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释迦木塔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塔和寺院、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三大建筑。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佛塔,另一种是文峰塔。佛塔随寺院所建,寺院修在什么地方,塔就建在那里,一般来说有塔必有寺,典型的如应县佛宫寺与寺内释迦木塔。释迦木塔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内,为寺院主体建筑之一,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应县古称“应州”,因此释迦木塔又称应州塔、应县木塔。

    一、释迦木塔的历史地位

    (一)建筑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共同构成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三个大的时期:一是萌芽与成长时期,时间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商周至秦汉,以秦汉为代表;二是成熟与辉煌时期,时间从魏晋南北朝经过隋唐五代而至宋,以隋唐为代表;三是充实与总结时期,时间为元明清三代,以明朝及清朝前期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多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隋唐以前,几乎全部是木结构建筑。其设计水准、建筑工艺之巧妙机智、复杂精美,装饰技术的精细丰富、美轮美奂,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高度成熟的建筑成就。梁思成在其所著《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之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中对此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提升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他说:“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他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列为中国建筑“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的第一条:“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释迦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金明昌六年(1195)增修,其后代有修葺。木塔设计精细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充分继承和体现了汉唐以来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是目前国内现存建筑年代最早、最高大的木构佛塔。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基座上,塔高67.31米,底层立面重檐并有回廊,呈平面八角形,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外观五层六檐,而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可逐级攀登至塔顶。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与木塔十分协调。塔内明层均塑佛像,内槽墙壁及门洞两侧壁上绘有佛、菩萨像,均为辽代原物,十分精美。木塔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各层内外共用斗拱六十余种,形态各异。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功能有别,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纵横交错,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整座木塔建筑宏伟,稳重庄严,比例适当,设计科学,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而屹立不倒。特别是塔在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次,周围建筑纷纷倒塌而塔仍岿然不动,实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应县释迦木塔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建筑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其所建筑的年代,正处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与辉煌时期,至宋达到鼎盛。尤其是宋代李诫奉命编著了木构造式的经典之作《营造法式》刊行全国,在总结前期各朝代建筑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筑形制、选择材料、工程装修、施工管理等做法进行了官方规定和规范,使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形制得到定型。然而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实物遗存下来的极为稀少,仅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等几处。至辽金时期,“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由此可见,辽金时代的中国建筑在广泛继承汉唐以来逐步发展成熟的中原木构建筑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对中国建筑在宋代达到鼎盛及木构建筑经典之作《营造法式》一书的刊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中国建筑史上还具有承唐启宋并过渡到元明清的重大历史功能。作为辽金时代我国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塔,释迦木塔是衔接唐以前和元以后木构建筑历史的重要实例,是研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变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

    (二)宗教地位

    塔最早起缘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波”,是供奉和安置佛祖及高僧舍利、经文和法物的墓冢。中国文字中原没有“塔”字,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塔曾被译为“窣堵坡”、“浮图”、“塔婆”等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塔”字最初见于晋代葛洪的《字苑》。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塔”字才被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窣堵波”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建筑阁楼(一名重楼)结合后,形成了楼阁式塔,逐步发展出多种形态结构各异、不同材质的塔系。

    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塔曾经与寺并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寺院中最尊贵的建筑物。一进入寺院,首先就要朝拜佛塔。《四分律》中记载:“若客比丘欲入寺内,应知有佛塔、若声闻塔、若上座。”又记:“应问,何处大行处?何处小行处?何处是净地?何处不净地?何者佛塔?何者声闻塔?何者是第一上座房?何者是第二第三第四上座房?彼先应礼佛塔,复礼声闻塔,四上座随次礼。”对绕塔的方向也有规定,应该遵循向右绕行的原则。还是《四分律》中载:“开门时,彼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修补佛塔的功德也很大。《僧祇律》云:“真金千百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团,散心治佛塔。”此外,塔最初是专门为供奉舍利而造,其后逐渐扩大到供奉佛教经典及佛弟子的舍利。公元5世纪初到印度求法的我国高僧法显,在其所著《佛国记》中就有记载:“众僧住处作舍利弗塔、目连、阿难塔并阿毗昙律经塔。安居后一月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僧行非时浆,众僧大会说法。说法已,供养舍利弗塔,种种华香、通夜燃灯,使伎乐人作。舍利弗大婆罗门时,佛求出家。大目连、大迦叶亦如是。诸比丘尼多供养阿难塔,以阿难请释尊听女人出家故。诸沙弥多供养罗云,阿毗昙师者供养阿毗昙,律师者供养律。年年一供养,各自有日。”

    佛教传入我国初期,佛塔建筑受到印度的影响,塔与寺也是密不可分的。早期汉地佛教寺院都是塔寺结合以塔为中心的,塔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我国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最初的布局,就是以一个大型方木塔为中心,在其周围有廊庑门殿环绕。随着佛殿因佛事活动及供奉佛像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才逐渐成为寺院建筑的主体,宋代以后开始将塔移到大雄宝殿之后,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寺院的格局,完全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习惯和文化特性。释迦木塔立于佛宫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这种以塔为主的早期寺塔布局形式今天已很稀少,无疑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

    辽金时代的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但以崇佛著称。辽代和金代佛教极度兴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木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为辽代实物,十分精美。第一层为释迦牟尼佛,内槽墙壁上绘有六幅如来佛像;第二层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第三层塑四方佛;第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各层佛像雕塑工艺精湛、形神兼备,有很高的宗教和艺术价值。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70年代,塔内发现了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经修复后统计共92件(组),绝大部分是佛教文物,国内外罕见,具有极高的宗教和文化价值。其中的辽刻藏经的发现,结束了之前辽藏没有传本在世的历史;辽刻彩印绢本《释迦说法相》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物,为深入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实物。

    二、释迦木塔的现代价值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高度繁荣,释迦木塔和佛宫寺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

    (一)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释迦木塔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瑰宝,辽金佛教的圣地,举世瞩目,享誉中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木塔及寺院积聚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宗教、艺术、旅游等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巨大的文化价值如何在今天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使文化遗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其标志性和权威性很难速成,更不能用金钱在短短的时间内打造出来。在应县释迦木塔和佛宫寺的研究保护、使用开发方面,不仅仅要注重物质形态方面,更应该注重非物质方面。不仅仅照搬古建筑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建筑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这里面就要有一个抽象、变形和深化的过程,从有形转化为无形,将其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的信息更充分地传达出来。

    (二)宗教价值

    中国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整个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我国是人口大国,各民族佛教徒及不同程度的佛教信仰者人数众多。佛教作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还是一定形态的文化,寺院、佛塔就是弘扬佛教教义和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释迦木塔和佛宫寺自落成之日起,就是古代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

    寺院、佛塔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既是它的基本属性,也是它的基本职能。当然,寺院、佛塔也存在职能多元化的情况,例如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为社会提供服务,但这些职能都是从佛教活动场所这一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不应该排在基本职能之前。寺院、佛塔离开了佛教活动场所这一基本职能,就丢掉了灵魂,丧失了立足点,发挥不出它特殊的积极作用。

    释迦木塔和佛宫寺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失去了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的基本职能和属性。如何做到既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又不改变并恢复它的固有属性、职能和归属,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①张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