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观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舍利崇拜的渊源

    《毗奈耶杂事》:佛言身死应为供养。比丘不知云何供养,佛言:

    以白叠絮先用裹体,次以千张白叠周遍缠身,置金棺中,盛满香油,覆以金盖,积栴檀木及海岸诸香,以火焚燎,后将牛乳浇火令灭,有余舍利盛以金瓶,于四衢大道建窣睹波,周匝围绕悬缯幡盖,涂末烧香奏众伎乐,恭敬供养设大施会②。

    佛陀荼毗后,佛弟于从灰烬中得到佛陀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可知,佛陀荼毗后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③所记述的五色坚固的舍利。

    “舍利”是梵语音译。《佛学大辞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金光明经》:“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魏书·释老志》载:“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秘藏记》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似米粒,是故称舍利;《法苑珠林》记:舍利一般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血肉舍利;高僧焚身后时有遗骨如珠,光莹坚固,亦称“舍利”。狭义的舍利指佛陀火化后的遗骨,广义的舍利泛指佛陀和高僧的生前物、遗体、遗骨、遗物和感生物、影代物,如佛钵、佛发、佛爪、佛影迹及高僧圆寂后的不坏肉身等等,还包括佛的说法——佛经。

    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时代就极为宝贵。《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记载:“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舍利破土现世间,就如同佛陀于今应世一样。又《大般涅槃经后分》说:“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我涅槃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或曰佛牙舍利极为尊贵,信徒认为见佛牙可想见释尊丈六金身之庄严宝相,如聆佛祖亲口说法。帝释天即捷足先登“强取”了佛牙。当时各国为争夺佛舍利,曾陈兵城下,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严阵以待,剑拔弩张,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在此紧急战事关头,一名香姓婆罗门从中调解,劝息诸王战争,建议均分舍利,并以金杯来量,以避免引起战争。此议被前来争夺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于是,舍利被分为八份,每国一份,各自请回建塔供养。这次事件佛教史称“八王分舍利”。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佛陀真身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至世界各地。

    然而,典藏记载供养佛发、佛爪事颇多,舍利崇拜的兴起并非在佛陀荼毗之后。《十诵律》记载:“世尊游行诸国土时,我不见世尊,故甚渴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发言:居士,汝当供养是爪发”;《佛本行集经》记载:“尔时,商主同白佛言:世尊!愿乞我等一物作念,若到本乡,不见世尊,当以彼物作塔礼拜,以表忆念大圣世尊!……尔时,世尊即与诸商人佛身发爪以用作念,而告之言:汝等商主,此之发爪,今持与汝,令汝作念,若见此物,与我无异”;《杂宝藏经》记载:“频婆娑罗王,已得见谛,数至佛所,礼拜问讯。时宫中妇女,不得日日来到佛边,王以佛发,宫中起塔,宫中之人,经常供养”;《经律异相》记载:“佛久游诸国,长者须达思恋渴仰,白佛言:愿留少物常得供养。佛与发爪,愿听起塔,佛乃许之。于舍卫国造作栾拱,彩画庄严”;《大智度论》记载:“(太子)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事实上,舍利崇拜与供养在佛陀在世时就广为流行了。

    二、舍利的各种分类

    (一)生身舍利

    生身舍利又称色身舍利、真身舍利、原生舍利、灵骨、金骨等,指从佛陀肉身遗留下来的舍利。

    (二)法身舍利

    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法舍利,系指佛经,即大小乘一切经典,为精神所组成的智慧结晶,故称功德舍利。《大智度论》:“经卷是法身舍利。”又《缘起法颂偈》亦称法身舍利,此偈以阐明法身之不生灭,见缘起即见佛,故以缘起法颂安置于塔基、塔内或佛像内,称为法身舍利偈。《妙法莲花经·法师品第十》:“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由此观之,法身舍利与真身舍利皆是佛教圣物,且佛经完全可以替代真身舍利,享受同等恭敬,供养礼拜,都可以赞佛功德。

    (三)全身舍利

    全身舍利又称金身舍利、肉身舍利。按照《菩萨处胎经·常无常品》的说法:全身舍利指埋葬的全部遗体,此说源自古印度之土葬。最初指多宝佛之舍利。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佛,入灭后未经火化,留下全身舍利。广东曲江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金身、安徽九华山肉身殿的金地藏和尚的真身、四川成都石经寺的石经祖师肉身、广东乳源云门山文偃祖师金身、台湾汐止秀峰山静修院慈航大师法身等也称全身舍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全身舍利是相对碎身舍利而言,把舍利全部瘗入一塔者称全身舍利。

    (四)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又称分身舍利。相对土葬而言,火葬之遗骨即碎身舍利。最初专指释迦牟尼佛舍利,释迦佛入灭时因火化而使全身碎裂,故曰碎身舍利。

