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织物的保存状况和已揭展部分的初步研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门寺地宫发现了众多的唐代织物,就保存的总体水平而言,法门织物埋藏条件较马王堆、江陵马山楚墓为差,主要是封闭性不严密,漏气透水,时干时湿,加之地宫顶石塌落,地面翘曲,织物除朽腐过甚之外还受到机械性损伤(如金织织物压在灵帐顶部,绣金织物被落石砸伤、授动……)。因此,这批出土织物在湿态和干态所表现的强度均不及上二处出土的织物,而略好于辽宁叶茂台辽墓。部分技术指标,列表比较如下:

    法门寺纺织品遗物发现时多散置地宫砌石地面,封藏情形约可分为两大类。一、原物为皇家贵胄供奉品,一般都有专门箱箧盛储,如织金锦衣物,蹙金绣衣物,白藤箱匹料等。再一类多是其他遗物如金银器皿、宝函(金、铁)的附属品如锦绣包袱之类。

    由于地宫封闭条件千余年来时有变化,多数织物及其箱箧已炭化朽败,仅存残迹。而丝绸织物堆积龟裂粉化严重的腐如灰烬结块状,但经清理,发现保存于密闭容器中或厚积较厚叠压深处的丝绸,有的色彩花纹保存较好。发掘取得较大件织物堆积计有:中室织金锦残件(FD4:029),中室灵帐内盝顶铁函上织物堆积(FD4:17),中室织物(FD:027)“白藤箱”中织物残件(FD3:009),紫红罗地大花纹蹙金绣残件(FD4:025)以及发现于捧真身菩萨银釦漆函底部的五件模型衣物,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五件衣物(编号FD4:22)。

    纺织物品类众多,目前所见以平纹绢、纱、绫为最多,其次为罗、锦、及非常精美的织金锦等。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1987年9月16日)为止

    绢    23种

    纱    6种

    重平    4种

    绫    13种

    罗    23种

    锦    0种

    绣    2种

    各类织物标本如:

    栗色纱(FD4:026—①)密度为56X 22根/平方厘米,厚0.056mm,经丝投影宽0.05,纬丝0.02mm,均无拈,织造均匀,孔隙清晰,应为汉唐著名“方空”“轻容”之属。

    畦纹绢(FD4:017外②)实为一种经重平组织,每一开口投三丝平行纬,每平方厘米经丝28根,纬丝(一梭)11X3根,厚度约0.2毫米。筘痕可见。

    褐色交梭畦纹绢(FD4:017—③)每平方厘米经丝44根,纬丝15梭(计62根纬丝)织物厚度0.07毫米,织造时投纬用两把梭子,其一引平行纬丝5根(每根投影宽0.1毫米)投一个往返,其一引平行纬丝两根交互投纬。纬丝作22、55、22、55规则排列,织物表面现出规则的纬向田垅状起伏情趣。

    土红色砑光绫(残片FD4:026中②)每平方厘米经丝74,纬丝28根,厚0.05毫米,平纹地斜纹花,织成品经碾砑加工,经纬线扁平而薄,几乎将经纬孔隙全部挤死,表面平滑如纸,当是高级织物僚僚无疑。

    皂色提花罗(FD4:025—①)每平方厘米经丝64,纬丝20根,四绞地两绞起花,厚0.08毫米,是汉以来传统织造方法,可能花纹较大。

    织金锦(此放后总译中)

    刺绣品类最多,针法精细,浑厚纤巧,凝重各有所长。

    捧真身菩萨绣袱残片(FD4:028—①)面料为铁红色小花罗,每平方厘米经丝72根,纬丝14根,低倍显微镜下不见丝光,可能为矿物颜料着色,素绢里,残存绣纹有花草三簇,及蝴蝶鹦鹉等,针法形式为平绣、有戗针、齐针、羼针、接针,顺线钉线圈金,销绒刻鳞等。用劈绒绣线,技法娴熟,针脚细紧,尤其在用捻金线圈边时,如画家用笔勾勒,园韧挺拔,轮廓线流畅,色泽晕润由浅到深,如有生命。是出自高手的刺绣作品。

