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佛教诸神及函义(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走进法门寺佛教诸神的世界

    步入法门寺,人们看到诸多的佛、菩萨、罗汉、天王等佛教诸神造像。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函义指什么?相互关系如何?不少来此游览、朝圣者。不好理解,弄不清楚。

    神信仰是人类一个悠久而又复杂的话题。神的世界,实际是人间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补充。是人们的企望、寄托、慰藉等心理需要的反映。佛祖释迦牟尼本不是神,而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他名利淡泊,大慈大悲,无私无畏,苦度众生,追求真理,颇得了人们的景仰和崇拜。后世信徒们崇拜至极,以至于走上了神化道路。另外,佛教里许多有意义的哲理、思想、文化、艺术、修行方法等都寓函于佛教诸神的种种关系与活动之中。佛教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健康合理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今日,我们要懂得灿烂丰富的法门寺佛教文化,就要对法门寺佛教诸佛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法门寺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部分,法门寺佛教诸佛无疑也是中国佛教诸神的一部分。除了相同的之外,法门寺佛教诸佛也有不少自己特有的内容。这些特有的内容往往涉及到法门寺文化的精华与重要部分。

    法门寺佛教诸神在本书里还包括“唐密(曼荼罗)诸神及函义”部分,请读者关注。笔者特请人们注意,不要单纯把法门寺佛教诸神看作“迷信之神”,而要同佛祖一样,把它们视作功德圆满、聪明智慧的化身,吉祥的象征。他们是“神”,也是现实世界的人,更是利乐有情、关心人生、平等可敬、平易可亲的朋友!

    (1)佛、如来的十大称谓

    佛,即佛陀的简称。佛陀为梵文译音,也曾译作浮陀、浮屠、浮图等。义译“觉”,“觉者”,“智者”。觉在佛经中有三义:①自觉;②觉他,③觉行圆满。

    自觉,就是自己觉悟,悟性真如,了惑虚妄,自开觉而成妙道者;觉他,就是自觉,复运无缘之慈,广说诸法,使他人觉悟;觉行圆满,就是智德达到了圆满的境地。按佛教说法,上述三项只有佛俱全,菩萨缺第三项,罗汉缺第二、三项,凡夫众生三项全缺。

    佛或佛陀,一般指佛教创始人。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经过修行都可成佛,故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为佛。

    佛、佛陀又称“如来”、“如来佛”。“如”即“如实”、“真如”,指事物的真相,宇宙万有之本体。“如来”指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者。

    释迦牟尼有十大名号:

    ①如来;

    ②正遍知,正究真理,无所不知;

    ③大应供,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

    ④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

    ⑤天人师,天与人之导师;

    ⑥明行足,具有知过去之“宿命明”,知未来之“天眼明”得大解脱的“漏尽明”;

    ⑦调御丈夫,以柔软语、苦切语调伏制御众生成为人中之大丈夫;

    ⑧善逝,“好去”、“妙住”,善终,入涅槃;

    ⑨无上士,至高无上;

    ⑩世尊,能利益世间,为世所尊。

    另外佛还有许多的别号、尊号、德号:“人仙”、“人中尊”、“十力尊”(佛具十大智力)、“人雄狮子”、“狮子王”、“法王”、“等妙觉王”、“世雄”、“大雄”、“大师”、“大沙门”、“天中天”(天为人尊,佛为天尊),“不生”(佛常住不生不灭)、“金人”(佛身相如金黄色)、“无碍人”等。

    总之,“佛”、“如来”一般指释迦牟尼,广义指一切佛,如七世佛、阿弥陀如来等。还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人人都可通过修行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地而成“佛”、成“如来”。这就是“佛”的函义。

    各位众生,诸位朋友,当你来到法门圣地,置身于这位“觉者”、“如来”伟人之前,不仅要钦佩恭敬,还要象他一样,自我修养,做到自觉、觉他、功德智慧圆满足具!即使差距很大,仍要不断努力!

    (2)卧佛

    法门寺院的东院,有一玉佛殿。殿里安奉着一尊巨形的玉卧佛。长4.05米,重5吨,为一块贵重的缅甸白玉细雕而成。这尊玉卧佛为香港宝莲寺高僧永惺法师于1996年为法门寺敬施,专车从香港送来。这尊卧佛,不仅以质地珍贵,巨大而著名。当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表现了香港佛界热爱祖国,急切统一归来的心情。

    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入灭时的涅槃相,也是各寺院常见的一种佛造像。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弘法四十五年,收了最后一位弟子善贤,在游化时碰上雨季,患重病,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河边的菩提树林中,80岁的他躺在两棵菩提树间的床上,枕着右手,侧身安卧,弟子们无比悲痛,佛陀安慰大家说:

    “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

    然后安祥自然地进入了大涅槃境界,实现了永恒的解脱。这就是释迦牟尼“八相成道”的第七相“入灭”。即“涅槃相”。

    “涅槃”,是梵文音译,意为“灭度”、“寂灭”、“圆寂”等。世俗往往理解为“死亡”。佛教认为它是全部修行追求的对生死烦恼彻底断灭解脱后而获得的最高理想境界。

    佛祖的“涅槃相”,表示佛祖悟证真理得“大自在”的高度升华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的永存,理想的新生。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新诗《凤凰涅槃》,正是借用佛教的这一含义,表达了人们热切期望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理想的新生,再次强盛。

    面对法门寺卧佛,看到佛陀临终安然入“大自在”的涅槃境界,我们应扪胸自问:

    我生如何?是善是恶?能否在自己一生完结之时做到无悔无愧?

