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 全文图书 > 斯特朗文集3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十八、中国往何处去?世界往何处去?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傅丰豪等

  如果“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只涉及中国,已经够复杂了。但是,由于地球上所有大国都卷入这场冲突,所以问题就成了“世界往何处去?”
  一九三八年七月八日,为纪念战争爆发一周年,日本和中国都举行了官方的庆祝活动。从军事地图上看,日本可以夸耀说它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四分之一国土——华东和华北的四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它的军队挺进的速度尽管减慢,但仍在前进。它虽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派往大陆的一百三十万军队中,二三十万已在战斗中被消灭,四十万需要在满洲据守,六十万分散在支离破碎的一千五百英里漫长的战线上,①有的孤守在山西的一些城市内,陷于中国游击队的包围之中,只能通过空投来获得给养;有的正在长江沿岸蒸笼般的稻田里挣扎着;有的被黄河洪水困住。日本每天扔在炮火中的费用达五百万美元,②迄令耗资已是它在曾使它的诸岛经济衰竭的日俄战争中全部开支的两倍多。可是,结束战争的前景看来比开始时更加渺茫,因为中国似乎才刚刚开始战斗。
  中国损失惨重,并面临着今后更大的苦难。五十多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已经战死,大约五十万平民也惨遭屠杀。地平线上中国的民房在燃烧,火光冲天,表明敌军在步步进逼。一些城镇全城撤空,数千万人无家可归。长江三角洲曾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现在却成了一片废墟。中国失去了她四分之三的现代工业,三分之二的铁路,大部分国际港口和她两座著名的都城。中国人可以庆祝的主要是中国的新精神。由于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所以尽管中国损失惨重,她却比过去更强大了。在汉口,中国人自称“在我们四千年历史中,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组织得更好,更加团结。”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
  中国这种精神远远超出前线范围;它使军事地图变得毫无价值。地图上标明的日占区里到处都是忠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和武装部队。北平仅是一座陷于游击战汪洋大海之中的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中国快速部队进入到它的郊区,占领发电厂。上海居民也几乎每天晚上都听到游击队在市郊开枪;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成千上万的中国非正规军队在活动。日本人派遣去管辖当地一些县的县长经常被当地人民杀死,他们只服从忠于遥远的中国中央政府的县长的管辖,并保护他们。甚至日本人占领长达七年之久的满洲,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动乱;七月下旬,沈阳一座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军火库发生爆炸。几年前,当日本军占领满洲后得意忘形地说“象吃肉丸子一样鲜美可口”时,幣原男爵就警告他们,肉丸子里也许包着一枚炸弹,会在他们体内爆炸。这个警告看来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人说:“战争初期,胜利属于拥有火力最强的大炮的一方。战争结束时,最后胜利则属于在人与人搏斗中忍耐力最大的一方。”
  日本在推进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削弱了它的力量,而中国却在这期间积蓄力量,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她时而减慢敌人的进攻速度,时而阻止敌人的进攻,时而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攻势。中国就是这样把三种不同的战争结合在一起: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这三种战争都增强了她的力量。委员长说“我国地大物博,这使我们充满信心,我们的财力是无穷无尽的。”来自西南地区组织得最好的广西省的白崇禧参谋长公开表示,不管战争打多久,损失多大,中国能够继续保持二百万武装部队。与此同时,农民战士们在占领区阻止日本巩固胜利。朱德对我说:“中国未来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北的农民志愿军。”
  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开发内地诸省,在那里建设一个新的经济基地。南京失陷后,中国迁都重庆。重庆离长江口有一千四百英里,前有著名的三峡天险,日本人对它鞭长莫及。历史上,中国领导人在遭到外来侵略时曾多次来四川这个省避难,并长期保持独立。该省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一年两熟使各种农产品都十分丰富。近二年来,似乎为了应变,新建了六条大公路,把四川和邻省连接起来。这些公路使该地区丰富的煤、铁、铅、镍、锡、银、金和其它矿藏得到开发;甚至石油也有发现。它虽然比较闭塞,却可以通过友好国家同世界保持联系:南达法属印度支那,西南达英属缅甸,西北达苏联的土耳其斯坦——最近新建了公路直通这些国家。四川人民从来就是勤劳的;今天,他们觉醒了,他们正在组织起来。
