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刘志丹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组建红军
白黎

  35 在姚家园子
  陕甘高原上的7月,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时间。这天中午,晴空万里,亦日当头,空气好像凝固了,闷得人吸呼都感到困难。刘志丹顶烈日冒酷暑,汗流浃背地向陕甘边界走着。山沟里更是闷热,简直就像在蒸笼里一样,使刘志丹的嗓子眼里像要着火冒烟。他正要向一座山爬时,突然从前边的树林子里窜出一个人来。刘志丹吓了一跳,急忙向树林子跑去,准备隐蔽起来。那人却哈哈地大笑起来,高声叫道:“老刘,别跑,我是马锡五!”
  刘志丹闻声站住一看,果真是马锡五,惊喜地问道:“锡五,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马锡五走到刘志丹的眼前说:“我是到这里来接你的。”
  刘志丹看着马锡五,奇怪地又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来接我呢?”
  “我离开永宁山到了邠县,听人说高广仁叛变把你拉走了。我知道事情不好,就往合水跑,到了号衣堡贾生财那里一打问,说你又被蒋云台追上了。所以,我就到这里来接你。”
  “永宁山的情况如何?”
  马锡五抹了一把脸上流淌的汗水,笑着说:“老刘,走,咱们到树荫下,我向你汇报永宁山的情况。”
  两人到了树荫下,刘志丹仰卧在草地上,深深地舒了几口气,催促道:“锡五,你快谈永宁山的情况吧!”
  马锡五长叹了一口气说:“王子宜、曹力如、赵旭先等人都被井岳秀派兵以‘危害民国嫌疑罪’的名义,抓到榆林,下到大牢里去啦。崔县长被撤了职,调回榆林查办去了。”
  刘志丹“唉”了一声,从草地上坐起来,这真是失败接着失败,打击连着打击啊!他呆呆地坐了一会,才低声问道:“子宜和力如他们为什么犯了‘危害民国嫌疑罪’呢?”
  “你派到山西去买枪的刘兆庆被井岳秀的人抓起来了。”
  刘志丹紧皱着眉头,又“唉”了一声,然后站起身来说:“走吧,到号衣堡贾生财那里看看情况再说。”
  原来,保安县西川有一家姓刘的大财主,外号叫“刘疙瘩”,人称“五万两”,家里养羊1万头,牛3000头,骡马2000匹。这刘老汉虽然家有钱财万贯,但平日只进不出,一两银子都舍不得花,穿着破衣服,吃的小米饭,是保安县有名的守钱奴。土匪张廷芝被谭世麟收编后在保安县西川驻扎,看见刘疙瘩的钱多,便起了敲诈刘家钱财之心。他强派给刘疙瘩的儿子刘兆庆一个连长的官衔,要刘兆庆自己去买枪、买马、雇人。守钱如命,一毛不拔的刘老汉,哪里能舍得花这么多的冤枉钱呢?他让儿子拒不接受,一两银子也不出。张廷芝闻知刘疙瘩一毛不拔,就派了一排匪军将刘疙瘩抓到了金佛坪关起来,放出风来,非得1万两银子才放人。刘家救人心切,只得将白花花的1万两银子用几匹马驮着送到了金佛坪,才将守钱如命的刘老汉赎了回来。刘疙瘩心痛得两眼泪珠直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平日穿破衣吃粗饭,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积攒下来的银子,一下子被张廷芝白白地敲诈去1万两,简直是要了他的命。刘疙瘩躺在炕上,不吃不喝,只几天时间就断了气,刘兆庆是个读书人,在榆林中学和刘志丹同过学。他认识到要报仇,只有找刘志丹。他埋葬了父亲,就去找刘志丹诉苦,请刘志丹帮助他出这口气。刘志丹答应了,并鼓励他参加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报仇。家里放着那么多的银子,不拿出来为革命买枪,却白白被张廷芝敲诈去,多么的可惜。刘兆庆听了刘志丹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他感到银子与其让张廷芝敲诈去,真不如拿出来买枪闹革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些银子,和刘志丹派来的一个同志一同前往山西买枪。他们到了山西,经过了一番周折,终于把枪买到了,并装在牛皮筒子里运过了黄河,藏在清涧县一个共产党员的家里,为了把枪尽快送给刘志丹的队伍,刘兆庆给曹力如和王子宜等写了一封信,告知货在山西买好,已运回米脂,并打听刘志丹的队伍在什么地方。结果信经过榆林时,被井岳秀的稽私机关查扣,发现是为军火事,敌人首先逮捕了刘兆庆,然后又下令延安的高双成到永宁山逮捕了王子宜和曹力如等。
  刘志丹的心情很沉重,王子宜和曹力如等同志的被捕,永宁山党支部这个红色堡垒的破坏,使他十分难受。这是他回到陕北后,经过了几年的艰苦斗争才建立起来的呀!但是,刘志丹并没有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加善于斗争。他明白能够经受失败的考验,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
  两人走到山畔上,看见了山下的号衣堡,刘志丹问道:“锡五,贾生财搞得怎样?”
  马锡五高兴地说:“这小伙子很能干,自从接受了你的指示,在陕甘边界搞起了武装,在这一带可有名气啦,上上下下的人都认识他,社会关系四通八达,敌人还以为是他们的民团哩!他的民团是外白内红,已经有100多人和枪啦!”
  两人下了山,沿着小河走向号衣堡。贾生财早已准备好了吃的东西和休息的地方,他知道刘志丹已经被蒋云台追赶两天了,一定是很累很饿的。他准备好了吃住,此刻一会儿在村头上张望一阵,一会儿跑到灶房看饭准备的如何。这时,一个团丁来报告,说外面来了两个人要见团总。贾生财知道是刘志丹来了,赶忙迎了出去,果然是刘志丹和马锡五,就高兴地迎上去,张开膀子把刘志丹抱住,激动地说:“可把你盼来了,昨天刘保堂派人送来信,让我接你,正好锡五来了,他就去接你,真的把你接来了。”
  回到房子里,贾生财一边倒水泡茶,一边吩咐杀鸡宰羊,说着就要出去催办酒席。刘志丹一把拉住贾生财,说道:“生财,先别忙。有好吃的等会再吃,蒋云台这个叛徒一定会追来的。”他边喝水边擦汗,“你这团总的房子我不敢住,咱们到对面山上那座山神庙里去,那里看得远,又凉爽又安全,到那里再谈。”
  贾生财为难地说:“饭都快好了,你又累又饿的,吃了饭再到庙里去,蒋云台不一定会追到这里来。”
  刘志丹说:“千万不能大意。生财,赶快把水提上,到了庙里再喝。”他说着就往外走。
  贾生财赶忙把一罐子水和两个碗递给马锡五,自己又去拿了一条“哈德门”牌子的纸烟,跑到灶房里拿了一些吃的跟上去。3人出了村,翻过了沟,爬上了山,走到了山神庙前。庙院里荆棘满地,荒草盖路,看得出久无人来敬奉了。庙门外长着几棵弯腰驼背的老榆树,叶子稀疏,枝条干枯。庙门开着,里边阴森森的,使人感到十分凉爽。3人在树荫底坐下,马锡五提起茶罐子倒了一碗水,递给刘志丹。贾生财给每人敬了烟。刘志丹一边喝水,一边抽烟,精神好像马上轻松了许多。他指着四周说:“你们看,这里是全村的制高点,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敌人万一来了,我们在这里跑也好跑。如果在村里就不好跑啦,可不能粗心大意啊!”
  马锡五和贾生财都连连点头,刘志丹喝了几口水,又说道:“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细心一点,首先要观察好地形,进出路都要观察好。我们再不能受挫折了,要保存革命力量,建立自己的武装。”
  正说着,只见从合水方向卷起了一股黄尘,随着黄尘的滚动,一群马队嘶叫着飞驰而来。他们3人在荆棘丛中往山下望去,只见敌人飞驰到村子跟前,很快散开把村子包围了。马锡五回头看着紧皱双眉的刘志丹说道:“老刘,多亏我们没在村里吃饭。否则,我们又要吃亏了。”
  贾生财敬佩地对刘志丹说:“老刘,你刚才说的话,我现在全明白了。幸亏你叫咱们上了山,不然这会儿可糟了。”
  刘志丹说:“我们和敌人斗争,要时刻提高警惕,才能免受损失。”他推了一下贾生财,“生财,你快回去应付一下他们。把这些东西就丢在这里,免得让敌人看出来。”
  贾生财说:“等我把他们打发走,再给你们送饭来。”
  刘志丹说:“不用送了,我们马上就走,以后再派人和你联系。”说毕他就和马锡五从后山里跑下去了。
  两人从太阳当头,直走到日落西山,才走了40多里。这里离大路远了,敌人不会到这偏僻的山沟里来搜捕。他们这才放慢了脚步,但肚子里“咕咕”地直叫,这时他们才感到饿得厉害,准备到前面的一个村子里搞些吃的,再作打算。
  进村一打听,村子叫姚家园。他们走进村头上的一户人家里,这家人正在做纸活,准备给老人过周年。由于日子逼近,纸扎匠忙得满头大汗,纸人纸马、金银山、童男童女,摆下半窑洞。
  刘志丹走上前说;“师傅,你的手艺真高呀!我们是行路人,天黑了赶不回去啦,让我们在这里打个尖吧!”
  纸扎匠抬起汗水淋淋的头,看了一眼刘志丹,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们看,这地方挤得很呀!”
  刘志丹恳求道:‘师傅,让我们在地下挤一宿也行啊!”
  “行呀,你们就在这里打尖吧。”纸扎匠只顾做活,头也不抬地说。
  刘志丹看见纸扎匠正在往做好的纸活上画着花草,就不顾纸扎匠高兴不高兴,拿起一个金银斗,问道:“师傅,这个画不画?”
  “画,画。你看我忙不过来呀!”
  “我帮你画。”
  纸扎匠抬起头把刘志丹瞥了一眼,说道:“你可别动,画坏了我又得重做。”
  刘志丹拿起了画笔说:“画不坏的。”他思索了一下,就一笔一画地画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把金银斗画好了。金斗的四面画的是琴、棋、书、画。每幅画都有人物,无论弹琴的、下棋的,还是读书、画画的,都形象生动。银斗的四面,画的是梅,兰、竹、菊。每幅虽然都着笔不多,但和真的花草一样,真是维妙维肖,活龙活现。
  马锡五敬佩地说:“老刘,你啥时候学下这好手艺?”
  “在家里的时候,跟父亲学的。”
  纸扎匠只顾画童男童女的面部,猛一抬头看见画好了的金银斗,不觉惊叫道:“你怎画得这样快又这么好,真没想到你的手艺这么高强,我学了10多年还比不上你这个本事呢。”
  刘志丹笑着说:“我出丑了,请师傅指教。”
  “不敢,不敢,我应拜你为师。”纸扎匠看着刘志丹消瘦的面孔,身上被汗水湿得白一块,黑一块的蓝布衫子,同情地说道:“我去叫家人给你们弄饭吃。”
  刘志丹说:“你先别忙,你家主人是干什么的?他为人怎样?”
  纸扎匠笑着说:“主家是个很厚道的庄稼人,光景过得还好,他心肠好,肯接济过路的人。”说着就放下纸活出去叫主家去了。
  片刻之后,纸扎匠就叫来了主家。这家主人姓姚,排行老三,都叫他姚老三,这人50多岁,笑眯眯地一脸和善的表情。他手里提着一壶酒,招呼道:“请坐,请坐。”拿起金银斗端详了一会,连声称赞道:“画得好,画得好。真是好手艺!”
  跟着,他家里的人端着一个红油漆木盘子,里面放着几样菜。姚老三热情地请刘志丹和马锡五坐在炕上,又斟酒又夹菜,抱歉地说:“不知道你们来,慢待了。出门人都有个为难受困的时候,你们就是太老实了。怎么不早说呢?”
