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邓宝珊 > 全文图书 > 邓宝珊将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邓宝珊先生几段往事
胡景通

  今年十一月十日是邓宝珊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为革命事业战斗了一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同先长兄胡景翼(笠僧)随同冯玉祥先生发动“北京政变”,创建国民军。在同北洋军阀的战斗中,驰骋中原,运筹帷幄,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国解放前夕及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邓先生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风雨同舟,奔走策划,明辨大是大非,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一边,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以家世及共同军旅的关系,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与邓先生接触频繁,受到的教益是颇多的。现谨就我所能回忆的几段往事,追述如下:
  邓先生名瑜,字宝珊,原籍甘肃天水。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时期,邓先生多是战斗在陕西,因而一般人、甚至和他相识多年的国民党要员中,也有人认为他是陕西人。民国初年,陕西的郭希仁、刘蔼如诸先生,为了储备革命力量,反对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在华山玉泉院建立“共学团”,以讲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即以后所谓的“华山聚义”。邓先生同先长兄胡景翼即在此相识。他们在长期革命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生死与共的同志和朋友。从那时起,我们兄弟也都同邓先生成了知交。
  一九一六年,陕西讨袁世凯逐陆建章战役胜利后,陈树藩夺得了陕西的军政大权,先长兄担任陕西陆军第一旅二团团长,邓先生即在该团任连长。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号召护法,陕西民党起而响应,这时陈树藩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公开投靠段祺瑞,与革命党人为敌。当时二团驻扎在龙驹寨(即今陕西丹凤县)集中训练,忽接陈树藩电令:“调邓瑜连长即日来省,面示机宜。”先长兄与邓反复考虑,认为奉命去省,恐遭不测,遂决定邓先生奔赴直隶(河北省)大名镇守使孙岳(亦系“华山聚义”同志)处暂避。不久,陕西民党人士酝酿讨陈,先长兄当即密召邓先生绕道晋绥,通过井岳秀防区回陕。邓归来后,住在张义安的补充营营部(在三原),秘密共商讨陈计划。一九一八年初,发动三原起义,对陈树藩进行讨伐。同年九月,于右任受孙中山先生之命,正式建立靖国军。当时邓先生不但是三原起义和树立靖国军旗帜的主要参与者,还担任过制造炸弹的任务。在袭击陈部曾继贤(子才)旅时,他带着二十几名士兵包围了曾旅驻在三原第一高小的机关枪连,就是用几颗炸弹把敌人吓得一枪未发而投降的。在当时能获得几挺机关枪就算是了不起的武器,可惜这几挺机枪在西峰、朗亭被缑章保部一个营长诈降偷袭蒲城时丢掉了。在三原起义时,先长兄没让邓担任一个支队的带兵官,是相信他能和各部同志合得来,所以先让他担任右翼前敌总指挥,后改任第四路总指挥,率领张义安、冯子明、李虎臣、康指定四个支队,从右翼经过户县向西安进行包围。战斗中,张义安、董振五相继阵亡。因邓与义安这个支队有历史渊源,才继振五之后担任这个支队的司令。在每次战役中,无论是几个支队或与各路部队联合作战,邓都担任第四路总指挥。
  一九二○年,先长兄返回三原,被推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以后又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一九二二年第一次直奉战起,率部东出潼关,邓宝珊是前卫指挥官,指挥弓富魁、李纪才和他的本团,他在前面拽着,先长兄在后面推着,就这样连拉带推地,才将岳西峰勉强地夹在中间,东出了潼关。郑州一役,消灭了响应奉张的河南督军赵倜。在这一阶段中,所有重大决策,无不是先长兄同邓先生反复商量后决定的。