  尽管日本军团主义在中国打了很多胜仗,但他们在国内却开始在走向失败。经过一年的战争,日本国内已明显地暴露出种种疲惫不堪的迹象。生活费用上涨,主要商品实行了配给制,民用工业正在走向破产。铁锅很难买到,棉制品不再向市民供应;在爱国主义的借口下,人们被要求穿木屐而不穿皮鞋。日本在华北投资,原指望利用华北的丰富资源解决它的经济问题,结果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赔了老本;一些总值为一亿美元的纱厂在青岛被炸。一年前对日本来说还十分有利可图的华北市场已遭破坏。战争在日本人民中十分不得人心。他们依然顺从、爱国,但是,一千本各种各样反法西斯小册子的印发(据法务相承认)和公开宣布的一千三百名反战积极分子的被捕,说明已存在不满情绪。甚至在日本士兵中偶尔也发生兵变。据报道,大阪有七千名士兵拒绝开赴前线,徐州有两千名士兵不愿继续打仗。上海南市有十四名日兵同时自杀。他们留下遗书说:“我们这样做是迫不得已,因为我们不想打你们中国人。”大多数外国军事观察家在战争进行一年后一致认为,只要中国继续团结一致,日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服中国。可是这决不是说,日本军国主义已处于穷途末路。现在他们不仅在为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而打仗,而且也在为他们本阶级的生存而打仗,因为国外的失败和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可能会危及这个阶级的生存。经过一九三八年三月国民总动员法的颁布和五月内阁改组,军队中的极端分子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比近代历史中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加强。同时,日本强大的资本主义也通过外贸渠道得到了其他国家,甚至是人民对中国友好的那些国家的资本家的援助。
  日本在中国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日本本身的力量和中国的抵抗;它还取决于在寻找市场的美国的铁和石油,以及正在寻求投资场所的伦敦城和华尔街金库里的黄金。这种国际援助向谁提供?给日本还是给中国?这些黄金去哪儿投资——去开发中国内地的矿藏,建设那里的工厂和铁路,还是资助日本开发满洲和华北?这些因素如果不会决定中日冲突的最后结局,至少也会决定其进程的长短。而进程的长短可能会对世界历史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可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可能引起世界大战。
  英国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最长久的。三十多年来,她的外交政策帮助日本建立和发展了帝国主义——首先是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日本对华战争期间,十年后在日俄战争中通过英日同盟。这个同盟在美国的压力下,由于签订了九国公约而解体,但它的阴魂不散,在实施九国公约时继续作祟。当一九三一年日本入侵满洲时,英国两度拒绝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提出的采取联合外交行动的建议;她在国际联盟中支持日本。这不仅为国际联盟的衰退,而且为世界范围的法西斯侵略打开了大门。希特勒法西斯的兴起,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和奥地利的入侵,日德意对国联的公然蔑视,他们之间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都是英国采取那个行动的结果。今天,在英国扶植下已经羽毛丰满的日本法西斯正威胁着它的恩人。日本士兵在中国践踏英国国旗,向英国炮艇开火,用机枪打英国大使。连日本老百姓都毫不掩饰地说,英国必须从东方滚出去。
  因此,英国对华的政策是摇摆不定的。精明的老阎在遥远的山西对我说:“英国不希望强大的日本帝国在亚洲大陆上威胁它自己的利益。她更不希望在中国有强大的苏联影响。如果中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强大、独立的国家,英国也会不高兴。”伦敦城希望所有的大国都成为她的债务国,只要他们有能力还债就行,但不能强大到要对她的统治地位提出挑战。九国在布鲁塞尔开会时,英国帮了日本的忙。主要是由于她施加了影响,联合抵制行动才遭到了搁浅。可是,英国港口香港却是中国战争物资入境的主要口岸;这是一笔有利可图的买卖,并可以消耗日本的力量。当张伯伦认为日本确实正在衰退下去时,人们就可能发现英国会在“为了和平”的幌子下企图关闭香港到中国的通道,以及建议张伯伦作为调停人对东京进行“绥靖。英帝国主义在坐等日本筋疲力尽,以便在“秩序”和“稳定的和平”的口号下建议对中国进行瓜分。这是中国在战争第二阶段面临的一个主要危险。可是张伯伦在这方面的行动可能比他同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进行的交易更促使英国人民起来推翻他,因为这些行动为满足伦敦城的阶级利益而牺牲了英国的利益。
  希特勒德国比英国更加动摇不定。日本是它的盟国,而中国却是它的市场。大战后,它同中国的贸易迅速发展,超过了美国,接近美、日。③一九三四年,有一百名德国军官在中国帮助中国军队并开辟德国的军火市场。如果用德国的工业品来换取中国的原料,希特勒的许多问题也许可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日本在世界市场上用它的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便宜的工业品同德国竞争。这样,贸易的利益使德国站在中国一边,可是日本是它反对苏联的军事盟国。
