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释迦牟尼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走近佛陀:佛祖故事  八相成道

    走进法门寺,即走进了佛陀的世界。那么,佛陀何许人也?

    简单地说,佛陀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是一代伟人,天下平民的朋友,人生真理的探求者,古印度优秀文化的代表。

    让我们走近佛陀,了解佛陀,真正地懂得佛教和佛教文化吧!

    释迦牟尼,为梵文SBkyBmuni的音译。原名叫悉达多·乔答摩。

    乔答摩,旧译瞿昙,是释迦牟尼的姓。原为刹帝利种的一族,称作瞿昙氏,亦称“俱谭”、“具谭”等,后分族,称释迦氏。也有学者认为瞿昙是从仙人家族借用来的。悉达多是他的名字,意思是“吉、财”,玄奘解释为“一切义成”,义成就者,总之是又吉祥又功德之意。

    释迦牟尼,并不是人们虚造的神,而是确有其人。他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他的出生时间,有多种说法,我国学者大部分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享年80岁。据斯里兰卡史料记载,他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正值我国春秋时期,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儒教创始人孔子同时同代。

    他父亲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母亲人称摩耶夫人。迦毗罗卫国,义译“妙德城”,“黄头居处”等,是个长二十里宽十六里的小城邦。

    传说,净饭王与摩耶王后结婚多年无孩子。摩耶王后四十五岁时,一天夜里梦见一只浑身洁白如银的大象用长鼻轻轻抚摩她的身体,此后她便有了身孕。临产前夕,按当时的风俗,她回娘家分娩,路过蓝毗尼园(今尼泊尔罗美德寺院处),在此休息时见花园一娑婆树(无忧树),色艳气香,举手摘花时,从右肋下生下释迦牟尼。近代从此地发掘出摩耶夫人祠,祠内有摩耶诞子图的浮雕,唐时玄奘取经时曾见到此处的浴池和无忧树。法门寺现塔下地宫有仿制的释迦牟尼诞生的汉白玉浮雕。

    摩耶夫人生产七天后,不幸去世。释迦牟尼由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阇提夫人养育。这位姨妈以后成了佛教里的第一位尼姑。释迦牟尼天资聪颖,能文能武,相貌奇伟,出类拔粹,深得父王的宠爱,后被立为太子。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婚姻美满,《佛所行赞》经云:

    贤妃美容貌,

    窈窕淑女姿。

    瑰艳若王后,

    同处日夜欢。

    释迦牟尼过着幸福的世俗生活,并有一子。但他的思想与常人不同,常常为贫苦人和天下众生着想。他亲眼看到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印度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人们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各个国家的相互争斗,心里极为不满并引起他无尽的深思。甚至他看到田野上饥渴交困的农夫,挨鞭淌汗的耕牛,弱肉强食的鸟兽,气息奄奄的病人,有气无力的老人,阴森可怕的尸体,深感无穷的烦恼且不安。父王及别人的劝解都无济于事。他出东、南、西、北四门,看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种种现象,万般感慨,无限烦恼。一天,半夜醒来,又看到宫女们取悦他的丑态,于月夜乘马遁入密林。他为“天下众生”抛弃王位,抛弃爱妻爱子,出家修行,去寻求“解脱之道”,寻求“宇宙的真理”。

    释迦牟尼确实不愧是真理的追求者。出家后,他历尽岁月的艰辛,饱受无穷的折磨,六年的苦行,并未求得“解脱的真理”。于是他另辟蹊径。步于尼连禅河洗去多年的污垢。在危难中接受了一个牧女送来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在摩揭陀国的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面东盘腿而坐,决心悟证得天下“大觉”,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澄思静虑和苦思冥想,终于在一个黎明时豁然开朗,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大彻大悟,求得了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获得了真理,成“佛”了!这一天传说为中国夏历腊月初八。从此,那棵毕钵罗树被人们称为“菩提树”。释迦牟尼开始被人们尊之为“释迦牟尼”、“佛陀”。一个充满哲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宗教—佛教,诞生了!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轮法轮”,为曾跟随过他的五个从人宣讲佛法。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

    佛陀独特新颖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学识,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语言,使开始不信任他的五个从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消息不胫而飞,信徒日益增多,其中著名的有迦叶,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他宣传众生平等,诸法无常等理论,反对印度婆罗门的神权思想,受到了各阶层特别是贫苦人民的拥护,引起了轰动。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会,他建立了初步的寺院,又制订了僧众共同遵守的戒律。

    佛陀八十岁时,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来到拘尸那伽城外的丛林里,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菩提树下,安铺好床,头朝北方,枕着右手,侧身安卧床上。皓白的月光照在他的脸上,是那么的安祥、高尚、圣洁。他告诫弟子们“依法为师,以四念处安住”。十大弟子流泪站立身旁。

    之后,这位“东方伟人”离开了人生,进入了他的全部心血与生命所终身追求的理想境界:

    彻底不朽的解脱,永恒至上的涅槃!

