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我与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百团大战』炮火的洗礼
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



  1940年9月中旬,河北省唐县葛公村。
  一天傍晚,秋风送爽,晚霞满天。
  在一条乡间小道上,柯棣华与他的亲密战友巴苏华一前一后,正在散步。他们谈笑风生,爽朗的笑声不时在山野荡漾。
  忽然,柯棣华停住脚步转过身来对巴苏华说道:
  “听说部队要打大仗了,上次军区开卫生工作会议,聂司令员邀请我参加,聂司令员在会上说:‘小鬼子太欺负人了,我们要让日本人尝尝我们铁拳的滋味!’聂司令员还说:‘医院也要积极配合部队做好打大仗的准备。’”
  “我也听说了,江一真校长还让我开办连队卫生员短训班呢。”巴苏华继续说:“我们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为部队打胜仗作贡献。”
  说到这里,巴苏华一脸严肃的样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柯棣华发问:“你做好准备了吗?”柯棣华一听这话就来了劲头,原本就亮晶晶的双眼,此时更放射出两束火焰般的光芒,他一拍胸脯说道:“准备好了,不是吹牛,打起背包马上就可以出发!”
  柯棣华看巴苏华向自己发动“进攻”,寻思自己也不能示弱,也就向他发动了“攻击”,不无神气地说道:“巴苏华,我可要提醒你,我是一个单身汉,无后顾之忧,你跟我就不同了,你是在度蜜月的情况下离开印度,参加援华医疗队的。你不想她吗?一旦战斗中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呢?”巴苏华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问题,迟疑了一下,随即说道:“说不想她是假的,但是如果贪恋小家庭生活,我就不会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了,你说呢?”
  柯棣华看到他嘴硬,就挂出了免战牌,说道:“好啦,好啦,我们不说这些了,还是说说参战的事吧!”
  于是他们把话题再次转到参战上,从如何更好地抢救伤员,谈到如何想方设法节约药品,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大战在即,为表达他们参战的决心,他们研究讨论要写一份请战书交给领导。请战书是由柯棣华用中文起草的。这份请战书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江校长并转聂司令员:
  “百团大战”涞灵战役即将拉开战幕,我们坚决要求上前线抢救伤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我们决心做到:
  (一)不丢失一个伤员,看谁在前线救护伤员多。
  (二)节约医疗药品,看谁节约药品、材料、敷料多。
  (三)不怕苦,不怕累,战胜疲劳,看谁的吃苦耐劳精神好。
  以上是我们的誓言,我们两人还开展挑战,看以上的条件谁做得好。请首长批准我们出征吧!
  此致
  革命敬礼!
  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巴苏华
  1940年9月中旬
  柯棣华哪里知道,请战书送上去后,江一真校长请示了上级,只批准巴苏华去,不同意柯棣华去。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绦虫病患者。柯棣华心急如火马上找到江校长。江校长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柯棣华哪能善罢甘休。便一连几天缠着江校长不放,不急不愠,慢条斯理申述他应该去,机会难得,一定要去。有一回他还端杯水放在江校长面前:“我还没参加过大战斗呢。不到前线去,还能算是八路军军医吗?”他接着说:“白求恩怎么说了?医生要到前线去,要和伤员在一起,我们不是以白求恩名字命名的学校嘛?我们要像他那样工作呀!”江校长“粘”不过他,只好有条件地同意了。这条件是:不直接参加火线救护,不能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并交代随去的同志注意他的起居劳逸情况进行监督。临行前江校长去送他,又把上面说的“条件”强调了一遍,他向江校长挤挤眼笑了。
  就这样柯棣华和巴苏华如愿以偿,斗志昂扬踏上了“百团大战”的战场。
