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源空和日本净土宗
一、源空生平
源空(1133—1212),号法然上人、黑谷上人。俗姓漆间,幼名势至丸,美作国(今冈山县)久米郡南条稻冈庄人。父漆间时同为武士,任久米郡负任治安的押领使,在源空九岁时被袭击而死,死前嘱咐源空不要为他报仇,其遭遇是“先世宿业”所致,应早日出家为他祈福。源空依父遗言到当地菩提寺从其舅、天台宗僧人观觉出家。
十三岁到比睿山师事源光,又转到皇圆门下学天台三大部,十五岁从皇圆受戒。三年之后,改入睿空之门。睿空曾师事主张“融通念佛”的良忍,常向弟子讲授源信的《往生要集》,提倡净土念佛。对源空的刻苦修学和见解,睿空十分赞赏,称许他“法然具足”,给他起号为“法然”,并用其先师源光之“源”与自己睿空的“空”给他起名源空。
保元元年(1156),源空曾到京都西部的嵯峨释迦堂闭关修行,随后到南部访师求学,学习法相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华严宗等,并接触到以永观、重誉等为代表的南部净土学说。回到黑谷后,广读佛教经论和古今著述,阅读《一切经》五遍仍未得出离之道。他年轻时从睿空学习,得知源信的《往生要集》,又对《往生要集》作了深入的研究,正式接受了净土教义。寻得善导《观经疏》,读了三遍,再读《往生要集》,认为源信主张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法门不容易为人理解和修行,而称名念佛则易于为“乱想凡夫”所接受,由此,依据善导《观经疏》等确立以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舍弃了过去所修持的诸宗教义和修持方法。这时,源空四十三岁。
他决意开创新宗,便离开比睿山,定居于东山大谷,弘传称名念佛法门。文治二年(1186),源空应天台宗学僧显真之请,到京都北边大原的胜林院讲净土教义。出席的有南北二京的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等名僧三百余人。据说,在座僧人人信服,会后共修念佛三天三夜。这就是日本佛教史上的“大原谈议”。
建久九年(1198),应关白九条兼实之请,以汉文撰成《选择本愿念佛集》,略称《选择集》。内容分为十六章,阐明往生业因以称名念佛为本的宗旨。这十六章的大意是:
一、教相,把佛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二门,论述创立净正宗的理由;
二、把净土法门分为正行和杂行,论述称名念佛为往生“正业”;
三、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即念佛往生愿为弥陀“本愿”;
四、对《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之文进行解释,认为应“以念佛为正,以诸行为傍”;
五、念佛利益;
六、净土“机缘深厚”,适于末代;
七、佛光只照摄念佛众生;
八、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九、恭敬修、长时修、无余修、无间修;
十、弥陀不赞叹闻经,惟赞叹念佛;
十一、不赞叹杂善,惟赞叹念佛;
十二、释尊以念佛付阿难;
十三、以念佛为“多善根”;
十四、诸佛惟证念佛;
十五、诸佛护念念佛者;
十六、释尊以弥陀名号付舍利弗。
每一章都分正文和评述两部分。正文选录净土经论,以善导著作选录最多,评述以“私云”开头,说源空自己的意见。
本书的“专修念佛”受到非难。元久元年(1204),比睿山天台宗僧众决议禁止专修念佛,兴福寺法相宗也上奏朝廷请停止“一向专修”。这是保守的佛教宗派反净土宗的行动。元久三年(1206),朝廷处源空弟子行空、遵西二人以流罪。正在这时,源空弟子住莲、安乐被控与宫廷的宫女私通。建永二年(1207)二月,朝廷下令禁止专修念佛,住莲、安乐二僧被斩,源空则以七十五高龄流放到土佐国(今高知县)被迫还俗,改名藤井元彦。同年十二月,朝廷赦免源空,但不许他回京。建历元年(1211)十一月才允许他回京都,翌年在东山大谷病逝,世寿八十。
源空的著作主要是《选择集》,此外,其第三代弟子了慧辑录有《黑谷上人语灯录》十五卷、《拾遗黑谷上人语灯录》三卷等,都收在《法然上人全集》。
二、源空净土学说的基本内容
1.判教理论
源空的判教是颇有独创性的,具体介绍如下:
一、弃圣道归净土。
源空根据昙鸾、道绰的判教学说,认为佛法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净土门教赴时机,易修易悟,靠“他力”(佛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所以,他认为必须舍弃圣道,归于净土。
在昙鸾、道绰那里,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对立是学派性的,净土宗是学派性的“宗”,即“寓宗”。源空却把净土宗解释为宗派性的“宗”,与圣道门的天台宗、真言宗、华严宗等相对立,这是他的新创。他说:
问曰:夫立宗名,本在华严、天台等八宗九宗(日本奈良六宗加平安二宗为八宗,加上新传入的禅宗为九宗),未闻于净土之家立其宗名。然今号净土宗,有何证据也?