    (3)五方佛

    法门寺正殿——大雄宝殿里,供奉着与众不同的佛像:五方佛。这五方佛魁伟高大,身贴金箔,辉煌无比。每天吸引着无数的中外信徒与游览者。

    原来,法门寺佛教圣地在唐代,因拥有佛指舍利而被李唐王朝拥戴为皇家寺院。法门寺本为佛教各宗派共同朝拜的祖庭。当时扩建成的瑰琳宫二十四院就包括各宗派。密宗是印度佛教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在此置坛城曼荼罗最高法界,四曼相即,三密加持,“方便为究竟”,可快速当世“肉身成佛”,还可“男女双修”,深得唐代各位皇帝的偏爱。故法门寺又成为密宗(唐密)最大内道场。唐代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后,瘗埋佛指舍利的塔下地宫,被布设为唐密供养曼荼罗世界。

    法门寺大雄宝殿佛像,按唐制密宗五方佛布设供养。

    中央毗卢遮那佛,表理、智不二,代表法身佛和法界体性智。

    东方,阿閦佛,表觉性,代表大圆镜智(金刚智);

    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

    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代表妙观察智(莲华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代表成所作智(羯摩智)。

    五佛后面我们还要分别细述。

    (4)毗卢遮那佛

    法门寺大雄宝殿中央为赫赫有名的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是梵文译音,即大日如来。“大日”即大太阳。毗卢遮那又有“光明遍照”之义,故又称“遍照如来”。因他功德和法力无量,还被称为“最高显广眼藏如来”。

    毗卢遮那是佛教密宗的最高教主,即本尊。密教寺庙大殿皆以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为中心作以崇拜。称他比天上的红太阳更伟大。太阳之光有白昼黑夜和内外之别。而大日如来之光遍照每时每刻每个角落,“没有内外昼夜之别,世间之日不可比拟”。

    大多数情况下,大日如来与释迦牟尼是同一佛,大日如来是佛的“法身”,即法身佛,释迦牟尼是佛的“应身”即应身佛。也有部分派别认为,后者是显教(密宗以外的佛教各宗派)教主,前者为密教教主。

    “五佛”有“五智”或“五智五身”。毗卢遮那为中央佛,代表法界体性智,即具有理智俱足,觉道圆满,达到佛我一致之最高境界。其他四佛代表的四智为转识所为,为宇宙智德之一方面。

    密宗认为,有了这五种智慧,虽食肉、饮酒、作男女事,也能达到“佛的境界”,可“肉身成佛”,但这种智慧须由师父(大阿阇黎),在“曼荼罗”法界中秘密传授。

    密宗的宇宙观“六大缘起”很有独到之处。认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由地、水、火、风、空和识(意识)六大性能组成,因缘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包括佛自己。宇宙的真如本相,就是它的“最高法界”。以大日如来为首的五方佛之光,即五种最高智德之光,遍照着整个宇宙。

    这种理论,似乎为无神论。但在千年之前,能有如此高的辩证法思想,唯物论因素,实在是一个奇迹!

    (5)阿閦佛

    法门寺大雄宝殿中东边第一佛为东方阿閦佛。阿閦佛是梵文音译,义译为“不动”、“无动”、“无嗔怒”等。阿閦佛的塑像多为坐相,右手持梵函,左手作拳,全身黄金色。阿閦如来的手印为破魔印,即右手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执衣角。此手印可不被一切魔鬼,一切烦恼所动。佛座为象座。閦,音读chù。密宗胎藏界称阿閦如来为宝幢如来。

    传说阿閦佛成佛之前,受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教化,立下了为天下众生永不生嗔怒的誓愿。显示了他的大慈大悲和永不为嗔恚所动的高尚境界。嗔读chen,恚读hui。无嗔恚,即无有任何不满,一点也不生气之意。由嗔怒生烦恼,烦恼是苦的直接根源,是获菩提得涅槃的大障碍。因此,不嗔恚被列为佛教重要戒律之一。经过修行,对一切人,一切事都看得明白,没有任何不满,根本不生气,自然也就无有任何烦恼,得到了安全地解脱。

    不过,在现实社会中,要做到这种境界,实在太难太难了。然而,这正是阿閦佛的可贵之处!

    阿閦佛代表着大日如来五智中的第二智大圆镜智。此智慧清静明亮无染,犹如明亮的大圆镜一样,能显现世界万象的“真相”即真理。修行达到此智,可觉悟人的本性,断绝世间一切烦恼而成就涅槃智慧之菩提心。

    据《阿閦佛国经》讲,阿閦佛受大日如来教化,于东方妙喜世界的七宝树下成佛,这妙喜世界,没有三恶道,一切人无贪嗔痴三毒,皆行善事,没有邪说外道,衣食有芳香,住所皆由七宝所成……无比殊胜。众生若能勤持六度(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六种修行方法),发愿往生其国,死后便可转生此净土。

    各位众生,诸位朋友,当你来到法门寺,面对如此可亲可敬永不嗔怒的阿閦佛,你又作何感想?你是否有如此“明镜”般的智慧和这“无动”、“无嗔怒”的气度胸怀?实际上“生气是气自己,气出病来无人替”。

    在社会生活中,愿阿閦佛这样的有情众生愈来愈多!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6)宝生佛

    法门寺大雄宝殿内东边第二佛是南方宝生佛。宝生佛是梵文义译。又称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密宗胎藏界称为开敷华王等。

    宝生佛,象征着大日如来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密宗认为,人们有八种认识作用的识体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为人五种器管的感觉,第六识“意识”为一般的意识,是有中断的。第七识“末那识”则是不停顿的思虑,通过此识中的精神因素,经过刻苦修行,便可转舍“烦恼障种子”而得“涅槃果”,转舍谬见的“所知障种子”可得菩提果。这种由第七识末那识从有漏(烦恼)转为无漏(菩提、涅槃)时所得智慧,便是平等性智。用这智看世界万法皆平等无差别。故称之为“平等性智”。

    宝生佛还代表修行之德和福聚之德。还专司佛门的一切财宝,为佛门大财神。

    传说宝生如来住南方欢喜世界,其身金色,大放光明。其手结满愿印,意可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愿望。满愿印手势是:左手握拳置脐下,右手仰拳,右手开向外,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与食指、大指剑立。或左手握拳持衣角当胸,右手作满愿印。

    密宗在曼荼罗修法时,修法者观想所敬的本尊,观想自身被融为金色,顶上放金色光,并现出无数金色菩萨,手执如意宝珠。这是成功之兆。据说众生如遇这一情况,则所有祈求,所有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可见,宝生如来真是一位最能满足众生愿求的慈悲大佛!