  德国的盟国和它的市场之间的战争使它十分恼火。战争既破坏了它在中国的市场,又削弱了它寄予希望的日本军事力量。起初,德国大使曾试图对冲突进行斡旋,以便帮助日本通过外交途径至少部分地实现它对中国的企图,并使它避免在长期战争中消耗自己的力量。谈判失败后,德国就转而帮助中国,它向中国运去了大量军需品,并大大增加了军事顾问和工业顾问——依然试图加强它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德国报刊甚至开始赞扬中国人民的英勇事迹。“种族研究委员会”宣布中国人是“雅利安种族”,④这是一个荣誉称号,过去在东方人中是专门授于日本人的。可是,一九三八年暮春,日本对援助它的敌人的盟国进行了制裁。那时候,正值德国经济形势困难,它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又采取了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迫切需要任何朋友的支持,因此它顶不住日本的压力;它召回了军事顾问。它甚至谈到要削减军需品的供应;但对这一点,它将根据其所受的压力的程度来决定,因为它只希望在它同苏联发生战争时日本继续成为它的盟国以及中国在战时和战后重建工业时它能获得第一位的贸易。
  苏联的政策是鲜明一贯的。它希望和平,希望有一个友好的邻邦;她既不需要领土又不需要市场。她的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部促使她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但避免自己武装介入战争。即使它不介入战争,它东部边境上牢固的防御工事,对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支援,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日本计划将来进攻苏联,它就必须保存更多的后备力量。不过,苏联对中国最大的援助,是它努力实现民主力量的集体帮助。它的永久的“和平政策”不是建立在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单独的援助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集体行动的基础上。⑤它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地球上大多数人民希望和平,赢得和平的方法是隔离侵略者;民主国家的进步人士普遍持这一信念。罗斯福总统在芝加哥的演说最好不过地反映了这个信念。因此,它同张伯伦推行的增强侵略者食欲的“绥靖”政策截然相反,它也不同于美国所谓的“中立法”所代表的观点,这个中立法在不介入的借口下,援助了侵略者。苏联的政策是通过削减对战争制造者的供应,在不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增加对被侵略者的供应,帮助被侵略的国家,帮助世界和平事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帮助中国、加强那些能阻止这一冲突发展成为一场世界大战的世界力量的步骤,其中主要的是她在国际联盟施加外交压力,并促成国际联盟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五日通过一项决议,敦促所有成员国考虑它们如何尽力对中国作个别的援助,后来在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四日,又通过了一项措辞更为强烈的决议,“迫切要求,务请将……中国政府……所提出之要求,亦应切实加以考虑。”这两个决议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能够作为国联忠诚的成员国、而不是作为布尔什维克俄国向中国输送军火。这种表面上的遁辞在外交上是重要的,因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任何例外的援助都可能被解释为苏联介入冲突,德国和意大利也许会借此增加对日本的援助。出于同样的理由,苏联向中国运去的武器,尽管据说数量很大,却没有广为宣扬。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日德军事同盟缔结后,苏联就停止向日本输出铁和其他战争物资。(法国也停止向日本输出战争物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迅速减少了跟法西斯同盟中三个大国的贸易;一九三七年下半年的贸易额只有一九三六年同期的一半。当前这场战争爆发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中国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二日缔结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当任何一方遭到第三国侵犯时,另一方对该第三国不得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援助。所有这些措施并没有扩大冲突,但却帮助了中国;这些措施减少了对战争制造者的物资供应,并加重了世界对他们的压力。
