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
贺晋年 吴岱峰

  西北人民在回溯漫长而艰巨的革命斗争历史的时候,十分怀念谢子长。子长同志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人民将永远纪念他。
  一
  子长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早年在榆林中学读书,受伟大的五四运动影响,立志救国救民。未及中学毕业,即回到安定创办学校,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但是,陕西军阀横征暴敛,土豪劣绅鱼肉人民。办学救不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他心中十分苦闷,常思救国之道。1923年,只身赴晋,到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志在“救国为民,以武装打垮旧世界”。然而,所谓学兵团,不过是一种旧式的讲武学堂,当然不是他所要追求的。1925年,他奔赴京津,探求革命真理。这一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蓬勃的反帝高潮。京津两地的革命斗争正趋高涨。就在这样的革命潮流中,子长结识了一些旅京的陕西籍共产党人,并且同中共北京地委负责同志常有交往。在他们的影响下,子长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介绍马列主义的书刊,参加反帝斗争。是年冬,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由中共北京大学支部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中共北方区委介绍他回到陕北,与中共绥德特别支部(后改为绥德地委)取得了联系,在家乡闹起革命来了。
  为了以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子长在安定办了民团,自任团总,以此来反对苛捐杂税,同土豪劣绅做斗争。嗣后,在绥德地委的领导下,子长利用共产党员李象九与陕西军阀井岳秀的部下石谦的同乡关系,乘石谦扩大实力之机,先帮助李象九招收了一些具有革命愿望的贫苦青年,在石谱团建立了一个“学兵连”,不久,又将民团编入石谦团,成立了十二连,谢任连长。他通过绥德地委,从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榆林中学等调来一些同志担任班、排长,使我党在石谦部开展兵运工作,发展革命力量有了一定基础。大约一年以后,子长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在这两个连队宣传马列主义。他从省立第四师范、榆林中学请来一些进步教员,给士兵讲解《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等,还组织了贫民识字课,让士兵学文化,在连里订有我党出版的《中国青年》、《向导》等杂志,革命思想很快在部队中传播开来。子长同志又及时地在石谦团中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连队很快建立了新的生活,禁止抽烟、喝酒,提倡艰苦朴素。在士兵中成立自治会,组织唱歌、打球、演“文明戏”,十分活跃。
  在大革命高潮的影响下,陕北各地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斗争。学生运动、农民动动蓬勃兴起,士兵中的工作不断发展。此时石谦团已扩大成为一个旅。党非常重视子长的工作,先后从黄埔军校和毛泽东同志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派来一些同志,增强了党的力量。到1927年春,石谦旅中的几个营都有了党的支部,有五六个连长和一二百名士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改成了直接受陕甘区委领导的军支,子长是军支委员之一。由于大革命高潮的推动和党的力量的壮大,在子长努力下,促使石谦接受了党对全旅官兵在宜川集义镇进行政治军事大集训的建议。子长乘机把许多革命书刊发给士兵,并直接向石谦宣传革命道理,促使石谦旅的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
  子长率部驻在安定,他就在安定建立了中共安定区委,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党组织。他们利用国共合作的形势,设法改组了国民党县党部和政府,亲自领导建立了全县14个区的农民协会、县工会及学联,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训练开展农运的骨干,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他还直接领导召开了安定县农协代表大会,废除苛捐杂税,对土豪劣绅、放高利贷者进行清算,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应昌、李跃辉、王伯扬,撵走了安定县最大的两个高利贷者王玉书、马子厚,撤换了混在农会中的地主豪绅,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群众称他为“谢青天”。
  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新军阀在陕西各地大搞反共反人民的“清党”运动,镇压革命。许多党组织被破坏,工会、农会被解散,军阀井岳秀勒令封闭了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对于由我党领导、受过革命熏陶的武装,更是十分仇视,在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密令解除谢子长、李象九的武装。反革命拿起了屠刀,形势十分紧张。
  这时,中共陕西省委密派负责军委工作的唐澍和白乐亭来到清涧,向子长等介绍了蒋、汪叛变革命的形势,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八一南昌起义的经过及省委关于武装反抗陕西军阀的指示,研究了石谦被暗杀后部队的情况及陕北的形势,决定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统一领导起义的陕北军事委员会,子长是军委委员。广大党员热烈拥护起义,个个精神振奋,他们说:“要冲破反革命白色恐怖,散发整日积聚在胸中的愤怒。”有人甚至高兴得夜不成寐,坐以待旦。
  10月12日,唐澍、子长等同志宣布武装起义,当场每人肩膀上都绑起了红布。次日,从清涧出发向南进军,会合了延川、宜川的起义军,攻占了延长,活捉了反动营长齐梅卿。沿途的共产党员、进步青年纷纷前来参军,起义部队发展到了1700余人。但是对于起义后的行动方针,在领导层中产生了争论。子长当时虽不懂得建立根据地,却主张打出红旗,扩大人民武装,但有的同志却以打红军不易保存力量为理由,不同意。部队滞留宜川,唐澍去省委请示,部队由李象九负责,子长为一营营长。此时,反动派已调六个营的兵力围攻宜川。由于部队成分复杂,领导上又不知避敌锋芒,只知道打硬仗,死守宜川,结果战斗失利,只有子长率领的一营英勇顽强,奋力突围,退至宜川以南,其他各营皆被打散。