    (五)影骨舍利

    相对于真身舍利而言,用其他材料仿制代用的舍利称之为影骨舍利。历代多用动物牙齿、象牙化石等代为影骨舍利。影骨舍利与真身舍利有同等地位,受相同规格的供养。灵骨与影骨,在世俗观念上有真假之分,依佛家观点,影骨舍利却另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佛家认为,灵骨与影骨同藏千载,同受金棺银椁礼葬,故影骨也视同圣物。

    (六)隐骨舍利

    隐骨舍利系影骨舍利之属,是佛家瘗藏真身舍利时有意识的“作伪”,隐藏真身舍利故。邓县福胜寺塔和连云港阿育王塔等都有“木佛牙”出土,法门寺则有三枚“玉佛指”,斯里兰卡历史上有过多次毁坏佛牙的事件,据说毁灭的都是隐骨而非真身舍利。

    (七)疑骨舍利

    疑骨舍利是指不可确定之传世舍利,主要是指历史传承存疑或没有记载的发现。历史上不乏由执政者指定某疑骨为真身从而奉为“神圣舍利”供养的情况。佛牙疑骨最为典型。

    (八)感生舍利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讲经时恒河之沙尽变舍利。佛家经典传说中有所谓“天雨降舍利”、“拜塔拾舍利”、“鹦鹉吐舍利”、“眉间取舍利”、“空瓶显舍利”、“锈像得舍利”、“灯花见舍利”、“经卷飞舍利”、“刻经出舍利”、“剃发感舍利”以及“佛牙生舍利”等即所谓“感生舍利”。赤乌十年(247),西域康僧会来到建业,以精诚感应幻化出佛舍利,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取得舍利的最早记载,结果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并为之“建塔,遂始有佛寺,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④。从而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佛教传播。日本也有感生舍利的记载:司马达设斋会时感得佛舍利,呈与苏我马子,马子以铁锤试之,铁锤破而舍利不坏,将之投入水中亦不沉;《扶桑舍利集》记载,圣德太子幼时口诵“南无佛”,从掌中堕下舍利,后称“南无佛之舍利”,在日本相当有名。佛家认为:至诚至礼,即可感得舍利,因非关生理现象,又非药物凝结或人工制造,是“长期修炼戒定慧,持诚心感得”的精神产物,心力不可思议,可转变物质故。

    (九)神圣舍利

    历史上曾有很多朝代的帝王认可并推崇某一舍利,以象征君权与神权。其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享有“独尊性”和“排他性”的地位。唐代佛指舍利和锡兰佛牙舍利是典型的神圣舍利。

    (十)神奇舍利

    佛典和笔记中多有舍利之神异、神奇的记载。北宋邓椿《画继》记佛舍利“孔翠藻藉,玲珑为函,昼作日如镜,夜作月如灯炬。时出坚固子,如珠玑,如鸡舌螺壳,往往震动心目”。可谓神奇。

    (十一)依据颜色区分佛舍利

    关于舍利的颜色与原身体部位的关系,《法苑珠林》提到,舍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故。

    (十二)佛弟子的舍利

    舍利最初专指释迦牟尼佛的遗骨。遗骨人人皆可有,却非舍利人人可有。《金光明经》中所说的舍利,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戒、定、慧所熏修之舍利”,其外形如结晶般圆润之颗粒。舍利非释迦牟尼佛独有,佛弟子因戒定慧所熏修,火化后也可得此珠状舍利。佛陀弟子阿尼律陀、阿难陀、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的舍利已有两千四、五百年历史,与佛陀舍利同为佛家圣物。至于高僧大德的舍利乃至“佛牙”,古来就不计其数了。如西藏昌都县白西山麓的噶玛寺无柱殿内供奉着第二代转世活佛祖师噶玛拔希的佛牙;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银塔上置有伽叶佛牙;西藏甘丹寺有宗喀巴佛牙;青川甘边界地区的白玉寺灵塔殿内有高僧灵塔,内藏佛牙一枚;西藏大昭寺则供奉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国师之佛牙,成为镇寺之宝。

    (十三)其他佛的舍利

    其他佛舍利有“定光佛舍利”、“辟支佛舍利”等,在此不作详述。

    三、舍利崇拜的历史

    在佛教的历史上,舍利崇拜热潮出现过很多次,著名的事件有:“八王分舍利”、“阿育王分舍利”、“康僧会感得舍利”、“隋文帝颁发舍利”、“唐皇迎佛骨”、“吴越王广造舍利塔”和“宋帝佛牙赞”等等。

    在印度,大规模的佛舍利崇奉活动有两次:

    第一次即“八王分舍利”。佛陀涅槃后,为供养佛舍利,拘尸国、波婆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毗罗径国、毗舍离国及摩竭陀国举兵相争,最终在香姓婆罗门的调解下达成协议将舍利平均分配,于本国起塔供养。