    宝生佛不仅自己如此,身边还有四位亲近的随侍菩萨: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菩萨,分别位于其东南西北四隅。

    宝生佛的佛座为马座。马为动物之先,并有疾速神通。密宗“三密修法”:手结印契(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即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以马为宝座是含有深义的。

    各位众生、诸位朋友,面对这位“平等性智”福德慧聚全佛门大财神有愿必应的宝生如来,你有何祈求呢?有何心愿呢?有佛指舍利在此,他一定让你满意的!

    (7)不空成就佛

    法门寺大雄宝殿内西边第一位为北方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为梵文的义译。此佛从不让他的妙业空虚,必能使其圆满成就,故称“不空成就佛”,又叫天鼓雷音佛、雷音王佛、微妙闻佛。是一位专司万法成就之德的佛,住在莲花世界。

    密宗的五方五佛中,不空成就佛位于北方,象征颜色为绿色,具有大日如来的第五种智慧,成所作智。这是指眼、耳、鼻、舌、身五识(五根)从有漏(漏世、烦恼之异名)转无漏(断除三界烦恼之法)时所得之智。这种智慧是很难得到的,是一种大功德,大成就。因此,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不空成就佛的四方,有四位亲近菩萨:前方为金刚业菩萨,右方是金刚护菩萨,左方为金钢牙菩萨,后方为金刚拳菩萨。

    不空成就佛的造像为金色,跏趺座莲花,左手结拳印置膝上,右手展五指当胸。这一印契象征不空成就佛拔济一切有情的功德。

    各位众生,诸位朋友,人们一生,谁不想干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当你面对这位专司“万事之德智”的不空成就如来,作何感慨?也许,你在事业上,已有所成就,感到自豪;也许你“庸庸无为”,或为“五情六欲”干扰,你一定在这位成就如来及四位菩萨面前深感惭愧吧!

    (8)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佛。特别为各宗尤其是净土宗所拥戴向往。如今人们念佛,往往口不离“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是密宗五方佛之西方佛。在法门寺大雄宝殿里,西边第二位大佛就是西方阿弥陀佛。表大日如来之妙观察智。




    阿弥陀佛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无量寿佛。他的别名号很多,主要有: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净静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超日月光佛等。

    关于他的身世,有几种说法。

    据《无量寿经》讲,在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听自在王佛说法后,舍弃王位出家为沙门,法号法藏,在佛前发四十八愿。经过无量劫难,法藏积累无量功德,果然成佛,法号阿弥陀佛,住十万亿佛土之西方,其所在为极乐净土。

    另据《法华经·化城喻品》说,大通智胜成佛前有十六个儿子,儿子们闻父成佛,皆愿出家求正觉。父亲应允后为其说《法华经》,讲后入静室禅定。十六子皆各升法座为四众复讲此经,度脱了无数众生,经过八万四千年,大通智胜佛才由禅定醒来,使十六子皆成佛,其中阿閦东方欢喜国成佛传法,阿弥陀佛在西方成佛,释迦牟尼是其第十六子,在娑婆世界成佛。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因此又称为接引佛。

    阿弥陀佛与其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尊被称为“西方三圣”。

    在密宗五方佛中,阿弥陀佛表大日如来的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结入定印。

    由于净土独创“念佛”的修行方法,简单易行,深受下层群众的欢迎,故民间流行很快,出现过“家家阿弥陀佛”的现象。念佛时只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为梵文译音。“南无”读“那么”,意为敬礼,皈依;“阿”为无,“弥陀”为量,“佛”为觉者。整句意思是:敬礼(或皈依)无量觉者。念佛的方法有:默念、出声念、观想念、礼拜念等十二种,行、住、坐、卧,随时都可念。表现出了对此佛的虔诚。从修心养生看,一心念佛,可摒除杂念,摄心入静,有益于身心健康。

    (9)千佛绕毗卢

    法门寺东院有一座八角形高大建筑,名为千佛阁,里边供奉着“千佛绕毗卢”的群像。中心上层是高20米的重25吨的巨铜佛像毗卢遮那佛,高齐屋顶。下层为千叶莲瓣巨铜座,每一莲瓣上镂刻一铜佛像,共1000个。表示诸化身佛都围绕于法身佛毗卢遮那。千佛下是石制须弥座,四面雕刻力士、浮云。古朴庄严,十分壮观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为密宗系统的最高教主。详见“毗卢遮那佛”。

    (10)前世佛—燃灯佛

    大乘佛教所称之“佛”,除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宇宙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的沙子,难以胜计。

    佛教讲的“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或前世、现世、未世。

    佛教认为:“诸法无常”。茫茫宇宙同样出现周期性生灭现象,世界已经历许多“劫”。劫为梵文译音,义为久远的一段时间,约43亿2000万年。劫有劫火出现,即世界一劫要毁灭一次,然后又重新开始创造。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顿。两千五百年前佛教这一学说,与现代科学关于地球、宇宙的认识颇为相似,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或是一个大“巧合”。佛教以一劫为一世。现世说法的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师父燃灯佛是前世的佛,即过去佛。未来佛是弥勒佛。这三佛,佛教称之“三世佛”。

    燃灯佛,是梵文的意译,又作“定光佛”。《智度论》中说,在九十一劫之前,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当初释迦牟尼还是儿童时,见王家姑娘拿着一些青莲花。他花五百钱买了五枝,奉献给燃灯佛。有一次,他跟着燃灯师父出门,看见路很泥泞,怕师父滑倒,就脱下衣服铺在路上,请师父踩在上面走。燃灯看这孩子挺懂事,就预言说:“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

    有意思的是,按“劫世”理论计算,师徒俩那次谈话当是3900亿以前。研究证明,太阳的寿命至今有50亿年,地球的形成约46亿年,人类出现不过300万年。释迦牟尼确有其人,燃灯佛是古人设想还是超智能的宇宙人?