  刘志丹说:“我们出门人,能让住一宿就行了,不敢多麻烦你们。”
  “怕什么哩,谁没个出门在外的时候?”姚老三看着刘志丹破烂的衣服,疲倦的样子,思索了一下,“兄弟,你们不说我也看出,肚里墨水这么多,本事这样高,一定是‘贵人遇难’了。是不是?”
  刘志丹笑了笑说:“我们和你一样,在家里种地,没有什么去处。”
  马锡五接上说:“我看咱们种地的要比当官的重要得多,没有农民种地,当官的吃屁。”
  说得大家都哈哈笑起来,姚老三招待得更加热情,不住地给斟酒夹菜。酒毕,又端上来白面条,鸡蛋汤,满碗都漂着油花花,真能引起人的食欲。
  饭后,刘志丹和马锡五被当作贵客一样,住在了姚家的客窑里。半夜里,刘志丹推醒马锡五,悄悄地说:“咱们昨天见到贾生财,没有来得及谈工作。你天亮后到号衣堡通知一下贾生财,让他马上到这里来,我和他研究一下成立游击队的事。你然后再去赵二娃那里,帮助他把队伍整顿一下。”
  “那你去哪里呢?”
  “我到南梁一带看看,熟悉地形,了解本地的民情,等咱们把队伍集合起来,就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了。”
  “我把赵二娃的队伍整顿好,在什么地方找你呢?”
  “就在南梁一带的梢林里。”
  第二天上午,贾生财就骑着马来了。刘志丹高兴地问道:“生财,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你们走后,我放心不下,今天一早就出来打听你们的下落,可巧在半路上碰见了锡五,我就直接向这里来了。”
  正说着,姚老三笑着跑来说:“贾团总,你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贾生财指了指刘志丹,说道:“我是找他来的。”他又转向刘志丹,“老姚不是外人。” 
  姚老三自信地说:“你看,我的眼力就是不错嘛。老弟果真是‘贵人遇了难’!”
  贾生财笑着说:“老三,你的眼力就是不错。我要和这位遇难的贵人有重要事情商谈,你在外边看着点,来了生人打个招呼。”
  “你们放心地谈吧。”姚老三出去后,顺手关上了窑门,拿着烟袋坐在硷畔上的一棵树荫下,向四方张望着。
  窑洞里,刘志丹对贾生财说:“我们这次虽然又被敌人搞垮了,但这不要紧,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的人现在还很多,陕甘宁三省的许多大小军阀部队里、民团里,都有我们的人。只要我们单独干起来,他们都可以带着枪跑回来,有的还可以拉出一些人来。更重要的是你和赵二娃、杨培胜各自都组织起一二百人。另外,在陕甘边界上还有我们的许多‘点’在活动,等到条件成熟了,我们把你们3人的队伍和各个点上的人都集中起来。到那时,我们就又有一支很可观的革命武装了,恐怕比太白镇搞起来的那支队伍还要大哩!”
  贾生财目不转睛地看着刘志丹,全神贯注地听着刘志丹的说话。他完全被刘志丹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他急切地问道:“老刘,我们什么时候集中队伍呢?”
  “先不要急,我正派人到各处联系,锡五去赵二娃那里,和我一起从合水逃出来的王璧成去了杨培胜那里,我今天和你一谈,先让你们心中有个底。等各点上的人都联系好了,我们就把队伍集合起来,占据梢山,开展游击战争。”
  贾生财看着目光炯炯、胸有成竹的刘志丹,顿觉革命的信心倍增,激动地说:“老刘,有你领导我们闹革命,我们什么样的敌人都不怕。只是盼着早点集合队伍,打出红旗,和敌人公开干。”
  “集合队伍,打出红旗,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但不能着急。目前你要抓好民团,发展力量,为将来的革命队伍筹集资金,准备物资。千万要小心,不能暴露自己。”
  “请你放心,我一定照你的话做。”
  两人直谈了一个下午,晚饭后,刘志丹要走,姚老三再三挽留不住,便和贾生财把刘志丹一直送了几里路。
  临别,贾生财问道:“你去了南梁,今后我们怎么联系?”
  “我走不远,到时间我会派人和你联系的。”刘志丹说罢,就踏着明亮的月色,迈着坚定的步子向南梁走去。”
  36 考察南梁 
  陕西和甘肃两省的边界上,横贯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这条山脉南北长达1千多里,东西宽约400余里,统称桥山,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森林遮天蔽日,偏僻荒凉,人烟稀少。所以,历代兵匪如毛,经常打家劫寨,抢夺民财。当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防兵匪抢劫财产,便在一些高崖峻岭上,修筑了许多防兵匪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都十分险要,具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作用。这些防兵匪的地方,陕西人称为“寨子”,甘肃人叫作“堡子”。
  桥山的中段,有一条很大的山梁,在清朝末年,有几户大财主,强迫了很多老百姓,在山梁上修筑了一个很大、很险要的堡子。由于堡子修筑在南边的山梁上,人们都叫它“南梁堡”。后来,这“南粱堡”就渐渐成为方圆几百里梢山地带的通称了。
  南梁堡地区,包括甘肃省陇东境内的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二将川、林锦庙川、豹子川、太凤川、平定川、太白川、苗村川等地,陕西省陕北境内的义正川、吴堡川、脚扎川、白豹川、樊川、麻地台川、白沙川、瓦子川、三道川等地。以南梁堡为中心,周围有荔园堡、林锦庙、东华池、太白镇、油坊头、白沙川、白马庙、白石川八镇环绕,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虎掌撑开之状,境内又有莲花寺、八卦寺、白云寺、青云寺、龙泉寺、双灵寺等18寺,像星星一样散布其间。南梁地区东西两侧,流淌着许多清澈见底的小河,像一根根血管一样,遍布南梁境内,哺育着居住在这里的劳苦大众。东侧所有小河之水都汇集进洛河;西侧全部流水尽皆注入葫芦河内。向西跨过葫芦河,能直逼庆阳城;向东越过洛河水,可直取延安府;向北可远眺内蒙古大草原;向南能俯瞰八百里秦川。
  南梁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积粮屯兵的理想之地,许多朝代里的军事将领都在这里养精蓄锐,壮大力量。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周人的创业之地。自北魏开始,南梁的经济、文化日趋繁荣。西魏,北周、隋、唐、宋,南梁一直是葫芦河流域,洛河川以西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这数百年间,南梁虽则几经兴衰,而勤劳、智慧的南梁人民却不断地创造了南梁山区的历史文明。如今,那些宝石似的散布在森林里的寺院、庙宇、古塔、石窟、古城堡遗址,就是当年经济、文化几度繁荣的历史见证。
  老年人们相传,数百年之前,南梁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然而,到清同治五年至六年(公元 1866年至1867年),封建统治阶级挑动回、汉民族互相仇杀,使南梁地区的劳动人民惨遭杀戮,十不存一,农田荒芜,旷无人烟,逐渐森林布满大地,成了虎狼出没,蛇蝎横行,毒雾迷瘴之地。同治年间的战乱之后,一些幸存者又回到了故乡。民国初年,陕北横山、榆林等地大旱,大批穷苦农民先后逃荒落户到了这里。同时,庆阳城里地主豪绅,也把魔爪伸进了南梁,霸占了南梁几道川的绝大部分良田和几百里的梢山。对逃荒来的农民,进行残苦的剥削和压迫,许多农民被逼得卖儿卖女,沦为地主豪绅的牛马。大小军阀,民团、土匪,你来他往,抓兵拉夫,劫掠奸淫,无恶不作。当地群众痛苦地唱道:“司令多如狗,狗腿满院走,你走他又来,灾祸没有头……”许多农民被地主豪绅,官兵土匪逼得无法生活下去时,就拉起杆子,钻进深山老林,竖起了造反的大旗。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地主阶级的残苦压迫,使南梁地区人民的心头孕育着革命的萌芽。
  1个多月来,刘志丹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对南梁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他从这架山到那条沟,钻梢林,攀悬崖,饥食林中果,渴饮山泉水,夜宿破窑洞,日钻老梢林,从平定川到瓦子川,从白沙川到麻地台川,数百里的荒山林海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撒下了他的汗水。南梁地区的每一座大山,每一条大沟,每一道大川,每一个村庄,哪条沟里有水,哪座山上有路,哪道川里有村庄,哪个村庄有多少户人家,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一样,全都绘制在了他的脑海里。
  早在渭华起义失败后,奉命回到陕北时,刘志丹从井冈山斗争经验中受到启示,就有过在陕甘边界的桥山山脉中段,实行武装割据的设想。3年来兵运活动的屡遭失败,使他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农村根据地。因此,他这次到南梁,与各方面的力量,和各阶层的人民广泛接触,调查南梁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踏勘南梁地区的地理和环境,就是为了实现他在南梁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
  通过1个多月的详细考察,刘志丹得出结论:南梁地处陕甘两省边界,地方偏僻,反动力量统治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大量集中在地主手里,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剥削,有着极其强烈的土地要求和革命愿望,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屯兵养马,集蓄革命力量;山大沟深,森林连绵数百里,有险可依,回旋余地很大,有利于机动作战,开展游击战争。因此,南梁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各方面,都具备了发展武装割据的条件,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刘志丹高兴地对刚刚从赵二娃队伍里赶来的马锡五说:“锡五,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有山、有川、有沟、有梢林,又是两省边界,敌人统治困难,我们活动方便。只要在这里建立起了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把革命的红旗插遍西北高原!”
  马锡五激动地说:“老刘,怪不得你1个多月来,爬高山,钻梢林,原来是为咱们把队伍集合起来,找一块根据地啊!”
  “等我们把队伍集合起来,带到南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就在这里建立一个革命的‘家’。”
  “我们什么时间集合队伍?”
  “马上就集合。”
  这天,他们为了集合队伍,在平定川里向前走前。他们要到葫芦河畔上的稻水湾杨丕胜的驻地去。中午,他们又渴又累地走到一个叫老场的村子。这个村子很小,也很穷,只住着几户人家。刘志丹太白镇收枪后成立起来的队伍,留在这里驻过,和村里的群众都很熟悉。这次又来到这个小山村,刘志丹感到很亲切。他引着马锡五走进他当时住过的刘大娘家里,本想喝口水,看望一下刘大娘,说说话就走。但是,刘大娘看见刘志丹和马锡五走进家门,赶忙放下针线活,从炕上跳下来,满脸笑容地说道:“哟,这是老刘呵,是什么风把你吹来的?”她又打量了一下马锡五,“这,这不是你们队伍上的那个管吃饭的老马吗?”
  刘志丹笑着说:“大娘的眼力真好,他就是那个管队伍吃饭的老马。”
  刘大娘招待刘志丹和马锡五坐在炕上后,赶紧就抱柴生火烧开水。她看见刘志丹的鞋袜烂得露出趾头,衣服被梢挂得开了花,就叫来儿媳妇,赶快给刘志丹缝补衣服、鞋袜。刘大娘看着刘志丹黑瘦的脸,深陷的眼睛,不由得擦了一下眼泪,疼爱地说:“看把你劳累成啥样子啦,又黑又瘦,好好在大娘这里歇息上几天,你们只管放心。咱这村子保险得很,没有一个外人。”
  刘志丹和马锡五听了刘大娘的话很感动,他们更加明白,只要为穷人的解放而斗争,就会受到穷人的拥护和爱戴,就会到处有亲人。他们喝了大娘烧的开水,就要走。刘大娘说什么也不让走,硬把他们又推到了炕上,一定要做饭给他们吃。刘志丹在大娘的盛情挽留下,只得和马锡五又重新坐在了炕上。
  刘大娘上了炕,放下来两个枕头,亲切地说道:“你们跑累了,躺下睡一会,我给你们做饭。”
  刘志丹和马锡五确实是累了,刚躺下一会儿就呼呼地入睡了。 
  刘大娘看着睡得十分香甜的刘志丹和马锡五,心里非常高兴。她走到锅台旁边直打转转,给老刘他们做什么饭呢?家里除了有一些小米外,什么也没有。儿媳妇补好了衣服走过来低声问:“妈,给老刘他们做什么饭吃呢?他们常在门外跑,吃不上一顿好饭。”
  “是呀,没有一点面真急人。不给老刘他们吃点顺口的,心里就过意不去。”
  “哪怎办呢?让我到别家借点面去。”
  刘大娘想了一下说:“别去借了,我知道庄上谁家都没有面。我倒想出一个办法。”
  媳妇高兴地望着婆婆问道:“妈,你想出一个什么办法?”
