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丝绸的风格特色与技术成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苏州丝绸博物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显示了特有的风格。尤其在丝绸方面,生产重心由北转南、实行了户调绢绵制度和朝廷上贡制度。同时唐代的绢帛,除作服用和装饰品外,还作为货币交换而广泛使用。因此丝绸的产量、质量和品种花色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隋唐、五代是个极重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饰以盛装,一般妇女亦多锦衣绣襦。皇帝迎宾或巡游,均以锦缎作帐、扬帆,真可谓“春风举国载宫锦,半作幛泥半作帆,锦帆百幅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可见当时丝绸发展的盛况。

    在这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唐代丝绸中,本文重点剖析和论述唐代丝绸在其织物结构、图案色彩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与特色。

    一、唐代丝织物结构的特色

    唐代的丝绸除继承了秦汉时期生产的纱、穀、絣,绢、纨、绫、缟、買、罗、绡、缦等传统特色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品种和新技法。概括有以下几方面:

    1.绫:

    从六朝至隋唐,绫织物盛极一时,几乎达到了新的高峰。唐代各州大量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尤其是各种提花绫,花色繁多,质地精细。如著名的吴越缭绫,以纤巧、细薄著称,常被宫中装饰服用、轻歌漫舞,在白居易的《缭绫》一诗中,曾作如下描述:“它们既不似罗绡,又不同于纨绮,看上去美如皎月辉照,又象银瀑飞泻。”

    在织物结构方面,已充分应用了斜纹组织经纬浮线的转换和斜向纹路的转换等变化手法形成各种花纹组织。除沿用平纹地斜纹起花外,还出现了单位异向绫、异单位同向绫、斜纹地缎花绫和斜纹地纬花绫等新的种类。如现在日本正仓院内还珍藏着许多我国唐代输出的绫,其中一件“葡萄唐草文绯绫”列为珍品。其花地组织分别为四枚左向纬斜纹和四枚右向经斜纹。该织物密度很高,其经密为160根/厘米,纬密为100根/厘米。如此精细而丰满的提花绫在其它朝代尚未发现,即使是在工业技术发达的今天也属罕见。

    2.锦

    唐代的锦在整个丝织史上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在继承汉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创造,其锦的类别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锦:即为“汉锦”的演变和发展。根据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胡王”牵驼纹锦,联珠对鸭、对鸟、对鹿纹锦和青海都兰出土的联珠对羊锦等都属于经锦。其组织结构除少量同于汉锦组织外,大部分采用5/1的变化经面斜纹组织。该结构的特点为:(a)经线浮长由原来汉锦组织的3根,增加到5根。这样使经向重叠效果即表经线对里经线的遮盖性更好。(b)唐锦的织物紧度普遍大于汉锦的织物紧度。

    唐代由于通过上述织物结构的改进,使经锦的每各经线所显现的花纹比汉锦更清楚、织物表面更肥亮、更丰满。

    (2)纬锦:应用重纬组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色彩的纬线起花的锦称纬锦。纬锦是唐代的一大创造,也是在提花技术和织物组织学上的一大进步。

    它的特点是:在经线和经向装造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改变纬线的种类和色彩,就可织出花色各异的纬锦。由于纬向变换比经向变换方便,故不但大大利于生产,而且使织物更为丰富多彩。如青海都兰出土的“红地花瓣团窠含绶鸟锦”,即为由红、黑、米、棕等四色纬线起花的纬锦。

    其表纬组织为1/5的变化纬斜纹,里纬组织为平纹。

    又如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花鸟纹锦”系采用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兰、深紫八色纬线组成的纬锦,这是唐代纬锦的代表作,其质地丰满,配色华丽,反映出唐代丝织品高超的工艺水平。

    (3)*(左纟右间)锦:其意为织物纵向或横向具有间隔条纹的锦。这种锦,虽然在战国时曾出现过,但到了唐代却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唐六典》载织染署下有*(左纟右间)作,专门制作*(左纟右间)织物。“*(左纟右间)”可分成晕*(左纟右间)和间道两类。

    间道锦:常称条纹锦,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经线相间排列,一般以不规则山形斜纹组织构成的色条素锦为主。这种织物在吐鲁番、敦煌、都兰等地均有出土。

    晕*(左纟右间)锦:晕锦的形成方法有二种,其一,系采用染缬技术,即染后晕*(左纟右间)色。其二,系通过丝线的间隔排列和变化,使色与色之间浓淡渐次过渡,如日月晕气、杂色相间之状,故称为晕间锦。这类锦大多为提花织物,其组织以单层或重经斜纹组织为地,以纬浮线显花。如新疆出土的晕*(左纟右间)提花锦,系采用兰、绿、浅红、褐、蛋青、黄、白七色经线织成的晕色彩条纹,这是目前所见唐代最精湛的晕*(左纟右间)彩锦。

    (4)其它锦:双层锦、织金锦、回纹锦等

    在丰富多彩的唐锦中,还出现一种平纹表里换层的双层锦,如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双层锦,就是采用甲经甲纬平纹和乙经乙纬平纹的双经双纬表里换层双层锦,这也是唐代丝织物结构的新发展。

