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鼎铭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桃李枝
   
  李鼎铭先生是一个很重视经济问题和经济工作的人。在其一生中,除参加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并提出若干政治主张外,还先后在家乡桃镇、米脂县、榆林道尹公署和陕甘宁边区从事过各种经济活动并且担负过这方面的重要领导职务,因而在理论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李老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却知之甚少,而且也不够重视,至于有关的研究工作那就做得更少。当今,我们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了解李老先生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无疑很有必要。这里根据本人所了解的情况和占有的部分资料,就此作一简要介绍。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从家庭生计出发,开始关注经济问题
  李鼎铭先生出生在陕北乡间,并在农村中生活过多年。其时正处于清王朝末年和辛亥革命之后十余年间。在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苦。李鼎铭先生的祖上多属务农,个别人也曾经商,且家中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因此家庭的经济一直处于不富裕状态。在旧社会,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土地为生,但李家的土地不多,这就自然会影响到一家人的生活问题。李鼎铭的父亲李鸿基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除务农外还学习加工挂面的技术,农闲时走村串乡出售,以补家用。后来,又受雇于一家财主,在距本村几十里外的吉镇当店员,以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李鼎铭先生一家人口较多,要在收入不丰的情况下料理全家人的生活,谁都会感到不易。李鼎铭先生是长子,在他22岁时父亲因病不幸去世,这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他的肩上。农村里常有人讲:“穿不穷,吃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这里所说的“打算”,就是指要对家庭经济有所考虑和安排,而不能听其自然。因为在同样贫穷的状况下,有的人由于会安排,能想点办法,尚可勉强度日,而有的人由于不会安排,日子便会过得更为艰难。李鼎铭先生的父亲、母亲,都是属于会料理家庭生计的人,这些对他自然不无好的影响。李鼎铭先生是一个虚心学习的人,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勉力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这一切迫使他接触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如,邻村一家地主,趁李父病逝之机,想霸占他家的土地,李便不得不据理力争,诉诸公堂,方保住了这些土地。又如,全家人的生活来源由何方式解决,弟兄们的出路如何安排,也需费一番心思。再如,家中有自己的妻子和姑嫂等,买东西时就要不偏私,以免影响家人的和睦,等等。
  李鼎铭对经济问题的关注,还受到外公和舅父一家人的很大影响。外公和舅父一家,与李鼎铭一家不同,而是比较富裕。但家大业大,人口多,要料理好也不容易。在他们家中,有会料理者,有不会料理者,相形之下区别很大。李鼎铭因家贫无力延师,曾在外公、舅父家中学习和生活了八年,耳闻目睹,自然能了解这方面的不少问题。
  李鼎铭从自己家和外公家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认识到对于经济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只有精心考虑和妥善安排,搞好经营管理,且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方能使家人们的生活过得比较顺当一些。
  二、建立市场,搞活经济
  家庭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人对家庭经济关心,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生活关注。这不仅因为二者之间有联系,而且还因为如果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关心或搞得不好的话,也会影响乃至从根本制约各个家庭经济生活的状况和水平。
  由于李鼎铭先生有学识、办事认真,家事料理得不错,为人正派公道,因此在1913年被选为米脂县东区的区长。当时的东区南北长200里,东西宽70—80里,有7万人口。李鼎铭先生所在桃花峁村(今桃镇)是区公所所在地。这个村子人口较多,在当地属于很大的村庄。加之,它地处东区的中心地带,又坐落在由米脂县向东通往佳县南区和山西省的大道上,因此来往的人不少。