  子长率领剩下的三四百人转移到韩城时,省委又派唐澍、白志强等同志前来整顿部队,总结清涧起义的经验教训,重组军委,并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一支队,由唐澍、子长分任正副指挥,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唐澍、子长率部北上,可是由于对沿途敌情缺乏了解,屡遭优势之敌的袭击。1月20日到达甘肃合水县豹子川时,只剩下几十人,西北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就这样失败了。唐澍、子长辗转回到了省委。
  1928年春,子长同志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同唐澍等到达渭南,与刘志丹一起到由共产党员许权中掌握的一个旅去工作,组织武装起义。4月,在唐澍、志丹、子长参加下,这支部队由潼关开赴渭华地区。5月,在华县高塘镇与农民起义军会合,成立西北革命军,在渭华地区宣传革命,组织反霸斗争,摧毁地主武装,发展农民运动,这就是西北革命史上有名的渭华暴动。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急调三个师,由宋哲元指挥,进行“围剿”。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唐澍壮烈牺牲,子长和志丹再度返回陕北。
  子长参与领导的清涧、渭华暴动,是西北高原最早的两次武装起义。它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鼓舞了群众斗志,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为后来的陕甘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三
  清涧、渭华起义失败后,党一面利用新军阀之间的各种矛盾,派了一批干部继续进行兵运工作,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面把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党员大批转入农村,领导农民开展斗争。1929年冬,陕北特委决定成立陕北军事委员会。子长任军委书记。会后,他先后到陕北、甘肃、宁夏一带军阀部队从事兵运活动。
  1931年秋,由阎红彦,杨重远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由于遭到敌人残酷进攻,处境困难,根据中共山西省委负责人刘天章的指示,突围后渡过黄河,进入陕北。这支部队几经周折,只剩30人。他们在安定一带同中共陕北特委取得联系,在特委领导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0余人,打了一些胜仗,很快引起敌人的注意,开始遭敌围攻和追击。在这种情况下,游击队向陕甘边境转移,急切希望找到陕北革命斗争中的领袖人物谢子长、刘志丹。1931年10月,终于在甘肃合水县南梁堡村林锦庙和刘志丹会合了。志丹热烈地欢迎这支部队。不久,子长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来到陕甘边,领导游击战争。
  1932年1月,陕西省委考虑到这两支部队的具体情况以及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急剧上升,决定将陕甘边的两支游击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由子长任总指挥,志丹任副总指挥。在子长和志丹领导下,宣传团结抗日,积极扩大武装。
  1932年2月,反帝同盟军移驻甘肃正宁三嘉原细嘴子村。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酝酿,根据陕西省委指示,2月12日,在整顿反帝同盟军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子长任总指挥。在成立大会上,旬邑县委代表地方党和群众将一面标有镰刀斧头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红旗授给了子长。人们望着这面飘扬的红旗,眼睛都湿润了。西北高原第一次打出了工农武装的旗帜,为后来陕甘红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不久,陕甘游击队进一步扩大,分为三、五两支队,由刘志丹、阎红彦分任队长。
  这时,陕西省委带来了毛泽东写的古田会议的决议,还介绍了中央红军的一些政治工作制度。子长立即领导了部队的整顿工作,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古田会议决议,纠正军阀主义、平均主义、极端民主化,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成立战士委员会、列宁室等组织,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一时期,子长指挥游击队活动于旬邑、宜君、耀县、正宁、宁县一带,打了不少胜仗。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二天,打下了旬邑县职田镇,消灭了民团,捣毁了敌区公所,发动群众,开仓分粮。驻旬邑的军阀部队纠集彬县、旬邑、长武的民团千余人,前来“围剿”。子长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在敌人内部当连长的共产党员李明轩配合下,在阳坡头一举毙俘敌300余人,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红军的影响也随之迅速扩大开来。子长又率领游击队从旬邑清水源南下耀县照金镇,消灭了部分民团,并及时在香山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讨论如何照中央红军的办法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会后,在宜君焦家坪一带又消灭了部分民团。随后,乘陕军与甘军混战陇东之机,子长指挥游击队进入正宁县山河镇四村原,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分土地,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4月,子长带领游击队攻占了旬邑县城,歼敌200余人,形势发展很快。然而,就在这时,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省委负责人杜衡来陕甘游击队。他不但不检查省委一味要求游击队攻打城市的错误,反而诬蔑子长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在党内对子长进行错误斗争,撤销了子长的总指挥职务,将他调到甘肃去搞兵运工作。
