就影响而言,北方系的影响更大,但寿春系是成实宗的开创者。

    宋孝武帝即位后,邀请僧导到京师建康,居中兴寺,并受敕于名寺瓦官寺开讲《维摩经》,他曾对孝武帝说:“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14)这就是《维摩诘经》体现不二法门的净土观,其实就含有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僧导后又辞京还寿春本寺,“独步江西”。(15)江西指长江之北。

    僧导著有《成实义疏》、《三论义疏》、《空有二谛论》等。《三论义疏》是目前所知关于“三论”合疏的最早作品,可能也是最早的“三论”概念提出的作品。《空有二谛论》则讨论了三论学中的二谛这个重要命题(成实学也重视这个命题)。僧导弟子中著名者有僧因、僧威、昙济等。

  ①《道融传》,《梁传》卷六。
  
  ②同上。
  
  ③僧肇《梵网经序》,《大正藏》第24卷997页。
  
  ④《道融传》,《梁传》卷六。
  
  ⑤《慧观传》,《梁传》卷七。
  
  ⑥《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50页上。
  
  ⑦《法华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4卷36l页下。
  
  ⑧《法华文句记》卷八之四,《大正藏》第34卷313页上。
  
  ⑨《法华文句记》卷一上,《大正藏》第34卷155页中。
  
  ⑩《法华文句》卷八下,《大正藏》第34卷114页下。
  
  (11)台湾《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道融”条称“北魏真君六年,示寂于彭城,年寿七十四”,即372—445。
  
  (12)《僧导传》,《梁传》卷七。
  
  (13)《祐录》卷二。
  
  (14)《僧导传》,《梁传》卷七。
      
  (15)《法愿传》,《梁传》卷十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