  “咱家脑畔峁峁上种的荞麦,我昨天见已有八成熟了,我去割一些回来。你快去烧火做汤吧,把干蘑菇多放点,把汤做得好好的。”说着,就拿上镰刀、绳子出去了。
  儿媳妇刚把汤做好,刘大娘就满头大汗地背着一捆荞麦回来了。婆媳俩赶忙用手揉,用棍子捶。刚刚八成熟的活荞麦,颗粒长得很牢,一下子揉不下来,捶不掉。把刘大娘累得满身流汗,媳妇双手揉得红红的。费了好一会儿劲才将荞麦秆秆上成熟了的黑颗颗揉搓下来。刘大娘赶忙拿簸箕把杂物簸去,让媳妇先在锅里炒干,用碗在案板上压碎,用箩子过成面粉。婆媳俩好不容易才弄成了几碗荞面粉。
  这时,刘志丹醒来了。他看见刘大娘婆媳俩正忙着做饭,赶忙坐起来抱歉地说:“刘大娘,真给你老人家添麻烦了。”
  “不麻烦,你们是穷人的知心人。”刘大娘说着端来一盆水:“来,洗个脸,先精神精神,大娘给你吃你喜欢吃的剁荞面。”
  刘志丹顺手推醒了马锡五,两人跳下炕洗脸。刘志丹一看自己的破鞋烂袜子都缝补好了,破衣服也补好了,心里十分感激刘大娘婆媳俩。他边洗脸边想,快点把队伍集合起来,穷人的日子就好过了。
  刘大娘是一把剁荞面的好手,剁的荞面又细又长,就像挂面一样。刘志丹和马锡五刚洗毕脸,刘大娘就把一碗碗香喷喷的剁荞面端到炕上了,新荞面浇上蘑菇汤,真是香味扑鼻,分外诱人。
  刘志丹端起碗吃了一口,问道:“刘大娘,你家的荞面怎么这么新鲜好吃?”
  马锡五接上说:“这不像去年的陈荞面。”
  刘大娘听说荞面香,心里美滋滋地说:“你俩别问,只管好好地吃。”
  刘志丹把碗放下说:“刘大娘,咱们一块吃。”他想刘大娘为他们吃这顿剁荞面不知费了多大的心思哩!
  刘大娘见刘志丹放下了碗,呆呆地不知想着什么,便走到炕边催促道:“老刘,你想什么呢,趁热快吃嘛!”
  “刘大娘,你这荞面到底是哪里弄来的?”刘志丹还是没有吃。
  刘大娘笑着说:“好娃娃里,大娘不瞒你们说,家里那有去年的荞麦呢?这是我刚从荞麦地割了一些八成熟的荞麦,用碗压了一些荞面,剁了面条给你俩尝尝鲜。你们说对了。陈荞面不会有这么香的!”
  刘志丹和马锡五听说是新割来还未完全成熟的荞麦,用碗压成了面粉,剁成的荞面条,不由得大吃一惊,感激和不安的心情,使他们实在吃不下去了。刘志丹激动地说:“大娘,你老人家这样招待我们,让我们怎报答你呀?”
  刘大娘说:“只要闹红成了事,我们穷人把心掏出来也舍得!”她双手把碗硬递到刘志丹和马锡五的手里,低声问道:“老刘,咱们的队伍什么时候再来?”
  “咱们的队伍一定会来的,非把地主老财们统统打倒不可。”
  刘大娘高兴地说:“那好啊,真能那样,我们穷人就有好日子过了!”
  刘志丹对马锡五说:“南梁的人民群众,就是这样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命运同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马锡五感动地连连点着头说:“咱们很快把队伍集合起来,开始战斗吧!群众盼着我们的队伍哩。”
  “是的,群众都在盼望着咱们的队伍。”刘志丹捅了一下马锡五,低声问道:“你带了钱吗?”
  “还有几块。”
  “给我两块。”
  吃过饭,刘志丹和马锡五告别了刘大娘婆媳,临出门,刘志丹把两块银洋偷偷地放在炕边,两人顺着平定川直奔稻水湾。
  37 建立游击队
  1931年9月,正是南梁地区的金秋季节。在一个阳光灿烂,秋风送爽,庄稼飘香的日子里,刘志丹在南梁的梢山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考察后,和马锡五紧赶了3天多的时间,到了葫芦河畔的稻水湾。这里是杨丕胜队伍的驻地。
  正在日夜思念刘志丹的杨丕胜,听到刘志丹来到稻水湾,高兴地跑出村子,一把抱住刘志丹,激动地流着眼泪说:“老刘,我们日日想,夜夜盼,总算把你盼来了。”他拉着刘志丹和马锡五的手向队部走去。
  杨丕胜是陕西省米脂县人,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难,靠做小买卖为生。1930年春天,他用借财主的钱,买了200多张皮子,还有一些布用毛驴驮着,到合水地区出卖,走到二将川,被一伙土匪抢了。东西被抢,无法回家,只好给人家做活混饭吃。就在杨丕胜万般无奈,走投无路时,刘志丹来到了他做活的地方,见他是穷人,是被土匪抢了东西,无法回家,就向他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他看刘志丹和蔼可亲,是穷人的知心人,就跟上刘志丹闹革命了。自从刘志丹把他派到这一带活动拉队伍,他组织许多穷苦人,专门打富济贫,为穷人办好事。虽然陈国璋的兵和地主民团经常来打他们,但是他却很会打仗用兵。因为他打的是游击战,打不过敌人就钻梢林。眼下有200多人,八九十支枪,前几天才从梢林里回到了稻水湾。
  回到队部,杨丕胜忙着给刘志丹和马锡五倒水、拿烟。他看着刘志丹几寸长的头发,脸又黑又瘦,衣服破烂不堪,心疼地说:“老刘,我们听说你被蒋云台这狗日的追赶的消息,可把我们急坏了。我派人到处去接应你,后来听贾生财说你到南梁考察去了,我们这才放了心。”
  刘志丹吸着纸烟,问道:“丕胜,队伍的情况如何?”
  “士气很高,都急着要集合起来成立游击队,拉上梢山开展游击战。”杨丕胜神秘地一笑:“就是大家都得了一种‘病’!”
  刘志丹看着神秘样子的杨丕胜,笑着问:“大家得一种什么病?”
  “想你的病!都想着跟上你闹革命哩!”
  马锡五笑着说:“老刘来了,大家的病都该好了吧?”
  大家都乐得笑了起来,杨丕胜接着向刘志丹汇报了队伍上的情况。刘志丹听了后很满意,赞扬杨丕胜干得好。杨丕胜说:“老刘,赶快把队伍集合起来干吧,二娃、生财他们都等着成立游击队公开和敌人干哩。大家都不愿意再到军阀的部队里去了。”
  是啊,刘志丹想,从1929年到1931年,3年艰苦的兵运活动,屡遭失败,多次搞起来的队伍,都被反动派们打散了,实践证明,企图把发展革命力量寄托在军阀们身上是错误的,要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装力量,不能只利用现成的旧军队,一定要在人民群众中发展壮大。利用军阀只能是暂时的,准备好了就要单独去搞。刘志丹想到这里,对大家说:“3年来兵运活动是艰苦的,许多同志出生入死,流血牺牲,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我们虽然多次遭到了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创建自己的革命武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革命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甩开军阀部队,开始在人民群众中建立、发展自己的军队。”
  大家听了刘志丹的话,都十分的高兴。马锡五说:“老刘这次到南梁考察的目的,就是为游击队建立起来后寻找根据地的。”
  杨丕胜高兴地说:“老刘真想得周到看得远,有老刘领导大家,我们自己的军队一定能够创建起来的。”
  正说着,有人端来了饭菜。吃过饭,刘志丹急着要到各排看望同志们。当下由杨丕胜带路,到各排看望大家。有许多班排长和战士,都认识刘志丹,他们有的是从三道川逃出来后投奔来的;有的是从职田镇突围出来的;有的是从早胜镇事变后跑来的;有的是从合水刘保堂那里赶来的。大家一见刘志丹都高兴地流出了眼泪,经过几次的失败后,在这里相见,怎能不高兴地流热泪呢?
  大家围着刘志丹问这问那,亲热得不得了。正在这时,从人群外边挤进来一个小伙子,一把抓住刘志丹的手,激动地说:“老刘,可把你盼来了。我到处找你,后来听说你到南梁去了,我只好到老杨这里等你。”
  刘志丹一看,这小伙子原是他的警卫员路四,觉得非常高兴,他看着路四的身体问道:“你的伤好了吗?怎么到这里的?”
  路四说:“伤早就好了。伤好后,我从邠县到平凉找你。说你在早胜镇,到了早胜镇,说高广仁搞兵变,把你胁迫走了,后来又听说蒋云台派兵到处追捕你。我就到处打问你的消息,到赵二娃那里一打问,他也急着打问你哩。我又到贾生财那里一打问,才知道你到南梁了。我又到南梁一打问,可那里的群众守口如瓶,都说不知道,他们把我当成反动派的探子啦!”
  杨丕胜夸赞地说:“路四打仗真有两手哩,前次蒋云台这狗日的来打我们,我一看敌人武器好,子弹多,来势猛,就放弃了稻水湾往梢山里钻,路四带领一个排压后。敌人依仗人多武器好,对我们穷追不舍。路四钻在梢林里对追来的敌人一枪一个,一气打倒十几个,敌人一看掉头就跑。我们在梢林里追呀、杀呀吓得敌人只顾逃命,不敢向后看。这一回,敌人就给我们送来15支枪。”
  刘志丹高兴地说:“路四真是个神枪手!”
  回到队部,商量集合队伍,建立游击队,开往南梁的事。主意已定,即派人到合水县的贾家沟圈通知赵二娃,把队伍很快带到稻水湾集合;又派马锡五去号衣堡贾生财民团,帮助贾生财把队伍拉出来。
  马锡五和去通知赵二娃的人一走,杨丕胜就在刘志丹的指示下,带领队伍四处筹集粮草,准备地方,日夜忙个不停。
  再说赵二娃被刘志丹派出来拉队伍后,他以合水县贾家沟圈为据点,插旗招军,安营扎寨,收集饥民、散兵,反抗官府,杀富济贫,并得到从职田镇突围出来的一部分战士的补充,而今的队伍已有200多人的武装。贾生财则设法取得了合水县号衣堡民团团总的合法身份。招募饥民、壮丁,队伍已发展到150多人。杨丕胜、赵二娃、贾生财这3支武装力量能够发展和保存下来,最根本的是刘志丹的正确领导,他经常派人与这3支武装取得联系,并从政治上、军事上加强指导,他每次到军阀们的部队里搞兵运活动,都没有把这3支武装力量赔进去,他时时都作着两手准备。
  赵二娃接到集合的命令后,全队上下,一片欢腾,马上就做好准备,打了几家豪绅,筹集军饷,带着队伍,浩浩荡荡直向稻水湾。马锡五连夜赶到号衣堡,贾生财非常高兴。当晚就把民团集合起来,说要把队伍拉出去跟上刘志丹闹革命,愿干的就走,不愿干的回家。团丁们大都是受苦人,一听说刘志丹的名字,都愿意闹革命。当下就砸毁了民团印章,旗子,打了几家土豪,给穷人分了粮食财产,离开了号衣堡,直奔稻水湾。
  3支队伍会合在稻水湾,一共500余名指战员,大家看着三下里集合起来这么多人马,都兴高采烈,欢心鼓舞。稻水湾这个小山村,一时之间被队伍住得满满的,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一派兴旺景象。
  杨丕胜立即吩咐杀猪宰羊,庆贺3支队伍的会合。刘志丹立即派出巡逻队和侦察人员,四处巡逻,到几十里路外侦察,察看周围敌人的动静。
  接着,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对三支会合的队伍进行了陕甘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稻水湾整编”,建立了陕甘边界第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陕甘边界游击队。由于这支革命武装在南梁地区组成,又在南梁一带活动,所以群众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梁游击队”。队伍经过整编,游击队为3个营。刘志丹任总指挥,赵二娃为第1营营长,杨丕胜为第2营营长,贾生财为第3营营长。3年来,刘志丹奔走陕甘边,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使党在陕甘高原上领导的第一支独立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南梁地区诞生了!
