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大漠道上的当代佛教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漠道”指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途经新疆之地。大师去程途径伊吾国(今新疆哈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龟兹国(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达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至拜城一带)、大师归途经朅盘陀国(今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乌铩国(今新疆喀什地区)、斫句迦国(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当代”指新疆和平解放至今这一时间段。本文旨在介绍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途径新疆之地当代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特点分析。

    一、大漠道上的汉传佛教

  (一)哈密地区的汉传佛教

    重走玄奘路的明贤法师在其博客中十分感慨他的哈密之行:“‘新疆没有佛教、没有寺院、没有僧人’,这是我早就听说过的情况了,到达哈密前后,也有人劝我们,为了安全起见脱下僧装易服西行。而我心里一直觉得不至于那么严重。佛灭度300年后,佛教传入新疆,公元100年佛教传入哈密,哈密佛教已经有1900年的历史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这里全民信仰佛教,回鹘民族时期的高昌王国是何等护持正法,它的后人不该拒绝佛教。向前行,路边开始出现伊斯兰教清真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而且越来越密集,这从古老麦加流传到此的宗教,俨然已经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发展空间。而佛教显然已经由主人变成了客人。我们到达哈密市(古伊吾)时,有些佛教居士准备做欢迎,哈密地区政府出于对民族宗教问题的综合考虑,提出参考意见:不迎接、不会见、不走访,于是,僧人与居士们的会面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哈密地区至今尚无汉传佛教活动场所。据2007年统计,哈密地区总人口546169,汉族人口为364112,占总人口比例是66.67%。哈密佛教信众于2006年,申请成立哈密佛教协会,有10个发起人,他们向当地民宗部门递交了申请佛教活动场所的报告。当时统计佛教信众达200多人,其中三道岭煤矿有50人。就在此时,明贤法师西行路经哈密,哈密信众准备召集200多名信众迎接,一来可以亲近大德,二来可以共同缅怀玄奘大师,以激起哈密信众更大的学佛的信心。向哈密民宗部门禀明此事后,遭到制止。最后信众零星陆续的到明贤法师所住宾馆去看望。明贤法师原来决定不在西行道上搞皈依活动,鉴于哈密的现状,他毅然为二三十个信众皈依。

    尽管哈密汉传佛教活动场所未被允许成立,但是信众近两年数量在增加,三道岭煤矿由2006年的50人已发展到100多人。哈密石油基地信众100多人、哈密火车站、机务段、材料厂等铁路单位有信众四五十人。巴里坤的信众也有四五十人。估计哈密地区已有佛教信众300多人。另外还有一些信众同时也修藏密,2006年有20多人参加《入行论》的学习。

  (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汉传佛教

    焉耆古名为阿耆尼,义称喀喇沙尔(即墨城之意),佛教高僧游记中亦作乌夷,乌耆,邬耆等,焉耆是西域古国,由于地处丝绸之路中路要冲,历来是封建中原王朝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政权必争之地,而且也是中西文化汇流之处。焉耆农牧业生产很发达,受中原文化的熏陶,焉耆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自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近千年间,焉耆势力实际统治着今尉犁、库尔勒、博湖、和静、和硕、托克逊地区,除托克逊地区之外,其余辖地均在现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焉耆是在西域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大国之一。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载:阿耆尼国东西有六百多里,南北有四百多里。……寺院有十多所,僧徒两千多人,研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佛教教义及戒律仪轨,既遵循印度,众多的研究者便依印度原文而探索。信徒遵守戒律仪轨,洁身自好、勤奋刻苦,然而饮食中杂有三种净肉,拘泥于渐悟的小乘教义。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南疆咽喉地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地区。全州有36个民族,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四大教派,信教人数占总人口45%以上,宗教活动场所746个,宗教人士870人。巴州现有喇嘛庙13座,尚无一座汉传佛教寺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于2009年1月6日召开,会议第1000号提案案由为“关于申请建立显密寺院的提案”。提案人为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佛教协会副会长旦皮力,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我们是巴音郭楞自治州的佛教信众,我们的高僧大德旦力皮堪布他非常的关心汉族弟子的修学情况,今特祈请他老人家为我们信众提交建立显密寺院的申请报告:

