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于交通运输形势的分析和对策*
郭洪涛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一、交通运输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运行,客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剧,尤以铁路干线、沿海主要港口为甚。1993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后,收到了实效,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某些和缓。但就全局而言,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运输能力紧缺,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八五”后期和“九五”初期,铁路和沿海主要港口的运输紧张状况将更为突出。
  (一)旅客运输需求迅猛增长,客货争嘴的状况日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旅客运输一直处于全面紧张状况,近几年来尤为严重。旅客运输的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货物运输。1979年至1992年年均全社会旅客周转量增长10.2%,比同期的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7.5%快36%,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7.6%,比货物增长速度5.8%快31%。1993年客运增长势头更猛,与1992年比较,全社会的旅客周转量增长12.4%,为同期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4.1%的3倍,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11.2%,相当于同期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3.1%的3.6%。由于客运能力严重不足,旅客运输的紧张状况有增无减,铁路特别是主要干线的旅客列车趟趟超员,有些列车超员竟达1倍以上。近两年的春运期间,铁路旅客猛增,1993年比1992年增加5772万人,挤占货运能力1500万吨;1994年春运比1993年增加1026万人,春运时间延长到60天,大量增开临时列车,挤占了更多的货运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村多余劳动力的流动,即民工潮的兴起,国际交往和旅游业的扩展,今后旅客运输的任务势必更为繁重,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中,客货争嘴的状况将日益严重。
  (二)货物运输持续增长,季节性不平衡状况将会加剧
  根据全国的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的现状,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加快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货物运输需求势必持续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输不平衡状况将会加剧。以占铁路运量40%以上的煤炭运输为例,在煤炭价格逐步全面放开、当前煤炭库存饱和以及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煤炭市场波动较大,煤炭运输已出现不均衡状况。虽然国家已制定煤炭购运销试行办法,拟采取经济手段促进煤炭均衡运输,但由于受上述3个因素的制约,煤炭运输的不均衡状况仍然难以避免,势必加重铁路运输的压力。
  (三)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港口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而对运输业固定资产的投入过少。运输业(包括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六五”和“七五”期间,分别只占12.2%和11.8%,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0年代开始,这个比重有所提高,由1990年的11.9%上升到1991年的13.4%和1992年的14.7%,1993年达到20.2%。这是一个好的势头。但是国有铁路的投资比重,1991年和1992年分别只占4.4%和4.04%,比1990年的4.88%反而有所下降。1993年下半年国家批准每吨公里货运加收1.5分作为铁路建设基金,铁路投资比上年增加150亿元,即使这样,全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只占4.36%,仍低于1990年的水平。由于投入不足,铁路新增能力少,1990年至1992年,铁路营业里程仅增加187公里,1993年新增的能力也有限,仍然靠拼设备、吃老本来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运输紧张的程度不断加剧,目前在全国铁路498个区段中,能力利用率超过80%以上的276个,占55.4%,其中能力利用率为100%的达62个,都集中在主要干线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愈加严重。加之,铁路新线建设和老线改造已进入施工高潮,都要占用较多的运输能力。因此,今后几年内,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将日益加剧。