  子长以革命利益为重,在敌军中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32年5月5日,在子长领导下,组织了靖远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7月,子长又以省委特派员身份派杨林、苏杰儒到甘肃合水县西华池新编十一旅一团组织起义。7月9日,该团连长共产党员高鹏飞、曹成荣率部170余人举行暴动,与陕甘游击队会合,增强了游击队的力量。
  但是,省委却派人到陕甘游击队,强令游击队坚守只有几家人的正宁县五顷原子,攻打强固的敌人据点,限令20天内分配完土地,并进行宗派活动,结果游击队遭受了很大损失,把陕甘游击队推向了逆境。在此情况下,省委为了扭转困难局面,重新派子长同志去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挽救处于危难中的人民武装。
  8月30日,子长来到游击队。9月12日,敌人分三路前来“围剿”,企图将红军歼灭于照金地区,情况十分严重。子长与志丹商定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的作战方针,经一夜急行军,于次日绕到照金镇北山,居高临下袭击进入照金之敌。在大雾中激战一个半小时,全歼耀县民团,俘虏敌富(平)、铜(川)、耀(县)三县民团总指挥胡三、副总指挥党谢芳及耀县民团头目蔡志发。三天后,子长又布置了安子洼战斗,击溃了来犯的军阀贺高侯部。三路“围剿”宣告失败,照金战斗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红军与群众的斗志。
  1932年9月中旬,红军在敌优势兵力追击下,屡战失利,退居人烟稀少的平定川、瓦子川一带,住在梢山的破窑洞里,没有粮食,没有棉被,衣衫褴褛,处境困难,部队里产生了悲观情绪。子长鼓励大家说:“用不着悲观,不要怕失败,应当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奋勇起来,我们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他常向人们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来一次,最后胜利总是我们的。”志丹积极协助工作,使部队的情绪稳定下来。子长、志丹等同志商量决定,分兵发动群众,依靠各地党和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争,发展革命力量。刘志丹率领一个大队到甘肃合水塔尔原一带活动;阎红彦、杨重远率骑兵大队到照金、耀县一带游击,与省委取得联系;子长带30多个老战士和一些伤病员活动在平定川、瓦子川一带,一面负责与陕北特委联系,一面指挥整个红军游击队。他们缺吃少穿,无医无药,极为困难。子长一面积极做思想工作,一面与同志们一起外出背粮、打柴、辗米、放哨、抬伤病员、给伤员洗伤口,问寒问暖。有时,筹集到少量被褥、棉衣,子长总是把这些东西让给伤病员,自己却穿着破棉袄,偎在火堆旁边过夜。子长这种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鼓舞着同志们战胜困难,坚持斗争。
  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兵发动群众,红军得到了发展,物质条件也有了改善,不仅自己渡过了难关,还将一部分款项支援了北方局。1932年12月,陕甘各路游击队在合水县黑慕原会合了。子长、志丹率领红军南下淳化、照金地区,准备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但是,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当红军准备南下时,杜衡再次来到陕甘游击队。他一来,极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宗派活动。他在宜君杨家店召开党团员大会,诬蔑子长、志丹等同志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土匪路线”,擅自决定开除子长的党籍(后经省委查明,撤销了这个错误决定),撤掉了谢子长、刘志丹等同志的职务,强令他们到上海中央局去“受训”。子长同杜衡据理力争,并以革命利益为重,一再要求将志丹留在红军中工作。12月24日,在宜君转角召开军人大会,杜衡在会上宣布将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二团(当时红军二十六军只有这一个团),杜衡自任军、师、团三级政委。杜衡虽然同意志丹留在红军中,但却将志丹降职使用。子长和一批同志被迫离开了陕甘。
  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指导下,红二团南下终南山。1933年6月上旬,在蓝田县张家坪遭强敌袭击,部队被打散。杜衡在部队到达三原武字区时,擅离部队返回西安,不久被捕叛变。志丹等同志在人民群众协助下,突出重围,返回照金苏区。
  四
  1933年夏,子长从上海往中共北方局,中共驻北方代表让他到察哈尔吉鸿昌将军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中去工作。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子长被任命为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于1934年1月22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返回陕北安定。当时,陕北根据地正处于困难时期。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攻打安定、延川失利,支队负责人强世清等同志英勇牺牲,部队失散。子长找到地下党组织,首先恢复了红一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很快建立了安定、安塞、横山、靖边、延川游击根据地。在子长和陕北特委领导下,除已有的二、三支队外又先后建立了陕北游击队第四、五支队。1934年5月,陕北特委在佳县王家畔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成立游击队指挥部,使各地根据地连成一片。7月上旬在安定阳(杨)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7月中旬,子长同志指挥一、二、五支队一举袭入安定县城,打开监狱,救出被捕的党员和群众。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志,扩大了红军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
  为了准备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子长率一、二、五支队及赤卫队南下,7月23日在南梁阎家洼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25日,在阎家洼召开了联席会议。子长和志丹在会上交流了各自的情况,分析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的革命形势,研究了协同作战、发动群众、扩大苏区等问题。会议决定,派四十二师第三团去陕北,配合陕北军民粉碎敌人“围剿”,并决定由子长兼任四十二师政委。子长和志丹领导的两支兄弟部队的会面,给陕北人民群众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当时,群众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支民歌:
