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信的净土信仰
一、源信的生平
源信(942—1017),俗姓卜部,大和国葛城郡(今奈良县境)人。九岁到比睿山出家,拜良源为师,学习天台宗和密教。因善于议论,被选为比睿山“法华会”评述论题的“竖者”。著《因明论疏相违略释》三卷逐渐出名。他隐居横川,横川楞严院兴起僧俗修净土念佛的结社,他参加活动,并广泛收集和阅读净土著作,于永观二年(984)撰写《往生要集》,次年完成,共三卷。他于永延二年(988)为念佛结社起草《横川首楞严院二十五三昧式》,其中说到,每月十五之夜,二十五人结为一组共修念佛,以期往生净土。在念佛前先讲《法华经》。如社中有人生病,要照顾他,并让他常听念佛之声,垂危病人应要安置住特设的“往生院”,在他面前供奉阿弥陀佛像,在佛像右手系五色幡,让病人手执五色幡的下脚,表示要随弥陀往生净土。设立称为“安养庙”的墓地,建塔一座,结社者死后火化,葬于此墓地,结社众人应为死者送葬念佛。这种做法很快被其他净土信仰者所仿效。
长保五年(1003),在弟子寂昭入宋之际,他曾托寂昭送给天台宗名僧知礼《天台宗疑义二十七条》,请知礼解答,知礼依教作了答释。宽弘元年(1004),源信受弟子严久之让,任权少僧都,但在第二年辞退,住横川惠心院致力修行和撰述,世人称之为“惠心僧都”,他的流派称“惠心派”。宽仁元年(1017)源信入寂,年七十六。死前念佛,手执佛像手中之丝线。
所著尚有《大乘对俱舍抄》、《俱舍疑问》、《一乘要集》三卷、《阿弥陀略记》、《观心略要集》等。
二、源信以前的日本净土信仰
1.最澄
把净土信仰传入日本的是“入唐八家”之一的最澄(767—822)。最澄俗姓三津首,字广野,称德天皇神护景云元年生于近江国滋贺郡古市乡。十二岁在奈良大安寺出家,二十岁在东大寺受具足戒。因见奈良佛教之腐败混乱,独自到平安东北方的比睿山结庵修行和进行传教活动,修行和传教的主要内容是天台宗教义。他得到桓武天皇的支持,在日本佛教界有很高的威望。延历二十二年(803),天皇批准他为“天台法华宗还学僧”入唐求法。入唐后从天台宗道邃受教,并从受三聚大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又从行满受法。除学天台外,受牛头禅法,受密教灌顶和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即所谓“圆、密、禅、戒”的“四宗相承”。延历二十四年(805)回国向天皇复命,天皇敕最澄传法。最澄于是在日本创立天台宗。
天台宗的创始者智*(左岂右页)是提倡净土信仰的。他在《摩诃止观》中讲四种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其中的常行三昧就是讲专修称名念佛以体悟中道实相的。最澄于弘仁三年(812)在比睿山东塔建法华三昧堂(法华三昧为半行半坐三昧之一),并在弘仁十年(819)上奏朝廷说,天台宗僧人应在“四种三昧院”中修学大乘佛法。后来他的弟子圆仁才在比睿山建立起常行三昧堂来。不过,他带回国的智*(左岂右页)《观无量寿经疏》、《阿弥陀经疏》、《净土十疑论》等却流行于日本。
2.圆仁与良源
圆仁(794—864),俗姓壬生,幼年落发为僧,十五岁时投比睿山最澄门下。最澄从807年起,得朝廷许可每年度“止观”及“遮那照”各一人,圆仁于813年以“遮那照”得度,取得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的最高学位。最澄圆寂前后,圆仁担任了“教授师”,从此下山布道传法。他秉承最澄遗志,带领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丁万),以“请益僧”身份于承和五年(838)。入唐求法。他入唐十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回国后仍上比睿山,传台、密二教,为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他在唐时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翔实地记载了求法巡礼的见闻经历,不仅是中日佛教关系的珍贵史料,也是当时唐代佛教状况、社会风土人情、典章制度以及某些历史事件的重要记录,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的《佛国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游记。他也是“入唐八家”之一,后世谥为慈觉大师。
唐开成五年(840),圆仁到五台山巡礼,从当地天台宗名僧志远、文鉴学天台教法,在竹林寺受传“五会念佛”修持仪规。竹林寺为法照所创建,法照在这里弘传五会念佛。圆仁到竹林寺时,法照已去世。圆仁详细记录了竹林寺斋礼佛式及法事仪式,可信是法照所传的净土法门。圆仁回国后第二年,即承和十五年(848),在比睿山建常行三昧堂,修持法照的五会念佛,后来也被称为“不断念佛”。这种念佛方法所规定的周期,比常行三昧的九十日念佛法要短一些,念佛又富于音乐性,因而很快在天台宗各寺院流传。
元庆元年(883),圆仁的弟子相应在东塔移建常行三昧堂。宽平五年(893),座主增命又在西塔建常行三昧堂。安和元年(968),曾师事相应的良源座主(912—985)在比睿山的横川也建有常行三昧堂。这是比睿山三座主专修不断念佛的道场,常举行每次为七日的念佛,称为“三七念佛”。