  38 旗开得胜
  南梁游击队的建立,像一声春雷响彻了陕甘高原,刘志丹几次失败逃散的旧部,听到刘志丹又拉起队伍的喜讯,纷纷前来参加了游击队。他们看到这么多人强马壮的队伍,高兴地说:“老刘,我们上一个月还听说你又失败了,怎么一下子又搞起这么多人?”
  马锡五在一旁笑着说:“咱们的老刘在革命斗争中,每走一步都看到了下一步,步步留有后路,使革命退可以保存力量,进得以发展。这几百人就是他在退的时候保存下来的力量,才得以今天的发展。”
  大家都高兴地说:“跟上老刘闹革命,红旗一定能插遍陕甘高原!”
  正在大家喜气洋洋庆祝陕甘高原上第一支革命武装诞生的时候,侦察人员回来报告,盘据在陕西三边一带的惯匪张廷芝的一个骑兵连,在其亲信营长蔺士殿的带领下,经三道川,越纸坊梁,由北直扑南梁二将川。同时,陈国璋部蒋云台的一个营,拉上合水民团打头阵,也由南气势汹汹地向南梁大凤川进犯,妄图进行南北夹击,将新生的南梁游击队消灭。蒋云台这个叛徒,是个很狡猾毒辣的家伙,当他知道追捕了两个多月的刘志丹,突然在稻水湾集结队伍,并成立了红色游击队,贾生财民团也投了刘志丹,心中十分不安,便勾结张廷芝来“围剿”,他派了1个营从南边进攻,营长就是刘志丹在太白镇打死的黄二子的弟弟,此人凶残,作恶多端,扬言要为哥哥报仇。
  对南梁地区地形了如指掌的刘志丹,听了侦察员的报告,冷笑着说:“让他们来吧,南梁可不是三道川,也不是合水城,在这梢林里可没他们占的便宜。”当下,刘志丹召开游击队干部会议,研究打法和布置兵力。会议决定:赵二娃率领第1营北上二将川,诱歼张廷芝的骑兵连;杨丕胜第2营和贾生财第3营南下大凤川,利用有利地形,狠狠教训来犯之敌。各路兵马接到命令,直奔杀敌战场。赵二娃带领队伍临出发时,刘志丹又对他面授了锦囊妙计:“诱敌钻梢山,乘机夺军马。”
  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南梁地区秋雨绵绵,寒风飒飒,四下阴云低沉,梢山上云雾腾腾,使人感到神秘莫测。赵二娃率领一营游击队员,从稻水湾冒雨出发,连夜进抵二将川,将部队驻扎在张廷芝匪兵必经的白沟口山村,布了岗哨,派出侦察。伙夫架锅造饭,战士生火烤衣。
  这二将川是南梁西边的一条川道,古时候有二员大将在川里筑寨镇守山川,后人故名二将川。那时二将川人烟稠密,是一条通往西夏和六盘山地区的交通要道。后来经过历代战争的破坏,如今这里几乎断了人烟,几十里的一条川,只有几个小山村。山上山下,川道山沟,全是黑压压的森林,只有川道中间,有一条小路,人马可以通行。蔺士殿带领100多名骑兵进入二将川,转游了两三天还没有找到刘志丹的游击队,问了一些群众,都说不知道。连游击队都找不到,怎么消灭刘志丹的游击队呢?他一定要出在永宁山被刘志丹痛骂了一顿这口气。这天晚上,探子突然回来报告,说刘志丹的游击队,兵分两路向南梁开走了。蔺士殿一听探子报告,心中大喜,决定第二天向南梁进犯,消灭刘志丹的游击队。
  第二天,雨止天晴,二将川里白雾游荡,道路泥泞,到处都积着一滩一滩的雨水。太阳出来了,驱赶着川道黑云块似的雾气。赵二娃早晨乘着大雾,已经把队伍分成三路,一路埋伏在山上,一路诱敌追击上山,一路隐蔽在山下。三路兵力都选择有利地形隐蔽起来,做好战斗准备,只等敌人前来送死。
  果然不出所料,在吃罢早饭时分,张匪营长蔺士殿带领着 100多名骑兵,从白沟口扬武耀威地窜了出来。他们依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武器好,子弹多,非常骄横,如入无人之境。匪徒们都斜挎着长短枪,嘻嘻哈哈,扯开嗓门唱着下流小调。大模大样地从北边窜过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有游击队,前头连个尖兵也不派。
  赵二娃一看情景,心中大喜,急命一路队员引诱敌人追击上山。十几个身穿破烂衣服,手拿老套筒步枪的游击队员突然出现在道路上,朝着迎面走来的匪徒们“叭叭”就是两枪,两个匪徒的胳膊和腿上负了伤,几乎栽下马来。蔺士殿朝前一看,见有10几个老百姓模样的人,忙喊叫道:“那是刘志丹的游击队,赶快追,抓活的!”
  匪徒们拍马追击而来,游击队们边跑边掉丢破烂衣服,装出落荒而逃,不堪一击的样子。蔺士殿一看情景,乐得哈哈大笑,带领着匪徒们穷追不舍。游击队员们跑着跑着,突然都顺着山坡钻进了梢林,向山上跑去了。蔺士殿追到跟前一看,满山坡都是黑压压的大梢林,长得密密扎扎,遍地都是狼牙刺和酸刺树,马进不去。蔺士殿果然按照刘志丹的摆布办事,他命令道:“弟兄们,快都下马,别让刘志丹的游击队跑了,抓住活的有赏!”
  匪徒们纷纷都下了马,把马交给十几个匪徒看管着。蔺士殿把手一挥,叫喊道:“弟兄们,赶快上山追!”
  匪徒们跌跌爬爬,钻进了梢林,越往里钻灌木丛越密,树梢子挂掉了匪徒的帽子,划破了匪徒的脸,挂破了匪徒的衣服。这些匪徒们简直像一群蠢猪,哼哼着向山上爬去。当匪徒们爬到半山上时,一个个的脸上手上被树枝刮了许多血道道,衣服被刮成了布条条,一个个都累得直喘粗气,浑身臭汗淋淋,沾满了灌木丛的枝叶。抬头向上望去,梢山茫茫,一个游击队员也不见,蔺士殿正感到茫然,忽然听见山下枪响,知道中了游击队的诱兵夺马之计,赶忙命令匪徒们下山保护战马。还未喘过气来的匪徒们,急忙返身下山。
  正当匪徒们返身要下山时,埋伏在山上的一路游击队,从上边压下来,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匪徒,一颗颗手榴弹在匪群中开花,那一路隐蔽在半山里引诱匪徒追击的游击队员,看见匪徒们从山上滚了下来,迎头又是一阵射击,在枪声中十几个匪徒倒在灌木丛里。匪徒们在游击队的两面夹击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近半。蔺士殿手上挨了一块手榴弹皮,流着血,带着四五十个残兵败将,连滚带爬下了山,一看战马一匹也不见了,哭着说:“我中了刘志丹的奸计啦!”他的哭声还未落,只听一声枪响,赵二娃带领着一队刚刚成立起来的骑兵冲杀过来。蔺士殿一看傻了眼,急忙带领着匪徒们往梢沟里窜,骑兵眨眼之间冲杀上来,逃命的匪徒被冲得七零八落,又死伤了大半,蔺士殿狼狈不堪地带着20几个带伤的匪徒,钻进了梢沟,保住了狗命。
  原来,隐蔽在山下的赵二娃,按照临行时刘志丹面授的锦囊妙计,见蔺士殿带领着匪徒们弃了马,被引诱爬上了半山,一声口哨,隐蔽在树林里准备夺马的100多名游击队员,如同猛虎扑羊群一样,从四面八方直扑匪徒们的战马。照管战马的十几个匪徒看到一下子有这么多游击队员向战马扑来。赶忙开枪向山上报告。赵二娃手起枪响,几个匪徒应声倒下,其余的都乖乖地举手投降了,很顺利地夺取了全部战马。
  战斗结束,3路队员会合山下,大家看着缴获的这么多枪支弹药、战马,欢呼跳跃,庆祝首战告捷,旗开得胜。
  在二将川告捷的同时,杨丕胜和贾生财率领的游击队,对南线进犯之敌,也来了个迎头痛击。杨丕胜设了一个埋伏,就将打头阵的合水民团打死十几个,活捉了30多名,合水民团全军覆没。蒋云台的那营匪兵,一见打头阵的合水民团全团被歼,其中有一个连又在战场上起义,参加了刘志丹的游击队。在这出师受挫,损兵折将的情况下,锐气全丧,无心再战,便灰溜溜地退回去了。
  两路人马各带着战利品回到了稻水湾,互相讲述了战斗经过,全体指战员高兴地庆祝两个战斗的胜利。
  刘志丹高兴地说:“我们的游击队刚成立就同时打了两个胜仗,是应该好好庆祝庆祝。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消灭了黄二儿子,今年这个时候,我们打垮了张廷芝的骑兵连、消灭了合水民团,缴获了敌人的武器,装备了我们的队伍。至此,陕甘边界的革命武装斗争,开始走上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指战员们听了刘志丹的话,都热烈鼓掌,高声欢呼,整个稻水湾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里。军需主任马锡五跑前跑后,安排各营杀猪宰羊,庆祝胜利。这时,侦察人员回来又报告了好消息:晋西游击队由山西过了黄河,收了黄河边上的几股商贩保运队,已经到了保安,要到南梁来找刘志丹的游击队会合哩!
