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部分 柯棣华 附录 印华(1942.8.23.~1967.6.4.)
任鸣皋











  
  柯棣华和郭庆兰婚后于翌年8月23日生了一个男孩。聂荣臻司令员给孩子取名为“印华”,以象征中印友谊。印华出生后,柯棣华写信给延安的李得奇大夫说:“老弟,报告你一件喜事,郭庆兰生了一个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了,这孩子白皮肤、大眼睛、高鼻子、长睫毛,黑黑的两道眉毛,长的样子像我,但皮肤像郭庆兰,取了我们两人的优点……”信是用当时习惯的繁体字写的,喜字写了个双喜——“囍”,这表示了他内心十分高兴。这孩子非常讨人喜欢,柯棣华在工作之余,常挤出一些时间抱抱钟爱的印华,对着不懂事的孩子说话:“你长大了要学会讲印度话、中国话,回印度去看看奶奶、看伯伯叔叔、看姑姑,回去打帝国主义、打游击、解放印度……”孩子向爸爸就咿呀咿呀地叫。小宝贝给这小家庭增添不少欢乐。但可惜这样的天伦之乐只有3个多月,柯棣华就与世长辞了。
  柯棣华逝世后,党中央为了保护郭庆兰和印华,便打电报给卫校的校长江一真,让郭庆兰带印华到延安去。从葛公村到延安路途遥远又很艰险,并要穿过敌人几道封锁线。为安全起见,朱总司令要求郭庆兰走着去。郭庆兰身边只有一个18岁的阿姨史翠芝,所以江一真找了一位校部管理员40岁的男同志王成龙帮她背印华,并告诉郭庆兰:“先到阜平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司令部会派人送你到延安的”。
  1943年聂荣臻司令员准备去延安参加“七大”整风学习,在临行之前他亲自把这件事办好了。郭庆兰到达司令部后,聂司令员指示作战参谋张侠拟定一条到延安的安全路线,叮嘱说,宁可绕远些,但要安全。路线定好后,他亲自作了审查,还让人做了一个背孩子的布袋,聂司令员自己背着试试很合适,才满意了。几天后在一切已作了周密的安排后,便让司令部通知沿途警戒,要保证安全,才让郭庆兰动身。
  从阜平出发时正是6月天,一站又一站往前走,在郭庆兰的前后均有秘密交通员保护,他们都身穿便衣,内藏手枪。过封锁线时,采取了最严格、安全的保卫措施。送郭庆兰的共有6位秘密交通员。队长熊宗英年约30岁,精明能干,是位年轻的长征干部。这支队伍担任着晋察冀到延安的秘密交通线护送任务,往来于河北、山西、陕西,要经过晋察冀边区、晋西北和陕甘宁边区,其中有解放区、游击区及敌占区,要过河、爬山、过铁路,要经过几道敌人封锁线。交通员都是本地人,走过熟悉的村庄后又换了另一批熟悉下一段路的当地人。日寇宣称,谁能捉到八路军的一个交通员,“皇军”就赏1000块大洋,交通员的工作非常艰险,他们在本村也是保密的。
  交通员熟悉小道,知道自己人在哪里,谁可以帮忙。日本鬼子奈何他们不得。郭庆兰一切听从交通员安排,交通员告诉她:“如果碰到敌人盘问,就说是到前头村里串亲戚的。”
  闯过了第一道封锁线就到了第四军分区。江一真同志怕郭庆兰受凉,派人急追着捎给她一件毛衣,因为她走的时候只给印华带了一件棉衣,自己的衣服没有多带。
  一路走着,到了游击区。要过滹沱河时天下大雨,河水猛涨,只得等待。游击区的特点是夜间工作,晚上是我们的村长当政办公,白天是敌伪村长当政办公。郭庆兰等一般是在夜间走路,白天休息。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可以过河了。河边站着六七个背夫,等着背郭庆兰母子过河,背郭庆兰的交通员对她说,“你别怕,我们都是自己人,都会水。”过河时,河水已没到了他的脖子,但走得很稳。过河后在岸上集合时已是后半夜。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吃了老乡早已准备好的早饭,白天就到山洞去休息。老乡们送饭到山洞去。晚饭后又上路了。
