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我见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九九五年三月上旬和下旬,“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分别在北京和法门寺博物馆召开,“法门寺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亦于三月下旬正式开放。在由吴立民、丁明夷、韩伟、韩金科共同编撰的大型画册《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付梓之际,谨撰此小文,以就正于文物考古界的同仁。

    对法门寺塔地宫唐密曼荼罗文物的研究,是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文物考古、社科和宗教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目前尚处在于取得初步成果的阶段。宿白先生最先指出了地宫出土文物的密教特点,确认地宫秘龛装藏指骨的五重宝函很可能是金刚界曼荼罗坛的形象。韩伟先生著文考释秘龛五重宝函之第三重45尊造像函为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宝函。北京大学考古系马世长教授,也曾明确指认捧真身菩萨和后室八重宝函,象征完整的曼荼罗,并提出地宫重建时可能曾设立坛坊并具有象征曼荼罗的含义。

    法门寺塔地宫,全称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是古印度用瓷坛瘗埋舍利方式与中国传统墓葬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塔下地宫。地宫建制一如唐朝帝王陵寝,主体建制分为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即一道四室,设五门。这是因为,地宫中秘藏着世界上唯一的佛指骨舍利以及唐代七帝为安奉真身舍利所供施的物品。诸多文献和实物都清楚地表明,法门寺地宫是有唐一代佛教文化的大结集和历史沉积,是唐皇室供养佛指骨舍利至高无上的形胜之地。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法门寺塔地宫中佛教文物的出土,不仅是空前的,而且很可能是绝后的,这是由法门寺塔地宫无可取代的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的。  

    地宫中发现的绝大部分文物,是晚唐咸通年间懿、僖二宗所施赐,大多来自长安宫廷的内库,地宫现状反映的是咸通十五年(874年)最后封闭的原状。懿、僖父子二宗皇帝在兴善寺大师智慧轮和青龙寺住持义真、海云等唐密大阿阇黎的指导下,以数千件绝代珍宝供奉,在法门寺塔地宫完成了佛教供养的最高结集——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法门寺塔地宫,是唐密文化的结集和沉积,是以智慧轮为代表的晚唐密宗发展的历史再现,是晚唐密宗三大根本道场——作为佛指骨供养内道场的法门寺,唐密弘法道场的青龙寺、唐密护国道场的大兴善寺共同结集完成的。离开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无法理解地宫所反映佛教的真实内涵。

    曼荼罗为梵语,译为坛场,义为轮圆具足,含蕴集精华、辐射光芒之意。据密教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在南天铁塔内外分别传出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大法,于公元七世纪分别为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所承传。善、金未在印度传授而率弟子不空于唐开元年间先后来到中国长安,史称开元三大士。他们在中土结坛并互相传授,“互为阿阇黎”,是谓“金善互授”,自此结束了印度密教两部大法独立发展的历史,两部大法开始互相交流。其后,善无畏;金刚智又将两部大法传于印度僧人不空和中国僧人一行。由是一人而传承两部大法。谓之“两部一具”。不空得两部真谛而尽传于青龙寺僧惠果。一行、惠果为两部一具最当机之大师。一行侧重胎藏界,为日本台密的实际宗祖。而身任代、德、顺三宗皇帝国师的惠果,融汇两部大法侧重于金刚界,其所创绘的金刚界曼荼罗;金刚密号等,为理解《金刚顶经》的根本依据,其内涵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继承印密而又别有发展的唐密体系,推动密宗中国化成为唐密大法,日本东密公认他为初祖。从青龙寺惠果到大兴善寺智慧轮的唐密一系,在日本空海、最澄回日本创立东密和台密后,其间虽经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但一直传承并发展着,进入了“金、胎合曼”的全新阶段,智慧轮是最后迎奉佛骨、结坛塔下的关键人物,塔下文物提供了许多重要讯息。据其本传和日僧圆珍《上智慧轮三藏决疑表》等,他活跃于宣、懿、僖三朝,是晚唐弘传密法的重要人物,时称“兴善大师、上都大兴善寺灌顶院国师、轮大阿阇黎大师”,青龙寺住持法全称誉他为“非常会义,此经论之江海,梵文之江岳,我九州无有双者”。他深悉金刚、胎藏及苏悉地三部大法,洞明建坛灌顶之仪轨行法,终于在法门寺地宫中,以雕塑、绘画结合儒家礼制,供养佛指骨舍利,聚集为金、胎两部曼荼罗,成为包括显密全部教相、事相的圆满悉地无上成就。

    《志文》碑中记载:“乃有九陇山禅僧师益,贡章闻于先朝,乞结坛于塔下,果获金骨,潜符圣心。以咸通十二年(871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即称“旧隧道”,对之改建以适应需要,就是新地宫。从“初开塔日,三十余人同供下鉴”句看,旧地宫面积已不很小,新地宫面积当会更大。实际上,在此前后,唐王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并结坛于塔下的准备工作,已在加紧进行。如智慧轮所施金、银函錾文分别在咸通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和十五日,捧真身菩萨为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方面充修塔寺,准备诸般法器供物;一方面由兴善寺、青龙寺的灌顶阿阇黎为首,组织“结坛于塔下”的工作。    