  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外贸和沿海运输增长,总量平衡缺口达20%;由于吞吐货物结构的变化,供需矛盾更大。比如:铁矿石进口量的急剧增加,大吨位的卸货码头不足;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大,原有储运配套设施不足;集装箱运输发展很快,缺少相应的深水枢纽港;东部地区煤电站迅速发展,而接卸煤炭的能力不配套,大吨位的煤炭接卸中转码头尤其缺乏。1993年外贸船舶在港作业与锚地候泊的比例仍为1:1.2。可以预见,今后沿海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将更难适应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二、近期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客货流集中地区和主要运输干线的运输能力。
  (一)重点提高铁路“限制口”和沿海主要卸货港口的能力
  提高“限制口”的通过能力可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在丰沙大、京沈铁路和京广、京沪等铁路的某些区段推行5000吨级以上的重载货物列车,增加开行对数,扩展开行区段,更换大马力机车,必要时用双机牵引;组织推广国内集装箱专列,并推进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和大陆桥过境运输;强化铁路运输技术组织措施,增加直达货物列车对数;加强铁路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提高铁路综合运输能力,等等。
  接卸能力不足的沿海主要港口,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相应加快集疏运配套的建设;各部门的煤炭、矿石等专用码头,要与其相应项目同步建设;要及早落实大宗煤炭的中转与储存设施的建设。
  (二)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1993年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铁路十大工程已全面进入建设高潮;公路以建设汽车专用公路为重点,展开了建设现代化公路干线的态势;水路以沿海地区重点卸煤码头和接卸进口大宗矿石、油品、钢材的码头为重点,加强了现代化深水码头的建设;民航已加强现有机场的扩建和设施的配套,强化空中管制设施,以及干线机场的兴建。在“八五”后两年和“九五”期间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应继续保持这个良好的势头。1994年国家计划确定的交通建设规模所需资金,需及时到位。
  鉴于当前90%的运输任务依靠现有运输设施承担,因此,加快现有设施的技术改造至关重要。需抓紧落实1992年国家统一安排的扩能技术改造“短平快”措施项目,比如:铁路扩大南方路局的编组站和货场能力的项目,增加或延长股道的项目,以及京广和京沪线推行5000吨重载货物列车的配套设施项目;沿海改造大连、上海、广州、湛江、海口等港口的项目。
  (三)组织好煤炭的均衡运输
  在铁路和沿海干线货运量中,煤炭分别占了40%以上和1/4左右。运输的紧缓与煤炭对运输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煤炭市场有时疲软、产大于销的情况下,使铁路与港口能力得不到均衡利用。鉴于国家统配煤矿生产能力和铁路、港口、车船的运输能力都很紧缺,很有必要组织煤炭产、运、需三方协作,在铁路运输相对和缓的季节多运出一些煤炭作为生产储备。最好联合签订经济协议,重点用煤大户能尽快转向签订中长期供需合同。在需大量调入煤炭的沿海、沿江地区建立若干个较大容量的储煤场,在用煤和运输较淡季节多储存一些煤炭,以便在用煤量大或运输紧张季节能及时供应市场。
  (四)调整提高铁路客货运价
  当前铁路运输的低运价与高成本的矛盾已十分突出。铁路客货运价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提高后,迄未再调;以后虽两次加收铁路建设基金,但全部用于基本建设。因此,造成铁路运输经营亏损,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由于铁路运价太低,各种运输方式的比价严重扭曲,公路、水运运价相对较高,不利于公路、水路分流铁路运量,致使大量客货涌向铁路,加剧铁路运输压力。看来铁路运价势在必提,早提比晚提好。在调整铁路运价的同时,合理调整水运等运输方式的运价,逐步理顺各种运输方式的比价。
  (五)进一步发挥水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的作用,组织合理分流,减轻铁路运输的负担
  为减轻铁路运输负担,各地采取了一些客货运输的分流措施,取得了成效。如在沈大铁路沿线,已由公路每日运输旅客6000人,高峰时达1万人。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并制订铁路“卡脖子”区段的分流计划和措施。对可分流铁路客货运量的河、海和公路区段,铁路应采取特殊运价。
  (六)大力促进联运工作
  对零担货物要继续推行运输代理制,大力组织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联运。对煤炭等大宗物资,应逐步推行运输代理制,开展运输方式间的联运与联营,可先从运往南方省份的晋北煤搞试点。
  (七)发展成品油和煤浆的管道运输
  在我国发展成品油和煤浆管道,既是急需的,又经济合理,技术上也已具备条件。国家已经立项的抚顺至大连成品油管道,应促其及早建成投产;对早已通过论证的盂县至潍坊的煤浆管道建设宜及早纳入建设日程。同时,为解决云、贵、川、桂所需成品油的运输供应问题,以及缓和进出西南地区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需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成品油管道,承输两广和海南炼油厂及进口油品。
  此外,从长远看,需要在晋、陕、内蒙古沿黄河岸边或有水源的矿区多建设坑口电站,以输电代替输煤;对运出的煤炭进行洗选和筛选加工,以减少铁路运量。
  * 这是郭洪涛同志为《中国交通年鉴》1994年刊撰写的专文。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