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舍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1961年国家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是世界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距今已有955年的历史。1966年和1974年,先后发现两颗舍利,但当时未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2005年,经原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牵线,海外高僧来应县观瞻佛宫寺释迦塔,这两枚舍利的价值才引起当地的高度重视,对有关历史记载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现将对应县舍利的发现与历史等方面概述如下。

    一、应县舍利的发现过程

    1974年7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有国家、省、地、县共7位文物建筑专家祁英涛、李竹君、孟繁兴、李世温、张畅耕、刘乃卿、张永权参加,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并研究保护措施,意外地从四层佛像发现了大批辽代秘藏。经过研究认为:1966年6月18日朔县人游览木塔时,在三层发现一个花式银盒,当即交给文保所负责人刘德,内盛七宝、牙舍利与折叠的《释迦说法像》三幅,均为四层主佛所出(另据应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刘乃卿1973年日记记载,日期应为10月19日),是1966年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后未能取出。

    1974年9月,释迦塔的维修工程已局部展开。一日,国家文物局、省古建所、雁北文物站的几位专家、领导正在二层议论佛像的保护工作,谈到了二层主佛像里的装藏物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当时二层下面的暗层里正有几个木工师傅施工。没过几天,雁北文物站的张畅耕同志再次上塔查看时就发现二层主像胸部被人撬开,有文物被盗现象,及时向公安局报案,经刑侦人员现场侦查,从施工木匠中锁定了作案嫌疑人,通过审问,见财起意的木匠王某供出了全部作案过程。公安局迅速追回了被盗文物——七宝与舍利。

    自此,应县的两枚舍利先后出土。

    二、文物部门的鉴定

    应县出土的舍利与大批辽代文物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修复、整理、研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年7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组成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组长是史树青,副组长张畅耕。成员有傅振伦、毕素娟、郑恩淮、冯鹏生。这批文物的修复由北京荣宝斋承担。该店的高级技术人员张贵桐、王家瑞、冯鹏生、李振东负责修复工作。

    “文物整理组”同时也给应县木塔舍利做出文物鉴定。1991年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详细记录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关于应县木塔舍利的鉴定结论。该书叙录的第六部分是如此记录的:

    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见于《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般若经》、《无量寿经》、《智度论》等,七宝即金、银、琉璃(帝释髻珠)、玻璃(各色水晶)、砗磲(或云玛瑙或指贝类)、赤珠、琥珀。

    木塔二层主像所出:

    (一)银盒盖:重154.8克,已经压砸捶打变形,盒失。据当事人云:原为筒状,有子母口。内有黄罗经袱包裹着的七宝与牙舍利。

    (二)黄罗经袱。长43.5厘米,宽31.5厘米,重6克。有多处残孔。丝质,经一纬二织成。

    (三)七宝。水晶葫芦,高3.5厘米,重25.1克,完整,下部有震裂纹。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30.1克,完整,有磕碰痕。香泥珠串,高1.9厘米,重4.1克。珠直径2.2厘米,重5.6克,完整。二物用长35厘米的浅蓝色绳穿连。沉香木,11块,重19.6克。水晶石,六面结晶体,重255.1克,呈紫蓝两色。琥珀珠,碎珠多呈粉末状,共重10克。质似松香,代以琥珀。香泥饼,十方块(其中四块残)。多为瓣形,有五至八瓣不等。一为圆形,共重26.32克,另有小残块14块,共重3.25克。

    (四)牙舍利。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镶嵌有白色细珠,即舍利子。

    木塔四层主像所出:

    (一)花式银盒。高6厘米,口径12.5厘米,圈直径9.8厘米,厚0.1厘米,重154克。完整。盒盖圈足均作六瓣花形。内外有红、绿、黑色锈斑。

    按:此银盒原置于木塔四层主像木构骨架中柱上端之凹槽内。盒内盛用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包裹的释迦说法相三幅(叙录八八、八九、九〇)。

    (二)蜡缬黄地白点提花罗经袱。正方形,一边长54厘米,重16克。两边用黄绒缭边。一边有一平方厘米残损,有多处小孔。

    (三)七宝。金币两枚:“宣和元宝”一枚,直径2.1厘米,厚0.08厘米,重3克。正面不光滑“和”字一边四分之一块断下。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金钱。“政和通宝”一枚,直径2厘米,厚0.1厘米,重3.8克。完整光亮。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金钱。银箔两片:不规则长方形共重4.4克。琥珀珠:共82粒,重3.75克。质似松香。水晶珠:直径3厘米,重59.75克。铜钱十一枚,其中“开元通宝”四枚,“唐国通宝”一枚,“景德元宝”二枚,“天禧通宝”四枚。沉香木二块:共重1.9克。香泥饼十块:六整四残。四瓣形,直径2.3至3厘米,厚0.2至0.4厘米,重0.9至2.87克。正面有凸起云龙纹,背面光平。中心有阴文圆圈,或穿孔。

    (四)牙舍利。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镶有赭色细珠,即舍利子。

    该书还收录了七珍、舍利的黑白、彩色照片。以上关于七珍、舍利的记录,说明“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肯定了应县木塔有历史上曾被供奉的舍利。“应县木塔文物整理组”的成立是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山西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负责整理与研究释迦塔的出土文物。

    三、使命与责任

    1977年春夏之交,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从北京专门来应县观瞻了释迦塔和瞻拜了舍利。在释迦塔内,朴老在一层佛像前瞻礼佛陀金容,久久伫立,直到随行人员提醒,方始移步塔梯,拾阶而上,向释迦塔的二层、三层攀去。

    据当时木塔文保所所长张永权回忆:朴老在参拜了舍利之后,更是肃静无语,眼角噙着泪花。起身回程时,朴老又回到释迦塔下,绕行了一周又一周。当他看到高挂在塔檐下“灵山未散”的牌匾后,又一次流下了眼泪,这充分反映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朴老心中的崇高地位。

    198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文物展览预展》,朴老观展后写颂:“塔开多宝现神通,木德参天未有终。辽藏千年哀灭尽,不期鳞爪示金龙。”1991年,朴老又为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一书挥毫运意,题写了书名。1999年,朴老已在病中,长期住院,但当他辗转听到应县佛宫寺要起建山门,又一次饱含深情提笔为山门题写“佛宫寺”牌匾。

    一代佛学大家如此垂青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让我们应县人民备受鼓舞,深深感受到保护释迦塔文物的使命与责任!

    ①唐学仕,现任山西省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