  “百团大战”原称“交通破击战”。日本侵略者在遭受我抗日根据地军民连续歼灭性打击后,对我游击战争和10年国内战争进行了研究,从1940年起,日军在各抗日根据地加紧铺铁路,修据点筑碉堡,实行所谓的“高度分散战务”,以分割和窒息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为了打破日寇这种“囚笼政策”,振奋抗战军民,影响全国的战局,争取时局好转,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华北八路军自1940年8月开始,出动了105个团,40万大军,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边区的500华里长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了猛烈的大反击,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大战序幕拉开后,跟以往参加战斗不一样,柯棣华和巴苏华这次分开了,柯棣华被分配在南线作救护工作,巴苏华分到北线救治伤员。两人分手时还重申了提出比赛的三个条件,看谁做得好。
  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柯棣华与巴苏华参加了涞(源)灵(宝)战役,柯棣华带一个巡回医疗队南下到第四军分区前线,巴苏华大夫和马寒冰北上到第一军分区前线。巡回医疗队由一名外科医生,两名助理医生,若干护士和护理人员组成。还有一头驴子,驮着白求恩大夫发明的“卢沟桥”折叠式木箱,因为药箱是折叠式的搭在驴背上,大家戏称是“卢沟桥”药箱。里面装满了手术器械、药品等东西。柯棣华能讲中国话,没有带翻译;巴苏华那时候的中国话还讲得不流利,故而由翻译马寒冰同志陪同。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柯棣华奋不顾身,一连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休息,抓紧时间,争分夺秒救治伤员。这时,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只有不停的抢救!抢救!还是抢救!在连续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同他的两名助手和护士,为800多名伤员作了治疗,还对其中558人作了手术,有力地保障了战斗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惊人的救治奇迹。
  巴苏华大夫率领的那支医疗队进入涞源后,越过一个村庄,翻过一座山头,就到达长城脚下的一个叫乌龙沟的地方,便在那里建立了医疗站。老乡们听说他们来了,就腾出最好的房子做手术室。老乡们还抬来了木板,拿来了被褥,打来了热水等等。他们所属的八路军第三团的任务就是攻取被日军占领的东团堡,这是一个战略要地,扼南北要冲,对整个战斗能否取得胜利极为重要。柯棣华率领的巡回医疗队离这个地方只有3华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之所以离火线如此近,就是为了便于争取时间,迅速救治伤员。
  据得到的可靠情报,据守东太堡的日寇有一个步兵连,配有不少轻重机枪。八路军第三团大约部署了1500人,近战夜战是我军最大的优势,利用夜幕,战斗拟在夜间发动强攻。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整整用了一个通宵。由于我们没有大炮,只有落后的轻武器,部队强攻时伤亡很大,担架队彻夜不停地抬来伤员。清晨,敌人的大部分机枪都成了哑巴,从被我军截获的一份电报上知道,日军弹药已尽。日军司令部派飞机给他们空投弹药,但由于敌人没有掌握好风向,降落伞都落到我方的阵地上,我军意外获得50万发子弹,20个丝绸降落伞。
  据点里的日军部队,据说是日军的王牌部队,满脑子装的是武士道精神,骄横异常,死不投降,当我军大部队冲进去时,发现日本兵都上了西天。残暴的敌人把汽车浇上汽油烧了,马匹击毙了,还有一捆捆烧焦了的步枪和尸体混杂在一起,唯一没有死的一名朝鲜人,战战兢兢向我军指挥员讲了最后事情的结果:日寇这个连队有120人,打到最后只剩下25人,受了伤的鬼子军官命令他们酗酒,唱“日本天皇歌”,唱“我们是皇军”,并将村子里的老百姓残忍的屠杀,连老人和孩子也没放过,死难同胞的血流洒在村子里。后来日寇军官命令着残存的25个日本兵把手榴弹用毯子裹在身上,跳进焚烧农民家具的火堆里,顿时日本兵被炸得血肉横飞,粉身碎骨。最后,日寇指挥官便举起长刀切腹自杀了。敌人的凶残和反动由此可见一斑。真是罪有应得,罪该万死!
  

我与柯棣华/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