  李鼎铭先生担任区长之后,了解到米脂东区和佳县南区盛产粮食、牲畜和红枣等产品,但不出产煤炭和各种工业日用品,这些东西必须从米脂县城和别的地方运来。当时,东区尚无一个市场,农民要买、要卖,都要到别的地方去,不仅费时费力,且很不方便。于是,他经过调查研究和征求全区群众的意见,决定在桃花峁村设立集市贸易,以促进该村和东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满足老百姓在这方面的迫切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工作,这里的集市终于建立起来了,不仅方便了本村和全区群众的需要,而且使相邻各县和山西省的商人、群众也常常来此购买和销售物品。其中,在每年特定的几个大的集日里最多赶集的人可达到3万余人,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在偏僻的陕北来说这确实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事,因此,时至今日人们一直传颂着他为当地人民办的这件好事。
  三、倡导“富教”,把教育同发展经济和致富结合起来
  李鼎铭先生任区长前,曾在本村和绥德中学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几年教员,他当区长后,对教育工作尤为重视。首先,在临水寺兴办觉民初高等小学校,为时两年多,培养了不少学生。随后,在本村创办了桃花峁区立初高等小学校,并任校长兼教员多年。与此同时,他还在全区督导一些较大的村庄办起初级小学,使当地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李鼎铭先生办教育,先是主张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学习生产劳动的本领。他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只是念了些书,而不会生产劳动的话,长大了或走向社会之后,就无法适应家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他的这一看法实质上是主张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并使教育能为经济活动服务。
  李鼎铭先生担任区长之后,比原来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即提出“富教”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人们有知识,有本领,而且还要能使大家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了一点书本知识,或者只是一般地会一点生产劳动,不能保证大家都过上富裕的生活,那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和有很大缺陷的。这一识见,确实难能可贵。今天,它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农村的教育改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当时,有许多农民很穷,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参加正规的教育。李鼎铭认为,对于这些人也应该开展教育。办法就是在农闲时办“冬学”,让这些农民也学点文化,了解一些知识,会算账。这可以认为是把教育同经济结合起来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国还有1亿多文盲,且多集中在农村,如果只搞正规教育,那是难以解决此问题的。因为他们一方面要生产,另一方面多数人收入又不高或很少。因此,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保证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办一些针对农民所需的教育,如冬学、夜校、科学技术培训班等,看来仍有其必要。
  四、清理县财政,惩治贪官污吏
  李鼎铭先生担任区长后,因为区里的事同县里有联系,因此对米脂县的经济工作也开始关注。
  当时,县里的一些官员贪赃枉法,群众意见很大。由于李鼎铭先生不畏权势,为人正直,敢作敢为,遇事又很有办法,因此大家便推举他出头清理县上的财务。经组织有关方面代表,一起清查县里的财政收支情况,很快便发现存在贪污数千元的问题,在众人的压力下,这些官员不得不退赔一部分,以平民愤。
  除此而外,他还同城乡一些富绅企图转嫁负担给农民和贫苦群众的行径也作过多次斗争。
  由于李鼎铭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因此获得全县城乡广大穷苦人民和公正人士的普遍支持与称道,1937年米脂县成立财经委员会时,又被大家推举为主席,经常过问全县财政方面的事情。
  五、担任道尹公署民政科长,提出移民建议
  李鼎铭先生不仅在群众中颇有威望,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因此经杜斌丞推荐,于1923年春担任了榆林道尹公署民政科长,以后又任顾问,历时数年,参与陕北各地经济问题的处理。
  李鼎铭在1909年由家乡往返西安时,对陕北各地尤其是延安一带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当时,米脂、绥德、佳县、横山等县人口多,生产较发达,但土地少,且土质较差,致使一些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而延安一带人口少,土地多,土质较好,但生产发展水平低,当地经济的整体状况也不行。为了解决两地经济发展的问题,李曾上书陕西省政府,建议组织移民,使两地人口能做到合理分布,特别是增加延安一带的劳动力,以利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绥米地区一些农民的长期贫困问题。但这一建议上报后,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使他很伤感。加之,目睹旧政府及官员中的贪赃枉法,不为老百姓办事种种黑暗和弊端,他决定不再做官,到地方上以民间人士的身份,为老百姓办些有益的事。
  六、自学中医成才,倡导“救人”事业