良源在贞元二年(977)任僧正,两年后任大僧正。宽和元年(985)临终,“合掌对西誓曰:我所修善根,悉资菩提,兼回向众生,命终之后,必往极乐。口唱弥陀,心观实相,寂而入灭”(《后拾遗往生传》卷中)。
良源著有《极乐净土九品往生仪》一卷,是对《观无量寿经》中九品往生经文的解释。他解释“念佛”便是“一心念佛之功德”,而“功德”所指为佛的“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念佛的目的是证得“如实之智慧”。他侧重于观想念佛,要念佛者观想十大名号的意义。
3.觉运
觉运(953—1007)。京都人,出家师事良源,从皇庆学密教,长期住比睿山檀那院传教,他的法系后来称为“檀那流”。他与宫廷贵族交往密切,曾任权大僧都,死后追赠权僧正之位。
他弘扬净土信仰,把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密教融会在一起。他认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久远实成”的释迦牟尼佛,实际上分为报身佛(对长期修行的功德的报应佛位,代表佛智)、法身佛(通过觉悟而实证的真如之理,即诸法实相)。而报身佛即密教金刚界中作为“智佛”的大日如来,法身佛则是密教胎藏界中作为“理佛”的大日如来。阿弥陀佛是应身佛,但他和释迦一样,也可看作“久远实成阿弥陀佛”。于是,释迦、阿弥陀佛同一,与大日如来也相即不二,三佛都是众生本心所具有,通过念弥陀名号,“一心三观”,可使心性本具的阿弥陀佛显现。他把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的“一心三观”与念佛结合起来,认为念佛要先修“一心三观”,再观“阿弥陀”三字,观“阿弥陀”即观“三谛”,然后再修唱佛名号的念佛。
4.空也
空也(903—972),又作弘也。或说他为醍醐天皇之子,或说为仁明天皇的皇子常康亲王之子。二十岁在尾张国(今爱知县)的国分寺出家为沙弥,自号空也。口唱阿弥陀佛,故号阿弥陀圣,或住市中作佛事,又号市圣。10世纪中叶以前,修净土念佛的僧俗信徒甚少,有的人甚至忌讳念佛。前面说的几位天台宗僧人,以天台宗及密教的教义来会通净土信仰,他们的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而且局限在僧团内部流传,对社会影响不大。空也致力于到民间弘传净土,自己唱弥陀名号,也教人唱念,对净土信仰的普及起过很大作用。
三、《往生要集》
源信是良源弟子,他在继承天台宗净土信仰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净土思想,系统地论释了净土教义,这就是他的代表作《往生要集》。
《往生要集》引述的净土经论多达一百六十余种,问答体裁。全书分十大部分,称为十门,即:一、厌离秽土;二、欣求净土;三、极乐证据;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别时念佛;七、念佛利益;八、念佛证据;九、往生诸业;十、问答料简。前三门劝勉厌秽欣净,后六门说的是修持方法,全书中心是第四门“正修念佛”。
“正修念佛”论述五种修持的主要方法,即世亲的“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门中,源信以观察门为中心。所谓“观察”,指心注一境,观想阿弥陀佛。观想方法有三:
一、别相观。分别观察阿弥陀佛的华座、头、发、耳等。
二、总相观。从整体观察阿弥陀佛之相,并通过色身见法身,体悟中道实相之理。他说:
所观众相,即是三身即一之相好光明也,诸佛同体之相好光明也,万德圆融之相好光明也。色即是空故,谓之真如实相;空即是色故,谓之相好光明。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三、杂略观。略观佛相,注重观佛眉间白毫相及其光明。
源信要求,修此禅观者应时时想到阿弥陀佛“愿共众生生彼国”,以坚定对弥陀净土的信仰。
除“正修念佛”,还有“助念方法”,指六种辅助修行的手段或方法。即:
一、方处供具。备好进行观想念佛的处所和用具。
二、修行相貌。长时虔诚地专修念佛。
三、对治懈怠。控制身心,念佛过程中做到勤苦无懈。
四、止恶修善。
五、忏悔众罪。
六、对治魔事。断除一切世俗情欲和见解。
在第九门“往生诸业”中,源信认为求往生者不必专念佛,如持戒、施舍、孝道、忍辱、慈心等,都可为往生的业因。
在第十门“回答料简”中,他又把念佛(“念相”)分为四种:
一、定业。坐禅入定观佛,即前面说的“观察门”念佛。
二、散业。在行住坐卧中的散心念佛,即称名念佛。
三、有相业。或观佛的身相,或念佛的名号,发愿往生净土。
四、无相业。观诸法性空,空有不二,观佛法身,即实相念佛。
他把定业与散业相比,认为定业念佛为深法,散业念佛为浅法;把有相业与无相业相比,认为无相业为“最上三昧”。
由此可见,源信的念佛是重悟解的念佛。对于称名念佛,他也加以提倡,却认为是没有能力修禅念佛者才应去修。在“观察门”的“杂略观”中他说:
若有不堪观念相好,或依归命想,或依引摄想(想弥陀接引往生),或依往生想,常以此念在于胸中,如饥念食,如渴追水,或低头举手,或举声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