  美国大谈其对中国的同情,其调门比任何国家都高,但它在帮助日本方面却比任何国家都做得多。按说它比其他国家更有义务帮助中国,因为九国公约和凯洛格公约都是由美国发起签订的。根据这两个公约,日本是违约国,应对其采取行动。如果没有美国石油和废钢铁源源不断的帮助,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就无法继续下去。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它战争物资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四,⑥石油和废钢铁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百分之百的飞机用高挥发性汽油和百分之九十的卡车。美国传教士讲述了一批批一望无际乘着美国卡车的日本军队穿越洗劫一空的长江三角洲的情景。如果美国拒绝向日本出售战争物资,日本虽然可以从其他国家买到一些,但它完全依赖美国的供应与其重工业配套的特种钢、机床和润滑油。美国资本家对日本的偏爱超过了对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响应了它的要求。比思尔汉钢铁公司声称,对“新政”中一些和平建设项目所需的钢材,他们无法降价;而他们卖给日本的钢材却降价七点五美元至十美元。⑦
  一九三八年六月初,日本连续十六天对广州进行狂轰滥炸(死亡人数达一万人),它的野蛮行为遭到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抗议。可是,空袭时,飞行员是日本国防部派遣的,而在大屠杀中使用的炸弹、飞机、高挥发性汽油、润滑油、强棉药和化学品却都是美国提供的。无怪乎日本在回答美国国务院的抗议时蛮横地说:“日本将加强空袭——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密苏里参议员克拉克说:“我们一方面继续出售制造炸弹的原料和使用炸弹的机械,一方面对使用炸弹表示遗憾,这是十足的虚伪。”甚至墨索里尼控制的意大利报刊都发表评论,讽刺美国的抗议和美国实际行动之间的悬殊差别。
  许多热爱和平的美国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援引中立法来阻止向远东输出战争物资。他们不知道,这个法并不中立;如果把它援用到远东冲突中去,将对日本更有利。它禁止输出军火,但却不禁止输出原料;因此它总是对力量强大的侵略者有利,因为他们可以购买原料生产各种武器。对当前这个冲突虽然还没有实施中立法,但实行中立原则的结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政府关于禁止政府资助的船只装运“武器”的命令,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六日,十九架运往中国的飞机从“威切塔号”货轮上挪下来。可是当码头装卸工人为反对向驶往日本的船只装运废钢铁而屡次向政府提出抗议时,得到的答复是,从技术上说,废钢铁不是“军火”,因此可以装运,甚至连政府拥有的船只也可以装运。
  许多美国公民为他们的国人帮助日本对华战争而感到羞耻,他们组织起来联合抵制从日本进口商品,以减少日本进行战争所必须的资金。他们特别呼吁抵制一切丝织品,尤其是丝袜,因为美国市场上的丝织品几乎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丝织品是日本从美国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抵制运动效果显著。美国从日本进口总值从一九三七年头五个月的九千二百三十八万六千美元下降到一九三八年头五个月的四千七百八十六万八千美元。后几个月,由于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抵制,下降的幅度最大;五月份只有七百零二万美元,比上个月的一千八百二十四万美元下降了百分之六十。由于进行了抵制,日本的购买力下降了千万美元,这无疑挽救了许多中国人的生命。日本在美国的购货量也在不断减少,⑧虽然减少的速度没有它销售量减少的速度快。它现在正在用它在国外的财富储备来购买战争物资。这些储备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在战争第一年,它们从四亿美元减少到三千五百万美元;结果,它在世界各地除菲律宾以外⑨的船坞都停业了。联合抵制的主张越来越得人心。⑩
  个人的行动代替不了政府明确的政策。除非美国政府制定一贯的计划,通过对战争贩子的隔离来支持世界和平,否则美国商人就会使他们的国家变成每一次世界性侵略中的主要同伙。一项争取远东和平、实现美国繁荣的全面规划不仅包括抵制日本进口和禁止向日本销售战争物资,并且还包括美国支援中国内地诸省和平地实现工业化。中国内地矿藏和农产品十分丰富,人口众多,人民勤劳;迅速发展这个地区就能拯救中国民族。美国对此给予援助或许也能拯救美国,因为这将使我们的工厂一连忙上几年,我们几乎连续不断的萧条就能得到缓和。中国战争伟大的第二阶段就可以缩短,中国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的危险就可以减少。在太平洋彼岸就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国家,从而加强世界和平。
  所有中国领导人都知道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在这个冲突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此表示不满。蒋夫人写信对我说:“我们是民主国家软弱无力的牺牲品。”她接着警告说:“破坏国际法的行为会象现在伤害中国一样伤害其他国家。”
  蒋介石于一九三八年七月末公开说:“如果美、英、法和俄等国联合起来,态度坚决,团结一致,那么不用采取武力手段就可以制止日本侵略中国。”我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个美国人都同意他的观点。他们说:“中国在为我们而打仗。如果日本将它制服,并利用它庞大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计划,这将意味着我们称之谓文明的一切都将遭到彻底崩溃。如果中国维护了独立,它的发展将巩固世界繁荣、民主与和平。”
