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开发陕北煤田的前期工作要加快*
郭洪涛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1983年8月26日至9月21日,我和办公室的几位同志到陕西调查研究。我们从西安北上,先看了延安地区的黄陵矿区,还看了西安北部的坡底到黄陵县秦家川已建成的铁路路基;又经延安到榆林的神木县,看了神木煤田北部地区的拧条塔、活鸡兔两个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区。沿途同当地的同志和专业人员进行了几次座谈。陕北地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反映,现在吃饱了,穿暖了,有了余粮,到处都在修建新窑洞,目前就是少钱花,抗灾能力差。现在农村人均收入140元,只相当全国的一半稍多一点。榆林地区造林、种草,固沙、治沙、变沙漠为良田的工作,很有成效。
  一
  陕北的煤炭资源确实是很丰富的。它的特点是:
  一是分布广、储量大。含煤面积占陕北地区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的50%以上(山西省为37%)。根据现有地质资料,保有储量为1215.6亿吨。榆林神木北部地区的拧条塔、活鸡兔矿区的初步精探情况表明,每平方公里的含煤量约1000万吨,单位面积的含煤量,与大同侏罗纪煤系相当,但陕北地区侏罗纪优质动力煤的保有储量达1147亿吨左右,远远超过山西省同类煤约63亿吨的储量(山西现仅有10亿吨尚待开采)。
  二是煤质好。陕北特别是神木煤田的煤,属特低灰(灰份仅8%左右)、特低硫(平均硫分小于0.6%)和中、高发热值(每公斤煤的发热值为7000大卡左右)。这对于减轻空气污染、优价出口换汇都是很有利的。拧条塔、活鸡兔矿区的煤质很纯,无矸石,比其他一些地方洗选后的煤还要纯净。
  三是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开采条件好。延安地区的黄陵矿区、榆林地区的神、府煤田,有的可以露天开采,有的可以平峒和斜井开采。特别是神木煤田,煤层倾斜近似水平,埋藏浅,一般含可采煤层4层~5层,总厚度18米左右。拧条塔、活鸡兔矿区中,仅第二层煤的厚度就达8米~12米,适于大型露天机械化开采。预计这两个矿区可获得露天开采储量7亿吨以上。如两矿各以1000万吨规模开采,可采30年以上。
  从这些基本情况来看,陕北煤田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本世纪后十年开始发挥作用,下一世纪初大规模开发,将对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有利于改变这个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的老革命根据地的面貌,也是开发大西北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个能源基地的战略部署来看,到2000年,重点是开发黄河以东山西省的煤田。原拟安排山西省到2000年的煤炭产量4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12亿吨的1/3,占基地6亿吨的2/3。从建设、生产、运输、供应,以至劳动力、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看,负担是很重的。特别是运输十分紧张。山西省委认为到2000年的煤炭产量3.6亿吨较为适宜。从长远看,山西省今后也就维持在4亿吨左右,全国的能源布局也不宜于过多地集中在一个省。因此,需要尽早着手开辟“第二战场”。从整个基地的建设部署来看,根据国家财力、人力、物力的条件,前十年集中在黄河以东的建设,同时抓紧黄河以西煤田开发的前期工作;后十年,在继续进行河东部分重点建设的同时,逐渐向河西延伸。除已经确定的内蒙古的准格尔的开发外,必须着手开发陕北的神、府煤田。估计下一世纪初则要大力进行内蒙古的东胜和陕北煤田的开发。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煤田开发的前期工作。
  二
  陕北煤田,本世纪末承担着基地规划煤炭产量6亿吨的6000万吨~7000万吨。其中铜川、韩城等地的老矿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为3500万吨~3600万吨,黄陵矿区的统配矿和地方、社队的中小矿为1000万吨,其余1500万吨~2500万吨,将靠神、府煤田承担。
  一、黄陵矿区,今年提供的保有储量为24.7亿吨,其中精查储量为7.7亿吨,详查储量为6.5亿吨。属侏罗纪优质动力煤。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浅而稳定。店头区主采煤层平均厚度2米,建庄区一般厚度为5.3米,可采取斜井开采。现在已在生产的地方和社队中小矿的产量,1982年达到100万吨。黄陵矿区的开发已列入国家“六五”计划,国家计委也于1983年7月批复了设计任务书。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加快铁路的修建,西安至延安的铁路315公里,其中从西安至坡底已铺轨114公里,坡底至秦家川还有92公里,隧道和路基已基本搞完。国家已列入“六五”计划,建议铁道部列入明年计划。还有秦家川至店头矿区33公里的支线,建议也列入国家计划,明年开始进行勘探、设计的前期工作。这条线路建成后,1985年可运出200万吨,1990年500万吨,后十年每年1000万吨的煤炭。