    (11)未来佛—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不少地方弥勒佛殿,常有这副极有趣意极富哲理的对联,深受人们的普遍喜爱。


    弥勒,是梵文译音,意译为“慈氏”。

    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说,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一个贵族家族,姓慈氏,名叫“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他后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侍立一旁听法。释迦牟尼预言,这位弟子将继承自己的佛位,是未来佛。

    这位佛祖的接班人,勤于修练,很快成道,成为一位菩萨,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天。这兜率天,还不能算是“佛国净土”,弥勒不能算“佛”。他要在兜率天生活一劫,即43亿2000万年之后,才能下生人间,广传佛法,成佛位。据现代科学研究,地球的寿命约有50亿年,那时地球将毁灭,不知要另诞生一个什么星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兜率天,是梵文音译,意译是“妙足”、“知足”。佛经讲,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同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欲界。天由“六欲天”组成。兜率天为第四层天。兜率天上妙不可言:有五佰亿宝宫,还有五百亿诸天宝女,“天数璎璐,出妙音乐”,竟起歌舞。弥勒“成佛时”,佛国净土更为美妙,谷食丰贱,人民多识,多诸珍宝,如金银玛瑙,珍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拾捡;土地平整,如镜清明,且香汁洒地,极为香静。四时和顺。地内自然生粳米,无皮且香美。更妙的是:“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令人真佩服佛教弟子这美妙的想象。也令人怀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外星人的生活是否如此?

    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四百年,居者皆通体光明,能照耀世界,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居者公园、游乐场。内院是弥勒寄居的净土。弥勒居此“候补佛住处”,准备以后释迦牟尼灭后接班。

    未来佛弥勒的正统造像,是十分严肃的。一般供奉在大雄宝殿。而世人熟悉的“大肚弥勒佛”,在历史确有其人,他就是我国的“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出了一位怪和尚,叫契此。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杆挑个布袋在闹市出现,笑容可鞠,待人亲近,四处化缘,言语无常,与人谈天气,言祸福,很“灵验”,因此在当时很有名气。他圆寂(逝世)时很奇特。这几天,他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坐在一盘石说偈: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说毕,安然而逝,人们一琢磨,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此后,人们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安放在天王殿里,受人供奉。后来在此寺还建立了弥勒流寓道场。

    弥勒佛,作为未来世界的主宰,在信徒们心目里崇高无比,许多地方有弥勒佛造像,最大的石雕弥勒是四川乐山大佛。

    (12)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

    按佛教的说法,佛有三身,即三种佛身。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应身,又叫自性佛,受用身和变化身。“身”的函义,除了指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而发生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其中三身影响最大,所谓理法聚而成法身,智法聚而成报身,功德聚而成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也。

    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

    “毗卢遮那”意思是“照遍一切处”,指佛的光明普照万方万物,故密宗又称“大日如来”(详见五方佛及毗卢遮那介绍)。《大乘义章》曰:“显法成身,名为法身。”是说以佛法成身,突出佛法本身。这是把佛法即佛指出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之佛。法身佛,实指佛说的真理的化身。也就是代表宇宙真理之佛。

    卢舍那佛是“光明遍照”,与毗卢遮那意思相似,又译作“净满”。报身佛,是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

    应身佛,又称化身、应化身,是佛随缘教化,超度人间众生而现显的人身佛,这就是释迦牟尼。

    据《华严经》说,报身佛卢舍那是莲华藏净土世界的教主。又据《梵网经》讲,卢舍那佛已修行过百阿僧低劫,成佛后住在莲花台藏世界,莲花台周围有一千叶,每一叶是一个世界。每一叶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王,百亿南阎浮提(相当百亿个地球),而有千百亿无量数的释迦佛正在说法。这无数的释迦佛的本原,就是卢舍那佛。在此,卢舍那佛是与毗卢遮那佛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供奉三身佛的寺院大雄宝殿,法身佛位于中间,左边是报身佛,右边是应身佛。也有不少单独供奉三身佛的。

    (13)药师佛与“东方三圣”

    法门寺八重宝函的第四重宝函左侧面錾刻,唐密药师琉璃光如来造像和东方三圣,说明唐代帝王和百姓普遍爱戴药师佛。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据《药师经》说:东方……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又叫药师琉璃光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他曾发十二誓愿,主要有:“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使贫乏无衣者得妙衣”之愿。总之他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这十二愿中,并无给病人抓药看病的内容,仅有“除众病”的愿望。正因为如此,他被尊为药师、医王。

    在佛教里,还有一种“三世佛,即按地域划分的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药师佛得到了人们普遍热爱。除有上横“三世佛”佛殿外,许多地方有单独供奉药师佛的“药师殿”、“药王殿”。殿正中为“药师三尊”:药师佛与两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因其在东方净琉璃世界,又称为“东方三圣”。有的两旁还有十二神将,即十二药叉大将。每个药叉大将,各率领七千眷属,以药师如来的神力保护众生。

    传说在遥远的过去世,有位电光如来教化世间。当时有一梵士,有两个儿子。这梵士痛感世间众生困苦,发誓救助痛苦众生。电光如来极为赞赏,于是劝这位梵士改称“医生”,他的两个儿子也改称“日照”和“月照”。由于他们认真修行。后来这位梵士就成了药师佛。他的两个儿子也修成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成了药师佛的两个胁侍。协助药师佛救助尘俗,犹如日光和月光遍照人间。

    法门寺唐密药师曼荼罗图像,中央主尊是药师佛,两侧二沙门合掌弟子为日光、月光两菩萨,着宝冠坐莲花台上的二菩萨为观音、势至两菩萨胁侍。此后二尊为药王、药上菩萨。其前后合掌之二明王,为十二神将宫毗罗神将(代表子时)和因陀罗神将(代表午时)。主尊前跪坐于莲花台上之二尊,可看作二供养菩萨或无尽意、宝檀花二尊。以上八尊即为药师八大菩萨。

    药师法门根据《药师经》建立,是圆通显密之法,融世间出世二世之法。密宗一般视其与东方阿閦佛同体。

    (14)欢喜佛与象首人身金刚

    密宗有许多独特而奇特的现象。在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有一鎏金铜香炉,炉盖上仰莲蕾顶跪着一位象首人身的金刚。金刚身披绫带,双手捧一宝珠,此乃密宗“欢喜佛”造像。

