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铁路新线建设的几个问题*
郭洪涛

  (一九六六年二月一日)
  一波同志多次提出要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最后,我把过去考察宝兰、兰新、鹰厦、宝成等线的材料看了一下,感到在铁路建设中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进一步掌握毛主席的指导思想,并且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加迫切。
  建国以来,我们新建了1.1万多公里铁路,建成了通过崇山峻岭的宝成、丰沙、鹰厦线,通过高原、沙漠、戈壁的天兰、兰新、包兰线,以及横渡长江的武汉大桥等等,成绩是巨大的。但是,问题和教训也不少。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感到在设计施工方面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是有些线路没有很好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标准定得太低,运输能力小,建成后不久就要改造。如天兰线1952年通车,1959年就改造;宝成线1956年通车,现在就需要修部分复线。其次是不少线路质量很差,通车后坍方、滑坡和水害等病害严重,经常断道。宝成线刚刚举行完接轨通车典礼,就坍方断道,参加典礼的人只好坐汽车回来。修鹰厦、南(平)福(州)线,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理应有好的质量,但是通车以来,年年整治坍方,1962年正当备战时期,桥也垮了,路也断了。第三是设备不配套,长期不能正式运营。兰新线兰州到玉门段铺轨通车后一年多时间,才勉强交付营业,好多运营设备都是临时的;玉门到乌鲁木齐段通车已逾三年,至今未交付营业。同时,在建设计划的安排上齐头并进,分散力量。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南地区一共花了11亿元的投资,连一条铁路也没有修成。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很好领会毛主席关于多快好省相统一的思想,直接违背了主席关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指示。
  现在西南地区修建的几条铁路干线,规模很大,工程艰巨,工期很紧,在此情况下,需要我们更好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争取尽早修通,以适应国防和三线建设的要求,又要保证良好的质量,做到修一条,通一条,用一条。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写的设计工作条例30条,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必须继续努力。我认为,为了在西南铁路建设中不重复过去的缺点和错误,应该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线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
  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中的最大坡度和最小弯道半径,是决定线路建成后运输能力大小的关键。采用多大的坡度和弯道半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涉及选线的原则。究竟是从国防的战略要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工业的合理布局出发呢,还是只顾局部地区的近期运输要求、工期长短和投资多少?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宝成路穿过秦岭的一段线路,地形陡险,采用多大坡度,当时就有争论,一种意见采用30‰,另一种意见采用20‰。当时为了节约3600万元的投资和缩短工期,选定了30‰的方案。经过几年来的运输实践证明,就是实现电气化以后,最高能力也不过年运550万吨,虽然目前还过得去,但在西南地区的建设发展以后,就不能适应了,由于地形关系,无法就原线改造,将来还要再修一条铁路。现在看来,当时就应该采用20‰的坡度。宝成线南段马角坝和天兰线大营梁的坡度的选择也过高,现在都在进行改造。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山区修路,弯道多是自然的,在个别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弯子转得急一点,弯道半径最小定为250米也是容许的。但是一条线的急转弯过多,就会变成“羊肠铁路”,运输能力很低,大型机车上不去,增加钢轨和车轮的磨耗,一旦运量增加,又要进行大的改造。鹰厦线250米弯道半径的急转弯就有304处;南福线仅长174公里,这样的急转弯就有125处。这些急转弯,有许多当时只要多花一点钱,就能够避免的。
  确定隧道的长短问题
  隧道修长一些好,还是修短一些好?当然,短隧道省工、省钱,在不影响线路技术要求时,应该修短隧道,但是决不能绝对化。隧道的长短,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运输需要来决定。过去有不少人怕修长隧道,他们不问具体情况,把该修的长隧道修短了,结果,把线路的坡度搞大了,大大降低了运输能力,增加了线路的病害。例如宝成线上的马角坝,只修了一个700米长的隧道,选了20‰的坡度,结果通过能力很小,成了盲肠地段,现在运量增加,不得不再修40公里复线,投资5000万元。当时要按另一个方案修一个2600米的长隧道,坡度降到12‰,通过能力就可以大为提高。天兰线的大营梁,当时只修880米的隧道,采用了20‰的坡度,通过能力很小,完不成运输任务,1959年不得不改移线路,另修一个2010米的隧道,坡度才降低到12‰。
  “晚进洞、早出洞”,还是“早进洞、晚出洞”?也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所谓“晚进早出”,就是在隧道两端,多挖去一些土石方,缩短隧道的长度。国民党时期修的宝天线,就是采用这个办法,结果洞口坍方严重,经常断道,全线120座隧道中,就有60座是我们在改建时加做了明洞,接长隧道,解决了坍方问题的。我们修的宝成线,没有完全接受这个教训,不少地方还采用“晚进早出”的办法。建成以后,不得不在127座隧道口加做了明洞。每修一米明洞,造价4000多元,比修一米隧道还高50%。因此,在地质不良、山体松软的地带修路,决不应该采取“晚进早出”的办法,而应该采取“早进晚出”的办法。当然在地质好的地方,是可以采取“晚进早出”的办法。宝成线明月峡的5个隧道和阎王鞭的2个隧道,就是采用这个办法修建的,至今质量良好。总之,“晚进早出”好,还是“早进晚出”好,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解决路基大病害的问题
  常见的路基大病害是滑坡、坍方、落石和泥石流,其中最危险而难治的是滑坡。