  路上,有时在远处就能看见敌人炮楼,日本鬼子扛着枪在放哨。夜间行军速度快,一夜大约走50~60里,有时走80里。走了一些日子,离开了河北省,到了山西崞县,进入了敌占区。周围二三里就有敌人,交通员领着走四通八达的小道,好不容易才走到安全地带。一天下午要过第二道封锁线,计划是在次日天亮之前要翻过三座大山。当走到第二座山脚下时,夕阳西沉,碰见一个老乡,他说:“你们好险呀!刚才有百十来个日本鬼子扛着枪过去了,如果你们碰上,发现你们从河那边过来的,还带着孩子,怎么办啊!”真是够危险的,虽然有对敌情比较熟悉的当地交通员,也不能保证不碰上危险。大家心情比较紧张,不过暮色已临,稍稍多了点安全感。过了第三座大山,已将黎明。又来到一户老乡家,也已准备好早饭。如此紧张的生活又过了半个多月。一天来到了崇山峻岭之间,看见对面来了一个人满头大汗,背着一个绿色箱子。郭庆兰问旁边的交通员:“那人是干什么的?”交通员说:“他是送报纸的交通员。凡是陕甘宁的报纸,中央的文件都是归他们送。”为了抗日,交通员承担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走着走着到了崞县的一个小镇,是敌占区。路上没有什么人来往。傍晚,他们又来到一户老乡家。敌占区老乡对八路军很热情,谈话中,他们殷切希望早些打走日本鬼子。说,“这些恶鬼很坏,很残酷!”因为是在敌占区,怕发生敌情,便很快吃完饭离开了。
  他们的路线是向晋西北行进,又过了一道封锁线后,到了岢岚。这一带是比较贫困的山区,气候早晚冷,中午热,温差很大。此处产莜麦和大山药蛋,当地人把这两样东西当主食。土豆比河北省的大2~3倍。他们一路上很辛苦,吃不上什么,缺乏营养,郭庆兰奶水不足,印华吃不饱,看见大人吃土豆就抢着往嘴里塞。
  走着走着,天逐渐冷起来了。历尽艰辛从夏天快走到冬天了,方走到二军分区,郭庆兰突然发高烧,请了卫生队的医生来看,医生说,是感冒不要紧,因为她衣服单薄受了凉,吃点药就好了。卫生部贺部长说:“柯棣华大夫是为了帮助我们抗日而牺牲的,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印华和郭庆兰同志。”于是告诉供应科把坚壁在枯井里保存的棉衣发给他们每人一套。
  就要去兴县过黄河了,正好部队缴获了敌人的10头大骆驼,交通员让郭庆兰骑着骆驼走。过了河已是晋察冀边界,出界就是陕甘宁边区,到我们的根据地了。过了绥德县,他们再往前走。到延安时已11月底。
  到了延安,郭庆兰见到了朱总司令和聂司令员,他们两位都热情地请郭庆兰到他们家。郭庆兰抱着印华去过两次,那年春节,她应邀去了杨家岭周总理家,去时正好朱总司令和聂司令员都在那里。周总理抱着印华对郭庆兰说:“你们将来还要回印度去,他们挺想念你们,你要好好带印华!”那年春节,聂司令员抱着孩子看扭秧歌,看完了才回来。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那么喜欢和爱护印华,这充分表示了对柯棣华的怀念和对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珍惜。印华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成长着。
  印华从进入幼儿园到八一小学,再到一○一中学。1958年时,印华16岁了,中央让郭庆兰、印华去印度探亲。出国前,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对印华说:“你爸爸来支援我们的抗日战争,你也要学印度语言,将来要像你爸爸那样,也带几个同学上印度去参加他们的建设!”