    “欢喜佛”来由久远,原为古印度神话里一位象头人身神,叫毗那夜迦。他是大自在天和雪山神女的儿子。雪山神女为儿子举行生日庆典,因忘记邀请土星神沙尼,而得罪了沙尼。沙尼就用目光砍去了小毗那夜迦的头。雪山神女只好派随从武土难丁寻找一个头。难丁来到天国都城,一眼看中了天帝因陀尼坐骑大象。经过激烈战斗,武功高强的难丁获胜,割下了象头。回来安在了无头的小毗那夜迦身上,毗那夜迦终于复活了,然而却成了人身象首的模样。后来进天国的人多了,人满为患。天神们找雪山神女想办法。雪山神女就找来儿子,让他诱惑人们,在解脱的路上设置障碍。故毗那夜迦被称为“障碍王”、“常随魔”。在佛教密宗里,毗那夜迦是位性格暴戾为害世界的恶神。人称“大荒神”。为了“调伏”他的暴恶,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变为女身,博得他的欢喜,与她相抱,从此被制服了的毗那夜迦就改恶从善,皈依佛法,而成为“欢喜佛”。密宗中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男女相抱的欢喜佛。

    显宗佛教是禁欲的。密宗则认为,女性是供养物,是佛菩萨等化身而来,用来调伏那些阻碍修法的魔障和无明,再将他们引度到佛国。密宗经典《金刚顶经》云:

    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

    离欲清净故,以染面调伏。

    这就是密宗“无上瑜珈”、“乐空双运”的男女“双修”的义理。这里的“欲”、“染”指男女色欲,色染(性)。因此,密宗佛像中有许多欢喜佛双身裸体相抱之态。双身裸体相抱不能简单地看作为“淫邪”。它象征着无牵无挂,一尘不染,脱离了尘垢凡界,男者代表智慧,女者代表禅定。佛教认为,修行成佛,必须“止”、“观”双修,定、慧兼备。缺一不可。男女双抱合体,体现了智慧与方法双成,“悲智相合”,男女相合为一完人,圆满具足,可快速成佛。右脚下踩着一恐怖男人,表示降伏了愤怒与恶魔;左脚踩着一仰面女,表示降伏了色欲或异教徒。

    显宗的佛像多是说法像。密宗的佛像则多属寓言象征像,多数是那些牛头马面,生有许多头,许多手表情凶恶的恐怖愤怒像。

    佛菩萨都有两种变化身:一种是正轮法身,现“真实身”,即正常的模样;另一种是教令轮身,现“愤怒身”,来教化那些顽固不化、魔障缠身的众生,使之猛醒、省悟,并可摧破烦恼,降伏恶魔。佛教教化人,可谓“软硬兼施”!

    (15)菩萨与四大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音译的略说,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菩萨是佛教的高级“职称”,地位仅次于佛,但却高于罗汉。

    菩萨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教义解救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怎样区分佛、菩萨和罗汉呢?

    在佛殿中的位置不同,其次主要看头部装饰:一般来讲,诸佛是不戴帽子的,头顶上布满了小而卷曲的螺髻;菩萨们却常常爱戴雕缕精美的莲花宝冠;罗汉们则与剃发的和尚差不多。

    佛教中的菩萨非常多,多种多样。

    中国人最喜爱的菩萨主要有四个: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大行”,观音菩萨表“大悲”,地藏菩萨表“大愿”。这就是中国的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是:山西省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四川省峨眉山的普贤道场,浙江省普陀县的观音道场,安微省青阳县的九华山地藏道场。这四大道场,又叫中国的四大佛山。其中以五台山的佛寺建筑最为雄伟、密集,佛像雕塑也最为精美!在国内外影响也最大!

    在佛教里,佛与菩萨的函义极为深刻。大乘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菩萨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度众生”之人,当然人人皆可为之。故菩萨有时指仅次于佛的慈悲之神,大多数指具有品德的觉悟之人,还代表修行自利、利他的方法。这就是菩萨的深刻函义。

    佛教原本主张无神的。佛教中众多的佛、菩萨、罗汉,并不是天生的神,而是各种觉悟程度不同,功德大小不同的人,或向着各种不同觉悟层次奋斗的修持方法。

    本书笔者认为,只有懂得这些,才会明白法门寺佛教文化及整个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寓义无穷!

    (16)文殊菩萨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音译,义译为“妙德”、“妙首”或“妙吉祥”。

    在寺庙大殿里,文殊通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表“大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专司“理”,表“大行”。文殊的塑像多为“非男非女相”,更像女性。早期文殊画像唇上画有小胡子,似美男子。宋代以后,小胡子消失,面容秀丽,腰姿窈窕,胸部丰满,是位美妇人的形象。

    文殊坐骑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密宗的文殊造形,顶结五髻,表示中央大日如来法身佛的五智,又表示童子天真之意,故有些经书称她“文殊师利童子”。

    关于文殊的身份,有多种说法。通常据《文殊师利涅槃》说,文殊生于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有大慈心,投奔释迦牟尼学佛法,成为释迦佛的弟子。小乘以舍利弗为智慧第一,大乘以文殊为智慧第一,是众菩萨之首。

    五台山被佛教徒公认为文殊圣地或文殊道场。

    (17)观音菩萨与三十三化身

    在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的人们最感亲近最为喜爱的菩萨,要算观音菩萨。观音,即观世音,是梵文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现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

    观音菩萨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崇拜的天神一双马童。双马童,是一对孪生兄弟,年轻、强壮、聪明、英俊、头戴莲花冠,坐金色的三轮车,车的速度比思想还快。双马童的形象有时是一对并肩的小马。双马童心慈善良,到处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能使瞎子复明,残废人健全,无奶牛产奶、不孕妇生子,老女得夫,沉船获救,降妖伏怪,深受人民的广泛喜爱和信奉。

    后来,大乘佛教吸收了双马童善神形象,塑造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在众生受苦受难之时,称诵“观世音”名号,神通广大的观世音,六根可互用,会立即“观”到这一求救声,前往解救。根据观音的这些特征,中国佛经翻译家创造了这一名称。“观自在”是唐玄奘所译,含意为大智慧、大慈悲,能够完全“自在”地观察事理,寻声救苦,从心所欲。

