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柯仲平 > 史料文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
柯仲平
    (一九三九年六月)
  一、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我们民众剧团,无论走到边区哪个乡村里,都受群众热烈的欢迎。这一乡的群众还不肯放我们,另一乡早派代表来邀请我们,说是“已经准备好欢迎你们了”。
  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就因为我们有今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大众艺术。当然,这艺术,在我们也才是开始学习创作的。
  旧戏,尤其是每一地方的旧戏,固然也能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但比起我们的戏来,我们的戏便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了。
  “而今看大戏班的戏,就看个红火,娱乐娱乐罢了。看你们的戏,教我们娱乐,还教我们知道打日本的事情。看你们的戏,不只看红火,还要看个情节。”这是老百姓说的。
  而地方干部却是这样说:“你们来唱三天戏,比过我们做三、五个月的宣传教育工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有广大群众拥护我们,说明了老百姓在抗战中的进步,说明了只有满足群众娱乐要求时,才能更深入广泛地教育民众,说明我们的艺术既有旧戏技术上的优点,而同时已经进步了,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新内容,即群众所说的“情节”,已经站在主导的地位上,并且说明了创造民族的、大众歌剧的前途。
  这也有它的社会根据,主要的原因,是封建势力渐渐瓦解了,封建思想已经不能站在完全支配的地位上,而抗战已经急速地改变着大众的生活与意识,尤其是边区。边区虽然也存在着种种最落后的封建习惯,但稍微进步了的群众,都会把“封建”这个名词当作嘲笑人的一个口头禅。他们常指着某些落后的行为说:“那么封建”,或只说“封建”。在他们每一个村庄里,差不多都有抗日军人家属,而且都有抗战工作的民众组织,如抗敌后援会领导下的各种小组的、工会的、农会的、青救的、妇联的、自卫军的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又分别组织了代耕队、慰劳队、担架队等等。因此,以封建为基础的戏,便敌不过我们这以民主为基础,而同时是具有旧戏形式的优点,从吸收了旧艺术技巧而发展的秦腔新剧。今后,旧戏班必定会跟着我们的方向走,或采用我们的剧本,或采用我们的编导方法。在今天来领导旧戏班,已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了。闻有几个所谓名旦,已经被日寇利用在北平!旧戏班的一些人,在生活、思想上是比较腐化的,很容易被日寇利用去做欺骗中国老百姓的工具。从事实上看,我们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必须更展开到旧派文人、旧派艺术家的中间去。
  老百姓还爱看旧戏,这不是由习惯使然。旧戏实在还存在许多艺术上的优点。这些优点,还是可供我们学习使用的。我们须从旧艺术中吸收的,主要是它那形式方面的技巧。就是说,它的剧本创作方法,表演方法,都值得我们研究,从研究中去找出它的规律性,从规律性上去发现它的技巧上的优良成分。这些优良成分,就可以说是优良的民族技巧。能吸收这些优良的民族技巧,加以高度适当的创造,这便能产生新的民族形式。但是,应该注意,发挥高度的创造性,使马列主义的艺术中国化,而且使西方艺术的优良作风中国化。但要以中国民族特有的作风为主,将西方艺术的适用的优良作风融和起来,那高度的创造性也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新创造,是不要脱离中国艺术传统的,它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否定,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继承。因此,这种新创造,是使在抗战中进步着的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在今天尚被中国大众欢喜的中国旧戏,它的构成部分中其实就有了许多中国化的外来因素。不过,今天是发挥高度的民族意识,应该积极地站在主动地位上,去融和外来的优良作风,以便提高我们抗战的、民族的、大众艺术的新创造。
  在今天,利用旧形式,即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最初的一过程。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有利则用,无利不用,这已经包含着充分的选择性、创造性了。利用结果的优劣,这不是利用本身上的问题,而是每个艺术家的认识上的问题、能力上的问题。只知屈服在旧形式下,以为只有中国旧形式,或中国旧艺术是世界第一的,这是旧的顽固派。实质上不敢接近旧形式,无力征服旧形式而否定利用旧形式这一必要的,在今天是新的顽固派。我们反对这两派。“抗战依靠民众”,我们要动员民众,使民众迅速进步。在今天,若不从利用旧形式做起,那么,我们实在找不出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其他更好的方法。