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利的供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舍利供养在佛教界有各种不同的格式。但一般来讲,都是先放在一定的器具中,再将其供于塔内。

    1.关于舍利盛放的容器

    舍利容器一般称作舍利瓶、舍利壶、骨壶,多以金属、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状不一。据《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记载,佛涅槃后,荼毗遗骸,香姓婆罗门用舍利瓶将佛舍利分给八国,婆罗门则自得舍利瓶而归。今犍陀罗出土的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个舍利瓶,而诸国代表围绕其旁的相状。另外,在吉希尔(Kizil)摩耶洞壁画中,上半部分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将受舍利的造像,下半部分则有八国代表骑马,各于马颈上绑着舍利瓶的图像。可见,舍利瓶为最早的舍利供养器具。我国早期也使用舍利瓶供养舍利,如《梁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条记载,僧会潜心祈请21日,果然于铜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历代三宝纪》卷九记载,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灵太后建造永宁寺,立九层木浮图,浮图上复有宝刹,刹上的金宝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在韩国也曾于庆尚北道发现金铜舍利壶,据考证为新罗时代所造,呈圆筒形,高约十一分,直径长约七公分,瓶盖上有狮子钮,瓶身阴刻四天王像。于日本,则多以琉璃瓶盛佛舍利。后世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影响,瘗埋舍利的葬具开始用函棺,按其质地则可以划分为银椁、金棺、玉棺等,而随葬之供养品主要是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珍珠、琥珀等七宝。有学者认为,这种改变是从唐代开始的。隋文帝仁寿四年(604)诏令全国各州郡建塔时,将舍利盛于特制的盝顶铜盒内,外面为石函,石函的周围砌石或以砖墙护置。函的多少没有定制。以大云寺为例,其藏舍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内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银椁、鎏金函、盝顶石函。而庆山寺石函则改为六块青石组成“释迦如来宝帐”,内置银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绿玻璃瓶。

    法门寺地宫瘗藏的四枚佛指舍利的呈放情况:一枚放置于八重宝函中,舍利套在银柱上,其外分别是:小金塔、金筐宝钿珍珠装斌玞石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盝顶金函、盝顶银函、素面银函、鎏金盝顶银函、银棱盝顶檀香木函,外用红锦袋包裹;第二枚置于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此灵帐是唐中宗景龙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于佛祖的,内为盝顶铁函,再内是丝绸包裹的鎏金银棺,棺内盛入舍利。顶上有圆孔,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顶,与庆山寺“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大体相同;第三枚舍利置于玉棺内,其外依次是水晶棺、银包角檀香木函、鎏金盝顶银函,外裹织金锦,再外是铁盝函,放置于后室秘龛内;第四枚舍利置于银棺中,棺外包裹罗面绢里夹袱,置于钢浮屠内。浮屠外是汉白玉灵帐(亦称阿育王塔)。这些主要由唐皇室为供养佛祖而敬造的舍利容器,比大云寺、庆山寺的舍利容器更加精美、华丽,它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以金棺银椁或玉棺水晶椁为主要容器并构筑模拟中国式墓室的舍利瘗埋制度的形式,改变了印度次大陆时的原貌,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2.关于舍利供奉的位置

    中国的舍利瘗埋方式在隋之前大都将舍利放入石函,直接埋入塔基下的夯土之中,河北定县北魏舍利塔,河南洛阳北魏的永宁寺塔,皆用此制。隋代以后,佛教逐渐接受中国传统的习惯,将舍利安置于塔下宫室。最初的地下宫室是在放置舍利的石函周围用砖砌成简陋的墓室,只稍拓宽了舍利的放置空间,至唐时方出现仿墓室地宫,由台阶、甬道、主室构成,成为真正的地下宫殿。1987年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唐塔地宫进行了发掘,从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衣物帐碑》铭看,唐人并不叫“地宫”,而只是称其为“石室”。该地宫全长二十一点一二米,宽约二点五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八大部分组成。看来这种形制是模仿中国唐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建造的。有石门四重:头道门(即隧道门)楣上的梯形石材,上刻相对而立的两只朱雀。示意其为宫室的南门。地宫前室北壁两角各置有一护法石狮。石狮为吉祥物,佛教用作护法神,因《太子瑞应经》中有佛出世时,五百狮子从雪山走来,侍列门侧的记载,因此后世大凡寺院及有关的壁画上均置以狮子。目前已发掘的唐代等级最高的陵墓,首推懿德太子墓,仅有前后两室。法门寺地宫则有前中后三室,门有四重,外加一个秘龛,显然是依照皇陵修建的,其等级是比较高的。已发掘的唐代墓室顶部一般为穹庐顶,而法门寺地宫却为盝顶——即斜角平顶式,可见埋葬方式仍保持着显著的佛教建筑特色。