  1958年8月8日,飞机在孟买降落,在机场上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印华的奶奶68岁了,她和柯棣华的兄妹们在柯棣华到中国一年期满时,就日思夜想盼望柯棣华回去。他们没能盼到,现在终于盼来了柯棣华的妻子和儿子。
  郭庆兰和印华参观了许多地方,参加了许多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会、招待会;看到了柯棣华父亲为他开诊所准备的房子;参观了柯棣华念过书的格兰特医学院,院长和大夫、护士们都穿着整齐的医院制服出来迎接;参观了绍拉普尔柯棣华的出生地、学校;参观了绍拉普尔医学会的前辈们和柯棣华父亲生前组织起来的俱乐部;主人们举行了一个大型欢迎大会,把他们作为最高贵的客人款待。会后,母子二人在以柯棣华命名的公园里植了一棵“幸福树”作为纪念。在印华16岁生日那天,由27个妇女组织联合召开了一个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印华生日。其中有一个仪式:让印华盘腿坐在红地毯上的一个华贵靠背坐椅上,座前地毯上,点了16盏银灯,象征16岁生日,由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妈妈给印华眉心点了吉祥痣。
  在新德里,郭庆兰和印华在潘自力大使陪同下拜望了尼赫鲁总理,当尼赫鲁问起印华的志向时,印华回答说,他将继承父志、为中印两个国家出力,并说周恩来总理还在他们出国时嘱咐过他,将来找同学一起为印度人民服务。尼赫鲁听了很高兴,还送给印华两件珍贵礼品:一个镂雕精致的银碗和一把象牙柄的小刀。
  印中友协为印华母子二人举办了群众欢迎大会,会上友协主席森德拉尔先生作了十分热情友好的讲话。晚上中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新德里女市长也来了。
  回国途中,柯棣华的老战友巴苏华和木克华大夫在加尔各答接待了他们母子二人。
  印华出国探亲时正在一○一中学文科班,从印度回来后决心继承父亲遗愿,要做像爸爸那样的医生,就改读理科了。1961年他进入第四军医大学。
  他没有忘记聂荣臻同志为他取名为“印华”的意义,在他肩上负有发展中印友谊的使命。他告诉同学说:“我将来一定要为中印两国人民服务,这是革命前辈的期望。”他总是把爸爸的照片放在口袋的书本里,想念时就拿出来看看。为了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他星期天也常常整天看书,上图书馆,去实验室。他各门功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63年邢台大地震,他把节约下来的钱都捐给了灾区人民。他又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持久地主动为大家做好事。
  1967年,印华25岁了。正是他在第四军医大学将毕业的那年,也是全国大劫遭灾之年。在5月29日这一天,印华腹泻发烧,同学们把他送到学校附属医院的急诊室。由于有关医务人员的严重失责,以致发生了不应发生的医疗事故。结果,在6月4日,印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医德,是冬日的阳光,早地的时雨,对病人是多么宝贵!柯棣华大夫崇高的医德,使我们的战士有的起死回生,有的免于残废,他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甚至是他年轻的宝贵生命!可是他唯一的儿子印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死去了,死于我们的医疗事故!
  印华的骨灰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与他的爸爸和所有的英雄们的英灵为伴。
  1937年巴苏大夫访问中国时把这个令人心碎肠断的消息带到印度家里。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打击。柯棣尼斯家族唯一的独苗男孩的去世,“使柯棣尼斯家族丧失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和真正的继承人”。(柯棣华的三妹玛诺拉玛小姐语)
  周总理曾对印华说过:“将来你也要像你爸爸一样,也带几个同学上印度去参加他们的建设!”印华向尼赫鲁总理表示过:“要继承他爸遗志,将来要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工作”,可惜这任务来不及完成而身先夭折。
  柯棣华大夫祖孙三代,他们间接和直接为中国而牺牲了,这人世间最大的不幸一次一次地连续降临到这一家族的头上。苍天无眼令人浩叹。但是国际主义者的献身是为了后人的幸福,他们的业绩是万古长存的,柯棣华一家的遭遇也昭示世人,创业者胜利的获得是何等艰难,后人应当如何去珍惜它!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