答曰:净土宗名,其证非一。元晓《游心安乐道》云: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又慈恩《西方要决》云:依此一宗。又迦才《净土论》云:此之一宗,窃为要路。其证如此,不足疑端。(《选择集》第一章)
他把元晓、窥基、迦才所说的“净土宗”,都当作宗派性提法。他的意图很清楚,这是为他建立一个有独立教义、组织和信徒的净土宗制造舆论,与历史的真相无关。
二、净土门中的“正”与“傍”。
源空认为,净土门有二:一“正”二“傍”。他说:
初正明往生净土之教者,谓三经一论是也。三经者: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也。一论者,天亲《往生论》是也……次,傍明往生净土之教者,《华严》、《法华》、《随求》、《尊胜》等明诸往生净土之行之诸经是也;又《起信论》、《宝性论》、《十住毗婆沙论》、《摄大乘论》等明诸往生净土之行之诸论是也。(同上)
他把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分“正”与“傍”,即分主次,以“三经一论”为基本经典,其余为辅助经典。再把所依经典“正”、“傍”之不同,分净土门为“正”、“傍”两类:依“三经一论”立教的为“正”,而以其他经典立教的为“傍”。
这种分类是有道理的。虽然“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但赞扬弥陀净土的诸经,其观点不一,往往与“三经一论”有出入。在中国净土宗史上,以法相唯识学、天台一心三观、禅宗唯心净土、华严四法界说等来解释弥陀净土的为数不少,与“三经一论”不尽一致。源空承认它们也是净土宗,但把它们与依“三经一论”立教的昙鸾、道绰、善导净土学说区别开来,认为它们是“傍”而不是“正”。这就突出了“三经一论”,规定了净土门中的正统经典,确立了昙鸾、道绰、善导净土学说的“正”宗地位。
确定“三经一论”为净土宗的基本经典,这是源空的创见。中国佛教界采用了这个观点。
三、净土三流与净土祖师。
源空认为,中国的净土宗有庐山慧远、唐代慈愍和道绰、善导三系,这种三系之说反映了实际情况,为中国佛教所确认,称为净土三流。
在第五章第一节中分析了这三流,认为三流的命名欠妥,“善导流”应改为“少康流”,善导则应是整个净土宗的代表。此处不加赘述。
源空把中国净土宗分为三系,用他的“正”“傍”两类净土门来评判,则依“三经一论”立教的“善导系”为正宗,慧远系及慈愍系为傍宗,因此,源空宣称他以道绰、善导为日本净土宗继承的法统。
根据这个观点,他建立了净土宗的祖师世系,在《选择集》中,他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为日本净土宗的六祖。在《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类聚净土五祖传》中,则删掉菩提流支,以昙鸾等五人为净土宗五祖。作为他们的继承者,源空自己自然是日本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
源空的五祖说与宗晓、志磐的六祖说、七祖说有分歧,主要在于对慧远及昙鸾的评价。宗晓、志磐排斥昙鸾而尊奉慧远,源空则不理会慧远而尊奉昙鸾,实质上是对净土宗的理解不同。源空以“三经一论”为净土宗的基本经典,强调救度凡夫,而宗晓、志磐则重悟解,强调吸引上根者。其间的是非,前面已多有解说,也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源空主张舍圣道门而入净土,在净土门中,依“正”不依“傍”,以善导一系为净土正宗。
2.选择本愿思想
源空用“选择”一词,取自三国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其中说:
昙摩迦(法藏)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选择心中所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
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则译此词为“摄取”:“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源空解释这两个词道:“选择者,即是取舍义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他认为,阿弥陀佛历经五劫思维,参考诸佛所立誓愿,从二百一十亿佛国中选择其中最优胜者,立为四十八愿。又从四十八愿中选择第十八愿即念佛往生愿为本愿,称为选择本愿。认为只要念佛,就会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适应,往生净土。他论述了为什么第十八愿是选择本愿,他说:
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今试以二义解之,一者胜劣义,二者难易义。
初胜劣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所所归也。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方、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一切家具,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以是应知。然则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次难易义者,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是故《往生礼赞》云: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又《往生要集》云……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然则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欤!