    一、我们巴州地区的汉族信众约5000人左右,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从内地来了很多信众,每逢佛的节日、喜日都想上香供佛苦于无寺院。

    二、有很多学佛的人,大多都是自己看书,并同各自的师父电话交流。还有很多师父到此地因无寺院都住在居士家中,很不方便,居士们大多都是三五成群的相聚学习,无法统一起来,这样也使我们这些信众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领受到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导。

    三、现在学的人中,有学显宗的、有学密宗的,没有一个显密共同的道场来指导弟子修学,很多学佛的信众有信仰但无寺院,无师父的正确指导,这样长时间的缺少正法引导会出现迷信的现象。

    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使我们每个人、家庭都能得到正法的熏陶,使我们的人心更和谐,祖国更繁荣昌盛,我们巴州地区的所有信众提出以上提案,恳请我们的各级领导、各位代表能表决通过为盼!

    巴州佛教信众

    注:前几年有报告及名单在佛教协会寂仁师傅处

    由于没有活动场所,巴州首府库尔勒市的佛教信众多在“古城香行”碰头、联系。古城香行于2002年建立,除了佛像、供灯、香炉、念珠等佛教用品的销售外,还组织慈善、放生、印经等活动。2008年由香行组织了30次放生活动,放生款共计26513元。2008年帮助信众到乌鲁木齐印经书,到内地寺院请经书和碟片共计36841元。香行还帮助居士刻制碟片,香行存有母碟38种,居七也可以自带碟片翻刻,近年来居士自带母碟99种。居士刻录较频繁,2007年有40人次,2008年有39人次,仅2007年香行进空碟片9100张。在2008年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香行多次组织赈灾款共计3万多元,交库尔勒市民政局。多次组织层士到儿童福利院探望孤儿,2008年春节前(腊月23日)探望一次,捐款2468元;2008年8日探望一次,捐款670元。据2007年统计,库尔勒市人口472147,汉族人口329090,占总人口的69.7%,巴州汉传佛教信众大多集中在库尔勒市。

    相映成趣的是,库尔勒市的佛教信众从网上得知明贤法师要途经铁门关,他们连夜赶制红布标语“隆重欢迎重走唐僧西行路师徒一行”,自行组织100多人捧着鲜花、花篮、水果篮、剪纸佛画,高颂佛号,在铁门关举行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欢迎仪式。明贤法师和慧在法师在会上发言,给信众结缘法物。信众也没有想到要给地区民宗部门事先报告,他们也不了解哈密的情况。明贤法师在发言中说:

    虽然这里没有寺院,就像缺的月亮,但天天在增长,蕴藏在居士心里巨大的信心力量,将孕育出寺院、佛教组织……大家欢迎的不仅是我们两个人,欢迎的是玄奘大师的求法精神,欢迎的是佛教光明、辉煌的未来。西行精神是一种爱国爱教、一种护法的精神,只要这种精神存在,佛法光明的未来就会到来,大家以虔诚的信仰精神去培植一个光明的未来。

    据2007年统计,巴州人口1224080人,其中汉族703250人,占总人口的57%。汉族人口接近半数却没有一座汉传佛寺,巴州现有746个宗教活动场所中没有一个汉传佛教信众活动的场所,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州政府的重视。

  (三)阿克苏市的汉传佛教

    玄奘法师离开阿耆尼国后又途经屈支国和跋禄迦国,向西北行三百里,到达凌山。屈支国今称库车,其国境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根据玄奘大师的记载,古代的跋禄迦国,也称姑墨国,又称亟默国。《大唐西域记》说拔禄迦国的疆域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都城周长六里,相当于今阿克苏市至拜城一带。并说当地土产、气候、风俗、书面文字、法律法规等都与龟兹国相同,语言上只有一点差异,并说这个国家的毛毡受到很多国家的珍视。境内有几十所寺院,僧众总数一千多人,全都学习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佛法。