    3.关于舍利供养品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或略称供,为供给资养之意。由于供养物的种类及供养的方法、对象有别,故经论中所说之供养也有种种不同,主要有:(1)二种供养,即财供养和法供养。即以香花、珍宝等财物供养,为财供养;以修菩萨行,利益众生等供养,为法供养。也有理供养和事供养之分,即以香花、灯明、饮食等物质供养,为事供养;以信心等精神供养,为理供养。(2)三种供养,即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等三种。财供养和法供养同上,观行供养指实践周遍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的深观。财供养若能与法契合,则也可称为法供养,若能住于深观,亦可称为观行供养。另外一种三供养划分则是利养供养(衣服卧具)、恭敬供养(香花幡盖等)、行供养(修行信戒行)。《法华文句》则把供养划分为身业供养、口业供养、意业供养三种,称三业供养。(3)四种供养:《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以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称四事供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则以饮食、衣服、汤药、房舍为四供养。(4)五种供养:《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以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为五供养。(5)十种供养:《法华经》卷四《法师品》以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为十种供养。后世中国佛教用于供佛的最主要的供品则是香炉、花瓶、烛台,合称“三具足”,若花瓶与烛台左右各一对,则称“五具足”。

    佛舍利的供养与对佛的供养基本相同。但当佛舍利埋藏地下或塔内时,则会稍有不同。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供养最具典型性。根据考古学者的发掘报告称,在法门寺地宫中,唐王朝用大量金银器以佛教密宗最高仪轨供养佛祖指骨舍利,其中包括灌顶、供香、供花、供食、燃灯等。具体如下:

    银芙蕖:即莲花,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这支芙蕖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三层,共十六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香炉:也叫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原置于地宫后室,唐懿宗供奉。其型制高大,制作精美。银熏炉由炉身、炉盖组成。盖面隆起,底沿饰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有一只口衔瑞草、回首而望、憨态可掬的乌龟。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炉腹壁饰以流云纹,并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银炉台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五足朵带。

    鎏金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通体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以子母扣开合。盖面镂空,盖顶仰莲蕾上跪一人身象首金刚,金刚身披绫带,双手合捧一宝珠,为密教造像。

    长柄银手炉:铭文称,“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

    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香囊是一种熏香用具,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该件香囊系唐僖宗所供奉。直径十二点八厘米,链长二十四点五厘米,重五百四十七克。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

    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阏伽水碗:阏伽水碗为供净水之具。其形制为,卷荷叶形圈足。碗壁模冲两层莲瓣,错置排列,瓣尖自然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外錾叶脉。此二水碗与四阏伽瓶同为智慧轮所供,《物帐碑》称之为阏伽水碗。

    臂钏:臂钏为阿阇黎修法用具之一。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以前仅见于敦煌壁画中,这是首次出土实物。

    另外,法门寺地宫中其他大量的皇室生活类和法器类供品本质上都是对佛舍利的一种供养。

    4.关于舍利供奉之塔

    古印度人一般将舍利置于塔上、刹中或埋入塔基,不筑造专用的宫室。安置舍利的塔又称作舍利浮图、骨塔。佛陀涅槃后,由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分为八分,八国分别起塔供养。其后,阿育王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在印度时看到了很多阿育王所建的佛塔,可惜该类舍利塔今已基本不存,其形或近似于山琦古塔。我国向来盛行舍利崇拜,所以,历代所建的舍利塔极多。传说汉明帝时因白马驮经而来,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塔。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载,三国吴孙权之时,康僧会感得舍利,乃建塔供养,是为造立舍利塔之嚆矢。后赵时期的皇帝石勒和石虎,因为敬重佛图澄而广造寺塔,所以,佛塔日益增加,但此时佛塔多集中在京城境内,到了北魏时期,文成孝明二帝均下令在诸郡建塔。隋文帝时下诏在诸郡建塔上百座,成为中国历史上造塔的最盛时期。

    塔的质地分类:

    从质地上看,舍利塔向无固定的规例,大凡物质中可以堆砌雕琢者皆可用来造塔。以质地之别来划分,塔主要有以下几种:(1)木塔;(2)砖塔;(3)石塔;(4)铁塔;(5)铜塔;(6)土塔;(7)香塔(即以香末为泥,作小塔,书写经文,以置其中);(8)沙塔(即聚沙为佛塔,《经律异相》卷四十四有五百童子聚沙为塔的故事);(9)粪塔(古代南亚有四童子垒牛粪为塔的故事)。另有玉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砗磲塔、玛瑙塔、琉璃塔以及诸宝间杂而成的多宝塔等。