这里说得很明白,一是佛号所含功德胜过其余一切功德,念佛为胜;二是念佛易修。所以,阿弥陀佛选择口称佛号为本愿。他还举示八选择来说明为什么念佛是阿弥陀佛所选易修殊胜行:
一、选择本愿。法藏菩萨之本愿是选择诸佛净土中最殊胜者而立。
二、选择赞叹。念佛之行是释迦佛从诸行中选出而赞叹之行。
三、选择留教。念佛之教为释迦佛特为后世所留之教。
四、选择摄取。弥陀之光明是特为摄取念佛者,不照余行者。
五、选择化赞。弥陀之化佛是特为劝人念佛而示现。
六、选择付嘱。释迦佛特选念佛付托阿难。
七、选择证诚。念佛之教的真实性,是经诸佛所特为证言者。
八、选择我名。念佛是往生之行,乃由弥陀特地选出者。
源空从多角度反复论述弥陀选择本愿就是口称佛名的念佛,念佛为先,为本,为要,为正。这是他的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继承了善导。
善导立正杂二行和正助二业,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劝人口称佛名。他说: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往生礼赞偈》)
这里提出了称名念佛与佛本愿相应,佛的四十八愿中哪一愿是说称名念佛的呢?善导认为第十八愿便是。他把第十八愿修改为: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于是,第十八愿成为号召称名念佛的本愿。
“本愿”、“愿力”、“本愿力”的概念早就有,是因地之愿,是根本之愿,故名本愿。因此,四十八愿都是本愿。善导把第十八愿解释为称名念佛的本愿,用以论述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这是善导的贡献。在善导的基础上,把四十八愿之一的第十八愿当作最重要的本愿,当作愿中王,一说“本愿”便专指第十八愿,则是源空的创造。他说道: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故善导释云: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故知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
选择本愿思想是源空净土学说的核心,他的净土宗就是由此出发而建立的。
3.坚持净土门的平民性
源空选择本愿的基本精神便是普度一切众生,特别是度脱占人口多数的普通民众。这一点他是很自觉的。如他说: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则贫穷困乏之类定绝往生望,然富贵者少,贫贱者甚多。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则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望,然智慧者少,愚痴者甚多。若以多闻多见而为本愿,则少闻少见辈定绝往生望,然多闻者少,少闻者甚多。若以持戒持律而为本愿,则破戒无戒人定绝往生望,然持戒者少,破戒者甚多。自余诸行,准是应知。当知以上诸行等而为本愿,则得往生者少,不往生者甚多。然则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这就是说,以称名念佛一行为选择本愿,就是为了鼓起“贫贱者”、“愚痴者”、“少闻者”、“破戒者”的往生之望,激励他们的信心,与“富贵者”、“智慧者”、“多闻者”、“持戒者”平起平坐。在佛的面前,平等地具有往生的权利,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佛平等慈悲,普摄一切称名念佛者,不但摄取上根人,同样摄取下根人和罪恶凡夫。这种说法,长普通民众之志气,触犯了旧有宗教的利益和尊严,所以,源空在世时便遭受迫害,去世后不久的贞应三年(1224),比睿山延历寺僧众上奏朝廷,要求取缔源空创建的净土宗,禁止专修念佛。嘉禄三年(1227),比睿山僧众涌向京都东山的大谷,毁坏了源空的坟墓和庙堂。朝廷也下令把源空弟子隆宽、空阿、幸西三人处以流刑,又逮捕了净土宗的骨干四十六人和信众二十二人。