    还有锦中加织金线的技法在唐代已开始盛行,青海都兰出土的一种织金锦,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织金锦。

    3.缂丝:

    根据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楼兰遗址和巴楚发现的汉代的奔马缂毛织物和南北朝时期的“红地宝相花缂毛”“以及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一条唐代的几何菱纹缂丝带,说明道经回纬织法虽在汉代就有,但先用于缂丝,到唐代起才移用于丝织,从而出现了缂丝。所以真正的缂丝艺术,应该说起源于唐代,并在唐代广泛的东西文化交流中发展和盛行。

    二、丝织图案和色彩的风格特色

    唐代的丝织图案和色彩,不但是风格多样,富有创新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改变了秦汉以来古拙厚重和魏晋时期的质朴潇洒的风格,而讲究新颖富丽、端庄华贵的美,可谓集壮丽与秀美于一体,在丝绸装饰美术史上展开了新的一页。

    (一)纹样方面

    1.联珠纹的创造:

    这是唐代织锦图案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非常盛行,它是在团纹的周边将许多小圆圈紧密排列联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如同联珠,故称联珠纹。

    2.“陵阳公样”的创造:

    这是唐代织锦纹样又一具有特色的图案纹样。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鸡、对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伦,至今传之。”由于窦师伦当时被封为陵阳公,故他设称“陵阳公样”,这是一种对称排列的格式。

    3“综合创造”手法的应用唐代纹样充分体现其多元性和联合性。设计师既吸取了战时期的铜器、瓦当、漆器等纹锦的艺术风格,又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吸取了西方艺术成就,如波斯萨珊朝艺术,拜占廷艺术等。同时又将上述几种类别的图案如“联珠纹”、“陵阳公样”以几何形等综合应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新疆出土了大量的唐锦,其图案风格大多数联珠对鸟、对鸡、对鸭、对兽、对羊等纹样。还有花鸟纹、瑞花遍地纹、小团花纹、菱形团花纹等等,便是综合应用多种风格的结果。

    (二)色彩方面:

    唐代色彩方面的特点是艳丽,它善于应用对比色,其色彩纯、明度高、彩度艳。所应用的基本色调除著名的“唐三彩”外,一般唐代的锦色彩很丰富。动辄就是五种色、六种色甚至八种色。众色之间十分注意冷暖色调的搭配,有的还借助于退晕的方法形成丰富的晕*(左纟右间)色彩效果,由于这些色彩自身的特点,加上各种色彩的巧妙搭配,大大增强了唐代丝绸纹样色的艺术魅力。

    三、工艺技术的进步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贞观年间设立染织署,管理二十五个染织作坊,基中织衽作十个,织绶作五个,紬线作四个,炼染作六个,各染织作坊分工很细,并集中数百名能工巧匠从事设计和生产,使工艺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现在:

    1.缫丝技术的进步:

    (1)缫丝和络、并、拈工具不断进步,由于手工工具逐步演变成为完整的手工机械体系。

    (2)掌握了缫丝的水温控制方法和保证水质的措施。

    (3)织造工艺方面,由于“纬锦”的创造,促进了织造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引纬的梭,而且是多把梭子制织。

    (4)挖花技术和缂丝技术的创造,使丝绸品种花色更为丰富和精湛。

    (5)织机的多样化既有多综多蹑机,又有束综提花机,素机中既有卧机,又有立机等。

    2.印染技术的进步:

    (1)在丝织物精炼和整理工艺上,除原有的煮炼外,还发展了捣炼工艺。张萱《捣炼图》作了生动的描绘。

    (2)精炼剂除碱剂外,还采用处了胰酶剂。

    (3)采用了大量的植物染料,其数量达到30多种,除传统的茜草、黄栌、蓝草、紫草、麻栎等外,还有苏木、槐花、郁金等。

    (4)发展和完善了染缬加工技术。主要有夹缬、鋄缬、绞缬、拓印以及碱印。手工描印和型版印花同时发展。

    (5)在整理方面出现了平挺整理和涂层整理,在张萱《捣炼图》中也有熨帛的场面。涂层整理当时采用漆和油两种,有《四时纂要》中详细记载了配制方法。说明唐代涂层工艺已相当成熟。

    综上所述,唐代丝绸无论在品种结构上、图案风格上、织造和印染技术上不断充实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此时的发扬光大,外来的有益营养又在此时被交融吸收,它是各历史时期艺术精华的总汇。人们且不论当时唐代丝绸风靡世界盛况,而在时隔千余年的今天仍在这些出土文物中看到它闪烁着令人叹服的科技成就和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纺织工业部陈维稷主编

    2.《中国染织史》田自秉,吴淑生著。

    3.《中国丝绸史话》朱新宁  编著

    4.《中国丝绸史话》罗瑞林,刘柏茂编著

    5.《中国历代丝绸图案》缪良云  编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