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全文图书 > 谢子长纪念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在子长率领下反“围剿”①
王世泰

  红四十二师和二、三路游击队组建以来,在陕甘边特委和师党委的领导下,艰苦战斗七个月,转战东西南北,经历大小数十仗,歼敌2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巩固扩大了照金和南梁根据地,建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
  与此同时,陕北革命斗争形势也在蓬勃发展,特别是谢子长回到陕北以后与陕北特委一起,领导游击队与敌人开展积极的斗争,使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并于1934年7月初在安定县阳道峁正式成立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由谢子长担任,郭洪涛兼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总指挥部一成立,就在谢子长的亲自指挥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7月下旬,谢子长率陕北游击队南下与红四十二师会合。
  7月下旬,在阎家洼子召开了有陕甘边特委、红四十二师党委以及陕北军政主要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杨森、张秀山、王世泰、赵国卿、龚逢春、郭洪涛、贺晋年以及红二十六军连以上干部和陕北游击队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条:一是总结陕甘边根据地和四十二师革命斗争经验;二是传达上海临时中央局、中共北方代表两封信;三是研究商讨陕甘边、陕北今后工作的方针、任务。
  会上,首先由杨森代表红四十二师党委汇报了部队发展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及尔后发展方针、政策等建议。杨森的汇报和建议,提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同。大家肯定了四十二师面对敌人多次“围剿”,创建了南梁根据地,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认为四十二师所提出的今后方针符合实际,是可行的。
  接着,宣读了上海临时中央局、中共北方代表的两封信。这两封指示信,因受当时统治全党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不顾客观事实,把红二十六军坚持游击战争,为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否定的干干净净。会上有个别人也对红二十六军进行指责,并于以后写了《红二十六军长期斗争的主要教训》一文,从根本上否定红二十六军的功绩。与会同志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还不知道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但都感到那些空洞地议论,不符合事实地批评,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所以,大家对那两封指示信,根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会议中心则集中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于陕甘边、陕北实际工作的讨论,会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并形成了几个决议:决定红四十二师派红三团北上陕北,粉碎敌人对陕北的第一次“围剿”,发展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争取尽快地把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决定免去高岗四十二师政委职务,由谢子长任红四十二师政委。
  8月初,谢子长率红三团和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由南梁根据地出发,8月15日到达安定县西区,拉开了反“围剿”斗争的序幕。敌人这次“围剿”的兵力,是井岳秀的八十六师和一些地方民团。井岳秀多年来一直驻守榆林、绥德、延安地区,成为统治这一地区的“土皇帝”。由于陕北游击队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不断打击敌人,严重地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井岳秀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于1934年夏开始向安定、清涧、绥德及神府我游击区发动“围剿”,妄图消灭我游击队。
  针对敌人的部署,子长召集我、黄罗斌(此时任红三团政委)、贺晋年等同志一起研究反“围剿”的方针和行动计划,决定集中兵力,以确保具体战斗中我军的绝对优势,消灭以连为单位的“围剿”之敌。
  正在这时,我军得到敌人一个连从石湾镇出来到安定县景武家塌“围剿”的消息。子长决定消灭这股敌人。
  8月17日,子长率三团和一、二、五支队,由驻地出发,夜行军到达景武家塌。子长命令红三团担任主攻任务,一、二、五支队配合行动。
  拂晓,我军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战士犹如猛虎下山,一阵猛冲猛打,把敌人压到村子里。这一连敌人,虽然只有100多人,但是武器精良,作战顽强,钻进村凭借院墙和窑洞拼命抗击。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被歼,一小部分被我军压到沟底下,被游击队消灭了。这一仗,全歼敌人一个连,缴获枪支100多。
  我军迅速挥戈东进,经南沟岔、老君殿,绕道至清涧地区的张家圪台。这里驻有两排敌人,我们很快把这两个排敌人消灭了。敌人急令驻薛家峁守敌一个连前来增援,结果被我军击退,这一仗共歼敌七八十人。
  此时,清涧地下党组织向子长汇报,要求部队拔掉敌河口镇据点。子长同志考虑到河口镇是清涧县、延川县守敌的战略支撑点,对我游击队活动妨碍很大,同意地方党组织的要求,决定消灭河口敌人。部队随即向河口镇方向出发。
  8月26日,我军经夜行军,拂晓偷袭河口镇。河口镇地处无定河、黄河交汇口岸,背靠大山,两面临河,地势险要。进攻开始后,红三团仍然担任主攻任务,从山顶直扑敌阵,游击队控制黄河渡口,截断敌人东逃后路,从东西两面发动攻击。敌人见我军攻势凌厉,慌忙退进四五个碉堡和村边工事里,凭坚固守。由于我军缺乏攻坚武器,虽多次组织进攻,终未奏效。子长指挥位置原在高山顶上,见攻坚未克,便亲到阵地前沿我的身边,查看地形,不幸被敌人从碉堡中射出的子弹击中胸部负伤。
  子长鉴于当时的情况,认为短时间很难打下这个据点,命令部队撤出战斗。敌人怕我军设计再来,也退到黄河东,河口镇遂宣告解放。
  我部队从清涧县返回安定县途中,路过咸榆公路时,与押送壮丁的敌人遭遇。这批壮丁是从关中拉的,有200多人。敌人见我军大队人马,不敢迎战,除四五个逃跑外,其余敌人,一枪未放当了俘虏,200多壮丁当即被我军释放。事后得知,押送壮丁的敌人,正是出卖王泰吉的刽子手马云从带的人。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抓住。
  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特别不幸的是子长同志负伤,久治不愈,于1935年2月21日与世长辞。子长同志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含辛茹苦,在所不辞;为解放劳苦大众,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南北奔走,鞠躬尽瘁,成为深受西北人民爱戴的群众领袖之一。
  早年,我有幸结识子长,并在志丹和子长领导下,参加兵运工作和陕甘边游击队的历次战斗。子长堪称我辈良师益友,他的言传身教,曾使我受益颇大,数十年未敢忘怀。所以,迄今我每每回忆往事,对子长的逝世仍心有余痛。
  红三团完成北上任务以后,奉命于9月上旬离开安定,经保安县穿过张廷芝防区到达庆北地区,与王宝珊(队长)、张秀山(政委)率领的庆北游击队会合。在庆北地区,我们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主要任务是帮助改编郭宝珊起义的部队——义勇军;帮助游击队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庆北根据地。
  注:
  ①此文节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刘志丹纪念文集》,标题为编者所加。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