源空关心所谓“罪人”。以征战为业的武士,以渔猎为业的猎人、渔夫,以屠宰为业的屠夫,以耕种为业的农民,都不可避免地杀生破戒,源空论述他们都可以念佛往生。他解释《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中的下品三生说:
下品上生者是十恶罪人也,临终一念,罪灭得生;下品中生者是破戒罪人也,临终闻佛依正功德,罪灭得生;下品下生者是五逆罪人也,临终十念,罪灭得生。(《选择集》)
他曾对皈依的武士甘糟太郎说:
弥陀本愿不言机之善恶,不论行之多少,不选身之净与不净,也不嫌时处诸缘,不由死缘。罪人虽为罪人,唱名号可以往生。此本愿不可思议也。生为弓箭之家者,临军阵而战,即使丧命,若念佛,亦可乘本愿往生。(《法然绘传》卷二十六)
他广开净土之门,坚持净土宗的平民性,继承了昙鸾、善导的传统。
三、净土宗的发展
源空创立日本净土宗,他去世之后,虽遭南都(奈良)、北岭(比睿山)之压迫,却仍在城乡流传,迅速发展。弟子们分为五派。
一、镇西派。创立人辨长(1162—1238),号圣光房辨阿。他在九州传法,九州又称镇西,故其流派称镇西派。他的主张是“二类各生”说,认为“唯念佛行是佛本愿,自余诸行,非弥陀愿”(《净土法门源流章》)。口称念佛的遍数越多越好,但念佛之外诸行如果以往生净土为目的,也可以成为往生业因。
二、西山派。代表人物证空(1177—1247),号善惠房,曾协助源空著《选择集》。后在山城国(今京都南部)的西山三钴寺传教。他把全部佛法分为三门:
1.《观无量寿经》以前诸经讲自力修行的教说,称“行门”。
2.《观无量寿经》所说修一切善德,靠弥陀愿力的往生教说,称“观门”。
3.《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往生本愿为“弘愿门”。
他主张“诸行不生”,认为“念佛即是弥陀本愿,诸余行业非是本愿”,“乘本愿故,罪恶凡夫直尔得生安养报土”,修其他诸行功德“不独往生”,只有在念佛的条件下才可以作为往生之因(同上)。
三、长乐寺派。代表人物隆宽(1148—1227),在京都东山长乐寺弘教。他认为,决定往生的业因虽在临终时完成,但必须“一形(一生)至最后念,相续勤修”、“称念不断”(同上)。所以,主张不断称念弥陀名号,被称为“多念义”。
四、一念义。代表人物幸西(1163—1247),号成觉房。他认为,“一念”是“佛智一念”,即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念佛者的“信心”、“信念”与佛智的一念相契合,念佛者与佛便相即无二,“念念相续,决定往生”(同上)。所以,他强调对弥陀本愿的信心,主张一念业成,不要求多念弥陀名号,被称为“一念义”。一念义曾盛行一时,幸西在嘉禄三年(1227)被流放,后来的信徒被净土真宗吸收。
五、九品寺派。创立者长西(1184—1261),主张“诸行本愿义”,即“念佛、诸行,皆是弥陀如来本愿,随所修业,皆生报土”(同上)。长西在京都九品寺长期弘法,故其信徒称九品寺派。
后来,这五派之中,仅存镇西派和西山派。镇西派辨阿的弟子然阿良忠(1199—1287)很有活动能力,皈依甚众。后来镇西派又得到德川家族的特别支持,从14世纪以后形成白旗流、藤田流、名越流(以上关东)、三条流、一条流、小幡流(以上京都)等六流,其中以白旗流最兴盛。由于镇西派的发达,现在专称镇西派为净土宗。镇西派的总本山为京都知恩院,有四大本山。
西山派后来分成四派,即西谷流、深草流、东山流、嵯峨流。西谷流、深草流一直流传至后世。有四个总本山,轮流任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