    塔的层级:

    中国历来佛塔的层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三级(如晋之咸安二年,简文帝在金陵长干寺所立之塔);四级(如晋成帝时,尚书许询所建之塔);五级(如北魏太祖诏京城所立之塔);七级(如唐太宗敕建牛首山塔);九级(如汉明帝初建白马寺塔);十级(如后周所建之开封繁塔);十一级(如宋太宗敕建开宝寺塔);十二级(如梁武帝敕建同泰寺塔);十三级(如坊州檀台山之古塔);十五级(如隋文帝时辛彦所建之塔);十六级(如贵州龙里县古福洞之塔);十七级(如隋时营州梵幢寺之古塔);三十七级(如唐咸通年间僧云皎所造的湖州飞英寺石塔)。

    塔的外观

    (一)高度:塔的高度不等。如吴越王之金铜供塔,其高不过数寸。西晋时期鄮县所现的舍利塔也只有一尺四寸。陕西西安的大雁塔高三十丈。宋开宝寺所建的塔高三十六丈。而北魏孝明帝所敕建的永宁寺塔则高达九十丈。

    (二)形式:塔这种建筑形式纯粹为印度的传统,我国过去没有。由覆钵式逐渐演变为楼阁式,而塔的形式,则从原来的圆形,演变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种不同的形状。方形如常熟虞山之方塔,圆形如河南嵩岳寺塔,六角形如锦县之砖塔,八角形如金陵报国寺琉璃塔。

    (三)位势:塔的位势,花样繁多,各尽其美。(1)孤立式:此属单纯独立之式样,为最普遍。(2)对立式:如西安的大雁塔与小雁塔,两两相望。(3)排立式:如浙江嘉禾县茶禅寺三塔,一字长横。(4)方立式:如辽宁沈阳四门四塔,四面遥顾。法轮寺,在沈阳地载门外,有塔曰北塔。广慈寺,在沈阳德盛门外,有塔曰南塔。延寿寺,在沈阳外攘门外,有塔曰西塔。永光寺,在沈阳抚近门外,有塔曰东塔,号称沈阳四塔。(5)拱立式:如北平五塔寺五塔,塔在西直门外万牲园北里许,原为直觉寺,凡五浮图,俗因称五塔寺。(6)分立式:如北平西山金刚宝塔院七塔,棋形罗布。其塔纯用玉石砌成,中间方形者最大,四隅各一塔次之,前面二座为圆形稍小,方者凡十三层,顶各有帽。

    塔的内部

    (一)构造:塔有虚实两种,其构造方法也因此而有简单繁复的分别,就虚质之塔来说,如兼及供人登临者,内必有梯,可以扶登,外必有门,可以瞩目。门外有廊,可以行走,廊外有栏,可以凭之望远,亦可用以防险。

    (二)雕刻:每座塔内部必有各种点缀,最低限度也会刻一二种碑记,叙述创造的动机及其经过,以资纪念。其次常雕刻一部分佛教经典,用作舍利供奉。因为一般把经典称为法身舍利,而灵骨则为生身舍利。塔内所刻经典最长者为绥远的大明寺塔,塔内刻有《华严经》全部。

    (三)储藏:古来造塔常将许多名贵宝物纳于塔的内部,但以舍利、经卷、佛像三项最为普遍,其余皆为附属品。如《秀州普照院多宝塔记》记载:“塔有七级,每级藏法华宝箧各一帙,下级加以金银为文字,顶层安相轮经九十九本,基下瘗以卧佛舍利,自余经卷塔像,不复具数。中门塑多宝释迦立坐之像,众宝庄校,极为严饰。”

    5.关于舍利会

    舍利会全称“舍利供养会”,即供养佛舍利、赞叹其功德的法会。又称“舍利忏法”。印度自古以来就盛行崇敬供养舍利的法事。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佛陀涅槃后,大众以香花、伎乐等供养其全身舍利。舍利传入中国后,供养舍利的法事也随之兴起。《广弘明集》卷十七、《法苑珠林》卷四十就述及我国唐代以前,建造舍利塔进行供养的法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供养法会。在日本,最初有司马达等感得舍利的故事,继而有鉴真、空海、圆行、圆仁等请来佛舍利,并于唐招提寺、东寺、延历寺、法隆寺、药师寺、中尊寺等依例进行舍利供养,称为舍利会、舍利讲,或舍利报恩会,真言宗则称之为涅槃讲、罗汉讲、遗迹讲、舍利讲等四种讲式之一。舍利会上一般有《舍利礼文》,即礼赞佛陀舍利及佛愿众生获得解脱的平等大智的赞文。



上图:中国现存佛舍利供养地列表;下图:中国现存佛舍利供养地列表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