当然“利用旧形式”这一用语,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它已经过一个时期的实验了,它的意义,决不等于所谓“旧瓶装新酒”,或“照格式填词”,它已经被认为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一个过程。如果以为“利用”的意思不够灵活呢,就说“运用”旧形式也可以,或者连目的也指出,直说“运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新的民族形式”也可以,又或者说“吸收优良的旧技术及创造优良的新艺术”也可以。主要点,是在肯定旧形式可以发展,是说应该用它,而不要为它束缚住。肯定,它在今天有很重要的功用性。我们要说,“五四”时期产生的新艺术,是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一次否定,在这次否定过程中,内容更加丰富了。到了抗战时期,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在这阶段上,艺术将得到一个较高的综合。从今天看来,“五四”以前的艺术是纯然旧的,而“五四”时期的洋化也不能称为纯然新的了。在今天,因为有了“五四”时期的锻炼,知道应吸收的西方文化还须经过中国化,才能使它深入、普及到大众中去;也因为有了“五四”的经验,并且由于抗战的这一空前大变动,使许多艺术家去实际的接近大众,所以,不但是艺术家知道不应该盲目地抛弃中国旧艺术文化传统,而且认为必须运用文化传统上的优良成果,才好去教育大众,才好创造新的、真正的大众艺术。当然,最应该被我们重视而运用的艺术遗产,首先还是流行在大众中的戏曲、歌谣、各种土调、说书及传说等较为生动的一部分。因为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
  内容与形式之间,原有着矛盾。旧形式与新内容之间的矛盾更大。形式能影响内容,旧形式甚至常能束缚新内容。但内容对于形式是有决定力量的。强大的新内容可以克服它和旧形式间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的内容,就可以克服种种不适应的民族形式,中国抗战的强大内容也是必能克服中国旧民族形式的。克服的过程也即是旧形式起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即是新的民族形式、新艺术之产生与成长的过程。我们相信,艺术可以从这条路线达到完全和新内容谐和统一的境地。但是,艺术家必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加紧主观上的努力,那成果才会更大,才会使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
  二、关于《查路条》
  《查路条》又名《五里坡》,是马健翎同志创作的一个剧。他创作的剧,由他自己导演的,还有《好男儿》、《一条路》、《拿台刘》等,都是民众剧团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戏。我现在特别介绍《查路条》,因为这一剧是更进步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这是一个喜剧。主题,是表现晋察冀边区的农民,在参加抗战的工作中,进步了,组织性和警觉性都提高了。
  这剧的优点,总括的说,是在它能把握住一段抗战的现实,运用了旧剧的技巧,利用旧形式而又不为旧形式所束缚,达到相当谐和的境地。这是我们看过的许多利用旧形式的剧本尚未能达到的。其次是人物个性的真实、明朗。一般的克服了利用旧剧时所易犯的公式主义、脸谱主义。再其次是剧情的发展并不勉强,对话非常活泼(这样的对话,作为话剧看,也是很出色的)。选用了一个才进步了的老太婆,作为这剧中的最主要的人物,这更能将一般农民的进步表现出来,而且从她的进步就表现出许多逗人发笑的地方,这也是很聪明的办法。演给边区民众看,采用了秦腔与眉户的一部分曲调,这不但不使人觉得陈旧,反而觉得很有些新鲜。
  因此,这一剧,不但在我们深入农村受群众欢迎,便是在延安剧协组织的联欢公演时,也曾受过知识分子们的赞美。这剧有地方的特点,而同时是已经超出地方的境界了。
  当我们在边区民众中公演时,因演员都是本地人,说本地话,唱本地腔,本地民众就尤其感觉亲切有味。在今天,我们的大城市,主要的交通路线被敌人占领,很多地方的联系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动员工作,最主要的,不能不在各地的乡村。在乡村活动,艺术上的地方性,被提到首要的地位上来了。不过,一般地方性也是可以转化为全国性的(尤其在今天,人口流动性极大的时候),因每个地方都是中国的一个部分。除比较特殊的某些部分外,都有可以使全国通能了解的现实生活,有相差不远的共通语言。某种创作,在强调地方性时,而又能发挥地方性中所存在着的全国共通性,那么,这创作就能是地方性的艺术,而又是全国性的艺术了。《查路条》一剧,已开始表现出这个特点。
  若在其他地方演这个剧,可以把这地方的一部分土语,改用那地方的同意义的一部分土语,以便增加上演的效力。
  三、旧剧的基本认识
  中国旧戏也如其他中国旧艺术一样,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的特点,是在创作方法、表演方法上。