    第二次是阿育王造八万四千舍利宝塔。佛陀涅槃后二百年,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将八国所供养的佛舍利重新分配,造八万四千金银琉璃宝匣、八万四千宝瓶盛佛舍利,役使鬼神一日在阎浮提众生世界起八万四千塔供养之。佛教徒还在佛陀出生地、成道地、初转法轮地、涅槃地以及曾游历说法的地方建塔供养佛舍利。因此“阿育王”成为佛舍利塔的代称。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全国性的舍利崇拜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隋代。隋文帝登基后,效法阿育王造塔故事,于仁寿元年(601)、二年和四年,下诏分送舍利到诸州建塔,达113处,东至海州,西至瓜州,北至幽州,南至广州,遍及全国。

    唐代是中国第二个舍利崇拜的高峰期。以迎请、供养凤翔法门寺佛指骨最为典型。贞观五年(631)为始,每三十年一开塔,“则岁丰人安”,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十位皇帝共九次开启法门寺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同时大张旗鼓开佛牙供养会,君臣人民虔诚供养,举国疯狂!

    近代以来,中外考古新发现的舍利实物,几乎每次都引起世人震惊。

    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佩普(W.C.Peppe)在迦毗罗卫城(位于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的毕波罗瓦[Piprawa])遗址一个崩毁的佛塔中,发现了五个装有骨灰的滑石质地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婆罗米文字刻着:“这是释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释迦族兄弟与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祀之处。”

    佛陀入灭荼毗后,释迦族人也分得了八分之一份的佛舍利,然后回国建塔供奉。由此可证实其中的佛骨是八王分舍利中的一份,也就是佛经记载“迦毗罗卫国诸释种民众得舍利分已,归其国起塔庙供养”中的那一部分。这一发现很快震惊了世界,西方不但肯定了乔达摩·悉达多及其弟子等的真实存在,同时开启了西方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深入探索研究。毕波罗瓦当时在英属印度境内,离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西南五里许。发掘者将全部发掘物捐赠英国政府,英政府依其所愿,将其中的三分之一赠印度、三分之一收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三分之一交给发掘者保存。由于诸多因缘,佛舍利现分布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及日本等国供奉。基于这一事件,舍利为崇尚科学的西方学者普遍关注,舍利崇拜从此有了所谓“科学”的依据,佛教因此也影响到西文,曾几度引起舍利崇拜的热潮。

    四、舍利崇拜的意义

    常见的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形成至今无一致结论,似乎也不必要探究结论,可能永远不会得到众口一辞的唯一结论。佛家认为:作为神圣的“心物合一体”的舍利,既不能以实验的方法分析化验,又无法以推理的逻辑忖度揣摩;同时,能被化验者也许并非其神髓,能被思维者也许仍非其妙义。佛家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佛家所宝藏的舍利一般不会轻易示人,只有在重大佛教节日期间,才开放给世人瞻拜。

    从古至今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发现不胜枚举。无论怎么说,这些都是佛教信仰的圣物,和世俗社会关系不大,故常感到神秘难测、不可思议。作为崇尚科学精神的现代人,我们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信仰文化的清醒谨慎态度慎而待之,在尊重佛教本身固有特色的前提下作些有益研讨,不可亵慢,不可妄加非议。

    应该说,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现象,舍利崇拜热潮的兴起未必是件坏事。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佛教徒信心的圣物。在今天,舍利有时扮演着团结世界佛教、充当传播友谊的和平使者的角色。

    五、余论:舍利研究误区问题的思考

    目前有不少地方因发现舍利而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考证普遍缺乏严谨可靠的史料支持,且涉炒作之嫌。就舍利说舍利显然是庸人自扰,不可能说得清楚,至于依佛经的说法试图验证舍利更是不智之举。因为研究方向性的错误,舍利研究者极易陷入误区。楼宇烈先生指出:“佛舍利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其进行科学鉴定,而在于考察其流传的历史过程,以及佛舍利对佛教的象征意义。”黄夏年先生也认为:“伴随着舍利崇拜活动的一些历史记载的供奉物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对舍利流转的历史和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才是佛学者的方向。舍利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佛学、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民俗信仰、中外交流、文学艺术、建筑工艺、考古文博等等方面。但应该避免进入以下五个误区:(一)所谓“真伪”的研究;(二)所谓“高低”的判断;(三)所谓“唯一”的说法;(四)所谓“权威”的认证;(五)所谓“科学”的鉴定。

    舍利研究是对佛学者智慧的考量。只要避免了这五点误区,“舍利崇拜热”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有益的精神生活和正常的学术交流。

    ①汪海波,山东省汶上宗教局。

    ②《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

    ③《释氏要览》卷下:唯佛舍利五色,有神变,一切物不能坏焉。

    ④《高僧传》卷第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