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为什么特别偏爱法门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谈论法门寺唐代辉煌的原因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代为封建社会全盛时期,也是中华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京都长安为名扬世界的最大都市。长安及整个关中地区,寺庙、丛林名刹无数,佛祖与高僧大德灵迹和各宗各派祖庭不少,弘法传译佛经的译经道场四处密布。如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大兴善寺、青龙寺等著名寺庙。为什么西距长安200余里的法门寺竟居各寺之首,成了“众北斗拱护”的中心寺院、国寺?成了八宗来供,显密等诸门并弘的中心道场?成了几经修葺为瑰琳宫二十四院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皇寺、宫寺?成了诸帝迎奉佛骨的护国总道场?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法门寺有佛祖真身舍利,具有巨大的佛教号召力。唐初高僧道宣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高僧法琳的《破邪记》等佛典著作记载,法琳是太宗朝著名僧人,在释、道论辨中为佛家重要人物。一次因言语不慎,冒犯太宗,被关入监牢。七天后太宗问他“思念观音如何?”法琳曰:“唯念陛下。”合太宗心意被放,后为太宗亲近的佛家人物。由于法琳等高僧的论辨,太宗确认扶风无忧王寺舍利为佛祖真身舍利。

    2.唐代开国两代皇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尊崇。李渊于隋文帝时曾任岐州刺史,闲遐时游览过法门寺,对法门寺熟悉。唐武德元年(618年),宝昌寺僧人普贤“慨寺被废,没诸草莽,具状上请,于时蒙大丞相(即李渊)见识,昔曾经住,览表欣然,仍述本由,可名法门寺。”李渊虽称自己为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之后代,但对佛教仍有信仰,加之法门寺是自己工作过的旧地名寺,故“欣然”起名“法门寺”(见《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唐太宗,历史上著名明君,生于法门寺东60里的武功镇,少年体弱,曾随父李渊拜佛后好转。唐武德二年(619),已为秦王的李世民带兵讨伐薛举叛乱,驻扎法门寺,进寺朝拜求佛保佑。不久获全胜,一举歼灭了叛军。在犒劳三军时,奉诏破格一次为法门寺度僧80人,并奏请僧惠业为主持。唐初规定国寺,州寺最多可度僧50人,这次一次度僧80人,实是李家父子的重要之举!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德亮据古老传说,法门寺三十年一开岁丰人泰,上书唐太宗,奏请重修法门寺塔,并开塔供养佛指舍利。太宗舍修皇宫望云殿之木材,建法门寺四级木塔,并“有敕并许”供养舍利。此后每30年一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当时建塔由皇帝发诏,各级政府操办,资金朝廷拨款。

    3.由南北朝初兴的崇佛舍利之风到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尤其每三十年法门寺一次开塔供养舍利“岁丰国泰”的古风传播深远。隋文帝杨坚效仿印度阿育王弘佛,于公元601年、602年、604年三次命建113州舍利塔,但他不求真身舍利,偏爱凤泉寺,法门寺遭受冷落,凤泉寺为岐州舍利塔(现法门寺下院)。当时有人曾向文帝提起此事,文帝仅淡淡地说:“何毕皆为真”。博物馆现陈列有《隋凤泉寺舍利铭》方碑记载,仁寿元年(601)10月15日隋文帝命凤泉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唐代诸帝特别是李世民等顺应佛教发展历史潮流,但讲究佛祖真身舍利,信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树立法门寺这一典型为皇寺,国寺。利用佛教,稳定社会,统一人心。

    4.法门寺系古周原风水人文宝地,军事重镇,中华传统文化即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由上四方面原因,故李唐王朝诸帝对法门寺特别偏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