  它的创作法、表演法,一部分是从观念论出发,而另一部分是从辩证法唯物论出发的。从观念论出发,便造成所谓“写意”的作风;从唯物论出发,就有“写实”的性质。但它的写意中也往往含着写实的成分,写实中也往往含着写意的成分。这本不足怪,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就不能是纯然辩证法唯物论的。所谓写意,是作者将他主观上的现实(这当然还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构成一种较单调的形象或音律。在表现上,他着重所谓“神气”或“神情”。至于是否符合那客观的现实,他就不要十分考虑了。他可以将关云长写成一个神化的人物;孔明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是一个魔力很高的人。为表示关云长的马是一匹无比的骏马,一出场,那马伕就非打几个筋斗不可了。它每每是只能抓住一个人的性格上的某一点,片面的来尽量夸张它,他每每不能表现复杂的性格。他很容易造成各种最单调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每每是缺少发展,或甚至根本没有发展的。属于写意的,比较优秀的作者、演员,是他能够很细腻地把一个特点,尽量夸张地表现出来,而表现得非常生动。他所表现的、夸张的这一特点,如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或近于现实的话,那么,这就会成为一个较优秀的作品,例如《打渔杀家》之类。可是,象这样的作品,它已经不只是写意的,而且是很有写实的成分了。多数的旧剧本,在故事的构成方面,有较多的写实成分,但它在无法处理的地方,就每每搬出鬼神来。例如《打棍出箱》之类。它说明因果报应,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命运。因此,在它的写实中,又有着观念论的写意成分。它常常不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左手抬起来,悬在脸侧,面对观众大骂曹操,曹操虽在,只要那样一抬手,他们好象就各在一个世界了。说到丑角,他是完全自由的,有时,他个人就在那里做“活报”似的表演。
  旧剧作法,既从两个不相容的哲学思想出发,已形成了许多矛盾,为什么观众不以为它不合理呢?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封建群众,甚至半封建群众中存在的认识论,也是半观念论、半唯物论。其次,是旧剧家们,他们经过了许多实验,他们发现了心理学上的这个联想法则,把这法则使用到舞台上去了。只要观众一见那脚色扬马鞭,就会立刻联想到他是骑着马的;一见那开门、关门的动作,就会立刻联想到是在开门、关门了。抬起手来,悬在脸侧各自对观众讲秘密话,好象旁人都不会听见,那是从小孩子那里学来的动作。没有布景,就在同一台上绕来绕去的走,象“走雪”那么样,也会使人感觉她们已经走了不少路了。在观众,这一切都是利用了联想法则,这种表现方法已经成为固定不变的了,在观众方面也已经养成习惯,不必经过联想,简直认为是合理的现实了。
  中国旧戏虽不注意到布景灯光的配置,但剧的本身是包括着很多种艺术成分的。有些成分,将来可不必采用,例如有许多脚色,原不必把自己的来历报告给观众,有许多场面都是很不经济的,脸谱是把人物个性固定化了,这都反映了封建期的社会分工的不严密。当然,群众的文化程度很底,那样做法,反而是必要的。但,不可忘记提高群众的教育。
  四、创造新的民族歌剧
  人与人之间,用歌声传达情意的地方并不少,但一般的,多用语言。歌剧恰相反,它用的语言是比较生动的语言,而且也是诗歌化的成分多。但歌剧不能不使人感觉它歪曲现实,不过,当歌剧能将现实中存在着的一些情调、思想、活动传达出来时,这反而使人对于现实发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因为人受了它的感动,在感动中更容易理解现实。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抗战的、中国气派的大众歌剧来,那不独能使人理解今天的抗战现实,而且是一定能使人积极起来参加抗战的。
  我们有接受中国以外的一切优秀的进步的艺术成果的气度,而且是可能把它融化在我们的新的创作中的。在戏剧这方面,我们也抱着同样的态度。这里要讲的,是应怎样使用有关创造民族新歌剧的旧艺术遗产,特别是旧剧方面。对于旧剧作风的运用,首先应该排除它内部存在的观念论,而发挥它的优点到我们的创作中来。可以吸收它最接近现实的那种夸张法,但不要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可以吸收它有头有尾的故事组织法,但不要流于烦琐,不经济。吸收它使个性特别明朗的表现法,但不可把个性看成绝对固定的。要吸收它谐和音乐的动作,但不要使现代人的动作变成古代人的动作。同时,在音乐上就应该选那适合于现代人的律动。剧本呢,应取生动的口语,诗化它,这是最必要的。其他如过去的诗、词,尤其是民间的优秀山歌、土调等,也是很有必要吸收的,但要防止呆板和过度的单调(民间音乐的缺点就是太单调)。曲调方面,在无新的、进步的音乐家参加工作时,为深入民间,可选用较适合于每一段词的旧曲调。当然,若无进步的音乐家协同工作,那新歌剧的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新的音乐家参加工作,采用一部分旧调也可以。最好当然是完全的新作。作曲家先把那优良的诗剧研究透彻,爱好那诗剧,使那诗剧在情绪上变为作曲家自己的东西,再从整个诗剧上去想出统一这歌剧、贯穿这歌剧的基本调子,进一步就要从每一场、每一人物,每一段去一步步的作。作曲家当然是要把中西乐理和技术融和起来,归他任意使用。但不消说,必须求适合于那诗剧的内容与形式。诗句有不恰当处,那也并不是不可由作曲家稍微变更的。
  为抗战,为民族,为大众,同时为歌剧的前途,我们提出以上的意见。
  * 本文原载于延安《文艺突击》第一卷第二期。
  

柯仲平诗文集四:文论/王琳,刘锦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