  刘志丹一听报告,十分高兴,马上又召开干部会,研究迎接晋西游击队到南梁会合的各项事宜。
  39 会合以后
  南梁游击队旗开得胜,同时取得了二将川和大凤川两个战斗的胜利。指战员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的时候,又传来了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的商贩保运队,要来南梁和南梁游击队会合的消息,大家更加高兴和激动,都感到陕甘边的革命武装斗争,又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了。干部会后,刘志丹立即派刘景范前去联络,迎接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的保运队到南梁会合;并派马锡五到林锦庙一带动员群众,筹备粮草,做好迎接会合部队的准备。随后,刘志丹即率领全军进抵南梁,准备接应前来会合的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的保运队。
  深秋的南梁,雨季已过,秋高气爽,大雁排空,千山万岭层林尽染,枫叶红似火,杨叶黄若金,山岩上的松柏,经霜以后,更加青翠挺拔、郁郁葱葱。刘志丹带领着南梁游击队500多名指战员,钻梢林跨山川,浩浩荡荡开到了南梁附近等待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保运队的到来。这一带人烟稀少,都是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500多人的队伍在一块活动,吃住都很困难,刘志丹就将游击队按营分开活动,自己只留少数队员,在各村一边调查研究,一边等着晋西游击队的到来。
  南梁的群众听到刘志丹带领着队伍回来了,奔走相告,十分高兴,自动给游击队送粮送草,侦察敌情,报告消息。刘志丹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他还到南梁堡、石嘴子,同哥老会龙头大爷郑德明、民间艺人朱子清等人谈古论今,晓以大义,引导他们克服封建意识,走革命道路。刘志丹的言谈举止,使郑德明、朱子清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誓要跟定老刘干一番“替民伐罪”的事业;从此以后,南梁地区的哥老会,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愿跟着刘志丹走革命的道路,郑德明的家里成了革命活动的联络点。朱子清以说书客的身份,经常走庄串户,弹着三弦,宣传革命的道理,传播刘志丹闹革命的消息,鼓动穷苦农民起来革命。
  这天,刘志丹听农民来报告,说南梁来了几百人的队伍,说是要找刘志丹的游击队。刘志丹一听大喜,知道是晋西游击队和商贩保运队来了,就马上带领了一部分游击队员前去迎接。
  刘志丹走到半路,遇见刘景范前来汇报联系晋西游击队和商贩保运队的情况。刘景范汇报说,他在东华池联系到晋西游击队和商贩保运队,一共300多人,大队长是师储杰,参谋长是杨仲远,下辖3个中队,晋西游击队是其中的1个中队,队长是白锡林。因为大队长是师储杰,又称“师大队”。
  刘志丹问道:“听说晋西游击队的队长是拓克宽,政委是黄子文吗?”
  “拓克宽牺牲了,黄子文调到华北去了。我见到了师储杰和白锡林,他们非常热情,并告诉了我他们来的目的是找南梁游击队会合的,现在都急着等你会面哩!阎红彦同志也来了,他现在是晋西游击的副队长。”
  刘志丹听后,非常高兴。带着队伍抄近道,他要早点会见新来的同志们。
  刘志丹带着一部分游击队员到了林锦庙。这是1931年10月 20日,这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山欢水笑。师储杰带领着各中队的干部在村头迎接。阎红彦首先迎上来,紧紧握住刘志丹的手,激动地说:“老刘,我们又见面了!”他拉着刘志丹的手,走到师储杰、杨仲远、白锡林等人的面前,一一给刘志丹做了介绍。
  刘志丹亲切地和大家握了手,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啊,咱们两军会合,力量更大了,我们在南梁地区大干一番,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打基础。”
  杨仲远激动地说:“老刘,这里的群众真热情,很拥护革命,这里到处是大梢山,有这个地方作依托,一定能打开革命的局面。”
  接着,赵二娃、杨丕胜、贾生财带着各营游击队,都到达了林锦庙。两军胜利会合了,南梁川里,霎时之间欢声飞扬,战马嘶鸣,刀枪林立,红缨似火,一派蓬勃兴旺的革命景象,每个指战员的心情都格外兴奋和激动。
  刘志丹和阎红彦又单独谈了话,两位老战友久别重逢,格外亲热。阎红彦把他心爱的一把盒子枪送给刘志丹,当作见面的礼物。
  阎红彦说:“在三道川时,我对张廷芝这只恶狼没有认清,上了他的大当,使革命受到了损失。”
  “吃一堑,长一智嘛!我们当初对这只恶狼防备得不够。”刘志丹问道:“红彦,你是怎么到山西参加晋西游击队的?”
  “我们从下马关帮助张廷芝把部队接回来,这只恶狼说要在安边他父亲那里招待我们。我们一到安边,就把我们扣押起来,直到他们在三道川得手后,才放了我们。我回到榆林找特委,特委派杨仲远、白锡林、我和吴岱峰等同志去山西。”接着,他讲述了晋西游击队建立和战斗的经过: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盟反蒋,爆发了旷日持久的蒋、冯、阎中原大战。这次军阀混战,给北方各省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加剧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政治危机,中共山西省委先后派出拓克宽、黄子文等一些党员,与中共陕北特委派去的杨仲远、白锡林、阎红彦等党员一起,乘机在反动派统治力量薄弱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吕梁山区,建立起来一支革命武装。1931年夏天,根据山西省委的指示,这支革命武装,在孝义、中阳、汾阳三县交界的大麦郊楼底村,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1大队,由拓克宽任大队长,黄子文任政委,在吕梁山区打出了红旗。在此前后,晋陕之间的商贩武装也竞相称雄。仅陕北清涧、安定、米脂、隹县等地往返陕北、晋西之间为反抗官府收税的商贩武装,就有师储杰、肖永胜、杨琪、杨鼎,高屏贵、焦志明、马求英等,共约1000余人。这些商贩武装中,有些人与陕北的共产党员杨仲远、阎红彦等人有亲戚或朋友关系,经常受到党的教育和影响。刘志丹也派李力果、杨竹箴等同志,到这些商贩武装中进行过一些争取和改造工作,使他们与红军游击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先后拉到吕梁山区,配合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地区开展过武装斗争。晋西游击队和商贩武装的革命斗争,使山西反动统治阶级大为震惊。1931年秋,山西省主席徐永昌调集万余兵力,采取山山设卡,步步为营、四面包围、节节逼进的战术,向晋西游击队和商贩队发动了“围剿”。晋西游击队虽经浴血苦战,终因敌强我弱,最后只留下骨干30余人。这时,山西省委又遭到破坏,使晋西游击队失去了依靠,粉碎敌人“围剿”已不可能。于是,晋西游击队于1931年9月3日,在辛关附近的五龙庙,西渡黄河,转战陕北。在晋西游击队渡河入陕后,师储杰、肖永胜、杨琪等商贩队,也先后回到陕北。在安定县北的硷峪岔,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肖永胜部会合。随后通过共产党员谢德惠和中共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找到了陕北特委。陕北特委派了马云泽等一批共产党和老战士,充实与加强了晋西游击队的领导和战斗力。根据陕北特委的指示,晋西游击队和师储杰、肖永胜的商贩保运队,遂即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支队,由师储杰任大队长,杨仲远任参谋长。后又与杨琪、杨鼎的商贩保运队会合,转战陕北各县,经历了大小15次战斗,但因井岳秀派兵追剿,便向陕甘边游击,寻找刘志丹的部队会合。
  刘志丹听了晋西游击队战斗成长的经过,十分高兴,两军会合,更加坚定了他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决心。随即在林锦庙举行了两支部队会师联欢会。南梁地区的许多群众带着慰问品,从几十里路外赶来参加庆祝联欢会。几千名军民跳呀,唱呀,尽情联欢。说书客朱子清带着一伙青年,吹着唢呐,敲打着锣鼓,欢庆两支部队胜利会师。
  晋西游击队和商贩保运队,看了这么热闹的军民联欢场面,都高兴地说:“南梁真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基础好,地理环境优越,只要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红旗保证能插遍陕甘高原。”
  两支部队会合后,刘志丹十分忙碌,经常深入到各队了解情况,找干部谈话,召开干部会研究如何训练部队,怎样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全军上下,斗志昂扬,信心倍增,决心在刘志丹的领导下,首先在南梁地区打出人民的天下。
  1931年10月30日,谢子长和高岗由西安经平凉来到林锦庙,向部队传达了陕西省委的指示,将部队编为陈国璋的11旅,利用军阀混战的矛盾,因势利导,发展力量。
  刘志丹对省委的这一指示很不理解,他感到自己有了这么一支1000多人的部队,就应该独立行动,把红旗鲜明的打出来,再不能用从前的办法了。3年来艰苦的兵运活动的实践证明,在当时西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下,少数同志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利用军阀之间的互相矛盾,在军阀部队里取得某些名义和地位,借以掩护,积蓄自己的力量,这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暂时的做法,不能是长久的方针。事实上军阀们绝不会让共产党把力量真正发展起来,军阀也只是为了暂时利用共产党来发展他们的力量,往往是我们刚刚组织了一些人,有了一些枪时,就被敌人缴了械,这是几年来反复的教训。因此,现在有了1千多人的经过战斗锻炼的武装力量,就应该坚决成立党的独立武装,打出红旗,创立根据地,再不能把千辛万苦搞起来的队伍,编进军阀部队里去吃亏了。
  刘志丹对谢子长沉痛地说:“这条路,我们已走得屡遭挫折,焦头烂额了。好不容易搞起了这1千多人,再归人家收编,这简直是挖我们的心头肉啊!”
  谢子长也沉痛地说:“是啊,为了这1千多人的武装,我们不知吃了多大的苦,受了多大的罪,有多少好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这是省委的指示,我们必须执行。”
  “我们派人去省委汇报情况,请省委能否再研究一下,看能不能让我们自己搞。”刘志丹说。
  谢子长说:“我同意派人向省委汇报情况,请求省委再重新研究,让我们自己干。”
  刘志丹虽然对省委的指示有意见,他还是执行省委的指示,和谢子长一起对会合部队进行了整编,按照谢子长和陈国璋商谈下的原则,将晋西游击队和商贩队编为第1团,师储杰任团长,南梁游击队编为第2团,刘志丹兼任团长。谢子长任旅长,刘志丹任副旅长。接着,1千多人的部队浩浩荡荡地经二将川、城壕川,移驻陈国璋指定的防地新堡镇和悦乐镇休整。在这里,刘志丹和谢子长一面抓紧时机对部队进行整顿训练,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一面派人到平凉和陈国璋商谈解决部队的衣服及其他供给事项。
  这时,被镇原的毕梅轩部、固原的杨万清部、静宁的张应坤部、三边的张廷芝部包围的陈国璋,为谋其生存,扩大地盘,便“慷慨解囊”,拨给冬衣鞋帽1千多套,军饷3千多元,修造枪械工具15驮,修械工人20余名,西药一驮,军医、护士两名。部队缺乏冬衣、军费的困难暂时得到了解决。
  这支部队虽然名义上被陈国璋收编,但在谢子长和刘志丹的领导下,实质上保持了部队的独立自主和革命性质,使陈国璋企图把这支部队变成其军阀统治工具的阴谋根本不能实现。对部队训练有方的刘志丹,在新堡镇休整期间,对部队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从而使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此期间,谢子长和刘志丹领导部队深入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抗捐抗税,还打了几家土豪,给穷人分了粮食、浮财,扩大了党和部队在群众中的影响。
  陈国璋见收编的阴谋不能真正得逞,便调集了1个旅的兵力,向新堡镇周围集结,妄图包围消灭这支部队。对陈国璋的阴谋诡计早有警惕的谢子长和刘志丹,发现陈国璋的反动意图后,决定乘敌人尚未完成包围部署之机,率部离开新堡一带,脱离陈部。正在这时,陕西省委又派荣子清来到部队,传达省委指示,说省委认为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进攻中国,这种侵略行为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侵略的新高潮。西北的形势和全国一样,各界人民强烈要求抗日,要求民主。在这种.新形势下,省委决定部队脱离陈部,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并宣布了干部名单。