    阿克苏地区辖阿克苏市和库车、沙雅、新和、拜城、温宿、阿瓦提、乌什、柯坪8县1市的83个乡镇和26个国营农林牧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所属16个团场及阿拉尔市分布在地区境内。截止2007年底,全地区总人口220.31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45.5万人,占总人口的20.65%,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阿克苏市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地区党政军和兵团农一师领导机关所在地,市辖总人口45.24万人,汉族21.63万人,占总人口的47.81%,行政区划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阿克苏市现有佛教信众1100人,由于没有活动场所,多在佛教用品商店“佛缘阁”联络。佛缘阁在阿克苏市一商场二楼,仅25平方米,由于该商场不景气,二楼几乎无店开张,因此信众们活动比较方便,竟然在此“打佛七”而不影响他人,在店门前做放生仪规而无人干扰。佛缘阁2005年开张,佛像前供灯从未间断,店主也坚持在店做早晚课。活动模式如同库尔勒市的古城香行,放生、印经、慈善等活动都以佛缘阁为联络中心。慈善活动仿效乌鲁木齐居士“爱心慈善团”,多到阿克苏市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搞慈善活动。搞活动时居士们穿着灰色的居士服,在公众场特别醒目。由于笔者仅在阿克苏市调研,所以不能全面反映阿克苏地区汉传佛教的现状。笔者认为有组织的佛教活动,也仅在阿克苏市存在,因为阿克苏市的汉族占总人口的47.81%。

  (四)喀什市的汉传佛教

    玄奘法师返程途经新疆境内当时的五国:朅盘陀国(今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乌铩国(今新疆喀什地区)、斫句迦国(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本文所指的汉传佛教活动是指信众已经向当地政府提出宗教活动场所要求的佛教信众的活动,按此要求上述五地理应无活动。但喀什市例外,因为喀什市的佛教信众虽然没有向民宗管理部门申请建立宗教活动场所,但他们以念佛团的名义于2008年给汶川灾区捐款,此事在《喀什日报》上有所反映,说明喀什市的佛教信众上了媒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喀什市有佛教信众一百多人,相互联系多在“大自在佛具店”,该店2007年开张。顾客主要是喀什市的,偶尔也有疏勒县、巴楚县、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的佛教信众来店购佛像,甚至从甘肃打工的回家时也来购佛像。这些佛教信众经常组织放生、念佛、印经等活动,修学上遇到困难,一般求助于乌鲁木齐“清泉寺”和“莲池寺”的僧人。

    二、大漠道上的藏传佛教

    1.新疆蒙古族信奉黄教。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现有焉耆县巴尔海乡喇嘛庙、博湖县巴格新库热、和硕县啊尔不代库热、和硕县甘珠尔库热、和静县海地库热、和静县夏日沟库热、和静县胡产库热、和静县巴克西库热、和静县额尔宾库热、和静县甘杰库热、和静县喇嘛库热、和静县安嘉库、和静巴伦台黄庙等13个喇嘛庙。据2007年统计巴州有蒙古族人口48886人,若按蒙古族都信仰藏传佛教计算,即3760人拥有一座喇嘛庙。

    2.明朝,哈密的蒙古人都信奉藏传佛教,并设立僧纲司,管理佛教事务。西蒙古瓦刺人在今巴里坤县修建喇嘛庙,至今遗址尚存。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蒙古族农民都要来这里“祭敖包”,并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民国时期,镇西县有哈布孜小活佛,盛世才时迁至西藏。喇嘛有呼鲁胡尔、夏楞格陵、孙德勒、荀毕年沙哈拉特等。以后这些喇嘛有的病故,有的出走。新中国成立后,已无喇嘛。因为无喇嘛庙,有些蒙古族牧民便到青海省塔尔寺去朝圣拜佛;一般蒙古人亡故后,便请老人念经送葬。

