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法门寺地宫丝绸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九八七年四月,当考古工作者打开法门寺唐塔地宫大门时,映入眼睑的除光芒耀眼的金银宝器外,绚丽多彩,令人眩目的丝织品更是让人惊叹,整个地宫,就象一座唐代丝绸的历史宝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丝绸的生产,公元前二世纪,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亚、欧洲的著名“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丝绸,踏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上了巨大影响。丝绸在当时成为欧洲皇胄贵族追求的奢侈品。唐代时,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各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西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国内形势稳定、经济繁荣,其丝绸的生产,大大超过了以前历代,据有关资料证明,唐代丝绸产区遍布全国各地,其产量之高,产品消费之多,均居我国历代之首,而生产技术及印染,刺绣等各种技术,都有了突破性的重大发展。

    法门寺位于三辅重地,是佛典东渐,丝绸西去的交汇点,唐代时,这里又为皇家寺院,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公元874年,唐懿宗、僖宗最后一次迎奉佛骨,在法门寺地宫内供奉了大量的丝绸织物,共计七百余件,这批丝绸,全部为皇家供物,其质量之精,代表着唐代最高的工艺水平。这些丝织品中,以绢、纱、绫为最多,还有罗、绵、绮等。在加工技术上,有刺绣与印花,其中刺绣有平绣,贴金绣、蹙金绣,蹙银绣、绣加绘等。印花有镂空版印花,凸版印花、描金绘花,夹缬等,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类。

    绢:是唐代最普通的织物,为最基本的一上一下的平纹类素织物,地宫中出土较多,如各种夹袱、夹衣的里面多为绢。

    纱:丝线细、密度疏稀的平纹织物,具有轻而薄,透孔性好的特点,地宫中出土的金塔包袱就是典型的纱。

    绫:绫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丝织物,其工艺是先织后染的素织。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为“地铺白烟花簇雪”。绫的特点是不依赖于色彩的改变,而是靠花地组织的不同造成对光反射的效果不同而显现花纹的,也就是暗花组织效果。绫可以根据地部组织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纹地起花。另一是斜纹地起花。

    地宫中出土了一件以前世人从未见过的缭绫。自居易《缭绫诗》曾赞:

    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似罗绡与纫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地宫中出土的缭绫为土红色,每平方厘米平均经线74根,纬丝28根,厚仅0.05毫米。织成丝碾砑加工,几乎将织物孔隙全部填死,表面平滑如纸,唐诗人韩偓《半睡》诗中,“自家揉损砑缭缭”则记述了缭绫的碾砑工艺。

    罗:在其它织物中,经线与纬线分别是平行并相互垂直交织而成,但罗则不同,它的经丝是相互扭绞而不平行,我们称罗为绞经类织物。地宫中出土的罗很多,大部分上有刺绣,如捧真身菩萨绣袱、棕红色大花罗地绣袱,莲花纹罗地绣袱及五件大红罗地蹙金绣衣物等。

    锦:唐代颜师古注汉代《急就篇》云:“织彩为文曰锦”。这虽不是织锦的充要条件,却是划分锦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凡锦都是有色织物(不同颜色)。

    唐代的织锦有三种常见的组织结构,一是平纹经二重组织的平纹经锦,它在我国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主要是依靠多彩的经丝表里换层而显花的。另一类是斜纹经二重的斜纹经锦,它是在原来平纹精确的基础上再多加一片地*(左纟右字)织出2/1地组织而形成的。这种斜纹织锦的出现,是当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最后一种是斜纹纬二重的纬绵,纬锦以组织结构上看正好是斜纹经锦90°转向,采用纬丝表里换层进行显花。在法门寺地宫丝绸中,除发现一般的织锦外,如,织锦棺衬等,还首次出现了唐代的织金锦。织金锦是用金线作为经线或纬线而直接织入锦中,是织锦中最为华贵富丽的品种,《北史·何稠传》记载,“波斯曾献金丝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成,逾所献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织金锦技术,是受西亚织金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地宫中出土的大量的刺绣品,可谓唐代刺绣珍品之汇集。这些刺绣品,针法精巧纤细,风格华丽凝重。平绣中,有鎗针,齐针、羼针、接针、顺针、钉线、圈金铺绒,加刻麟等方法。色彩有淡绿、草绿、深赭、赭黄、深绿、深褐、金黄、褪红等,所绣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昆虫等。

    如:捧真身菩萨绣袱,上绣花草,蝴蝶、鹦鹉等,用劈绒绣,技法娴熟,针脚紧细,线纹流畅,色泽晕润。棕红色大花罗地绣袱,四角四花卉拟翔凤之形,中心两凤组成团花,以平绣法齐针插针,正反戗针间捻银线圈边,两凤间隔绣一蝴蝶,颜色有淡绿、草绿、墨绿、深赭赭黄等。莲花纹绣袱,袱面为四绞素罗,莲花花心较大,花瓣以劈绒七皮(层)晕彩平绣,色彩依次为深绿、深褐、浅褐、金黄、褪红等,并用捻金线圈边,为佛教专用文物。在紫红罗地蹙金绣残件上,绣有花卉,人物、鸟兽、屋木诸小景。构图极为华美富丽。

    这些织物中,制做最精美,保存是院好的当数五件蹙金绣衣物。它们分别是:降红罗地蹙金绣半臂,袖长4.1厘米,身长6.5厘米,是唐代仕女穿著的半袖上衣,宽幅短袖,低领,卡腰,充分显示了唐代妇女大胆及开放精神。降红罗地蹙金绣夹裙,腰裾长16.5厘米,身长7.2厘米,下缘宽11.2厘米,用金线满绣云纹,用金线界出裙褶。降红罗地蹙金绣袈裟,长11.8厘米,宽8.4厘米,水部界水用格,格中绣有莲花,四角饰卍字。降红罗地蹙金绣案裙,长10厘米,宽6.5厘米。降红罗地蹙金绣坐垫,方形,7.5X7.2厘米,四边设丝,中部钉绣莲花。四角为卍。这套衣物,是当时为捧真身菩萨所供奉的,至今完好如新。其捻金线最细直径仅为0.06mm,平均只有0.1mm。

    根据物帐碑记载,地宫中有武后、懿宗、僖宗、惠巡皇后等供奉织绣衣物七百余件,其中有武则天:“绣裙一腰”,有真言宗作为加持祈祷时用的毳纳佛衣,有佛家密宝金襕袈裟,还有重视口腔卫生的揩齿布等。由于出土时丝绸损坏较大,这些重要的衣物至今还难以辩认,但随着加丝绸保护研究的深入,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精美的丝织品,会重现于世人的面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