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纪念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国际友人——柯棣华同志
陈淇园
    陈淇园
  1939年7月起,我调到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做内科教员,并兼任附属医院医务主任。我和柯棣华、郭庆兰夫妇都是学校的教员,在医院里,我又是柯棣华同志的助手。1942年柯棣华同志逝世后,我继柯棣华同志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至今回忆起那时的战斗生活,一幕一幕,记忆犹新。
  柯棣华同志初任院长的时候,摆在大家面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医院。我们曾多次在柯棣华同志主持下,请了教务主任,科室主任,基础课、临床课的教员和医院医务人员开会,经过多次讨论、争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医院应当是新时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医院。我们不泥古、不照搬、不排外、不保守,建立便于医疗和教学,有自己特点的医院。所以我们当时的医院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既有红军遗留下来的,也有白求恩办模范医院时创造的;有些是参照外国的,也有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总之,是符合游击战争的实际的。柯棣华同志率领全院同志,执行着经过群众讨论、领导批准的医院管理制度,他个人更是以白求恩为榜样,以身教言教的模范行动,带领全院同志努力工作着。他的爱护伤病员的观点和严肃、认真、热情、周到的医疗作风,有力地促进着同志们大步前进。
  记得194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八点多钟了,天还下着雨,我在路上碰到了江一真校长。他问我:“你看到柯院长没有?”我反问道:“他不是到司令部看病人去了吗?”江一真同志着急地说:“他今天跑了一百多里路,刚回来,要吃饭了,又不知到哪去了。”我说:“他准是到病房去了,我也正好去病房,我去找他好了。”我到了病房,看见柯棣华正在给伤员换药,我不加思索地说:“柯院长,天都这么晚了,你还不回去吃饭,江校长到处找你呢!”伤员听了我的话,过意不去地说:“柯院长还没吃饭,赶快回去吧!”柯棣华同志埋怨我说:“看你们大惊小怪的,好象发生了什么大事似的,晚吃一会儿饭又有什么要紧。”等他处理完伤员,我们走出病房,我悄声地对他说:“你赶快回去吧,不然,还会有人在找你,恐怕比江校长找的更心急呢!”柯棣华嗔笑着说:“不许你瞎说,你再说,缝上你的嘴!”我一下子跑开了,边跑边说:“还是你们搞外科的厉害,动不动就缝嘴。”
  有一次,我到柯棣华家去,发现他在自己住的院子里已经换了房。他们从宽大的西屋搬到了比较狭小的北屋。他们原先住的大房子已经住满了伤员。我知道,这一定又是柯棣华的主张,所以故意问道:“这是哪个参谋的主意,又是哪个主帅决定的呀,把病房搬到你身边来,你看病人更方便了,想把你累死啊!”柯棣华恳切地说:“你可不要到处声张了,我住小屋,多收几个病人,那有什么不好呢!”柯棣华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为病人、工作着想,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就留给自己。
  柯棣华同志的工作实在太忙了,管医院,做手术,还要教课,带实习,白天干不完,晚上还为学生编讲义,备课。他待人和气,没有架子,老乡们有病也都找他看,他是有求必应。我们经常看到老乡的孩子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唠,这我们就知道,他又是到老乡家看病去了。看到柯棣华同志工作实在太多、太累了,领导上也多次研究减轻他的负担,提醒他注意劳逸结合,可是,看到工作,他就闲不住,“休息”二字又不知抛到什么地方去了。
  (摘自作者1973年12月的一篇遗稿)
  

纪念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纪念馆等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