  行政院长孔祥熙在汉口对我说:“美国应该考虑一下它自己的面子。美国倡议了九国公约并在公约上签了字,它怎么能对日本破坏公约的行为保持中立态度?国际协定不是由那一个国家制定的,不能由她通过一个国内法来废除它。即使美国忘记了她对中国承担的诺言,她怎么能看不到对她本身的威胁?日本发展海军是针对谁的?不会是针对中国的;它是针对菲律宾、夏威夷、阿拉斯加的。我们只是日本练习射击的靶子。美国的‘中立’既害了中国,又害了美国,甚至也害了日本人民,因为它扼杀了日本国内一切温和派的论点。青年军官们会回答:‘你们谈论什么九国公约和国联;我们把这些都砸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一旦这些青年军官在日本掌权——即使他们控制了中国的一部分——那就当心世界的命运吧!制止日美战争最好的地方当前就在中国。只要你们让我们拿到武器,我们就会替你们打仗。可是——愚蠢得令人惊愕——你们非但不帮助我们,反而在帮助日本!”
  当美国在远东最活跃时期,国务卿约翰·海曾说过:“世界和平取决于中国,谁了解中国……谁就支配着今后五个世纪的世界政治。”在我们这个愈来愈辽阔的地球上,仅有三四个国家人口如此众多,如此生气勃勃,如此团结一致;因此,他们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北美洲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是苏联;第三个是中国。英联邦只要继续团结一致,也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可是不列颠群岛却不是。欧洲如果联合起来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欧洲目前四分五裂。
  在人类历史中,中国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过去,她是其周围国家文明的源泉。欧洲发现她时,她成了所有帝国主义者的百宝箱。她的前途掌握在她的人民手中,他们在四千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族。热爱人类自由的人们谁也不敢对那个前途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五分之一人类的解放是本世纪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因为四亿五千万中国人赢得自由之时,世界解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① 埃德加·斯诺《星期六晚邮报》,一九三八年六月四日。——作者注
  ② 《纽约时报》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作者注
  ③ 一九三六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占百分之十九点六,从日本的进口占百分之十六点二六,从德国的进口占百分之十五点九,如果包括冀东的非法进口,日本所占百分比更高。——作者注
  ④ 彼得·德拉克,《亚洲杂志》一九三八年八月。——作者注
  ⑤ 例如,苏联是主张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联合制裁、对入侵西班牙的侵略者采取联合行动的主要发言人。——作者注
  ⑥ 战争爆发以来,日本一直对其战争物资进口情况保密,但是,中国经济研究委员会把它们列成细目如下:百分之五十四点四从美利坚合众国进口,百分之十七点五从英帝国进口,百分之七点四从荷属印度群岛进口,百分之三点八从德国进口。法国和苏联没有向日本出口。在具体商品方面,美国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一点二的汽车和部件,百分之六十点五的汽油(一百号高挥发性汽油),百分之五十九点七的废钢铁,百分之四十一点六的铁,百分之四十八点五的机器和发动机。
  如果美、英停止向日本出售战争物资,美国每年损失贸易二亿一千万零八千美元,占它出口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六点三,英国每年损失贸易六千七百六十八万三千美元,占它出口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三(1937年统计数字)。——作者注
  ⑦ 保尔·麦克曼纳斯,“美国控制日本”,《新群众》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七日。——作者注
  ⑧ 一九三七年购买货物总值二亿八千八百万美元,据估计,其中二亿一千零三十九万八千美元用于购买战争物资。一九三八年头五个月一共购物七千三百万美元,全部用于战争物资。而中国在一九三七年购买的货物,包括非军事物资在内,总共才不到五千万美元,一九三八年头五个月才一千七百万左右美元。两个数字成鲜明对照。中国在获取信贷和运输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作者注
  ⑨ 哈勒特·阿本达,《纽约时报》,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九日。——作者注
  ⑩ 一九三七年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抵制的人占百分之三十七;一九三八年二月幸运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的人占百分之六十六点二;一九三八年八月国民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的人占百分之七十七点七九。——作者注
  

斯特朗文集(3)/(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傅丰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