  一九二四年,“北京政变”取得胜利,国民二军进入河南,正拟继续南进,直逼武汉,以图肃清北洋军阀余孽,阻止吴佩孚死灰复燃。经过几个月的多方交涉,当时盘踞在豫西的刘镇华、憨玉昆不但不肯让出豫西,而且勾结奉张、晋阎和武汉的吴佩孚形成四面包围之势,企图消灭我军。为了解除侧背威胁,南进武汉,我军不得不起而反击。这次同我军并肩作战的友军,有孙岳所部的国民三军、樊钟秀的建国豫军和米振标部的毅军。担任几个部队共同作战的指挥官任务是很复杂的,先长兄很担心西峰身为前线总指挥,不知他能否团结友军共同对敌。当时,我军正面作战采取守势,右翼依托黄河,用不着部署重兵,为了速战速决,应采取左翼迂回作战。因此,才由邓宝珊担任这方面的指挥官。我军在豫西黑石关、洛阳、陕州三次决定胜负的战役中,都是同国民三军、建国豫军协同配合,经过激烈战斗才取得胜利的。记得在黑石关一役,一天就连续击溃憨玉昆亲自指挥的八旅之众。痛心的是,继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先长兄也离开我们去世了!继由西峰统率二军,不到一年也就失败了。以后邓先生常同我们说:不论一个人、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败,首先是要把握好政治上的大方向。然后知人善任,气度要大,作风民主,特别是经济要公开,这样圈子就能越划越大。然而西峰继任不久,在团体中先划了个第二师的小圈圈,以致造成一些人大为不满。其次是以胜利者自居,在驻地乱摊乱派,以饱私囊,这就当然引起河南人士和老百姓的不满,纷纷起来反抗。尤其最不明智的,是违背二军的大方向,自己毫无主见,轻信人言,又被许多眼光短浅和出卖灵魂的贿选议员、马路政客所包围,与湖北督军萧耀南开了一个鸡公山会议,与孙传芳开了一个徐州会议。这种引敌为友的行动,使当时真诚帮助我们的共产党人、国民党的元老及河南的进步人士莫不寒心,不得不引身而去。二军内部也形成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正如邓先生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验证在国民二军的兴亡史上太公正了。
  由于政治方向的错误,必然导致军事上的溃败,将骄兵悍,纪律废弛。战略上又走了最下策的“花打四门”。当时邓先生奉命率第七师与二师的史可轩旅、高培五(高桂滋)的独立团、刘佩蓉的炮兵团,协助国民一、三两军北上河北,攻打天津,虽然打败了直隶督办李景林,而我们的伤亡也是很惨重的。回师河南时,第七师每连所留下能作战的官兵不到五十名,其他各部也可想而知了。山东方面,李纪才失败后,换上田玉洁师,也未能挽回败局,继而放弃开封,和南援信阳的各部均集结郑州。这时邓先生同史可轩、胡玉衡等都向西峰建议,避开郑州四战之地,北上黄河北岸的彰德、顺德地区,加上原驻黄河北岸一带的弓富魁、郑思成,李养泉和从豫东撤退下来的各部,再加上黄河南岸李虎臣的两个旅、冯子明的第八师、康指定的混成旅,总共尚有十万之众。只要我军缩短战线,北连国民一、三、五军,集中力量对付南来之敌,是可以应付的。然后,北撤察绥,与各军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张作霖、吴佩孚的进攻。这样的建议如果被采纳实行,二军就没有陕州的失败,刘镇华就收缴不了五、六万人的武器,他的力量也就不会庞大起来,以后也就不会出现西安被围八个月的惨祸。然而西峰却偏听了李虎臣等人的意见,认为从郑州西进,很快就能回到陕西,把住函谷、潼关要隘,以观变化,不相信刘镇华、阎锡山会卡住我们归路,而不顾崤函天险。邓先生说,他也未跳出封建道义的圈子,不愿落个破坏团体的罪名,明知是条死胡同,也得跟上钻进去。回想起来,不胜欷歔!
  邓先生每次同我交谈,谈成功则推让他人,谈失败则反躬自责。对旧日往事,分析缕述,不厌其详,最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汲取营养。邓先生善与人交,朋友遍天下,待人以诚,推心置腹,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象邓先生这样一位在旧中国凄风苦雨的混乱局面中,战斗了大半生的人,最后终于投入了人民怀抱,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而倾注全力,奋斗终生。邓宝珊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宝珊将军/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编.—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