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也译作天亲,是无著的亲弟弟,并跟随无著学习瑜伽教义,其主要的佛教逻辑著作有《论轨》、《论心》、《论式》以及《如实论》。但在汉译三藏里,世亲的著作共有三十余种,他的事迹主要见于真谛所翻译的《婆薮槃豆传》。神泰《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在解释陈那论文中“此多言,于论式等,说名能立”时说道:“引天亲所造诸论,亦立一因,二喻为多言,名能立以证前文,言《论式》等,即等取《论轨》及《论心》。此三论并世亲所造,并等余比量论,皆一因、二喻为能立。”由此可知世亲有《论轨》、《论式》和《论心》这三种有关佛教逻辑的著述。然而,时至今日,此三论都已流佚,对于它们的了解,只能是依据其他的著述。陈那在其所著《集量论》中多处引用《论轨》,在唐代诸家的注疏中也经常提及《论式》。此外,在《瑜伽伦记》、《因明大疏》等著作中也多次论及世亲的《论轨》、《论式》,但对于《论心》这部著作则几乎没有提及,其具体内容更是一无所知。据吕瀓先生的研究,《论轨》即藏传佛教逻辑之《解释道理论》,收在奈塘版“丹珠尔”经解第五十八帙。在法尊所译的《集量论略解》中几乎每一品中都引用了《论轨》的说法,但吕澂先生则称之为《成质难论》,认为这是古师学说之集成,没有明确说它是《论轨》。①由此可见,对世亲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关于世亲的因三相理论,文轨在《入正理论疏》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在疏“异品遍无性”时,《文轨》指出:“陈那已前,诸师亦有立三相者,然释言相者体也,三体不同,故言三相。初相不异陈那,后之二相俱以有法为体,谓瓶等上,所作、无常,俱以瓶等为体故,即以瓶等为第二相;虚空等上,常、非所作,俱以空等为体故,即以空等为第三相。故世亲所造《如实论》云:‘因有三,谓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此论梁时真谛所翻。比寻此论,似同陈那,立三相义,同《论式论》。”②把相解释为体,是世亲以前佛教逻辑研究者的惯常做法,外道阐释因三相都是从“体”而言的,特别是后二相,都是以喻依是否与宗有法同体而论的。在慈恩的《大疏》,(卷二末)里也这样说道:“古师解云,相者体也,初相同比,余二各以有法为性,陈那不许,同异有法非能立故,但取彼义,故相非体。”
由此看来,陈那以前的古佛教逻辑家们已经有关于因三相的理论应该毋庸置疑,只不过对第二、三相的解释与陈那的解释不尽相同而已。应该说,古佛教逻辑家们的理论不仅和陈那的大有不同,即是与世亲比也大相径庭。世亲对“相”的解释是从“义”上着眼,强调喻依是否具有“均等义”。从对因三相的本质理解来看,世亲的这种提法,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世亲作为一个在佛教逻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不在乎他写了多少著作,而在乎他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把被佛教视为外道的学说的因三相理论纳入佛教逻辑体系,并因此作《论轨》、《论式》等论。他的因三相理论成为佛教逻辑中因三相理论的源头,更是陈那因三相理论的基石,可以这样说,没有世亲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陈那的“新因明”,佛教逻辑也就难以走上鼎盛。沈剑英先生认为世亲在佛教逻辑史上有如下贡献:“第一,在论式上,古因明通常取五支式,世亲初时也习用五支,但他在《论式论》中改用宗、因、喻三支,省去了合结二支。……第二,世亲首先采纳了外道提出的因三相说。因三相最早见于无著的《顺中论》,但那是作为‘外道’的学说加以引述并给予否定的,所以无著说‘一切作法无三种相。’世亲却持相反的态度,他采纳了因三相,如《如实论》云:‘我立义依三种相。’……第三,世亲直接从《正理经》汲取养料,其所说二十二种堕负与《正理经》几无二致,而不取《瑜伽》、《显扬》的堕负论。”③
① 姚南强:《因明学说史纲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8月版,第46页。
② 《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四册,第335页。
③ 沈剑英:《佛家逻辑》,开明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