    棕红色大花罗地绣袱(FD5:042—③)素绢里,此件乃盝顶壸门座银函的三件刺绣*(左衤右夹)袱之一,出土时已残破过甚,展开后约为50x50厘米,残存图案经复原,为四个角花中部一团花,系以花卉拟如翔凤之形,中两凤组成团花,以平绣法齐针、捅针、正戳、反戳、用捻银线围边间隔处绣一蝴蝶(或蛾子)则用接针,亦捻银线围边,构思巧,具象微手法和装饰味浓。色彩可辩识有淡绿,草绿、绿、深赭、赭黄等色。

    莲花纹绣袱(FD5:042①)为盝顶壸门座银函的外层,袱面为四绞素罗,莲花花心较大,花瓣以劈绒七皮(批)晕彩平绣、针脚层层插针衔接,针脚铺列匀齐,晕色自然,而有熠熠放射光芒威,可辩色彩有深绿、淡绿、深褐、浅褐、金黄、褪红诸色,细撚金圈边以此袱,似纯为佛教用物。

    紫红素罗地蹙金绣残件(FD4:025)此为大花纹刺绣衣物残片,其下有一50X 32漆合残体碎片。可能为盛储绣件之用。罗地炭化较甚,致使花纹多有散乱,撚金线盘蹙平钉形成绣面,故后世又称之为平金绣。所谓蹙金绣系用金线直径约0.3mm金箔切條(扁金)宽约0.5mm左右S拈绕于芯线上,并留用极细间隙(俗称蚂蚁脚)条干均匀,大块面花纹上有的又用墨线加画细部纹饰。此外,花纹图样还有建筑物人物、鸟、兽等,散置大莲花周围,气象辉煌极为豪华。使人想到杜诗丽人行“蹙金孔雀争银麒麟”实为权贵豪奢当时现实写照。

    绛红罗蹙金绣献佛衣物模型,计五件,(FD4:022—①~⑤)计:

    ①半臂一件,袖展14.1,身长6.5厘米。

    ②裙(裳)一件,腰带16.5,身长7.2,下缘11.5cm

    ③裙袈裟一件,长11.8,宽8.4cm,七节二十一水田格,格中撚金线绣莲花。

    ④案裙一件,长10.2,宽6.5cm。

    ⑤坐垫一件,长7.5,宽7.1cm。

    以上五件之①衣为典型唐式仕女半袖上衣,衣长仅过胸,对开襟,撚金线遍绣折枝生色花,花心有珠一颗;②撚金线遍绣云纹及缘饰,并用金线界出裙幅;③通体绣云纹,三面界出缘饰;④中心平金法满线莲花,花心原有珠饰,四缘饰云文,卍字角花,此为保存最完好之实物。

    据同出石刻物帐记载,武则天、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赐献供养于法门寺各类丝绸衣物达七百余件,幸存下来的十不一二,但其品种绫罗纱绢锦绣无所不有,尤以织金锦为唐代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不独工艺技术精,用金量亦相当高。

    织金锦残件(编号FD4:024)原置于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部,为落石所压,经清理残长约70,原置于一箱箧中,年久已糟朽不存。金锦用撚金线作菱格花纹,撚金线后又称圆金线,直径仅0.1毫米左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晚唐时代织金锦实物,可能是一件衣物。

    大量的蹙金绣品,只有社会上层豪门权贵方可能使用。并影响到社会奢侈风气。时尚所及初*(左口右衣)呀喔哑的小儿女“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花。”

    丝织物加金织、绣,早见于汉桓宽《盐铁论》“*(左纟右上罒右下剡)衣金缕”,三国时亦有织物用金缕的记载,《北史·何稠传》“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成,踰所献者。”这次蹙金绣和织金锦的发现,可以说是揭开丝织物加金技术新篇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