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欢迎党中央、中央红军到陕北*
郭洪涛

  (一九九六年八月)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突破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陕北根据地成为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当年,我有幸参加了迎接党中央、中央红军的工作。时间虽过去60余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16日,刘志丹率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到达永坪镇,三个军胜利会合了。“九一八”四周年那天,举行了盛大的联谊会,欢庆胜利会师。三军会合后,中央代表团正式成立,全面负责领导西北的党、政、军各项工作。9月17日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西北工委、西北军委和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积极投入第三次反“围剿”的战争。在1935年10月1日的劳山战斗中,我军从缴获的报纸中得知红军主力北上到甘肃省武山县西南。于是前方给中央代表团去信,并附缴获报纸,建议红十五军团到关中彬县等地欢迎党中央、中央红军。程子华认为红十五军团远去关中,来回要一个多月,敌人若乘虚占领永坪镇,苏区就困难了。不如红十五军团继续向南打,调敌北移,以此配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行动。朱理治和我都同意程子华的意见。朱并让程子华到前方,将后方的意见转告前方的同志们。当时程子华的伤病未好,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了前方。到前方后,程子华向徐海东、刘志丹、聂洪钧等同志传达了后方同志们的意见,前方同志一致赞成。
  在此期间,陕北的错误肃反进一步扩大,逮捕了刘志丹、高岗、张秀山等红二十六军的领导同志,领导层内部对肃反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不久中央代表团负责人也认识到肃反是错误的,决定后方不再捕人、审讯人;并派我到前方征求前方同志的意见,如他们同意,准备放人。我与派去担任红二十六军政委的崔田民同行,于1935年10月25日榆林桥战斗的当天下午到达了前方,在富县道佐堡找到了程子华和徐海东。在一个有两盘炕的屋子里,我和崔田民坐在一边,程子华和徐海东坐另一边,我向他们讲逮捕红二十六军一批老干部没有根据,是个严重的错误。程、徐都同意这种看法,谈论中大家都深感不安。程、徐立即叫来红二十五军保卫科的负责人,命令他们立即停止捕人。
  在道佐堡时,李景林送来了红军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的布告,我们才知道党中央、中央红军已经到了吴起镇。程子华和我立即动身前去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并报告了中央代表团、西北军委。后方于是派西北军委后勤部长白如冰到保安县(即志丹县)给党中央、中央红军筹集给养。
  程子华和我从道佐堡出发,走了一天,到了下寺湾,遇到了贾拓夫率领的先遣部队。1935年11月2日,中央、中央红军到达下寺湾。我向李维汉汇报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两支红军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于1935年2月成立了西北工委、西北军委,统一了领导的情况;同时也汇报了陕北的错误肃反情况。李维汉认为我反映的情况很重要,引我见了毛泽东、张闻天。当时主席非常瘦弱,眼窝深陷,颧骨很高,但精神很好。张闻天也很清瘦,脸色比较白,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毛泽东、张闻天两位中央领导同志听完我详细的汇报后,对陕甘边、陕北苏区和红军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陕北肃反是严重的错误。
  1935年11月3日,党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上,程子华和我汇报了苏区、红军、错误肃反及劳山、榆林桥作战的情况。政治局常委同志们肯定了陕北工作的成绩,同时指出肃反是错误的,并派国家保卫局代局长王首道取代戴季英任西北保卫局长,处理肃反问题;将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中央还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到直罗镇,消灭尾随之敌;一路由张闻天、博古、刘少奇、王稼祥、邓发、董必武、林伯渠、李维汉等同志率领党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等非战斗单位前往陕北苏区的中心瓦窑堡。
  在直罗镇,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亲自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一举歼灭了尾随之敌,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与此同时,中央还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委,成立陕北省和陕甘省,周恩来找我谈话,分配我担任陕北省委书记,并派贾拓夫任陕北省委宣传部长,钟赤兵任军事部长。
  为做好迎接中央进驻瓦窑堡的工作,我先行回到瓦窑堡,贾拓夫与我同行。中央和中央红军到瓦窑堡那天,有数千名群众夹道欢迎,为红军指战员送茶送水。街道两侧红旗招展,到处张贴着欢迎的标语。中央领导同志们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欢呼声此起彼伏,那情景令人难以忘怀。
  中央领导同志到瓦窑堡后,我请他们到省委机关就餐。这顿饭很丰盛,有海参、鱿鱼等海产品,这些海味在当时陕北是很罕见的,这是解放瓦窑堡的打土豪的胜利品。中央领导同志讲,长征以来,这么好的饭菜,只有在遵义吃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大家聚在一起都很高兴,席间回顾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还有人唱起了中央苏区的民间小调和国际歌,气氛非常热烈。
  王稼祥没有参加这次聚餐。他在长征中负了重伤,身体非常虚弱,是躺在担架上,抬着到陕北的。到瓦窑堡后,临时住在省委机关的院子里。李维汉叮嘱我要好好照顾王稼祥。我找来一头奶牛,让人每天挤些牛奶给他喝,增加一些营养,就这样他的身体慢慢地恢复起来。
  中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已是初冬季节,不少战士尚无棉衣,大部分同志还穿着草鞋。因此陕北省委、省政府就把解决上述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央派林伯渠负责。我派陕北省财政厅长艾楚南、西北军委供给部长白如冰协助林伯渠做好这项工作。艾楚南、白如冰抓紧清点库存物资,很快就集中了大批布匹、棉花,后来又从白区购进一批。陕北省委、省政府还号召陕北苏区群众积极献粮慰劳中央红军。原拟在一个月内募捐粮食770担,由于群众的热烈响应,最后捐献的粮食达970多担。陕北苏区的妇女们,在省委妇女部的组织领导下,夜以继日地为红军指战员缝制棉衣和棉鞋。延川、赤源、秀延等县的妇女,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都投入到这一工作中。仅20多天,就赶制棉鞋5000双、棉服5000套。陕北省委组织群众,将军粮、棉衣、棉鞋以及没收地主豪绅的猪、羊送交部队,使指战员们及时穿上了冬装,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除了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外,党中央还决定进一步扩大红军。当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不足五六千人,加上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及苏区的地方武装不足3万人。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1936年1月至3月两次扩红9600人,红军力量进一步壮大。
  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三大主力从此统一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之下,为以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本文原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书,收入本书时作了文字上的一些校正。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