  陕北游击队,老谢总指挥。
  打开安定县,“犯人”放出监。
  下到南梁堡,见了刘志丹。
  老刘亲热说,欢迎歇几天。
  1934年夏,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也对陕北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进攻。7月,陕北军阀井岳秀对以安定、清涧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8月15日,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由南梁赶到安定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和清涧河口镇,打了几个胜仗。在河口战斗中,子长身先士卒,不幸负了重伤,鲜血从胸前溢出。那时,子长穿了一件深紫色袄,血涌出来一时不易被人发现,他自己也一声不响,继续坚持指挥战斗。后来,血越流越多才被同志们看见,劝他撤下火线。同志们看到子长伤势很重,一再劝他离队养伤,但他固执地不愿离开战斗岗位,谁也说服不了他。9月上旬,子长仍率部转往安定,再次攻入县城消灭了安定民团。在子长的领导下,在安定崖窑沟,以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子长亲自给红一团授了旗,接着先后成立了红二团、三团和五团。
  这时,子长病情严重,再也无法坚持工作,这才到离枣树坪不远的阳道峁村养伤。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陕北红色根据地迅速扩大,除神府边三县外,其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边,绥(德)、延(川)边和安定3块苏区14个县联成了一片。1934年底,陕北红军改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下辖一、二、三团和神府独立团,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1935年1月25日,在安定的庙岔村召开了陕北工农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北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初,陕北特委和陕甘特委在赤原县周家崄召开了联席会议,讨论统一两地区党政军的领导问题和反击第二次“围剿”的方针问题。
  刘志丹来到陕北,1月20日到安定灯盏湾探望子长。他俩就两支兄弟部队统一指挥问题,交换了意见,谈得十分融洽。临走,志丹摸着子长盖着的薄被,关切地说:“你的被子太坏了,应当给你换块好的。”子长笑了笑说:“只要能把伤养好,被子坏点没关系。”志丹走后,他对身边的人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周家崄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陕甘和陕北两地区的工作;成立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两支革命武装。会议推选子长为军委会主席,刘志丹为副主席。在选举中,有的同志考虑到子长身负重伤,不能到职,建议由志丹当主席。志丹坚决反对,他深情地表示:老谢是老大哥,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只要他在世一天,就应选他,我协助他完成任务。子长去世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即由刘志丹担任。子长和志丹是西北革命斗争的杰出人物,他们在艰苦的斗争中,彼此都能从革命利益出发,从大局着眼,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创造了西北红军根据地。他们的革命友谊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35年2月21日,子长病情恶化,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时年38岁。他在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红军的建设,念念不忘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他曾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子长的心里,只有人民,只有革命。
  子长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他性格坚毅,百折不挠,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他识大体,顾大局,遵守党的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对家庭、亲属要求极严,谆谆嘱咐献身革命。从1932年到1936年,子长一家就有九个亲人在战场和刑场上英勇牺牲。子长革命一生,战斗一生,在西北广大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做出决定,将他的故乡安定县易名为子长县,永志纪念。1939年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子长的亲属,给子长以很高的评价,勉励其亲属要继承子长未尽的事业。同年,毛泽东为子长烈士墓两次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写下了碑文。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为子长同志修建了陵墓,举行入葬典礼,毛泽东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也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子长光辉的一生,受到党和人民高度的赞颂。
  今天,当我们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向前的时候,我们十分怀念子长,怀念为人民英勇献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要学习他们为实现革命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把革命先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