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试论谢子长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中的历史功绩
曲 涛 李占年

  1932年3月下旬,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正宁县寺村原一带(亦称南原,包括寺村原、湫头原、五顷原,三嘉原等村镇及陕西旬邑、彬县毗邻的一些地方,方圆百余华里),建立了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原革命委员会,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序幕,使陕甘边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是我党在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先河。谢子长为此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谢子长创建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序幕
  在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是西北革命武装斗争的需要,也是谢子长等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1931年11月,谢子长按照陕西省委的指示,来到陇东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当他得知陕北游击支队到达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的消息后,便赶到游击队的驻地南梁。在这里,谢子长与刘志丹商议,建立了部队党委(当时叫队委会),作为党的领导机构。1932年1月初,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移驻正宁县北柴桥子村,正式整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同盟军下辖两个支队,约700余人。1932年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又在正宁县三嘉原细嘴子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治委员,杨重远任参谋长,全军360余人。
  在正宁南原一带整训的一个多月时间中,谢子长经常深入到贫苦农民当中,热情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讲解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夺江山的队伍等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他还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开展打土豪斗争,将山河镇的商会会长、大地主张占成在北柴桥子村开的酒坊没收,将100石粮食分给穷苦农民。由于红军陕甘游击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对穷苦百姓和蔼可亲,给长期遭受兵匪扰害和地主恶霸欺压的陇东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子长和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南原一带的活动为后来建立根据地准备了条件,播下了革命火种。
  不久,谢子长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以陕西渭北为重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进军陕西关中,向淳化、三原方向发展,开展游击战争。3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陕甘游击队发起“围剿”,游击队无法立足,被迫回师陇东,依托陕甘边界的子午岭山区,在正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此时陇东的正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国民党地方军阀横征暴敛,变本加厉地向各地索粮派款,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仅驻扎在正宁的甘肃军阀陈国璋残部百余人,就向四乡百姓索要粮款达十多万元。贫苦农民在官府、地主和军阀的苛捐杂税、地租、高利贷等重压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抗粮抗款的斗争。正宁南原一带的农民组织起了多支“民团”进行反抗。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在多次催粮失败后,企图“血洗南原”。农民的自发斗争处在危急关头。此时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到来,吹散了压在农民心头的愁云,他们即派人去与红军游击队取得联系。谢子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改变了游击队原定出击陕西旬邑的计划,决定留在陇东,就地发动和组织农民攻打正宁山河城,以粉碎敌人的阴谋,并开辟革命根据地。为此,谢子长派红军骑兵与各地农民武装联络,约定在3月19日联合进攻山河城。同时,在城内安排了内应,准备当红军攻城时在城内哗变接应。
  山河城是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所在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城内驻有陈国璋残部及警察100余人。此外,距该城10公里的平子镇还驻有国民党军两个排,随时可以接应。
  3月19日,南原一带的农民武装“民团”千余人按照预定计划,浩浩荡荡冲破沿途豪绅的阻拦,翻山越沟来到山河城西。与此同时,红军陕甘游击队从柴桥子村出发,向山河城东运动,准备与农民武装形成东西夹击的之势。不料向导迷路,错过了预定进攻时间,同时机密泄露,城里内应被敌杀害。集结在城西的农民武装见时间已到,便单独发动进攻,被县保安大队打散。红军陕甘游击队到城东后见失去了有利时机,就在城外隐蔽了一天。第一次攻打山河城失利。
  20日,红军陕甘游击队撤到正宁县西坡村,谢子长召开队委会重新讨论行动方针。经过研究,决定:一、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赴正宁南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二、将农民自发组织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以配合红军游击队行动;三、立即实现红军陕甘游击队的纲领;四、发动和组织群众,准备再次攻打山河城,拔除敌人的据点;五、在南原一带成立革命委员会,创建陕甘边红色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
