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舍利的发现及其当代地位和影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佛指舍利的发现

    自公元874年初法门寺唐代地宫封埋至公元1987年5月重新发现,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建制模拟帝王陵寝,坐北向南,其形状略呈长“甲”字形,为窑洞式石质建筑。地宫全长二十一点一二米,面积为三十一点八十四平方米。整个地宫由踏步台阶、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等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以石门相隔。由地宫口拾级而下至一平台,经第一道石门进入甬道,甬道尽头是第二道石门。石门被两块石碑堵住,分别为有关地宫修建与供奉情况的《志文碑》与《物帐碑》。打开第二道石门便进入地宫前室。

    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文物考古与宗教界人士将地宫内发现的四枚佛指舍利依次排列后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枚佛指舍利。其中前室为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中室为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后室为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密室是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四枚中只有一枚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称之“真身舍利”或“灵骨”,其余三枚则称之为“影骨”。但“影骨”也称之“佛指舍利”,并受到与真身舍利相同的供养。经鉴定,密室中发现的五重宝函第三枚佛指舍利为佛陀真身舍利(又称灵骨,后来赴泰国、台湾、香港、韩国供奉的即是此枚),第一、二、四枚舍利为影骨舍利。

    真身佛指舍利(灵骨)也称“第三枚佛指舍利”,被秘藏在地宫后室正面墙根下的泥土中。舍利为五重宝函所包裹。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所以被命名为“四十五尊造像顶函”。函身东侧下方錾刻有“奉皇帝敕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第三重宝函是一檀香木函。木质已朽,其顶及函身都有银质雕花包角。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其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

    第一枚佛指舍利(影骨)位于地宫后室,它是所有四枚舍利中受到最隆重礼遇的一枚,一共被八重宝函所包裹。依次为(从外向内数):第一重宝函是银棱顶黑漆檀香木宝函。第二重宝函是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三重宝函是素面顶银函,函顶和四面雕刻有佛像。第四重宝函是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函。第五重宝函是如意轮观音顶金函。第六重宝函是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第七重宝函是金筐宝细珍珠装珷玞石函。第八重宝函是宝珠顶单檐四门金塔。在金塔塔基上立一银柱,佛指舍利便套在银柱之上。这枚指舍利是四枚舍利中外表最美好的一枚。

    第二枚佛指舍利(影骨)位于中室。这枚舍利供奉在一座汉白玉灵帐之中。它高一百六十四厘米,约与人等高。灵帐造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汉白玉灵帐中空,内置一顶铁函;铁函之内置鎏金双凤银棺。第二枚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第四枚佛指舍利(影骨)在地宫前室发现,供奉在三重宝函之中。第一重宝函是汉白玉制阿育王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尖组成,塔身着彩。第二重宝函是塔式铜精舍,极精致、结构亦极复杂。第三重宝函是银棺,银棺上刻有佛弟子及迦陵频伽鸟,棺下为沉香木雕花棺床,第四枚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2.佛指舍利的当代地位

    佛指舍利的当代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它是世界佛教各个派系唯一共同认同的佛,即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从而具有最广泛的宗教感召力;

    第二,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而不是感应所得的具有神秘性的感通性舍利,也不是为了掩护真身舍利的仿照舍利(即所谓影骨),更不是为了一定修法需要而制作的代用舍利,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真身性使其具有无上的真切性和无与伦比的神圣性;

    第三,佛指舍利在佛教的正统信仰中是被信奉为阿育王时代分发而来的佛舍利的第二次转供,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转移供奉,这同后世多次转移之后所获得的舍利不同,既具有历史的久远性,也具有历史的清晰性和传承的可靠性(至少从传统的也是正统的佛教信仰的角度来看);