  二、神木煤田,属于我国最大的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一部分。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保有储量为1147亿吨,其中神木煤田为782亿吨,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后十年按“先易后难”、“先开采一点,而后两三点”、“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扩大的原则,可先集中开采拧条塔露天矿,而后再开采活鸡兔露天矿和红柳林平峒矿。拧条塔矿区面积42平方公里,精查储量3.45亿吨,仅2号煤层的厚度即达7米~8米,埋藏很浅,如以1000万吨规模大型露天开采,可采30年以上。活鸡兔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煤田相连,仅神木一侧,保有储量已达4.44亿吨,煤的赋存情况与拧条塔相仿。可由国家统一规划开采,陕西、内蒙古利益均沾,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其开采规模,可在勘探精查储量报告提出后再定。红柳林矿区的开采储量为8.7亿吨,可以按1500万吨总规模多平峒开采的方式安排。这三个矿区开采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要加强勘探力量。近两年陕西省、煤炭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我们整个勘探力量薄弱,现在只有18台钻机在现场工作。技术力量更是缺乏,尤其是缺水文、地质分析方面的技术人员。省里准备集中自己的力量,建议煤炭部也采取措施,增调这方面的力量。勘探工作可集中力量在两年内先拿下拧条塔,而后活鸡兔、红柳林。二是要解决煤炭的运输问题。神木煤田这么大的运量,没有铁路不行。整个基地今后煤炭外运的去向应有所分工。建议山西的煤炭供京、津、华东和东北,陕北的煤则宜供两湖和四川。所以必须修建包头至西安的铁路。我们曾设想过这条铁路,通过山西北部或中部向东运。但修建难度大、运量少,特别是与山西外运煤炭争运力。山西、陕西两省的意见,也都希望陕北的煤通过包西线南运,经陇海线、侯西线、焦枝线至两湖,也可经襄渝线入川。陇海线宝鸡至郑州段电气化后,可增加2000万吨运量,侯西线建成、未改造前也可增加1000万吨的运量,再加上焦枝线的改造,陕北煤南下是较理想的道路。由于本世纪末包西线的运煤量在3000万吨左右,线路需按单线、电气化、重载列车的技术标准进行修建,并考虑到陕北煤田今后大规模的开发,建议预留复线①。
  陕北煤田的开发和相应的铁路建设,早晚是要搞的。建议这两项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式增列在“六五”、“七五”重点项目的前期计划中,并在年度计划中加以落实。
  在前期工作搞好和作出建设规划后,将要考虑筹集建设资金的问题。国家能安排最好,如果投资不足,可以考虑积极利用外资。初步估计,约需30多亿人民币,折合10亿美元左右,加上十年的利息,最多达20亿美元。如果需要用煤炭偿还借款,每年拿出500万吨煤出口,神木的优质动力煤的每吨出口价按57美元计,7年左右即可还清本息。我们每年还可以获得2000万吨煤。看来,即使利用外资也是合算的。
  三、府谷煤田,位于黄河边,由地方和社队先办中小煤矿,国家建坑口电站,向外输电。距离近,煤田皮带运至电站;距离远,可用汽车运。
  三
  有关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一、陕北煤田的开发,要坚持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给地方、社队、当地人民以好处。国家集中力量开大矿,地方、县、社队办中小矿,也可由地、县、社队合营。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各方面办矿的积极性。
  二、煤矿的劳动政策,不采取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办法,除了技术骨干固定之外,其他工人,宜采取合同工的形式,几年一轮换。既可以通过在煤矿上的工作,增加社员收入,又可减轻矽肺病对工人的侵袭。作为新开发的陕北煤田,一开始就要立好这个规矩。
  三、智力开发是十分迫切的问题。在陕北的具体条件下,一般的技术干部可以在高中进行专业培养,办地质班、采煤班、设备维修班、林业班、公路班等等。高级技术人员要与各大专院校订合同,实行定向招生和培养。
  四、从现在起就要抓坑木林的栽培。根据陕北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延安和榆林地区都可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培育,既改善陕北的生态环境,又解决后十年煤矿坑木的需要。
  为了加强对陕北煤田开发的规划和组织领导,陕西省委决定成立省能源规划小组、黄陵矿区建设指挥部,榆林地区也成立规划小组。
  * 这是郭洪涛同志给国务院的工作报告提纲。
  ① 关于包(头)西(安)线的建设,郭洪涛同志建议先修两头,即南面修通西安至延安段,黄陵和延安的煤炭就可南下外运;北面修通神木至包头的铁路,与京包线联结起来,这个地区的煤炭即可外运。
  随后,郭洪涛同志又主持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进行研究,考虑到延安至神木的铁路建设,投资较大,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以先修神朔线与大秦线接通为宜,既可供京津塘地区所需的煤炭,又可供华东地区煤炭的需要,神府至延安铁道推迟建设。现在国家计委已将此段铁路的建设列入“九五”计划。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