  3月下旬,谢子长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来到寺村原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红军到处张贴革命标语,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土地革命宣传。谢子长还亲自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寺村原一带出现了高涨的革命形势。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将农民自发组织的“民团”改编为赤卫军,随后又成立了少先队等组织。3月22日,在谢子长的领导下,东起五顷原,西至上南坡头72个村镇五六百名贫苦农民积极分子在新庄子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寺村原革命委员会,选举李杰夫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张进元、唐桂荣任副主席。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谢子长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配合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打土豪,分牛羊,没收地主的粮食及财产分配给农民。在谢子长主持下,革命委员会在苟仁寺召开了有上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处决了大豪绅赵元亨和恶霸龚德功。
  以上史实说明,正宁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是在谢子长、刘志丹领导陕甘边党和红军游击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斗争和充分准备之后,有组织、有计划创建的,并不是宣布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就撤走了。他们建立了红色政权,组建了赤卫军,开展了打土豪、分牛羊的土地革命,它与白色区域是根本不同的。早在1943年1月,原陕甘边苏维埃主席习仲勋在谈到这一时期陕甘边革命斗争的情况时就说:“1932年,革命运动继续高涨,3月间新正一区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地方赤卫军和少先队,在五顷原一带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给贫苦农民。”由此可见,谢子长领导创建的正宁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是我党在陕甘边创建根据地的第一次重大尝试,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序幕,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谢子长创建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有力地促进了陕甘边革命游击战争
  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建立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红军陕甘游击队按原计划于4月13日发起了第二次攻打山河城的战斗。这次行动,根据地的赤卫军全力配合,协同作战。革命委员会还组织群众为部队送水送饭。红军和赤卫军从城东、南、东北三面向守敌发起猛烈进攻。敌军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负隅顽抗,双方对峙了一天。次日,红军继续攻城。中午,敌驻守在早胜的骑兵连前来增援,他们绕过山河城北,向红军侧翼进攻。红军迅速撤退,在西坡埋伏,当敌军赶到西坡山坳时,红军突然出击,大败敌军。
  虽然我军击溃了敌人的援军,但山河城内守敌并未受损。由于缺乏攻城的经验和装备,加之城堡坚固、易守难攻,连攻两日未克,红军陕甘游击队仍退回寺村原根据地休整。第二次攻打山河城的战斗虽未获胜,但游击根据地红色政权动员和组织强大的人力、物力,以及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援,是陕甘边革命斗争中未曾有过的现象,使国民党反动派心惊胆战,坐卧不宁。
  4月20日,红军陕甘游击队南下奇袭旬邑县城获胜,俘敌300余人,缴获枪支400余,子弹万余发。5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为扑灭陕甘边燃烧起来的革命烈火,对红军游击队发起重兵“围剿”。陕甘游击队跳出包围圈,转战富县、洛川、中部(今黄陵)、宜君一带,经九次苦战,至5月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红军陕甘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
  正当陕甘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和迅猛发展之际,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却认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在陇东正宁寺村原建立根据地是“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指责游击队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等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撤销了谢子长的总指挥职务,让到甘肃靖远从事“兵运”工作,同时命令刘志丹率红军陕甘游击队撤离寺村原,东进陕西渭北一带,在平原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结果部队受到严重损失,剩下不到300人。6月下旬,刘志丹、阎红彦率部队返回陇东根据地,就地开展游击战争。7月9日,谢子长在领导靖远起义失败后回到陇东,又组织策划了合水西华池起义。这次起义取得了胜利,瓦解国民党军两个连,壮大了红军陕甘游击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红军陕甘游击队逐渐恢复了战斗力。
  7月下旬,陕西省委派李艮来到红军陕甘游击队巡视,重点解决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和“反革命阴谋”问题。在“左”倾错误的干扰下,部队面对敌人的“围剿”无法做好迎战准备。8月20日,敌人发起总攻,红军游击队仓促应敌,在李艮的错误指挥下,三战失利,损失严重,被迫撤退到陕西旬邑马栏一带,寺村原根据地丧失。
  由于失去后方依托,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转战旬邑、耀县、保安(今志丹)等地,最后退往子午岭山区南梁平定川、豹子川荒无人烟的地方。此时部队给养困难,没有粮吃,衣单被薄,且伤寒病在部队流行,伤病员无处安排,战士情绪低落,思想混乱,陕甘边革命处在了危急之中。
  以上史实充分表明了根据地的重要性。在谢子长创建的寺村原根据地存续的半年时间中,红军陕甘游击队因有后方依托而如鱼得水,进退自如,有利时就外线开展游击活动,失利时则回师后方休整,即使在遭受东进韩城失败那么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也因有后方根据地供其回旋,得到了休整和补充,从而促进了游击战争的开展。与此相反,寺村原根据地丧失后,红军陕甘游击队便没有了后方依托,得不到休整和补充,处处被动,处境险恶。由此可以看出,谢子长领导和创建的正宁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曾在陕甘边革命游击战争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谢子长创建寺村原游击根据地,为后来的根据地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是谢子长等领导陕甘边党和红军游击队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进行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它对于陕甘边早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它当时未能转变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它的建设实践活动为后来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开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寺村原根据地建设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必须依靠强大的正式红军来保卫。