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研究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序①
安启元
    
  由陕西省社科院联合有关单位发起的“纪念李鼎铭先生就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会后,又由社科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中心编辑了《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一书。借此机会我想对该书的出版说几句话。
  看了《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书稿后,我觉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的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任职期间的重大活动、建树与贡献;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李鼎铭先生参政议政前后的思想变化,以及他的爱国事迹、人格魅力和革命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党与党外人士继续实行合作仍有借鉴意义。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选题新颖、结构合理。在陕西,对于李鼎铭先生的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成果也不少。诸如先后编辑出版的《李鼎铭研究资料选》《李鼎铭——文集·纪念·传略》和《爱国典范李鼎铭》等。上述著作的出版,大都是在纪念李鼎铭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而组编的,这次社科院选定“纪念李鼎铭先生就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60周年”而研讨,很有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鼎铭先生个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陕甘宁边区发展历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件大事,值得研究。由于会议主题明确,所以编辑出版《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一书选题就很新颖,重点突出了李鼎铭先生任职七年来的重大活动。此外,该书结构比较合理,因纪念会与研讨会并重,因而既有各级领导人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又有研究论文和先生在边区的大事记述。这样编排,使人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李鼎铭先生在边区工作的全过程及重大贡献,读后很受启发。
  二、内容充实、富有新意。该书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文集,它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研究论著。就其研究论文而言,既有李鼎铭先生任职前后的思想转变,又有他任职后在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重大功绩。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在论证李鼎铭精兵简政思想时,提出了精兵简政早在抗战初就产生了,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通过精兵简政提案后,边区又是他负责实施的。而且还指出,深入研究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思想的真谛在于:不仅对促进当时的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就是现在、将来也有现实借鉴意义。还论述李鼎铭“三三制”精神概括,即“精诚团结、民主合作”的精神,认为“三三制”原则永不过时等等。我认为,这些见解都富有新意。今天,虽然我们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不是“三三制”,但其实质却没有变。李鼎铭先生概括的“三三制”精神,边区政府实行的“三三制”原则,这些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的政权建设同样有指导意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坚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广泛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及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自身建设,这些措施都是“三三制”精神的体现。
  三、研究历史、服务现实。陕西省社科院的同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当前,人类已迈入21世纪。进入新世纪后的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统战工作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人民政协和统战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通过研究李鼎铭,学习李鼎铭,应该服务于现实。李鼎铭先生是陕北的开明绅士,他在祖国面临危难之时,毅然投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赴国难的道路,展现了爱国爱党、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怀和胸襟坦荡、勤政务实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习他始终与共产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精神;学习他为党分忧、为国分忧、勇于创新、敢于直言、向党献策献计的忧患意识;学习他以国家前途、民族大义为重,力主团结一致,挽救中华的赤子之心;学习他艰苦奋斗、造福桑梓,主张正义、公正从事和廉洁自律、率先垂范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需要这种品质和精神。我相信,随着该书的出版和发行,它将对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党在延安时期的执政经验,发扬延安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都会收到成效。
  ①《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作者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
  

李鼎铭研究文集/李鼎铭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