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应县佛教文化的发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当前的佛教文化建设,事关重大,应县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潜力,为此撰成此文,对应县佛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个人的一点粗浅思考。

    一、重新思考应县佛教文化的区域功能定位

    (一)佛教文化区域功能定位的重要性

    要发展应县佛教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应县佛教文化的区域功能定位。

    找准佛教文化的区域功能定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们可以邻省河北的情形为例加以说明。

    紧邻石家庄的正定(现已并入石家庄市)在整个北方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县级区域中罕有其匹。任何人只要翻一翻《畿辅通志》之类方志的相关篇章,就会对正定佛教曾经的繁荣与辉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等民谚,更是形象地刻画了历史上佛教文化在正定乃至河北省区域文化格局中的突出地位。

    然而,与正定佛教文化的辉煌历史构成尖锐反差的是正定佛教文化的黯淡现状。以正定佛教文化的龙头——临济寺和隆兴寺为例,作为宋元古构之翘楚、拥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的隆兴寺,多年来始终不温不火;而作为禅宗历史上持续至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宗派临济宗的创始地——临济寺则完全看不出名震四海的千古祖庭的气概。

    相形之下,无论是历史名气和区位优势都不及临济寺和隆兴寺的赵州柏林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却在净慧法师和明海法师前后两任方丈的领导下异军突起,不仅在河北佛教界,而且在全国佛教界崭露头角,柏林寺开创的生活禅夏令营更是风靡全国,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教界最为成功的弘法模式,为各地寺院竞相仿效,其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由此可见,是否有适应区域文化的寺院功能定位,是否有适应时代的佛教文化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佛教文化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二)反思应县佛教文化的区域功能定位

    要确定应县佛教文化的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需要了解应县佛教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色,同时结合朔州地区和山西全省的佛教文化及相关产业现状,然后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规划。

    应县佛教文化历史资源当中,最突出的自然是应县木塔(及附属文物)和净土寺。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结构佛塔。诚如方立天教授所言,释迦塔融佛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是佛教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交融,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风格,凸显了唐代雍容华贵的风彩和辽国庄重敦厚的雄姿。尤其重要的是,塔中供奉舍利,其佛教信仰内涵之丰富,在诸多佛塔中名列前茅②。净土寺始建于金代,大雄宝殿内殿顶之藻井为金代原物,这种形制规模、制作精致的金代藻井是迄今所发现的孤例,对研究金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充分认识应县佛教文化历史资源优势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劣势,这后一方面对于制定产业规划的制约尤其明显,应当引起地方当局的高度重视。譬如,龙头资源为带病延年的国宝级文物,不宜采取直接开发的模式。

    应当认识到,以释迦塔为代表的应县佛教文化历史资源,体现为极高的文物价值。所以在制定应县佛教文化发展战略时,对于木塔应该立足于保护,而不是开发。在以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应县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释迦塔应当作为应县佛教文化的历史象征而定格,作为文化遗产而被公众瞻仰。

    二、对发展应县佛教文化的理论思考

    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以区域文化的整体发展为支撑,特别是与环境、交通、住宿、旅游、休闲、人才、教育等相关要素和相关产业的提升互为表里、相互支援的,若没有省级至少是市级的发展规划予以协调,单凭应县一己之力,即使有此雄心,也力有不逮。特别是跨行政区域协调应县和周边地区佛教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功能区隔,避免重复性建设,更是离不开省市政府的强力主导。因此,要发展应县佛教文化,首要的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并提升为省一级、至少是市一级政府的决策意志。

    从佛教学者的立场看,在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上,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佛教文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问题。

    应县佛教文化的发展应采取何种模式,这的确是一个考验决策者智慧的难题。我认为,在决策之前作进一步的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是十分必要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决策者必须对应县佛教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有所思考、有所取舍。

    在区域劣势的制约下,应县的佛教文化,应当与五台山、云冈-大同的佛教文化资源做出明确的功能区隔。应县佛教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功能规划,不能因循常规,而应另辟蹊径,以寻求乃至激发区域内宗教信仰的需求为基本定位。在服务对象方面,应首重佛教信徒和香客。

    三、对发展应县佛教文化的建言

    如果我们客观地对应县佛教文化资源做一番区域比较观察,就会看到:无论是应县北方的大同诸佛刹和云冈石窟,还是应县南方的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其佛教文化底蕴之丰富和厚重,应县难以望其项背。更何况它们均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在这样一种区域佛教文化格局下,应县希望与前两者三足鼎立,是否可能?且不说要实现这一雄心需要筹集庞大的资金,即使有海量资金投入,历史文化底蕴的天然落差也非金钱所能填平。

    日本围棋界有句谚语:流水不争先。意思是行棋落子有其自然的步调节奏,若强行为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晋北佛教古建筑中,云冈石窟和圣山五台山这样的龙头资源是绝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目的地。在两大龙头夹击之下,非要刺激大众对于应县佛教文化的兴奋度,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使其啧有烦言。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应县如果甘于充当五台山和云冈-大同这双峰之间的山谷,两个高潮之间的过渡乐章,未必没有一番本地风光。

    应县的佛教文化发展,关键是在找到不同于五台山和云冈的特色,发挥属于应县佛教文化自身的本地风光,因势利导,才能迎来自身的快速发展。

    ①宣方,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②参见《朔州日报》2008年5月15日相关报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