  省委的这一决定,对部队的鼓舞很大,全军上下,士气更加旺盛。谢子长和刘志丹商量决定,部队马上脱离陈部,连夜率部离开新堡镇和悦乐镇,长途奔袭到庆阳柳村塬,消灭了陈国璋的两个连,彻底粉碎了陈国璋收编、包围、消灭这支革命武装的黄粱美梦。
  1932年1月9日,部队进抵子午岭山麓的正宁县柴桥村。在这里,根据省委的决定,将部队正式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并成立了中共西北反帝同盟军委员会,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荣子清、杨仲远等任委员。全军下辖两个支队,1个警卫大队。第1支队长师储杰,下辖两个大队,每大队又辖3个中队;第2支队长刘志丹兼,下辖3个大队,每大队各辖3个中队;警卫大队长白锡林,军需主任马锡五。全军1千多名指战员,大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子午岭山麓举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武装斗争旗帜。
  2月初,反帝同盟军移驻正宁县三加塬,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发生了错误的“三加塬事件”。警卫大队打死打伤了2支队的干部多人,将2支队的全体人员的枪全部缴去,宣布2支队的全体干部战士,一律各回各家。
  当日,马锡五、刘景范、杨丕胜、贾生财等40多名干部和 400多名战士,含着眼泪离开了同盟军,各奔前程。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历尽千辛万苦,流血牺牲而搞起来的这支革命武装,无辜地被自己的同志采取了突然袭击的办法搞垮了。
  由于2支队被警卫大队缴械遣散了,引起了1支队的恐惧。当天晚上,师储杰带领1支队200多人,离开了同盟军,投降了杨虎城。这样一来,反帝同盟军只剩下杨琪带领的1个中队和警卫大队,只有200多个人了。
  错误的“三加塬事件”后,刘志丹也离开反帝同盟军,到西安找省委去了。
  40 艰苦转战
  刘志丹走后,李杰夫代表省委,对西北反帝同盟军余部进行了改编,于1932年2月12日,在甘肃省正宁县三加塬细嘴子村,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打出了镰刀斧头的红旗。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从此,陕甘高原上飘扬起了革命的红旗。
  刘志丹在西安向省委汇报了情况后,就到渭北地区搞农运工作。他搞了一段农运工作,省委又调他回陕甘游击队。此时,陕甘游击队已分为3、5两个支队,刘志丹任3支队队长。率部在陕西永寿、乾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这时,推行王明“左”倾错误的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来到游击队视察工作,他对游击队成立以来的主要成绩不作全面评价,更没有对省委要求游击队攻打城镇和平原地区的错误指导方针作任何检查,反而对谢子长采取“左”的惩办政策,诬蔑谢子长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撤了谢子长的总指挥职务,强令离开游击队,去甘军警备3旅王子元部搞兵运工作。谢子长走后,在大家的要求下,5月10日,省委改任刘志丹为总指挥。这时,敌人部署重兵数旅“进剿”游击队。刘志丹分析了敌情,认为分驻在黄陵、宜君、洛川之敌86师256旅 51l团战斗力弱,且距榆林、西安均远,增援不易;这一带又系山区,游击队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利于作战。于是,经队委会研究决定,首先消灭511团。5月15日夜,刘志丹带领游击队奔袭马栏镇,一举歼灭敌511团两个连及民团一部,缴枪200余支。17日,一天之内又连歼凤凰山守敌511团两个连及焦家坪、五里镇两个民团共约500余人,缴枪400多支。战斗结束,刘志丹带领游击队在五里镇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扩大游击队,队伍迅速发展到1500多人。20日,继续向敌人进攻,歼灭白水县和黄陵县民团100余人。随后,游击队乘胜向敌人进攻,在宜川英旺镇歼敌86师一个营,缴枪300多支,弹药2万余发。至此,敌86师进剿游击队转为守势,黄、宜、洛三县的反动民团基本被歼。在这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刘志丹带领游击队,依靠地方党组织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游击战术,半月之内,挺进数百里,经过五个县,大小九战,八战获胜,歼敌1400多,缴枪1200余支,粉碎了敌人的“进剿”。6月上旬,刘志丹带领游击自富县东移,在宜川集义镇消灭民团一部,进至韩城的上官庄。在这里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了50多人的赤卫队。原计划在这里开辟游击根据地,但因遭到强敌袭击,游击队伤亡较大,被迫退至甘肃正宁麻掌子。
  这时,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游击队,思想上产生了混乱,行动上发生了南下三原北上桥山的争执,而且争得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就地开展游击战争,这时,执行王明左倾错误的陕西省委却指示游击队,开始演习阵地战和平原战,反对游击战。省委又派李庚任游击队政委,进一步推行左倾错误,对刘志丹、阎红彦、杨仲远等人进行批判,戴上了“逃跑主义”、“上山路线”等帽子加以打击。8月,当游击队打下正宁五顷原后,又错误地提出死守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五顷原,消灭附近敌人的坚固据点,20天分完土地等一套过左的计划。刘志丹坚决同这种“左”倾错误进行了斗争,并耐心进行说服。但是,李庚根本不听,仍令进攻敌人的坚固据点,结果连打败仗,使游击队遭受极大挫折,伤亡惨重, 800余人的队伍,只剩下100余人,局势非常严重,被迫退至马栏附近。 
  在这种情况下,省委又派谢子长重新任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他们对游击队进行整顿后,率部南下耀县一带活动。此时,敌人分三路对游击队开始了新的“进剿”。敌第1路贺高厚,率部100余人,由旬邑土桥经安子洼向照金进发;第2路由井岳秀的1个营,配合几百名民团,由宜君直插马栏,企图截断红军游击队进入桥山山脉之后路;第3路党谢芳带领富平、耀县、铜川三县民团400余人,以恶贯满盈的耀县民团头子蔡子发、富平县民团头子胡三为开路先锋,从耀县向照金进犯,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
  照金,是个很小的山间小镇,属耀县管,镇子上住着几十户人家。镇子虽小,但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影响较大,地理条件特别有利,四周全是高山大岭,山上林深路隘,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在大兵压境,敌情严重之下,谢子长和刘志丹冷静地分析了敌情,掌握了敌人兵力部署、进犯意图之后,便决定趁敌贺高厚部进展迟缓之机,假装放弃照金,向北逃窜之状,带着游击队向宜君方向退却,并放出口信,说游击队在照金站不住脚了,要到桥山山脉钻梢山打游击去了。
  第3路进犯之敌头子党谢芳一听报告,哈哈大笑,说道:“共匪狼狈逃窜,照金伸手可得。这次进剿共匪,头功我们第3路一定要抓到手!”由于他抢头功心切,便下令团匪直向照金进犯。团匪们占领照金后,到处抢东西,大吃大喝,庆祝“胜利”,直闹到半夜时分,一个个喝得醺醺大醉,如同走不动的肥猪一样,才躺在炕上,作着胜利的美梦。
  谢子长和刘志丹带领游击队,翻山过沟,抄近道,走小路,轻装快速连夜返回照金,拂晓时分,就把睡梦中的团匪们团团包围住。在早晨大雾弥漫中,战斗了两个多小时,全歼了民团军 400多人,打死党谢芳,生擒蔡子发。
  谢子长和刘志丹采取了诱敌进照金,杀“回马枪”的战术,获得首战大胜,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的士气。战后,由于敌人又集结了更多的兵力来进攻,为了避敌主力,谢子长和刘志丹带领游击队撤离照金,向桥山方向转移。临离照金,刘志丹留下他的特务队,交由两当兵变失败后回到这里进行革命活动的习仲勋领导,就地坚持游击,开辟根据地。
  谢子长和刘志丹带领着游击队,向西而北艰苦转战,9月17日,转战到南梁地区太白镇,才摆脱了敌人的围攻。在这里决定奔袭保安城,结果失利。10月1日游击队在转移途中,于墩儿梁又遭到敌陇东警备旅两个营的袭击,再战失利,谢子长也负了伤。刘志丹带领游击队,掩护着谢子长,撤退到平定川、瓦子川的梢山里。当时,由于连续作战,部队伤亡惨重,加之伤寒病流行,伤病员日渐增多,而且武器残缺,弹药、医药缺乏,游击队住在破烂窑洞里,衣衫单薄,缺铺少盖,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为了扭转这种危难的局面,刘志丹和谢子长商量后,在莲花寺召开了中共陕甘游击队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兵四路,发动群众,坚持斗争。会议后,刘志丹带领1个大队70多人,到合水塔儿塬一带活动;杨森、黄子文带领60余人,到三原午字区一带活动;阎红彦、杨仲远、杨琪带领骑兵队,到耀县照金一带打游击;谢子长带领30余人,留在平定川、豹子川一带梢山,照料60多名伤病员。
  这时,寒冬已经来临,刘志丹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带着几十名游击队员,开始了艰苦的斗争生活。
  41 布袋里做干饭
  陕甘高原上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落光了叶子的梢林,被西北风吹得发出尖厉的怪叫声。刘志丹带领着游击队员们,活动在深山密林里。深山里居住的人家很少,他们就住在清朝同治年间逃避战祸者遗留下的古庄寒窑里。穿的是破烂的单薄衣服,吃的是从山外打土豪弄来的粮食。严寒逼人,冷冻难耐。在荒山野林里和敌人周旋。游击队经常要行军爬山,有时遇不上村庄,连饭也吃不上,大家就到树林里采摘残存在树枝上的野果子充饥。有时有了东西,没盐没菜也没地方做,只好吃生的。尽管生活艰苦,但大家的情绪却很高,在距离敌人较远的时候,刘志丹就领导队员们一边学习文化,一边搞军事训练。这天上午,军事训练结束后,队员们都跑进树林里摘杜梨吃。大家嘻闹着爬上树边摘边吃,爬不上树的,叫喊着让树上的往下丢,树上的人故意不往下丢,树林里一片叫喊声。刘志丹穿着一件破烂的老山羊皮袄,头上扎着羊肚子手巾,高兴地向队员们走来。队员们看见刘志丹来了,都亲热地呼唤道:“老刘,快到这边来,这棵树上的杜梨可甜哩!”
  刘志丹走到一棵树下,捡起一个杜梨说:“同志们,老吃杜梨不行呀!得想办法买些小米,改善一下生活。”
  正说着,管生活的马锡五从后边走过来说:“是啊,是得给同志们改善一下生活啦。”他在三加塬被赶出部队后,一直在周围活动,听到刘志丹带领游击队来到塔儿塬,也跑来了。刘志丹看着马锡五问道:“锡五,还有钱吗?”
  “有。还有几百个袁大头哩。”
  “好!”刘志丹高兴地说:“你带几个同志出去,到山外设法买些粮食回来。” 
  断了粮食已经两天多了,队员们听说马锡五要带几个人到山外买粮食,都从树上跳下来,争着要跟马锡五去背粮食。马锡五引了几个体壮力大的队员走了,大家又回到破窑洞,刘志丹教他们学习文化。
  当时,这一带的老百姓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在地主老财的剥削下,日子过的十分艰难。但他们一听红军游击队来买粮,就你家一升,他家半升的凑了几布袋小米。马锡五和几个队员高高兴兴地背着小米,刚出了村往回走时,被敌人的两个暗探发现了。他们急忙进沟上山,但两个暗探却远远地跟踪而至。他们上了山,钻进了梢林里,抄着近路回到宿营地。这时,刘志丹在破窑洞里,正给队员们讲李自成造反的故事哩。大家一看马锡五引着几个队员背着粮食回来了,都高兴地围过去。
  马锡五喘着气说:“老刘,赶快转移吧,敌人的暗探把我们盯上了。”
  刘志丹问明了情况后,马上将队伍分成两路,约定了会合地点就出发转移了。刘志丹带着30几个队员,翻山越岭,穿沟钻梢,到太阳落山时,才在一个石岩底下停下来。刘志丹对队员们说:“这里附近没有村庄,咱们就在这里宿营吧。”
  队员们都走得很疲乏,一听说宿营,都坐下来休息,有的累得互相靠在一起直打盹;有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大家都无精打采,谁也不说话。刘志丹为了给大家振奋一下精神,就笑着说:“同志们饿了吧?,咱们现在做小米干饭吃。”
  队员们都抬起头,看着刘志丹,为难地说:“没有锅怎么能做小米干饭呢?”原来,队上一共有一口行军锅,被另一路队员背走了。
  刘志丹带着神秘的样子,笑着说:“有锅呀!你们就背着几口锅哩。”
  队员们奇怪地你看着他,他望着你,除了几布袋小米,哪有锅呀?老刘可真会开玩笑。
  刘志丹看着队员们莫明其妙的神情,又笑着说:“咱们有锅,你们快到树林里捡些干柴回来,我给大家做小米干饭吃。”
  队员们都跑进树林里捡干柴去了,他们心里都猜想着刘志丹用什么锅做干饭呢?