  李鼎铭于1926年弃官之后,回到家乡,一方面为生计所迫,一方面也因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便在早年学过一点中医的基础上,以自学方式,钻研中医理论,并进行临床实践,逐渐成为陕北的一代名医。
  李鼎铭先生学习中医和为人看病,不仅出于维护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考虑到发展经济问题。因为一个人有病或病亡,就会影响到生产,甚至使一个家庭因突然丧失了劳动力而一蹶不振。所以,发展医药事业,从发展生产力和保证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来讲,也很重要。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人的死亡、伤病现象很严重,对生产影响极大。因此,他强调医疗事业是“救人”的事业,既救各个人的生命,也救各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而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由于李老先生等一大批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加之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为边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李鼎铭先生的这一见解,对于我们认识发展医药事业和经济的关系问题至今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七、热心抗战,出面解决部队粮饷问题
  抗战初期,八路军一部进驻米脂,但米脂城当时为国共双方管理,因此部队吃粮问题一时没有着落。有关方面请求李鼎铭出面,帮助解决。李鼎铭先生真诚爱国,热心抗战,且倾向共产党,因此答应帮助解决此事。
  经过反复考虑,他提议通过邀请城乡富人聚宴方式,解决此问题。当地驻军认为先生所提办法可行,表示同意。当城乡富豪到会后,李鼎铭先生站起来讲话。他说:现在是抗战时期,一切人都应抗日。在抗日中,军队在前方英勇杀敌,保卫国土,因此大家都应该帮助军队。今天,我们米脂县来了八路军,他们是抗日的军队,现在没有粮食吃,大家说该怎么办?应不应支援他们粮食,以表明我们真心抗日?富人们这才明白今天聚会的目的。他们考虑到支持不支持抗日这是涉及晓不晓民族大义的事。因此,有的出于自愿,有的从面子考虑,都表示愿意出。于是,李鼎铭又说:“今天不为难大家,采取自报公议办法解决。”富人们对这一方式表示接受,纷纷报出自己出粮食的数字。据会后计算,各人出的粮食与事先的估计差不多,有的人还多出了一些。李鼎铭和到会的部队首长当即表扬了他们的爱国举动,会后很快就得到这批粮食,解决了部队急需。李鼎铭以让地主和绅士们深明大义的方式,解决军粮问题,同时又争取和团结了这些人,使他们为抗战出力,其办法确实很高明,因此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八、强调军事政治应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提出“精兵简政”重大建议
  抗战以来,人们对军事、政治问题异常关注,而对经济问题则重视不够。李鼎铭先生担任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后辞去)和边区政府副主席领导职务后,感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它涉及到当时的军队和政权机构能否生存和今后的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大问题。于是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精兵简政的主张,被毛主席采纳,后来被中央确定为抗日救国的十大政策之一。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和富有远见卓识的主张。今天,人们依然感到这一主张对于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九、统一边区财政,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
  过去,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工作因处于战争年代和其他一些原因,在管理体制上极不统一,因而存在问题不少。李鼎铭先生担任边区副主席后,曾分管财政工作。他与毛泽东、林伯渠、南汉宸等人,多次研究边区的财政问题,诸如各单位统一收支问题、金融问题、税收问题等,并做到令行禁止,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统一财政问题上,早在他担任米脂县参议会议长时,就反对一些人以种种借口,强调地方上特殊,不愿意执行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实行统一的管理等偏向。到延安后,他看到中央、地方、机关、学校、部队等在财政上尚无集中统一的管理,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另外,在收支方面,他很重视做到平衡,“量入为出”,加强计划性,并严格督促检查,使边区的各项工作在经济方面获得了初步保证。
  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边区的财政收入,特别是粮食等物品,开始主要靠当地农民来解决。为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李鼎铭先生主张大力移民,增加延安一带的人口和开垦这一带的荒地,以解决军粮的来源问题。