    观世音的另一个来历是出身王家的大太子。《悲华经》说:

    有轮转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左日右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

    太子不*(左日右旬)立下宏愿,生大悲心,要断绝众生诸苦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陀给他起名观世音,父王无诤念后来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王子尼摩也成为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

    还有佛经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化生。

    早期,观音菩萨是男性。到南北朝时才出现,唐代后盛行观音女性像。宋时,出现了观音是汉家三公主妙善的传说。说古时,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叫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二女都同意了,唯有三女妙善死活不同意,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把她赶出了王宫。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据人讲“非至亲手眼方可医得”。大女、二女不愿献出自己的眼手救父。唯有三女妙善愿意。庄王病愈后,一看三女无有手眼,吁叩天地,请神明使妙善再长出手眼,片刻妙善果然一下子长出了千手,千只眼,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菩萨和佛一样,也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即应身、变化身,是因缘而应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为了度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化为适宜的形象和身份,“现身说法”。

    观音菩萨能示现三十三种的不同身份的化身:

    佛身、缘觉佛身、声闻佛身、梵王身、帝释天身、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大天王身、小王身、长者身、宰官身、婆罗门身、居士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各种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乐神身、阿修罗身、金翅鸟身、歌神身、大蟒神身、金刚力士等。

    (18)千眼千手观音

    据密宗《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在过去遥远的“无量亿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心陀罗尼”经,即发誓“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供养千手千眼菩萨,可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成就法。

    此观音主要有两种形象,一种是千手千眼相:

    面有三眼,臂有千手,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面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箧,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锡杖,一手拿宝珠,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绢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数数珠,一手反澡灌,一手施甘露,一手施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手中各执种种器杖等印。

    另一种千手千眼观音为四十种手眼观音相:

    两眼两手下,左右再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四十手眼各配上“二十五有”,即乘以二十五,则正好为一千菩萨。

    我国最大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河北正定隆兴寺。

    (19)密宗六观音

    佛教有“六道轮回”的理论,认为一切有情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的生死世界中,如车轮回转不停,生生死死循环不已。观音菩萨为化度三界六道众生,为众生破除“三障”,这三大障碍是烦恼障,业障(不符合佛法的言行),报障(恶报)。为此,智慧无穷的观音就随缘应化,以六种化身(变化身)出现,这就是六观音。

    各宗“六观音”不很相同,密宗“六观音”是:

    1.千手千眼观音,破“地狱道”三障。

    2.圣观音(一般观音),破“饿鬼道”三障。

    3.马头观音(马头菩萨或马头明王),破“畜生道”三障。

    4.十一面观音(十一面重叠排列),破“阿修罗道”三障。

    5.准提观音(三臂或八十四臂),破“人道”三障。

    6.如意轮观音(六臂),破“天道”三障。

    (20)地藏菩萨

    地藏是梵文意译,说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菩萨专司救度地狱中所有“罪鬼”,表“大愿”。

    佛教说,佛陀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任,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意是一定度尽六道众生,拯救众苦,直到地狱完全撤空关门为止。真不愧为“大愿”!其舍弃了美好光明的佛界,手持宝珠、锡杖,自愿进入昏惨苦难的地狱,超度“罪众”灵魂,做着永无尽期的教化工作。

    地藏的来历,除上述外,有说是一位见鬼王求得母亲脱离地狱的婆罗门女子;有说是救母于饿鬼群里作盂兰胜会的佛陀弟子目犍连;有说是新罗国王金理洪的儿子金乔觉等。

    地藏的坐骑是一头有点象狮子的怪兽,叫“谛听”,或“善听”。它趴在地上一听,就能明察一切。

    地藏道场在名山九华山。每年七月晦日(月末最后一天)为地藏节、地藏会,旧时各地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21)普贤菩萨

    一进法门寺,便是前殿。前殿的中央是释迦牟尼,东边为骑狮的文殊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西边为骑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表“大行”。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大日经疏》说:“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是名。”这就是说,普贤要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真可谓功德无量!

    普贤的身世,有说是诸佛之子,有说是阿弥陀佛的第八子,还有说是妙庄王的二女子。

    唐以前普贤多为男身女相,宋以后多为女身女相。普贤坐骑是六牙白象,表大慈力。六牙表六度。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四种禅定)。普贤所骑白象,与大自然界之动物不同,是一种象征。

    普贤道场为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嵋山。

    (22)十二圆觉僧

    在法门寺大雄宝殿五方大佛的后侧,两边各有6位造型优美刻画细腻的菩萨。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圆觉僧。

    圆觉,即圆满的觉性,是“修行得道,功德圆满”。就是要断绝一切烦恼妄念,对世间一切事理大彻大悟,才能往生清静佛国而成佛。

    据《圆觉经》称,十二位菩萨次第向佛陀请求修行的法门,佛陀一一作了解答指导。由于十二位菩萨请教的是大乘圆觉清净境界修行的法门,一种成佛之道,因而称之为十二园觉菩萨。

    这十二位菩萨是:

    1.文殊菩萨

    2.普贤菩萨

    3.普眼菩萨,观音菩萨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

    4.金刚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持金刚杵以伏恶魔。

    5.弥勒菩萨

    6.清净慧菩萨,寓意脱离烦恼,六根清净,从而获得佛门智慧。

    7.威德自在菩萨,寓意有大威势,足以折伏恶魔,有大慈德,可救助众生。

    8.辩音菩萨,擅长以音声宣传佛理,教益众生。

    9.净诸业障菩萨,寓意能够除掉种种阻碍自己“解脱”的恶因和恶果。

    10.普觉菩萨,寓意看透了生死苦乐,请佛指出修行之路。

    11.园觉菩萨,寓意努力使自己觉行园满,永断无明,即能成就佛道。

    12.贤善首菩萨,寓意按照佛的指示修行,既贤且善,成为上首菩萨,即将成佛。

    十二圆觉菩萨是密宗佛殿供奉的菩萨群体,它们往往以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主尊。可把它们理解为努力向修成园满正果——成佛的目标迈进的十二位大菩萨。应看作是佛陀指出的一条解决人生痛苦烦恼,如何修行成佛(觉者)的道路。