    1989年,巴里坤县派出3名蒙古族青年,到巴音郭楞自治州和硕县喇嘛庙学佛经,回来后任本地喇嘛。哈密地区的蒙古族人信仰藏传佛教,1990年全地区有1714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巴里坤县,计1283人。在巴里坤县,又主要居住在石人子乡牧场。1978年后,石人子乡牧场给喇嘛教徒划出10平方米房屋一所,作为教徒从事佛事的活动点。同时,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临时请来两名喇嘛主持教务。目前,该地是哈密地区唯一的佛教活动场所,由喇嘛财文全面负责。

    3.萨迦派由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创立。萨迦藏语意为“灰色的土”,源自公元1073年,在奔波日山山坡白土中部的侧面建立了萨迦派祖寺萨迦寺。萨迦寺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三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汉地俗称萨迦派为“花教”。萨迦派祖师最早成为帝师,并开创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

    阿克苏英阿瓦提路有一座由萨迦派信众盖的“寺庙”,沿街二层楼房有一可以进出汽车的铁门上方有“禅茶一味”木匾,系一诚法师题字。铁门两侧亦长条木匾,左为“阿克苏市英阿瓦提路素善堂佛具店”,右为“阿克苏地区老年康复护理保健中心”,均为黑底金字。铁门右侧有一木门,其上方有一长方形木牌中间书“索善堂佛具店”,左为阿弥陀佛坐像,右为十轮金刚咒语。进木门则一大殿,供12尊佛像,后面墙上挂6张唐卡,佛像前供着灯。与沿街二层楼背相对的也是一殿,殿前有五彩盘龙的四根大柱,二层楼与盘龙柱大殿之间是长方形院子,院内有亭子一对。万事俱备,只欠民宗局批准的东风。

    该“寺庙”由江苏常州人陈国庆出资,在其原库房的房址上修建,耗资700万。陈国庆在阿克苏从打工开始,摸爬滚打而成老板。2003年陈国庆全家在乌鲁木齐皈依花教姜拥喇嘛。姜拥喇嘛也数次来阿克苏,如滚雪球般,如今已有信众60人左右,都是汉族人。阿克苏市民宗局同意将素善堂佛具店定为佛教活动场所,但是阿克苏地区民宗局没有通过。

    三、大漠道上当代佛教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沧海桑田,今昔不能相比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途径大漠道时,西域佛教正值衰退期,即便如此,今昔不可相比。《大唐西域记》记载,伊吾有当地僧汉僧共住一寺;高昌国有数千僧人;焉耆有伽蓝10余所,僧徒2000余人;龟兹有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人;跋禄迦有伽蓝数10所,僧徒千余人;朅盘陀有伽蓝10余所,僧徒500余人;乌铩有伽蓝10余所,僧徒不到千人;疏勒国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斫句迦国有伽蓝数10所,僧徒百余人;于阗有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人。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大漠道上,仅有藏传佛教寺庙14所,哈密巴里坤县一所,巴州13所;有喇嘛(格林)106人。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之时藏传佛教还不曾问世。当今大漠道上有汉传佛教信众6500多人,但没有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二)舍近求远,藏地学密

    汉族人修学藏密在全国已成风气,玄奘西行大漠道路上的哈密、库尔勒、阿克苏也不例外。在上文已叙述了哈密、库尔勒地区蒙古族均信仰黄教,而这些地区的一部分汉族佛教信众则信仰红教并修学红密,他们参加喇荣五明佛学院组织的由索达吉堪布授课《入行论》的网络函授,喇荣五明佛学院在藏地属宁玛派红教修学道场。阿克苏一些汉族佛教信众则修学萨迦派花密。由此可见,大漠道上的藏传佛教信仰主要有黄密、红密和花密。