    “八相成道”,是后来佛教讲述释迦牟尼一生传说的八个重要阶段,也叫“八相示相”或“八相”。这“八相”有不同说法。笔者这里按法门寺塔下地宫汉白玉浮雕“八相成道”图作以说明:

    第一相:降天。释迦佛在经历本生故事的种种轮回转生之后,便在兜率天内院与众神商议,决定转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乘白象到人间。

    第二相:降诞。释迦牟尼投胎王后摩耶夫人,农历四月初八日,从右肋降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花,二龙吐水为他沐浴,因此“佛诞日”又叫“浴佛节”。

    第三相:游四门,知疾苦。

    第四相:出家。

    第五相:降魔成道。悟道时战胜女色、武力等群魔进攻。

    第六相:初转法轮。鹿野苑为五弟子说法。

    第七相:涅槃。

    第八相:荼毗。入灭后弟子们在菩提树下将遗体火化,得到神奇而又神圣的舍利。

    佛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为历史的真实,也有不少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人们对释迦牟尼的爱戴和崇拜。他关爱生命,大慈大悲、利乐有情、平等和蔼,不愧为民众可亲可敬的朋友与导师,不愧为人生真理的追求者和实践者。正因为如此,人们尊他为“佛陀”、“觉者”、“智者”和智慧与真理的化身(法身佛等)。进而产生了对“佛的崇拜”和独特的“佛舍利崇拜”。才有了后来法门寺的故事和辉煌。

    揭掉神秘的面纱,历史上的释迦牟尼确是古印度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佛教。佛教作为宗教和文化,曾在世界广大地区有两千年左右较大的影响,并且至今还影响了数亿人口。其理论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深刻,涉及到宗教、哲学、道德、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领域。

    佛教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文化,既是一次重大变革,又是一次系统总结,从而成为印度古文明的优秀代表。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富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早,公元前一千多年之前就形成了二十多个奴隶制国家。古印度文化充满着宗教色彩。人们歌颂自然,崇拜“梵天”,崇尚探求宇宙的“真谛”。

    当时婆罗门教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婆罗门种姓是社会上最有权势的阶层。它们认为“梵”是宇宙的主宰,万事万物皆由永恒的“梵”现化而成,人们只有经过修行才能到达梵我一致的境地,才能摆脱轮回的无尽苦海。婆罗门的压迫激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公元前六世纪,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反婆罗门的思想流派,称为“沙门思潮”。

    “沙门”即出家人的意思。这些人大多舍弃世俗生活,退隐到深山丛林。以苦、禅定、智慧取代对梵天的祭祀。他们对人生、自然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其中最有影响有六个学派:①顺世派。②直观主义学派。③定命派。④偶然论。⑤否认因果关系派。⑥信奉业报轮回的耆那教。

    释迦牟尼正是在批判继承婆罗门教和各派沙门思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钻研创新,才创立了佛教。佛教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缘起论”,“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内容包括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医学、社会学等,十分广泛,组成一个庞大有机的体系。

    因此,释迦牟尼是当时印度社会一切宗教,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释迦牟尼是人而不是神,佛陀是觉者、能者、智者。佛陀自己也主张“宇宙无神主宰”。佛陀的“成佛”过程,实际是他继承吸收前人的成果,理论创新的结晶,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优秀代表和集大成者。

    这里人们最佩服佛陀的三种品德和精神:

    第一:佛陀“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意志;

    第二:佛陀“苦度众生、大慈大智”的品德;

    第三:佛陀勤学慧研、敢于创新的精神。

    释迦牟尼实是古印度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是笔者广纳学论之后的新观点,新归纳,也是广大旅游者浏览、朝圣、研究法门寺佛教文化,必须明白的重要一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