    法门寺地宫的唐密曼荼罗内涵,主要属于咸通十二年至十五年这一时期。这里所谓的“塔下”,特指舍利宝塔基址之下。《志文碑》中“以十五年正月四日,归安于塔下之石室”,即为有力之内证。隋文帝敕令天下建百余座舍利塔,现存塔铭如山东青州博物馆、陕西省耀县神德寺塔;均称“舍利塔下铭”。内蒙巴林特旗辽庆州白塔建塔碑上,有“塔上勾当内侍”、“塔下受纳供奉宫”、“塔下行遣人等”、“军丁奉宣塔下建功役”等句。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地宫出土的石函,墨书“塔下石匣”四句。此处的塔上,指塔刹即天宫,佛舍利最早即瘗藏于塔刹中。辽宁朝阳北塔天宫的供施、庆州白塔于相轮樘五室中置法舍利塔等做法,正是瘗埋舍利的本义。塔下与塔上相对,即为地宫无疑。浙江宁波宋天封塔地宫下,曾出土“浑银地宫”一座,为银质三开间佛殿,内供西方三圣和二弟子等五尊像。地宫原为模拟佛殿,其义自明,法门寺塔下地宫亦应如是理解。

    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自南向北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七部分组成,通体用汉白玉和石质石板构筑,内壁及四门布满唐代线刻浮雕,构成供养佛指舍利的坛场。据报道,发掘时曾发现一些文化现象,如踏步及甬道铺撒铜钱二万五千枚,是为财供养。后室中部的卧龟银香炉盖顶积存薰香的厚灰,是为封闭前修法燃香的遗烬。后室八重宝函第二至四层内盛满茶色液体,似为香水遗存。壁面遍涂一层黑色涂料,是修法时黑土涂坛之用。这就表明,地宫封闭前很可能举行过盛大的舍利供养法会。

    密宗历来主张“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诸种法器、供养物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如法供养为羯摩曼荼罗,六大瑜伽、四曼不离,三密相应,成就为地宫唐密曼荼罗。地宫一道五门四室,为增益护摩法之仪轨,即通道前中室作长方形,后室秘龛作方形,入宫地面铺成黄金色,后室主要供物呈黄金色,显示整个地宫恰为一座“黄色方坛”。    

    地宫一道四室通彻金坛,体现金胎两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均无形像,而以四室四舍利表证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以后室供奉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表胎藏界,故錾刻胎藏界诸尊形像。以秘龛供奉灵骨的五重宝函表金刚界,故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45尊像。而中室的捧真身菩萨,则为金胎两部曼荼罗的合体,为中国唐密特有之金胎合曼造像。

    地宫中的法器供物,同按密宗仪轨的法则布置,香花灯涂,上供下施。如金银铜三锡杖,分别供养真骨和三影骨,香炉五件,为六供或十供的首要供品。阏伽为密教必备六供之二,后室四隅各置银阏伽瓶一,瓶底墨书东西南北方位。十字交叉三股杵即羯摩杵,为坛场结界用。前室及中室门前所置石雕金毛狮子二、护法天王像二,为外金刚院的护法诸天形像。围绕后室八重宝函及秘龛五重宝函四周,配置成套供养品,诸如银芙渠、香宝子、调达子、波罗子、阏伽碗、香盒、茶具、钵盂,均可纳入十供之属。尤以十供饮食供的茶供养,将中国茶文化融入佛事活动之中,为唐密独创。

    地宫大部分法器供物上錾刻的图像,多属曼荼罗形像,如45尊造像函,函顶中台刻大日、四方有四波罗蜜,四隅为四内供,周刻四外供与四大神、四大明王。金刚杵为界道,函体四面刻四方佛及其四亲近菩萨。此成身会曼荼罗为方坛,与西藏桑耶寺成身曼相同,而与日本传世成身曼为圆坛者不同。八重宝函中第四函四面,刻有胎藏界六臂如意轮观音、释迦、药师和金轮大日形象。捧真身菩萨象征唐懿宗供养真身,像下的仰覆莲圆座上,錾刻金胎二界曼荼罗形像:莲座顶面刻金刚界大日五佛种字,底面刻法报应三身种字。仰莲瓣刻金刚界慧门十六尊像及未显现的楚门十六尊。束腰部刻四大天王,兼为上金下胎两界之外护金刚院。覆莲瓣刻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字和八大明王。此外如象首薰炉益顶上的毗那夜叉(欢喜天)、四大天王宝函的天王以天龙八部环护等,都显示了内容不同的曼荼罗形像。    

    上述以真身舍利为核心的轮圆具足的坛城,结坛有序,位置如法,次第井然。包括地宫建置、供养物配列以及法器供物上的表意图像,融汇唐密两部大法的精华,无不体现了金胎不二、两部合曼的唐密内容与特点。在此需说明的,是对金胎两部曼荼罗之研究,应明其总体上的分别,解其法演之义,予以活看,不可拘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