    和新疆其他地区的汉族人一样,大漠道上的汉族人亦舍近而求远,他们没有向新疆土生土长的蒙族喇嘛学习黄密,而是不远万里跑到藏地向藏族喇嘛学习红密和花密(原在克拉玛依工作的汉族人段泽于2007年在藏地坐床成为活佛)。有了到藏地求学的机缘,势必藏地喇嘛也会被请到新疆来传法。这一现象在宗教管理上造成诸多不便。其一,藏地喇嘛来新疆基本不住寺院,而是住在宾馆或信众家里,这不符合佛教戒律。其二,在非宗教活动场所举行(传授密法和火供等)宗教活动,这与国家颁布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相悖。鉴于此,库尔勒地区的佛教信众提出建一汉传佛教和密教共用的寺院,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修学藏密的汉族信众远远少于修学汉传佛教的信众,专门为修学藏密的汉族信众建寺院也不现实。尽管这一方法也不圆满,比如汉传佛教禁食肉,而藏传佛教不受此约束,过斋时虽不在同一处,但腥味会飘荡,汉传佛教信众就需要求大同存小异而容忍腥味。

  (三)改革开放,佛教借东风

    汉传佛教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循着玄奘西行的大漠道挺进。其原因有二:

    一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只要上网就能了知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各个宗教都在充分利用网络布教弘法,这给宗教信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佛教信众在网络中即能学习各种佛教经典,交流佛学心得,了解各类佛教信息包括主要寺院的一些佛事活动。网络能给不懂佛教的人扫盲,为需要提高的信众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信息。笔者在库尔勒市对40位佛教信众进行问卷调查,40%的样本浏览佛教网站,经常浏览的有12.5%,一般浏览的有27.5%,可见,佛教网站对佛教信众的影响面是很大的。佛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作为文化,在各种媒体和书籍中影响着中国人,笔者在调查时了解许多佛教信众是通过中央4台的电视节目接触了佛教,而后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佛门。

    二是大漠道上的哈密、库尔勒、阿克苏都是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的汉族人口明显多于少数民族人口,这些城市有许多从内地来的经商者和打工者,他们之中原本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参与了当地的宗教活动,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原本没有宗教信仰的外地人由于身处异地他乡,许多人的亲属都在家乡,孤身一人在此打拼。这些人一般都以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依靠。库尔勒古城香行的老板是东北人,阿克苏佛缘阁的老板是河南人,其丈夫在阿克苏跑运输。他们不仅是商店的经营者,也是当地佛教活动地组织者之一。如果没有深厚的信众基础,他们不会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四)顺势引导,尽快建点

    哈密、库尔勒、阿克苏等地汉传佛教如雨后春笋,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汉传佛寺之所以都在北疆地区,特别是集中在乌昌地区,这一现象有其历史原因。汉族是最早定居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早在上古时期,汉族先民即和西域各部族有往来。汉族大批进入并定居新疆地区,至少是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此后为戍边、屯田、经商、避战乱而迁居天山南北的汉族居民历代不绝。但早期进入新疆的汉族人的后裔大部分都融合到当地各民族中去了,现在生活在新疆的汉族人,大多是在清代以后陆续由内地迁来的。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裁兵分屯、遣犯助垦、移民兴边、兴办实业、鼓励贸易,汉族人大批西移定居,主要居住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南疆较少且多为商贾。据光绪(1875~1908)年间完稿的新疆各乡土志记载,当时属于镇迪道的乌鲁木齐、阜康、吉木萨尔、昌吉、奇台、玛纳斯、呼图壁、巴里坤、哈密、乌苏等县人口皆以汉人为多,各地汉人人口都占本地人口的56%—86%之间。民国33年(1944),新疆总人口达401.1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0.22万人,北疆地区的汉族占全疆汉族人口的65%。①所以当时北疆各地庙宇林立,有官方修建的、民间自发修建的,甚至不同行业的民间团体自发修建的。巴里坤号称“庙宇冠全疆”,满汉两城共有庙宇57座,三乡有庙33座,共有90座。奇台、玛纳斯等县的祠庙都在40座以上。这一人口分布现象在解放后也没有改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新疆汉族人口的72.75%分布在北疆地区。新疆现有汉传佛寺13座,昌吉回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中除了木垒县之外,其余都有汉传佛教寺庙。乌鲁木齐有清泉禅寺(位于水磨沟区清泉山)、法明寺(位于南郊板房沟)和莲池寺(位于米东新区),昌吉有昌吉市大法幢寺、呼图壁县大佛寺、玛纳斯县大佛寺、阜康县佛光寺、吉木萨尔县千佛洞寺、奇台法圣寺。乌昌两地共有9座寺庙。其次塔城有华圣寺、伊宁有华宁寺、伊犁新源县有净土寺、伊犁尼勒克县有光寿寺。这些寺院都是在历史上曾有过宗教活动场所的地区恢复和修建。