    (23)罗汉与佛十大弟子

    罗汉,梵文音译,是阿罗汉的简称。

    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功夫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果位”。以追求自身解脱的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

    初果,轮回转生不入“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道”。

    二果,轮回只转生一次;

    三果,超生天界,不再回“欲界”受苦;

    四果,阿罗汉果,修行最高境界,灭一切烦恼,功德圆满。无“生死轮回”之苦,应受人天供养。

    大乘佛教认为,仅追求自身解脱是不够的。应到世间,弘扬佛法,苦海慈航,普度众生。因此大乘佛教中,最高位是佛,然后是菩萨,第三才是罗汉。罗汉的任务是佛灭之后“住世不涅槃”,护法弘法的人。

    十大罗汉。十大罗汉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十大得意门徒,即“十大弟子”。他们都亲耳听闻佛陀言教而成觉悟者,都是“声闻”,都获得阿罗汉果位。

    十大罗汉是:

    1.迦叶罗汉,号“头陀(苦行)第一”,是佛祖入灭第一次佛教结集的召集人,始有经、律、论三藏佛教经典。开教功臣。

    2.阿难罗汉,佛祖的堂弟,侍从佛祖二十五年,号“多闻第一”,记性最好。第一次集结时他回忆背诵出许多佛教经典,很不简单。

    3.目犍连罗汉,也称目连,号“神通第一”,“举足轻重,飞到十方”,为佛祖得意门徒,民间广泛流传目连救母救饿鬼的故事。

    4.舍利弗罗汉,曾率二百弟子投奔佛陀,皈依佛门。智慧敏捷,持戒多闻,善讲佛法,号“智慧第一”。先佛而死。

    5.须菩提罗汉,生来性情暴躁,看一切不顺眼,佛陀为他讲嗔恚果报之苦,他忏悔前非,精进修习,获阿罗汉果。他在十大弟子中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意为他对佛教提倡的“空”,理解得最透彻。

    6.富楼那罗汉,号“说法第一”,最善于说法,“先以辩才唱发妙音”,技巧高妙,是位超级演说家、艺术家,为弘法做出了巨大贡献。传说他经过无量阿僧祗劫之后成佛。

    7.迦旃延罗汉,号“议论第一”,善于分别诸经,分析法义,擅长说法。民间广泛流传他教老贫妇“卖贫”而生天道的故事,和他为恶生王解八缘梦而使恶生王皈依佛教的故事。

    8.阿那罗律罗汉,佛祖堂弟,号“天眼第一”,本是盲人却是天眼通,能见十方,对人类世界看得最明白,而最心平气和、少欲、知足、寂静、正念、精进、正慧。

    9.优婆离罗汉,出身低下,为佛陀做太子时宫中的理发师,跟随佛陀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以奉持戒律最为严谨,号“持律第一”。

    10.罗侯罗罗汉,为佛陀儿子,跟随父出家。因他“不毁禁城,诵读不懈”,被称“密行第一”。

    以上为十大罗汉,还有“四大罗汉”,即佛陀入灭之前特指派了四位大弟子,“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四大罗汉是:

    1.迦叶罗汉    2.君屠钵叹罗汉    3.宾头卢罗汉    4.罗侯罗罗汉

    最常见的罗汉像,是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

    (24)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原为十六罗汉,是受佛陀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人供养为众生作福田。来源于唐代玄奘所译《法住经》。后来发展为十八罗汉。法门寺前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个个容态各异,为艺术佳品。

    十八罗汉如下:

    1.宾度罗跋罗惰阇。原为拘舍弥城优填王大臣,后出家证得罗汉。但还留个毛病,爱在人前卖弄本事。因在外道人前卖弄“飞空”,佛祖罚他常住人世,护持弘扬佛法。他常骑鹿,劝导拘舍弥城国王让位出家。世人俗称他为“骑鹿罗汉”。

    2.迦诺迦伐蹉尊者。又称“喜庆罗汉”,佛祖声闻弟子,一位雄辩家。有人请教“什么是喜”,他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是喜”。又问“什么是庆?”他答:“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3.迦诺迦跋厘惰尊者,他化缘与众不同,每次都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罗汉后,俗称“举钵罗汉”。

    4.诺距罗尊者。原是位猛勇战士,出家后佛陀让他静坐,放弃过去的粗野性格。但静坐时他仍显出大力士的体格,故称“静坐罗汉”。

    5.苏频陀尊者。是佛陀最后一名弟子,他时常手托一塔,因塔是瘗藏佛舍利的,塔为佛的象征。他托塔为怀念佛祖,故称“托塔罗汉”。

    6.跋陀罗尊者。跋陀罗意为“贤”,母亲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贤树)下。故给他取此名。他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洗浴事。他出家修成罗汉,相传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又称他为“过江罗汉”。

    7.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训象师,象力量大也是佛法的象征,故又称其“骑象罗汉”。

    8.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他本是一位猎人,出家后戒了杀生。修成罗汉后,有两只小狮子跑到他身边感谢他放下了屠刀。他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故人称“笑狮罗汉”。

    9.戌博迦尊者。他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王位而作乱,他把弟弟请来说:“我心里只有佛,从没有想当国王。”便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里果有一佛,遂不作乱。他出家后成罗汉,被称为“开心罗汉”。

    10.半托迦尊者。又叫般陀,意为“路边生”。他母与家奴私通怀孕,生他在路边,如此又生弟。兄叫“大路边生”,弟叫“小路边生”,兄聪明弟愚蠢,后二人出家皆修成罗汉。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毕即举双手,长叹一口气,又称“探手罗汉”。弟弟又叫注荼半托迦,为第十六罗汉。

    11.罗侯罗尊者。是佛陀作太子时所生儿子。后随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成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为“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即在沉思中觉悟,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大众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故称“沉思罗汉”。

    12.那迦犀那尊者,是一位佛学理论家,尤以阐述“耳根”之论闻名于世。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生死之根,要超脱生死,必须请除六根污垢。那迦犀那是论述“耳根清净”的专家,所以他的塑像或画像常作挖耳状,以表示耳根清净,故又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尊者。他原是印度一捕蛇人,常带一个布袋进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他捕到毒蛇后拔掉毒牙,又放生。他因善心修成罗汉,又称“布袋罗汉”。