  队员们走后,刘志丹提着米布袋,走到山岩下一个山泉跟前,把米布袋放在水里,翻过来倒过去地泡着,泡了好一会儿,才捞出来提着回到宿营地,拿起刺刀在地上挖土坑。这时,队员们抱着一捆捆的干柴也都回来了。他们看见刘志丹在地上挖土坑,都围上来问道:“老刘,你挖这土坑做啥呀?”
  刘志丹没有回答队员们的问话,他一边神秘地笑着,一边继续挖着土坑,把土坑挖好以后,把泡湿了的米袋放进去,又把米布袋埋起来。队员们都好奇地看着,一个队员试探地问:“老刘,这土坑是灶,米布袋是锅吧!”
  刘志丹埋好了米布袋,站起身来,笑着说道:“对呀!这可是谁来也抢不走、敲不烂的宝贝行军锅哪。”
  “这怎么做干饭呢?”队员们都不明白。
  刘志丹指导队员们,在埋米布袋的土坑上面点燃一堆火,队员们都围坐在火堆旁,拨弄着火堆,向火上加着干柴。
  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快,太阳刚落山一会,夜色就笼罩了山山岭岭,森林里就更加黑暗了。夜空中,群星闪烁,衬托着巍巍群山的黑影,月亮像把金色的镰刀,挂在树梢上摇来荡去,显得森林里的夜晚更加幽静、神秘。篝火升起来了,烧得干柴劈叭劈叭直响,就像庆祝新年放的鞭炮一样。火苗子像红绸子似的在夜空飘动。火星子像放花一样飞上天空,使宿营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队员们围着篝火,抽着老烟叶子,聊着闲天。一个小队员想了个主意,跑到石岩底下,抱来了一块块石头,放在火堆旁边烤着,嘴里哼着自编的民歌:“我们当红军,为救受苦人,不怕受苦辛,革命保成功!”他把烤得热烘烘的石头,送给战友们取暖。
  队员们坐在烤热的石头上,高兴地说:“嘿,这比家里的炕头还热呢!”
  刘志丹迎着火光,坐在小队员送过来的热石头上,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看了看饥饿疲劳的队员们,说:“同志们,我给大家读一段毛委员说的话。”
  队员们都停止了聊闲天,静静地等着刘志丹读毛委员说的话。一个新队员问道:“老刘,毛委员是谁?”
  刘志丹怀着对毛委员敬仰的心情说:“毛委员就是领导湖南农民进行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同志啊!”
  队员们一听,毛委员就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同志,便齐声说:“老刘,你快读吧。”
  周围静悄悄的,谁也不说话。刘志丹看着队员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在队员们凝神静等之中,打开了毛泽东同志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熊熊的篝火越烧越旺,驱散了黑暗,把宿营地照得亮堂堂的。刘志丹念了一会书后,估计小米干饭已经蒸好了,就让队员们把火堆拨拉到一边,把米布袋挖出来一看,原来的半布袋小米,变成满满的、胖鼓鼓的一布袋啦!把口子往开一解,一股扑鼻的小米干饭香气四溢,里面全是金黄金黄的干饭。
  队员们看着热气腾腾的小米干饭,惊喜地叫起来:“咱们的老刘真行,布袋里还能做干饭!”
  队员们吃着刘志丹用布袋做的干饭,都感到比平常的干饭又香又甜。
  刘志丹看着队员们吃的十分香甜,笑着问道:“同志们,这干饭香吗?”
  队员们异口同声地说:“香!用布袋里做的干饭,比用锅做的干饭香。真是奇怪!”
  刘志丹说:“这些小米是穷苦的老百姓们一升一碗凑起来送给我们的,他们巴不得把心掏出来拥护我们。这干饭能不香吗?”
  听了刘志丹的话,队员们只感到感情的潮水在胸间激荡,不由得都沉思起来:游击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但这是为了受苦人的翻身,为了推翻一个压迫穷人的剥削阶级而受苦,再苦也是值得的。老百姓把游击队当成了亲人,目的就是希望把革命闹成功啊!这深山老林里的生活虽然很苦,但非常有意义,能学文化、学军事、搞训练,游击队真是一个大学校呀!
  吃毕了小米干饭,小队员又跑到山泉边盛来几缸子水,放在火堆上烧着。水开了,大家以水当酒,宿营地充满了欢笑。
  夜深了,游击队员们围着火堆,互相偎依着,渐渐进入了梦乡。有的还发出了“呼噜呼噜”的鼾声,
  刘志丹望着队员们被火光映红的脸孔,思绪飞腾起来。这些可爱的游击队员们,能吃苦能打仗,为了穷人的翻身解放,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们是多么好的革命战士!
  刘志丹在火堆上又加了几根树枝,火又烧旺了。他从挎包里取出了书,又反复地细细的读起来。
  翌日,天将欲晓,刘志丹带领着游击队员们,迎着东方的曙光,英姿勃勃地出发了。
  42 草人借弹
  刘志丹带领游击队打富济贫闹共产,受苦人带上长矛、大刀,纷纷上山投游击队去了。这消息,一人传十人,十人传百人,越传越神:说刘志丹是李闯王再世,是神仙下凡,能撒豆成兵,会呼风唤雨;游击队枪打不入,刀砍不进,等等。消息到处风传着,善良的受苦人,添枝加叶渲染着、夸张着,简直成了神话故事一样。有人编了一首民歌唱道:“红云飘飘满天空,陕北又出李自成。千里雷声万里闪,名字就叫刘志丹。刘志丹来英雄汉,领导穷人闹共产。穷苦百姓齐响应,共产大军遍地生!”
  刘志丹领导游击队打富济贫闹共产的事,越传越远,把游击队说得神乎其神,简直成了天兵天将。实际上呢?当时游击队人数很少,只有100来个人,新参加进来的队员,都拿些刀刀矛矛的。有六七十支长枪,还大都是破旧的,而且子弹少得非常可怜,每支枪只有3颗子弹。队员们把子弹看得比金子还贵重,别看队员们的子弹袋,都装的满满的,实际上都是些高粱秆切成子弹那么长的节节子。每次打仗时,都要把子弹壳拾回来,有时还要把打出去的弹头挖回来。
  要这些打过的子弹壳、子弹头有什么用处呢?用处可大啦!队员们把子弹壳的火帽冲起来,放上火柴头,装上土制的火药,把挖回来的弹头再按上,就是一颗新出“厂”的子弹了!
  有一天下午,刘志丹从山下回到了游击队的宿营地。队员们正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围在一块造子弹哩!
  队员们看见刘志丹回来了,都高兴地纷纷说道:
  “老刘,我今天造了3颗子弹!”
  “我造了4颗,你看合格不?”
  “我只造了1颗,把手也磨烂了!”
  刘志丹高兴地看着队员们造成的一颗颗子弹,连声称赞道:“好!好!”
  一个队员说:“这子弹头太难造了,要把一节节铁棍磨成一个个弹头太费事了!”
  又一个队员说:“要是有现成的子弹头,我保证一天能造几十颗子弹!” 
  是啊!要把手指头粗的一节铁棍,磨成毛笔头似的一个子弹头多么不容易呀!刘志丹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一天,他从外边侦察敌情回来,想好了一个向敌人借子弹头的办法。队员们吃过饭以后,刘志丹召集开会,布置大伙扎制十个草人,而且要穿上游击队员的衣服,装扮成和游击队一个样。
  队员们都很奇怪,不知道刘志丹为啥叫扎制十个草人,就问道:
  “老刘,扎制这些草人作啥用呀?” 
  刘志丹笑着说:“让草人给咱们游击队造子弹嘛!”
  队员们更奇怪了,问道:“老刘,草人怎么会造子弹呢?我们就不相信,你真会开玩笑!”
  刘志丹又笑着说:“到时候,这些草人就活来了,他们会造出很多的子弹头来。它们造一个子弹头很快,比你们在石头上磨一个子弹头不知要快多少倍呢!”
  队员们心里都非常的奇怪,一边说笑着,猜测着,一边细心地扎制着草人。
  两天以后,十个草人扎制成功了。有的拢着羊肚子手巾,有的戴着军帽,有的握着木刀,有的端着木枪,个个形象逼真,就像真游击队员一样。
  这天晚上,弯月如眉,夜风习习。刘志丹带领着游击队员,扛着草人下山了。他们走到一条川道里,将十个草人,布置在一个庄子后沟的山坡上,坡上地形复杂,荒草齐腰,还长着稀稀拉拉的树木。这是刘志丹在前几天就选好的地形。
  刘志丹指挥着队员,在山坡上布置好草人以后,就带领队员们回到庄上宿营了。五更时分,刘志丹让两个地下党员,通知附近几个村庄的群众,按原定计划,带上木棍、铁铣等家伙,悄悄上到山头,埋伏在那个山头的四周,待机行事,呐喊助威。
  再说,离这里5里路的一个山寨上,住着一排白匪军,30几个人,30几条枪,还有1挺机关枪。这群害人虫依仗着自己的枪械好,子弹多,根本不把游击队放在眼里,带队的排长是个歪歪脖子。抽大烟抽得脑袋干得像颗山药蛋。这家伙坏得要命,经常带着匪兵,窜到各村不是抓鸡就是打狗,看见年轻婆姨,就嘴歪眼斜,动脚动手,兽性大发,要是路上碰见了女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拉住就奸污。老百姓的好东西,只要让他知道了,就得被抢走。如果要反抗,就给戴上一顶“通匪”的帽子,然后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群众把这个歪脖子恨死了,天天盼着游击队快点来,把这群害人虫消灭了。
  这一天早晨,歪脖子排长吃完抢来的鸡肉,坐在安乐椅上,咧着嘴正在挑钻进牙缝里的肉梗,值班的匪班长,引进来一个农民。歪脖子斜着一双红眼睛,拉着鸡公嗓子叫道:“你,你是干什么的!”  
  那个农民镇静地说:“老总,我是来报告消息的!”
  “报告什么消息?”歪脖子继续挑着牙缝。
  “刘志丹带着游击队到我们村里了!”
  “什么时候到的?”歪脖子停止了挑牙缝,吃惊地问道。
  “吃早饭的时候。”
  “你是哪个庄上的?”歪脖子从安乐椅上站起来。
  “就是你常来抓鸡的那个刘家寨!”
  “游击队有多少人?”
  “刚刚10个,拿5条枪,5把大刀。”
  狡猾的匪排长,歪歪着脖子,看着报告消息的农民,瞪着眼睛,又问道:“你报告的都是真实情况么?”
  “老总,绝对是真实情况!” 
  歪脖子对那个值日的匪班长说:“你很快侦察一下,看情报是不是属实。” 
  过了1个小时,匪班长气喘呼呼地跑回来了,向歪脖子报告道:“这个农民报告的情况完全属实!” 
  歪脖子一听,留下1个班守寨子,带上两个班直向刘家寨扑去。
  这时,在刘家寨里等候的刘志丹,一看白匪军上勾来了,心中大喜。等匪军们刚要进村子时,向匪军们打了两枪,急急忙忙向后沟里跑去。歪脖子一看游击队‘狼狈”而逃,不知是计,紧追不放,拉着鸡公嗓子喊道:“弟兄们,抓住一个游击队赏给袁大头 20块!”
  游击队跑到山坡前,就钻进一条小山沟里,三绕两拐地爬上山头去了。歪脖子追到山坡前,不见了游击队。匪兵们东瞅西看,忽然发现山坡上的草丛里有游击队员在走动。仔细一看,1个、2个、3个……不多不少,正是那10个游击队员,5个端着枪,5个拿着刀。歪脖子心里暗自高兴:“游击队今天就是插上翅膀也休想飞出我的手心!”于是,他马上命令匪兵们开枪射击,匪兵们立即向“游击队”猛烈射击,子弹打得“游击队”身后的黄土崖上尘土飞扬,烟尘滚滚,但是,山坡上的“游击队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端着枪,拿着刀,好像嘲笑匪军们枪法不准!