  当时的延安一带,人烟稀少,卫生落后,但土地广阔,荒地很多,且比较肥沃。李鼎铭主张从绥德、米脂、横山等县移民,开垦这些荒地。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财产权、税收、奖励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调动了移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延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为解决党政机关和部队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一、赞成“屯垦”,开展大生产运动
  靠发动农民群众生产,能解决机关、部队和部分粮食和其他需要,但要全部予以解决,在当时还有许多困难。
  李鼎铭先生熟读中国历史,并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组织军队屯垦解决军粮供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而且也有此传统。因此,他想到应组织机关、部队参加生产的问题。与此同时,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中央开会作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这一做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机关、部队通过劳动生产做到了全部自给或半自给,因而渡过了抗日战争中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十二、精耕细作,改变种植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李鼎铭先生出身农村,农忙时也种过地,对家乡的农业生产状况比较了解。他到延安后,发现当地的耕种比较粗放。为此,他先后提出多项建议,如多施肥、多中耕、除草,多种高产土豆,大力种植棉花等,使延安一带、陕甘宁边区各地的耕作习惯和作物种植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从而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毛泽东、林伯渠等人曾多次予以称赞。
  十三、发展工业,推广科学技术
  当时延安的工业十分落后,除一个炼油厂和若干煤窑、砖厂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但当地的资源不少,如煤、盐碱和铁等。另外,畜产品也不少。因此,他很赞成发展工业。为此,他的大儿子李振三来到延安后,便让组织上安排到边区难民工厂专门领导工业生产(李振三曾在山西一所兵工厂工作过,也有领导经验),所出产品,既有民用产品,也有军工产品,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十四、奖励先进,批评落后,形成重视生产的良好风尚
  当时的延安和整个陕甘宁边区,许多军民生产都很努力。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边区政府决定评比劳动英雄,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为此,在延安先后召开过几次声势很大的劳动英雄大会。此外,还进行过纺线、开荒、多打粮食、多交公粮等比赛,一时间搞得热火朝天,生气蓬勃,有力地促进了边区各项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李鼎铭先生也作出了不少努力。
  当时,各地还有一些“二流子”,好吃懒做、不事生产。为此,边区政府发动改造“二流子”运动,李鼎铭先生对此尤为热心,各地的收效都很好。
  十五、发展边区贸易,促进内外交流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方面困难殊多。但边区的一些地方有许多特产,如食盐、皮张、毛绒及其他产品等,而这些东西外边很需要,运出去后便可换回所需的物资、药品和资金。在这方面,李老先生也出过不少主意,并得到采纳。
  十六、清正廉洁,公私分明,树立廉政形象
  李鼎铭先生一生不贪财,不爱钱,两袖清风,为人公道正派。早年,他就同地方劣绅、贪官污吏作过斗争。来延安前,把米脂城里自己的全部家产都献给公家,自己一点也不留。到延安后,他不贪不占,在经费收支、领用物品上,不仅严格照章办事,而且能省就省,尽量节约。他配备有马,但不多骑,而是常常步行,让马用在别的事情上。他和林伯渠两人有一辆汽车,但十里之内都不坐车,而是步行或骑马。他当时已是60多岁的人,身体又弱,但一直坚持这样做。因此,为大家树立了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良好风范。“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这样做,也为自己从事经济工作取得了主动。今天,我们尤应认真学习李老先生这种优良风范和高贵品质。
  总之,李鼎铭先生的经济思想和实践是很丰富的,许多见解既深刻又很独到,如把教育和发展经济与致富结合起来,把医疗卫生事业同搞好经济结合起来,强调军事政治的建立必须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重视财政的政令统一和收支平衡,提倡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和克服粗放式生产,重视搞活经济和开展对外贸易,重视市场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强调官员的清正廉洁并能做到以身作则等,都很值得我们重视,而且至今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以利于搞好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