    14.伐那婆斯尊者。据说他出生时正遇下大雨,雨点打得后园笆蕉叶沙沙作响,因而取名叫“伐那婆斯”——雨。他出家后常在芭蕉下用功,修成罗汉,又称“芭蕉罗汉”。

    15.阿氏多尊者。他一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所以他修成罗汉后,又叫“长眉罗汉”。

    16.注荼半托迦尊者。他与第十位罗汉是兄弟,出家后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人出来布施。佛祖给他一锡杖,化缘时在人家门前摇动锡杖,屋里的人听到声音果然开门布施。故又叫“看门罗汉”。

    17.庆友尊者。传说古印度有个恶魔叫波甸,他煽动那竭国人毁佛。龙王用洪水淹没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庆友降伏了龙王取回佛经,故又叫“降龙罗汉”。庆友还写了《法住记》,详记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

    18.宾头卢尊者。传说他所住的寺庙外,常有猛虎长啸。他认为是虎饿了,便将自己的饭食分一些喂虎,时间长了,猛虎便被他收伏了,常与他一起戏耍。故又称“伏虎罗汉”。

    (25)二十四诸天

    法门寺大雄宝殿里,供养着五方佛,两侧有二十四诸天神像端然肃立,金装彩绘,表情不一,各具神态。

    何为“诸天”?

    诸天即天神,为佛教护法神。二十天原是印度神话中罚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借用,作为护持佛法的神。后发展成二十四诸天。

    1.大梵天。原为印度教三大神之首,是伟大的创世主,又是万恶之源。佛教产生后,它当上了佛祖的右胁侍,又是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是佛部天部护法神中重要的一位。

    2.帝释天。或称“能天帝”、“天帝”。原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尊为“世界大王”,是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佛教产生后,帝释被安排为欲界“忉利天之王”,居住在须弥山顶之中央。

    帝释天的最重要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佛祖诞生和出城时,帝释和梵天等神向幼年,青年佛陀行礼。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恶魔进攻,帝释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生病时,帝释持钵侍候。佛陀涅槃,他念诵颂诗,保护佛舍利。

    3.北方多闻天王。(本书另有专门介绍)

    4.南方增长天王。(本书另有专门介绍)

    5.东方持国天王。(本书另有专门介绍)

    6.西方广目天王。(本书另有专门介绍)

    7.金刚密迹。金刚杵原是古印度兵器,佛教密宗中用以表示坚利之智,为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金刚密迹,是佛国中手拿金刚杵给佛专事警卫任务的夜叉神的总头目,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秘密士。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故名“密迹”。后来把他一个分为两个金刚力士,把守佛国山门,世俗称“哼哈”二将。

    8.大自在天。音译为摩醯首罗。原为印度教神话中的主神之一,是个能降魔的毁灭再生之神。佛教产生后,被吸收为护法天神,居住在色界之顶,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坐骑大白牛。

    9.散脂大将。义为密神,是北方多闻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也是观音菩萨的护卫。

    10.辩才天。又叫才辩才天,美音天,妙音天。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她聪明、有辩才,善于巧说法义,嗓音甜美嘹亮,是佛国花腔女高音。她是阎罗王的姐姐。长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供不同场合使用。

    11.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本为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传说她父亲是龙王德叉迦,母亲鬼子母,又是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财神,故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有大功德于众生,故称大功德天。又是一位美丽女神。

    12.韦驮天。(本书另有介绍)

    13.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免受灾害。地天的另一大功劳在佛祖成道前遭受众魔进攻时,曾为佛祖作证,众魔只好败退。


    14.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佛教名词。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之智慧,即“无上智慧,大悟大彻”,称菩提。菩提树也叫做“觉悟树”、“成道树”。指释迦牟尼在荜钵罗树下悟道成佛,天女树神用树叶为他挡风遮雨,并守护在他身旁。

    15.鬼子母,本是专吃人的母夜叉,后得佛陀感召而皈依佛教,由恶神变为保护妇女儿童善神。法门寺过去曾有鬼子母神殿。

    16.摩利支天。义“光焰”女神。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

    17.日天。又叫日天子,日宫天子,宝光天子,宝意天子。原为印度古神话中的太阳神,佛教称其为观音菩萨之变化身,住在太阳上的日宫。

    18.月天。又叫月天子,月宫天子,太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据说为大势至菩萨的变化身。住在月宫中。

    19.娑竭罗龙。又叫娑伽罗龙,意为“咸海之龙”。本指蛇,古印度人把蛇作为一灵物崇拜,佛教产生后顺收为护法神。佛教传入我国,又将其与中国的龙崇拜合为一体。佛教有八龙王和十大龙王之说,娑竭罗龙为其一,可兴云降雨。


    20.阎摩罗王,即地狱阎王。佛教的地狱极为复杂。

    21.紧那罗王。又称音乐天,歌神。“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

    22.紫微大帝。佛教借用道教神明。

    23.东岳大帝。阴间的最高主宰,阎罗王的上司。佛教借用道教神明。

    24.雷神。佛教借用道教神明。

    (26)神将韦驮

    法门寺前殿与玉佛殿的佛像背后,有一尊威风凛凛的武将立像。他就是担任佛地“卫戍工作”的神将韦驮。

    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传说,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神将之一。四大天王各有八大部将,韦驮居这三十二神将之首。唐代道宣和尚说,韦驮是“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佛弟子(韦将军)护持赡部遗法。”看来,韦驮亲受佛祖法旨,要在南赡州部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据说,在佛祖涅槃时,有个“捷疾鬼”,曾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急起直追,抓获窃贼,夺回佛牙。为保护佛舍利立下了大功。韦驮像常供于天王殿的背后,警惕的守护着佛塔和佛殿。

    实际上,韦驮是中国佛教徒造就的,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他年轻英俊,身挂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气宇不非。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横杵于腕上,直直地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握金刚杵柱地,另一手插腰,似乎迎接进寺客人,又似乎在巡视着周围的一切。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