    第四,阿育王的历史清晰可辨,阿育王的建塔为历史学家一致承认,阿育王不但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最强盛时期的皇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佛教推向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佛教遗迹进行勘察确定、第一次把佛法用于治理国家的皇帝,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具有显赫的名声,英国等国家联合拍摄的影片《阿育王》前几年还曾获得奥斯卡提名奖,把阿育王的名声进一步推向世界。法门寺以阿育王时代分发舍利为起源,从而与阿育王结下不解之缘,这也为法门寺佛指舍利蒙上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第五,佛指舍利是迄今为止在历史上曾长期受到国家和一般民众狂热崇拜、虔诚供养的佛舍利,享有这种历史地位的佛舍利在中国只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斯里兰卡的佛牙舍利可以与之媲美;

    第六,佛指舍利的传承脉络清晰(至少在信仰中),特别是唐代以后始终封存完好,没有出现任何潜隐、散失、毁坏、转手的过程,具有确凿无误的特点,这是其他佛舍利所无法比拟的;

    第七,佛指舍利的再现伴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这些数量惊人、制作精美、文化品位极高的文物在历史上基本可视为对佛指舍利的供养,在今天则更是实实在在地为舍利提供了无上的庄严,这是其他所有舍利都不具备的优势,为佛指舍利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铺垫;

    第八,佛指舍利在历史上获得世人的认可,在当代依然具有广泛的认同性,自从1988年再次对外开放瞻礼以来,佛指舍利连续不断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信徒的礼拜,并多次出国出境,接受人们的供养与膜拜,成为当代所有佛舍利中接受信众礼拜最多、最频繁也最热烈的一枚舍利。

    3.佛指舍利的当代影响

    佛指舍利在当代的影响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说明,如国家对法门寺的重视;法门寺的迅速发展与崛起;佛指舍利瞻礼法会的连续不断和场面的盛大;前来瞻礼的信徒和一般民众数量的庞大与不断增长;法门寺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广泛影响;国家对佛指舍利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等等,但最能说明其当代影响的还是连续数次出国出境瞻礼活动。

    赴泰国恭奉:1994年11月至次年2月,为促进中泰人民友谊,应泰国国王、僧王之请求,经中央政府批准,佛指舍利首次离境,用专机护送到曼谷,供泰国广大佛门信徒瞻拜八十五天。泰国总理川·立派,副总理占隆·西蒙,空军司令西里蓬上将和专程到北京迎请佛指舍利的泰国外长他信·西那瓦,前空军司令、佛指舍利迎请委员会主席恭·披曼蒂上将等各界代表上千人参加了迎请仪式。佛指舍利在泰国供奉期间,泰国国王和僧王都前往瞻拜。

    舍利赴台供奉:2002年2月,应台湾宗教界的请求,由中央特别批准,法门寺佛指舍利由西安启程赴台湾地区供奉三十七天。佛指舍利在台供奉期间,在台湾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七处坛场巡回供奉瞻礼,台湾各地共举办了一百零八场法会,瞻礼膜拜者逾三百万人次。佛指舍利在台湾巡回供奉期间,每到一处,万人空巷,信徒沿路自发虔诚恭迎,瞻礼跪拜,场面庄严肃穆。整个台湾岛都掀起了一股“佛指热”。台“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修懿法师盛赞佛指来台有“三大奇迹”,即“教内团结、媒体合作、两岸‘直航’”。佛指舍利跨海赴台,这是两岸最亲切、最自然、最和谐的交流,不仅是宗教方面的交流,更是两岸人民感情的交流,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围,用台湾佛教徒的话说是“法亲、人更亲”。

    佛指舍利赴港供奉:经中央政府批准,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于2004年5月25日从西安启程赴港,于26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供香港市民瞻礼,供奉期十天。此次随“佛指舍利”一同赴港的还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二十件稀有国宝级文物。“佛指舍利”赴港供奉对于香港同胞来说,是一个喜满香江、乐满乾坤、普利人天、普天同庆的盛事,极大地满足了香港佛教徒多年的愿望和无比虔诚的宗教感情。

    佛指舍利赴韩供奉:应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的请求,中国佛教协会报请中央同意,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于2005年11月10日赴韩国首都首尔市和釜山市供奉,12月21日回国。这是中韩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一大盛事,为进一步巩固中韩两国佛教界的“黄金纽带”关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