  滑坡(是指一个山体失去平衡以后,山体的上部沿着一定的斜坡——滑动面向下滑动,甚至崩坍),主要是由于没有摸清地质情况,盲目开挖了起支撑作用的坡脚,破坏了山体的平衡,以及对地面水、地下水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宝兰线大的滑坡有10处,经常有几十万方、上百万方的坍方,埋没路基,破坏建筑物,阻碍行车。最典型的是宝天线的115公里处,这是一个滑坡地段,线路本来可以不经过这里的,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修这条路时,没有躲开。解放以后,年年坍方,常常中断行车。我们在整治过程中,由于对地质研究不够,开始时,只是采用刷方(即削去山体上部的土石)的办法,结果刷方愈多,愈不稳定,坍方愈大。1952年仍然没有很好研究地质条件,又盲目改修明洞,开挖山体,以致山体全面滑动,坍方更多,有一次达20万方,掩埋线路280米,把刚修成的明洞也压垮了。1953、1954年,还不接受教训,没有认识滑坡的严重性,仍然坚持修明洞的错误作法,结果明洞再一次被坍方压垮,明洞工程被迫停工,线路也被挤到渭河边了。经过一碰再碰,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才认真进行了地质钻探,把线路内移,用修隧道的办法解决了。为了治理这个滑坡,前后共花了700多万元,其中一半以上白白浪费掉了。我们修建宝成路,并没有很好接受这个教训,大小滑坡病害达137处,最严重的有13处。
  坍方落石是山区线路上很普遍的病害,大至数万方,雨季就更严重,经常中断行车。宝成线共有大小坍方地点330处,宝兰线也很多。泥石流都是发生在山洪暴发以后,大量石块泥土,随着洪水沿沟谷奔腾而下,冲毁路基、房屋和设备等等。宝天线约有40处,严重的有胡店、流泥沟等18处。我们续建的天兰线,有42处,严重的7处。
  对付滑坡、坍方、落石和泥石流,主要的是要在设计线路以前,认真摸清地质情况,或者躲开,或者采取根本性的措施。过去许多线路上的大病害所以长期没有解决,就是因为不了解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在发现了问题以后,又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办法。这种错误作法,在今后必须坚决改变。
  桥梁的基础深浅和孔径大小问题
  桥梁的桥墩基础过浅,孔径太小,是桥梁病害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全国铁路基础过浅的桥墩有5000多个,孔径太小的有1500多座,需要逐年进行技术改造,工程量很大。天兰线的渭河一号桥,因为基础太浅,仅5—6米深,而河水最大冲刷力深过6米,1954年渭河洪水暴涨,冲垮了3个桥墩。1963年渭河五号桥又被冲垮,正走到桥上的3辆客车也掉到渭河里去了。因此,今后在设计每座桥梁时,需要调查每条河流的河床地质、流量、冲刷、淤积等特点,然后确定基础的深度和孔径的大小。如果一时无法调查清楚,桥梁跨度可以稍大一些,基础较深一些。
  车站的合理布点问题
  列车编组站的设置,过去主要的问题是规模过大,而且集中在大中城市,今后新建编组站应以中小为主,并建设一些卫星编组站。铁路连结点要放在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远一些的地方。在编组站附近,一般也不应该建设工厂和大的铁路机务段、车辆段。
  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车站,布点应该比较均衡,这可以使每个列车在每个区间的运行时间基本上一致,有利于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但是由于每条线路的地质、地形和沿线工矿城镇的分布情况不同,决不能把均衡分布的原则绝对化,强求一律,否则就会把车站设在滑坡上、坍方下、弯道里,或者远离居民点,使旅客、货物运输都很不方便,并且妨碍行车安全。宝成线有17个车站设在弯道里,9个车站设在滑坡上,还有一些车站离居民点太远,很多是机械地执行了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间保持36分钟左右的规定而造成的。
  此外,车站内线路的长度,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例如,兰新线兰州、玉门间,建设的时候,就有3种不同的站线长度,兰州到张掖每股站线只有400米,张掖到清水560米,清水到玉门是650米,运输能力受到短站线的限制,建成不久只得都延长到650米。在新建线路上,这个问题也应该注意。
  线路设备的配套问题
  新建铁路的主体,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路基、桥梁、隧道等线路工程,二是机务、车辆、通信信号和车站等有关运营设备工程。为了便利于施工和器材的运输,铺轨工程应该先行一步。但是,这两部分工程应该互相配合,在正式交付运输营业的时候,应该配起套来。过去的问题,主要是片面地追求铺轨进度,不重视有关运营设备工程,只求尽快通车,不顾实际效果。结果,铺轨工程完成很久以后,运营设备工程还赶不上去,不能及时交付营业;有的勉强交付营业以后,仍留下一条很大的尾巴。到1964年底,全国还有3400多公里新建铁路由于运营设备不配套,不能正式交付运营,其中1962年以前已经通车的就有2700多公里。整个西北铁路,到现在为止,长期没有一个机车大修基地,机车都要长距离送到华北大修。这些教训,也应该引以为鉴。
  以上六个问题,看起来好象是具体工作问题,有的只是技术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如何把主席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问题。主席早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也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过去在不少领导干部和设计人员中那种怕这怕那的畏难思想,就是因为他们在战略上不敢藐视大自然这个敌人。相反,他们在解决一段线路和一项具体工程的时候,又往往轻视“敌人”,存在侥幸心理,草率从事,盲目地进行工作。
  主席一再教导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认识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我们在铁路建设中,主观片面,脱离实际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在设计过程中,不认真作地质、地形、水文和经济调查,往往只凭“本本”和个人的“老经验”;又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也不善于运用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的方法,习惯于把一种方法绝对化,不是“宁这勿那”,就是“宁那勿这”,以致不少错误,一犯再犯。因此,只有应用主席的思想,正确地总结和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才能使我们在今后不犯或少犯错误,在铁路建设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
  * 本文系郭洪涛同志征询许多专家意见后写成。郭洪涛同志担任国务院第六办公室领导职务时,已着手对铁路新线建设的经验进行考察,1966年初形成此文。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