  打了一阵子,歪脖子一看,“游击队员”好好的,没有一个被打倒。吃惊地叫道:“游击队真的枪打不入么?我就不相信,弟兄们,狠狠地给我打!”
  匪军们又是一阵猛烈的射击,把“游击队员”手里的枪打掉了,刀打落了,但是,“游击队员”还好好地站在山坡上一动不动。好像说:“你们有子弹就好好打吧,我们枪打不入呀!”
  歪脖子一看更气了,命令匪军们再开始狠狠地射击。但是,匪军们你一枪,他两枪地打了一阵子就不打了。
  歪脖子拉着鸡公嗓子喊道:“打呀,好好地打呀!”
  匪军们说:“子弹打光了!”
  歪脖子说:“游击队枪打不入,用刺刀往里通!弟兄们,快上去用刺刀通!”
  匪军们在歪脖子的手枪逼迫之下,缩着脑袋,进三步退二步,走走停停,颤颤惊惊,向“游击队员”爬去。当匪军们快要接近“游击队员”时,突然飞来两颗子弹,两个匪军随着枪声滚下山坡。匪军们一看,吓得爬在地上动也不敢动了。这时,四面山上喊杀声雷动,满山遍野都是挥舞着木棍、铁铣的人群,喊着“缴枪不杀”的口号,从四面八方直向匪军们压缩过来。
  匪军们爬在地上,像一群乌龟似的,一动也不敢动,吓得面如土色,魂不附体,眼睛呆呆地发直。歪脖子慢慢地抬起头来一看,满山遍野的游击队直向他们包围而来,瞪着一双眼睛,颤颤惊惊地说:“刘志丹真格会撒豆成兵呀!我们完了!”
  就在这时,刘志丹带领着游击队,如同从天而降,突然间,把枪口对准了一个个呆如木鸡似的匪军。
  留在寨子上的那班匪军,听到歪脖子当了俘虏,便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群众都非常高兴,帮助游击队打扫战场,寻找弹壳、挖掘子弹头。不一会儿,就抬回来1千多个弹壳,挖到了七八百个子弹头。
  游击队员们高兴地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会草船借箭,现在的刘志丹能草人借弹!”
  说得大家都开怀大笑起来!
  43 成立红二十六军
  纷纷扬扬的大雪,满天飞舞。高山大岭,山川河流,农舍草屋,全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白雪。陕甘高原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北风凛冽,滴水成冰,然而,在那向阳的土坡上,厚厚的积雪下,却萌发着一棵棵嫩黄的草芽,它向自然界预示着,1933年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在分散活动了1个时期后,各路人马带着筹集到的军晌和新发展的队员,于1932年12月上旬,在合水县黑慕原会合,指战员们经过了一段分散活动后重逢在一起,互相慰问,又相互送东西,倍感亲切。游击队又发展到500多人,经过几天的休整,重新编制,全体指战员斗志旺盛,精神焕发,准备开始新的战斗,旋即南下淳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时,根据中央北方会议的决定,省委指示游击队开往宜君县转角镇整编,准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转角镇,是宜君、正宁、旬邑县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古老小镇。据老年人们说,前清时代,这里还很热闹,是三县边界人民来往贸易的一个集散之地。后来经过军阀混战,土匪的抢劫烧杀,而今变得一片荒凉,只散居着二三十户人家,边界上的群众也很少到这里来走动、交易了。如今,一下来了这么多游击队,使这个古老的边界小镇,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住满了游击队,一早一晚,军号声、唱歌声、说笑声响彻整个小镇。古老的转角镇,焕发出了活力和青春。
  游击队刚到转角镇两天,省委书记杜衡就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和省委书记的身份,来到了转角镇,对游击队进行整编。游击队的指战员们看到杜衡又来了,大家的心情不由得又都紧张起来。因为自陕甘游击队成立一年来,深受省委“左”倾错误领导的苦。正如一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不见省委想省委,省委来了怕省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知杜衡其人。
  杜衡原名杜振庭,字杜康,陕北隹县贺家沟人,在绥德师范毕业后住过北大,后由北方局派回陕北工作。他虽然不懂政治,更不懂军事,却很会投机钻营,所以步步青云,爬上了省委书记的宝座。他虽然当了省委书记,却仍然是个花花公子,整天泡在西安的大戏院子里,和女人们混在一起,爱看个酸戏、鬼戏、古怪戏,下流之极。但在人面前,却装得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他一参加革命,先是个右倾机会主义者,右得要死;现在又“左”得要命。他虽然是党的省委书记,却三教九流都懂,邪门歪道全会。他很会看风使舵,最善于跟着上边的风向转;他野心勃勃,下决心要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而且非要搞出名堂不可。他这次到红军游击队里来,是为了抓住军队这个实权,把刘志丹、谢子长这些人拿下马。他从西安出发时,就决定到游击队后,从贯彻临时中央的8月宁都会议入手,来解决游击队领导人“右’倾思想。因为在宁都会议上,批评湘闽赣根据地的领导是“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并把那里的党和军队的领导机关都改组了。善于闻风而动的杜衡,决心要在西北做出非凡的政绩,他感到这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杜衡以北方局代表和省委书记的身份,来到游击队已经两天了,还没有显露出要整人的样子来。因为他很清楚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在游击队里的崇高威信,要把他们拿下马,是要动一番脑筋的。因此,他这次来,不像过去那样,一来就这也指责,那也批评。他每天都到连队调查了解情况,找干部谈话,显得这位省委书记很深入下层,工作很认真细致。其实呢?他是在收集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人的材料哩!但是,他除了收集到许多对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人的拥护和赞扬的话以外,一无所获,使他很失望。
  杜衡经过几天的调查了解后,突然在1932年12月21日早晨,通知召开大会。早饭后,各连游击队员都排着队来到了会场上。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游击队的领导干部,事先没有得知开大会的内容,所以他们都不知道杜衡突然召开大会要干什么。直到杜衡跳上一个土台子,宣布大会开始时,大家才知道要宣布成立红26军。由于事前没有酝酿,谁也不摸底,不知道怎么个成立法。
  陕甘红军游击队的全体指战员们,都站在土台子前,静静地等着杜衡宣布成立红26军。杜衡扶了扶眼镜,一双钩子眼向台下来回扫了几眼,然后高声说道:“同志们,按照中央北方会议决议,要在西北建立正规红军的指示,我现在代表中共北方局和陕西省委,向大家宣布:将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暂辖步兵第2团。”
  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陕甘游击队的干部们,和全体游击队员们都站在土台子下静静地听着,特别是那些跟着刘志丹和谢子长出生入死的游击队员们,一双双眼睛都集中在杜衡身上,等着他宣布军长、副军长、参谋长等领导由谁担任。
  杜衡望着台下静静的干部、战士们,又宣布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令,任命杜衡为红26军政治委员兼步兵第2团政治委员。”
  大家正等着杜衡宣布军长、团长等领导人的名单时,他却不宣布了,而开始了正式的讲演:“同志们,我们现在是正规的红军了。正规红军就要学会打正规战、阵地战,学会攻打城市,学会在平原地区作战。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钻山沟,上梢山了,一定要向平原地区和中心城市发展。现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空前高涨,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高潮,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猛烈发展,国民党已经崩溃,革命已经成熟,争取湘、闽、赣为中心的一省和数省的首先胜利已经来临!”他讲得十分起劲,仿佛国民党就要完蛋了,革命马上就要成功了。他越讲越得意,简直像个马戏团的小丑。
  正在杜衡讲得十分得意时,台下一个游击队员突然问道:“杜政委,你又是军政委又是团政委,那么军长是谁?团长是谁呢?”
  杜衡瞪了一眼那个突然问话的人,感到打断了他的得意讲演,非常不高兴,本想训斥一顿,一看是个战士,觉得一个省委书记、军政委训斥一个战士,有失体统,他同时感到这个战士问的,也正是大家要知道的,便回答道:“红26军不需要军长,有我一个人就行了。团长吗?大家下去酝酿一下,民主选一个。”
  又一个战士问道:“那么老刘、老谢、老阎担任什么职务?”
  杜衡一听大怒:“我已经说过,红26军不要军长,我一个人就行了。红26军就这么个红2团,除了他们这几个人,我就不信选不出一个团长?”他停了一下,继续说,“我告诉大家,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都是老右倾机会主义者,不能当领导,不能领导红军。他们一贯对抗省委的指示,使游击队多次遭到失败,如果让他们当了领导,就会又把红军带进梢山里去。”
  台下的人都议论起来,有的说:“省委光是瞎指挥,要不是老刘老谢的正确领导,游击队早被敌人打完了。”有的说:“我们一听说省委来了指示就害怕。”有的说:“省委指示头回打山河城,吃了大亏;二回打三原,碰了个大钉子;三回走韩城,人马折了大半;四回打保安城,又损兵又折将。省委的指示,哪回是正确的?”有的说:“城市是比乡村好,可惜有敌人的重兵把守;平原是比山区好,可是交通方便,敌人说来就来,我们能站住脚吗?”有的说:“山区是根本,梢山主义不能反。”
  杜衡听着台下一片议论声,心里直扑腾,他感到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在游击队里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不把他们赶出部队,他做红色的西北王之美梦就不能实现,中央的路线就不能在西北贯彻。于是,他提高了嗓子,咬牙切齿地说:“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都是老右倾机会主义者,他们一贯对抗省委的指示,省委几次派人来,批评他们的‘梢山主义’,‘逃跑路线’,他们都置之不理,到现在还想钻梢山打游击,就是不愿到平原上去,攻打城市。前次我指示他们守住五顷原,20天分完土地,也抗拒不执行。这次我一定要贯彻中央的路线,保持布尔什维克的严肃性,跟右倾机会主义者作无情的斗争,保证红26军组织上的纯洁性!……”
  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就这样宣布成立了。接着进行部队编制,杜衡让大家民主选举红2团团长。由于杜衡明确规定不准选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当团长,大家就一致选举王世泰当团长。杜衡虽然对王世泰不满,也知道王世泰是刘志丹的得力干将,是积极拥护刘志丹梢山路线的主要人物,但大家一致选举王世泰当团长,他也无奈,只好暂时按大家民主选举下的办事。这样一来,红26军只有军政委,没有军长,唯一的军队,就是红 2团。就是说,红26军就是红2团,红2团就是红26军。红2团下辖1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1个少年先锋队,1个新兵补充连,总共是400多人。另外还有一个随营学校,是轮训干部的。 
  野心勃勃的杜衡,想当红色西北王的梦想,第1步计划已经实现:掌握了红26军这个实现梦想的资本,并把阻力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都拿下了马,但是,他们虽然被拿下马了,可他们在部队中的影响很深。要按中央的路线办事,必需把他们赶出部队。杜衡经过一番苦思后,决定实行第2步计划:坚决把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赶出部队。他准备先把他们在部队里搞臭,然后再赶出部队。结果他费了很大的劲,开了各种形式的会,都无法搞臭他们,反而使大家和他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了。他着慌了,便蛮横地作出决定,要开除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的军籍,送上海去学习。然后他召开军人大会宣布道:“刘志丹用各种方法反对省委路线,总想把军队拉到陕甘边的南梁去,是逃跑路线、梢山主义、游击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开除军籍,送上海中央局受训;谢子长、阎红彦不坚决执行省委路线,是调和主义,梢山主义、流寇主义,开除军籍,送上海中央局受训。”
  散会后,全军上下一片议论之声,大家都为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抱不平,来找杜衡为他们鸣不平的干部战士接连不断。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杜衡答应把刘志丹留下。因为他不懂军事,确实需要留一个能指挥打仗的人。但他又不给刘志丹安排重要工作,只给了个政治处主任的职务。 
  

刘志丹传/白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