    边疆移民的一大特点是缺少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势力,以地缘为纽带凝结的社会团体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以民间信仰为核心形成一个以地缘为中心的同乡组织纽带,替代了宗族的功能。②于是各地会馆和各种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应运而生,而且往往寺庙与同乡会馆同设一处,会馆供奉家乡的神。即便是没有供奉家乡神的奇台的直隶会馆,在其一墙之隔的理门公所供奉观世音菩萨。直隶会馆与理门公所(包括奇台的二众公所)是“津帮”守护神的一体两面:直隶会馆给予“津帮”物质的帮助;理门公所给予“津帮”精神的支撑。③

    据2007年统计,哈密地区总人口546169,汉族人口为364112,占总人口比例是66.67%。巴州人口1224080人,其中汉族703250人,占总人口的57%。虽然阿克苏地区总人口2203077,汉族人口中为454976,占总人口比例是20.665%,但阿克苏市辖总人口45.24万人,汉族21.63万人,占总人口的47.81%。改革开放大量内地打工者进入这些地区,大漠道上汉族经商者和打工者的宗教需求和各种商会的建立正是历史的重演。据《新疆图志》和新疆乡土志的记载,在清朝大漠道上各县都有祠庙,比较遗憾的是玄奘西行大漠道上却没有恢复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如果按佛教信众的要求新建汉传佛寺,南北疆都会出现新的佛寺。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没有汉传佛寺,佛教信众约有2000人。信众们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他们组织了51个学佛小组,举行活动总是事先请示、事后汇报。佛教信众从1993年开始向政府申请建一佛教活动场所并礼请一位僧人住持教务。根据信众规模,建克拉玛依市的佛教活动场所是必要的。克拉玛依区佛教信众活动频繁,《克拉玛依区佛教徒活动情况汇报》显示,2004年10月4日至11月27日,举行各种活动37次,参加人数1270余人。因为还没有建立佛教团体和佛教活动场所,区民宗局要受理信众要求活动的请示报告,有些活动还要请示市局。面对信众的合理要求,但又无佛教活动场所,区民宗局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工作人员经常处于两难之中,既要执行还没有细则的《条例》,又不能伤害信众的宗教感情。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等地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笔者认为在解决活动场所之前,应尽快设立佛教信众活动点,将这些地市佛教信众的活动纳入居民宗部门管理,积极引导他们适应社会主义。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和喀什地区截止2007年有汉族人179.36万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有宗教信仰倾向的汉族人,其大脑中都有信仰空间,该空间不被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去占领,就会被“两教”和邪教占领。近200万的汉族人竟没有一座汉传佛寺和道观,这一现象本身就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佛教信众的活动点,早抓早稳定,晚抓则背动。未来五至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人口将迅速增加,都市佛教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都市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要社会舞台。⑤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大漠道上当今城市的佛教也必然卷入这个主流。

    *作者简介:夏雷鸣,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①  《新疆通志·民族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8页。

    ②  黄达远:《清代新疆北部汉人移民社区的民间信仰考察》载《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72页。

    ③  拙文:《新疆奇台的理教和理门公所》,载《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65页。

    ④  拙文:《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汉传佛教现状调查》,载《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71页。

    ⑤  习五一:《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趋势》,《中国宗教》2005年第1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