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文文集第三卷:谈傅东华先生的所谓“常识”
周文

  “常识”这个辞,从表面上看来,好像含有“统一底”“互常底”“普遍底”的意思。普通口头语所谓:“你连这点常识都不懂么?”意思似乎是一提到“常识”,就应该个个人都同样的“懂”,或都同样的“看法”。但其实,这种理解法只是一种流俗底的,不加思索的见解。实际上,在分工繁复的阶级社会里,各社会群的生活范围内的习惯,经验……不同,必然也就形成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是一;第二,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古以为“是”的,今以为“非”,今以为“是”的,将来未必还以为“是”,总之,在发展变化中决不会有“亘古如常”的“常识”;第三,社会是发展了,而各社会群因受分工的限制,遂使某一些事物已成为某一些人的“常识”了,而在另一些人却还并非“常识”,这都是很明白的事实。譬如“涉水”罢,照老百姓的“常识”看来,把裤管上挽裸着两只脚胫走去就非常方便;但一被殷纣王见了,却就奇怪起来,于是两只脚就碰在他相反“常识”的刀口上断掉。膝的能弯曲,照一般进步的人的“常识”看来,只不过是便于走和坐而已;但康圣人以他的“常识”看来,则以为是用来跪拜的了,他说:“否则要此膝何用?”在军营里生活的人,用两寸阔丈多长的布条来裹腿子,大家都“常识”地叫它做“裹腿”;但乡下老太婆以她们的“常识”看来,就会大惊小怪地喊道:“阿呀呀,这是我们女人家用来缠尖尖小脚儿的‘裹脚布’呀!”这样看来,所谓“常识”也者,并非“统一”,而有“各别”,并非“互常”,而有“变化”;并非“普遍”,而有“所偏”的了。
  用老太婆“裹脚布”的看法来非难“裹腿”固然不对,用兵士“裹腿”的看法去非难“裹脚布”当然也不行的。至于艺术作品,那就更非“常识”所能任意判断它的内容,固然不能离开各种丰富的生活“常识”的反映,但那内容的神髓,则非止于“常识”的反映是无疑的。所以作为一个“灵魂的建筑师的艺术家”,他不但不应该拘泥于片面的“常识”,流为偏见或庸俗,而应该是站在一切丰富的“常识”之上,向着更高更深更广发掘更新的东西。那末,艺术品者它对于人生社会的发展才是光辉底的。
  至于用“常识”去删改别人的作品,那当然只有越改越糟。水先生在《文学》六卷一期“文学论坛”写的一篇《理论经验和实践》为他底删改《山坡上》而辩护的文章里说:
  以常识推测,王大胜已快到肚肠流出的时候,说他居然还能和李占魁翻来覆去的打那么几个回合,及到他肚肠流出之后,又说他还能把李占魁的手咬住,还能跟敌人抵抗,这样的描写,总不免要使人想起了一部什么旧小说里的“罗通盘肠大战”的奇迹!
  又说:依我们的常识判断,在两个活人还在挣扎互扭的当口,而狗居然会两次来抢肚肠吃,这事的本身就不合情理了。(旁点是我加的——文)
  这就是说,我的《山坡上》碰了他“常识”的壁,所以“理合”被他“删改”。但其实他之所谓“盘肠大战的奇迹”,和所谓“在两个活人还在挣扎互扭的当口,而狗居然两次来抢肚肠吃”,完全是他为了便于他的辩护的“夸张”和“捏造”。这种故意歪曲,我已经写了一篇《关于<山坡上>》登在《知识》一卷五期上把它揭破了。在登出的同时,水先生在《文学》六卷二期上又发表一篇《“盘肠大战”的反响》赶快自己修正了,说是他并非说作者所写的是“盘”肠大战,他不过“联想”起“盘肠大战”来罢了。哈,写反驳别人的理论文章居然驰骋他的“联想”!妙极!不过这且不管它,现在我想要谈的就是他底这所谓“常识”,
  首先,我们来看我底和傅东华先生底不同的字句:
  “赶快”,他硬要改为“连忙”;
  “立刻”,他硬要改为“登时”;
  “伤心”,他硬要改为“凄惨”;
  “就在这一刹那”,他硬要改为“但在这当儿”;
  “哪,你看”,他硬要改为“啊,你看”;
  “哪,排长这回一定要说了”,他硬要改为“喏,排长这回一定要说了”;
  “昏了过去”,他硬要改为“失了知觉”;
  “翘起三角脸”,他硬要改为“翘的头,分明放着一张三角脸”……
  这些,简直举不胜举。他之用“连忙”“登时”“凄惨”“但在这当儿”“啊,你看”这些来改我的字句,虽然未免觉得是连小学校的“老师”也不会干的多余的“自作聪明”,但究竟还不失为他“常识”里的字句:用“喏,排长这回一定要说了”“失了知觉”“翘起的头,分明放着一张三角脸”这些来改我的字句,虽然改成不通或错误,但究竟也还不失为他“常识”里的字句的。至于——
  “弹仓”,他硬要改为“弹腔”:
  “从枪身上抬起他黑红的三角脸”,他硬要改为“从瞄准器上抬起他黑红的三角脸”;…
  这些,简直就不成其为“常识”!但这还不过是小问题而已。最奇怪的是,我在《山坡上》第一段的后面写王大胜的着了一刀的句子是“刀光刺破军服直进肚皮”,这意思很明显,并非重伤,是准备接着写王大胜一跳就容易离开“刀尖”脱逃;但他硬要改为“刺刀已经一半纳入自己肚腹”,这就简单是没有“常识”的改法。刺刀起码也有尺多长,最长的有两尺多,“一半纳入”,像王大胜那样“三角脸”的瘦子,准是被刺得“刀尖”在背脊骨边出现,一定马上请他躺了下去无疑。这样就完了!第二段的下文也就很可能成为多余的了!