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初创之时,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刚刚建立不久,红军力量相当弱小。其人数仅有数百余人(1932年5月部队曾一度扩大到1000余人),武器装备极差,作战经验和攻坚能力都不足,且地方红军还未来得及组建。赤卫军成分不纯,也不够巩固,这些条件及环境决定了党和红军暂时还无法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而只能在游击战争中创建一个暂时可供依托的后方——游击根据地。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军陕甘游击队创建的寺村原根据地只能是“游击”性质的根据地。后来,谢子长、刘志丹吸取了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斗争,建立了正式的红二十六军,形成了正规红军、地方红军、赤卫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终于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第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必须有巩固的中心区域。寺村原根据地初创之时,由于红军陕甘游击队建立仅一月多时间,力量的弱小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猖獗,以及斗争环境的严酷性,迫使红军部队经常处在高度的游击作战之中。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寺村原根据地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红色区域还不稳固。在当时红军陕甘游击队所依托的正宁寺村原、湫头原、五顷原、三嘉原及宁县盘克原一带的游击活动区域当中,无法区分哪里是中心,哪里是边缘,红军游击队常常转移,活动范围不固定,有时以这里为中心,有时又以那里为依托,使整个寺村原根据地带有浓厚的“游击”色彩。
  后来,谢子长、刘志丹等总结经验、教训,做出了建立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向陇东出击,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在南梁一带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逐渐摆脱了无处立足的被动局面。经过不懈努力,到1934年秋,陕甘边根据地和红军有了很大发展,以南梁为中心区域得到了巩固,陕甘边南区的斗争也重新恢复和发展。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它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创建革命根据地必须加强军队和地方的党组织建设。寺村原根据地初创时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党的组织建设还未能普遍展开,革命委员会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和稳固,农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工作没有来得及普遍开展起来,这就未能有效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深入的土地革命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游击根据地的特点。
  在总结寺村原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谢子长、刘志丹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的工作制度。1933年11月莲花寺整编后,红二十六军在师、团两级都建立了党委,连队设立了党支部和政治指导员,班、排设立了党小组;在第二、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也建立了党委,各游击队和游击支队中也建立了党支部;在整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设立了党的特委和党的军委,统一领导和指挥边区的一切红色武装力量和苏维埃政府、地方党组织、群众团体的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得到贯彻执行,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党和红军在陕甘边区18个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红色政权。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亦称南梁政府)在南梁正式成立。红二十六军也相继建立了红三团、骑兵团、红一团、红二团、西北抗日义勇军。1935年红二十六军又与陕北红二十七军在陕北组成西北主力兵团,横扫敌军如卷席,连续解放六座县城,形成了辽阔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第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必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初创时期,根据地的不稳固性,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虽然红军陕甘游击队建立后即在发出的布告中明确提出了分配地主豪绅土地给贫苦农民的纲领,但是未来得及制定出正确而又具体的政策,因而分配地主豪绅土地的纲领也就未能很好地得到实施。李艮来到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后,推行“左”的一套,不顾客观条件,强令在五顷原进行分田地的红军干部和战士,必须在20天内完成任务。由于农民群众的觉悟未提高,因而出现了习仲勋所说的“当时是在一个地广人稀的区域里,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情绪是不高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深入开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以支援革命战争,保卫红色政权和根据地。
  后来,陕甘边区党和红军吸取了这一教训,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广泛发动根据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支援前线作战,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开展。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根据地人民广泛掀起了扩红运动,使红二十六军不断壮大,兵力扩大到2000余人,各路地方红军游击队也发展到2000余人。
  综上所述,寺村原游击根据地是谢子长领导红军陕甘游击队创建的第一块根据地,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史上的重要开端,它为后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谢子长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中共庆阳市委党史办)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