他对实相念佛评价最高,但认为太难;称名念佛是众人所能实行之方法,不能修禅者才需要去修;观想念佛则最为殊胜。所以,他主要强调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源信念佛主张的特色。
实相念佛虽难,重悟解的源信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的“总相观”和“无相业”讲的就是实相念佛。在论述实相念佛中。体现出他把天台宗禅法引入净土法门的思想。这一点,在他去世之年所著的《观心略要集》中表现得最明显。在《观心略要集》中,源信论述通过观“阿弥陀”三字可观“空假中”三谛,“阿即空,弥即假,陀即中”,因此,念阿弥陀佛名号便是观空中假三谛。这与他的同门觉运的主张是一致的。
他认为,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由净业之“因缘”而生,故本体为“空”;本休虽无而有生,故“假”;生而不离法性,故“中”。因此,“极乐”即“一念三千”,并为“毕竟空”、“如来藏”、“实相”,故“非三而三,三而非三,所观之净土如此,能观之身心亦尔”。
他认为“阿弥陀”名号统摄空假中三谛、法报应三身、佛法僧三宝、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以及一切法门,故念阿弥陀名号具备一切功德,可往生极乐净土。
《观心略要集》体现源信融会天台宗教义与净土信仰的思想,而且反映他的晚年对称名念佛已非常重视。
源信弘扬净土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在《往生要集》的序中,他说:
夫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喻可引导众生解脱之教法)也。道俗贵贱,谁不归者?但显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业因,其行惟多。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如予顽鲁之者,岂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披之修之,易觉易行。
这就是说,显、密众多教法,都是难行道,连他自己也不敢企望由此觉悟。时逢“浊世末代”,只有净土念佛易行。《往生要集》就是为众生“易觉易行”而编集的。
《往生要集》声称是易行法门,而且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倡称名念佛,影响很大。随后,奈良三论宗僧人永观、东大寺的三论宗珍海、真言宗新义派创始人觉鍐、华严宗学僧凝然、三论宗的重誉和义章、天台宗的胜范和良忍等,纷纷修净土念佛,并著书弘扬。净土信仰在佛教界流行开来。其中,应该专门介绍的是良忍。
四、良忍的融通念佛
良忍(1072—1132),或作良仁,尾张国(今爱知县)富田人。十三岁到比睿山从檀那院的良贺出家,学天台教义,从园城寺的禅仁受大乘戒,又从仁和寺的水意受密教灌顶。曾在比睿山的东塔常行三昧堂做从事杂务的堂僧。承德初年(1094)下山,隐栖于京都北边的大原。天仁二年(1109)在此创来迎院,每天读经,念佛六万遍。曾切燃手指,供养佛经。四十六岁时,在修念佛三昧之间,感得阿弥陀佛前来,向他面授“融通念佛”的偈文。偈文四十二字: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
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本朝高僧传》卷五十一)
传说鞍马寺的四天王之一毗沙门天,有一天变做人的样子去见良忍,问他“融通念佛”之义,又自作解释说:“回我所唱,融会众人,众人之唱,又通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元亨释书·良忍传》)
这些传说很难作为信史看待,日本学术界就认为偈文是后人所造。但由此可以了解良忍“融通念佛”的内容。
所谓“融通念佛”,是说一人念佛之功德,融通于一切人;一切人念佛之功德,也融通于一人。口称阿弥陀佛之念佛一行,通于一切万行,一切万行也具有念佛一行。一人念佛与众人念佛融通无碍,一人之念佛即万人之念佛,万人之念佛即一人之念佛,每个念佛者都可说念佛“亿百万遍”,达到功德圆满,得往生净土。这种一人与一切人的融通无碍,可以使每一个念佛者把一切人的念佛功德都看成自己往生的业因,凭整体的因缘之力往生,这叫“他力往生”。显然,良忍所说“他力”,与凭仗佛本愿力之“他力”是不同的。
天治元年(1124)以后,良忍到京都宣传他的“融通念佛”,手持“劝进账”(化缘簿),劝鸟羽上皇和公卿贵族每日念佛百遍,把受教者的名字写到劝进账里。又到各地游化,后来以摄津国住吉的修乐寺(现为大阪的大念佛寺)为中心道场,盛弘其法。天承二年(1132)示寂于大原来迎院,寿六十一。
良忍去世后,他的教说湮没无闻。直到江户时代大通融观(1649—1716)著《融通圆门章》才成立融通念佛宗,全称融通大念佛宗,略称大念佛宗。明治七年(1874)公布宗名,以大阪市的大念佛寺为总本山。良忍被尊为融通念佛宗之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