  然而还有更奇怪的:依我对兵士性格的认识而创造了的两个人物,因而发展了的“山坡上”的那个主题;他却又据他的“常识”给我改得不成人样于,因而把主题也改掉了!只是举这样的一个例子罢:一个刚才感到“决死”的较强的兵士,肉搏之后,不过“昏了过去”一小下而已,但一醒转来居然“就早已忘了是朋友是仇敌”,使向面前的敌人哀求。这改成甚么样的东西了呢,对兵士的脑子虽然“简单”,居然竟无耻地“忘”得这样快!
  总结起来说,这篇《山坡上》被他大涂大抹,九千多字删成了六千多字,而这六千多字的字句大半改得变了面目,就作算用傅东华先生的“常识”来看罢,恐怕也该是文艺界空前绝后的“奇迹”!但我正是要诚恳地并非“意气”地问一句,一个刊物的编者是否应该有这样大的权威?
  除此以外,我过去有两篇也曾被他改过几句,但都是改错了的。《热天》里我写兵士们的无聊,虽没有钱也要大群的围起来掷骰子玩,唯其如此,这才更显明地表出他们无聊的心情。这是常事,而也是成了“常识”之一了的。所以我在那中间有一句是这样:“妈的,我们有钱赌就好了。”但他硬要改为“如果我有钱准跟他们来一乎”,这就把这场掷骰的意义大大的改变,因而那情调也削弱多了。这原因,就也是误于他自己片面底“常识”的缘故。他以为凡掷骰总会赌钱的。殊不知他“联想”不到也有些人没有钱也可以掷骰!至于《投水》里,我写陈公嫂当着水生嫂的面骂自己的儿子的一句是:“你这贱骨头呀!”是表现她在四面环攻中愤怒到无可发泄,只得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喊出这样一句指桑骂槐的骂法,因为水生嫂曾偷过一个过路人的皮夹。她那瞬间的复杂心理我觉得用这句话是恰够表现的。但印出的时候,那句话却变为“贱骨头呀!”因而那味道也变多了!不过这都并没有大害,而且也是很少的字句,我当时就都让他去了。去年十一月我还有一篇《赖老太婆》被他改过几句,后来这稿子,我收回来涂掉,登在《申报月刊》上。总之,这也算是让他过去了。但是为甚么我现在又要说呢?是这样的:水先生在《理论经验和实践》里说着这样几句意味深长的话道:“本刊从创刊以来,对于发表的作品一字一句都极慎重,不肯草率,至少要求上字句没有疵病,免得贻害青年的读者们。但这种苦功我们只好暗暗的做,不便对读者明说我们怎样怎样的代作者修改字句”,啊呵,其实这还可以引一句他改过的《山坡上》第二段里的话接道:“原来不只我一个!还有别人,还有人咧!”(旁点是表明傅东先生“改”“加”的字句——文)
  编者的“常识”统一,“天下”于是乎太平!
  附记:当被删改了的《山坡上》在《文学》五卷六期发表后不久,我就听见说是有些刊物在批评了,我当时并不想急急找来看,没有看的必要,因为那些批评无论他们怎样说也不过批评的是并非我的原作《山坡上》。到了我给《文学》的信在该刊六卷一期上发表出来,我又听见又有许多刊物如《立报》《人言》之类在批评了,不过我还是不想急急找来看,一来因为有些刊物时间已过,不易查;二来我也没有搜集这许多刊物的精力或财力,三来是水先生的那篇《理论经验和实践》的夸张和捏造,又把我的原作的真相蒙蔽起来了。我想,如果首先不竭力把删改的真相弄得一清二白,则别人的其他一切争论都不免易蹈“瞎子断匾”的覆辙,为甚么呢?因为许多批评者都只是看见“强奸”后的《山坡上》并非依据的原作的缘故。所以我不得不写一篇《关于<山坡上>》。但同时《文学》六卷二期里水先生又写一篇《“盘肠大战”的反响》的文章了,居然还得意地把《立报》上的一篇文章引为他的删改的夸耀。其实,他这篇《“盘肠大战”的反响》,仍然充满着歪曲,不值一驳。前天又看见,《时事新报·每周文学》上沈起予先生的一篇文章,但可惜也还是只根据《文学》上的文章,没有把我的收在集于里的那整篇原作加以详细“对照”,我想,如果沈先生知道了如我上面略举的一部分的删改事实,恐怕不致有些论点和傅东华先生相同的罢;至于其最值得咀嚼者,则为该刊编者在那文章后面“按”了几句意味深长的。他说:“周文先生的小说《山坡上》所引起的纠纷,本不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可讨论之点也还有……”云云。是的,这只不过是“删改”事件,被砍杀者目前只我一人而已,我也并没有借此,就在伤口上插上商标大吹大擂过,这是一件“了得”的“大事”!“了得”“了不得”怎样呢?难道被人家砍杀了后还当众戮尸,而我才抗议两声就得被指为“了得”的鼓吹者么?我的作品被砍杀后人家还高高乎在上连连斥骂了我三篇文章,而我仅仅才回答两篇就该负“引起纠纷”的责任么?想不到现在做人竟有这样的难,“多产”也有罪,写得少也还是难免有罪,那么,我就索性再写一篇罢,题为《谈傅东华先生的所谓“常识”》。我想这虽非“了不得”,问题究竟是问题,如果这种近于侮辱的“删改”问题永远闹不清,我还想是应该继续下去的。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一日
  1936年3月5日《夜莺》创刊号
  署名:周文
  

周文文集第三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